【本文首發自公眾號:美劇和電影】
在2018年的最後幾天,我們終於等來了每年一部的「BBC阿加莎系列」。
2015年BBC為了紀念阿加莎·克裡斯蒂125周年誕辰,推出了迷你推理劇《無人生還》,並且大獲成功!
懷著激動的心情,BBC一口氣續訂了7部阿婆的小說改編合約。
15年的《無人生還》,16年的《控方證人》,17年的《無妄之災》。隨便揪出一部,都是能讓推理迷們尖叫的心頭神作。
今年的這部,迎來了阿婆筆下的當家角色——大偵探波洛。
ABC謀殺案
The ABC Murders
按照慣例,BBC的《ABC謀殺案》仍然是「三集片」模式,每集都是60分鐘左右。
令人吃驚的是豆瓣評分竟然只有6.5分,簡直是系列最
粗略地翻下評論,基本上都是這個調調:
確認過眼神,是改編的鍋。
不過分數也說明不了什麼,就像下面這位影迷所說:
環環緊扣的節奏,加上演員們的炸裂演技,濃縮為「三集片」的劇情還是值得深挖的。
故事的時間設定在1930年代處於經濟大蕭條時期的英國。
ABC既是兇手的代號,也是《ABC鐵路指南》的縮寫,而且這本書更是成為了兇手挑選被害者的指南。
先是在A城,殺掉名字以A為首字母的被害人;
再在B城,殺掉名字以B為首字母的被害人;
以此類推……
連殺人都這麼有儀式感,這個兇手怕不是有強迫症!?
而且這兇手也不低調,每次殺人之後還會給大偵探波洛寫一封充滿挑釁意味的信。
不過,在BBC的這部《ABC謀殺案》裡,大偵探波洛也顛覆了以往他在我們心中的形象。這位來自比利時,本該頭戴巴拿馬帽、臉上掛著八字鬍、隨時隨地秀法語的名偵探,卻沒有了以往的優雅、精緻和高傲。
取而代之的是令人陌生的蒼老感,甚至可以說是落魄。
頭髮掉光、身材佝僂,只能靠染髮劑製造毛髮茂盛的假象。
很明顯,波洛老了。這大概也是眾多原著粉不能接受,甚至導致評分低的原因之一。
某天,波洛收到了署名為ABC的書信,信中的語言是滿滿的嘲諷和挑釁意味。
波洛意識到了其中的不對勁,想要到警局找到老友賈普警督探討信件的用意。無奈老友已經退休,已經換成由年輕的克羅姆警督接班。
並被告知克羅姆正在外出辦案,想要見他只能等。
漫長的等待,並沒有讓波洛如願見到克羅姆警官。可這也無法阻擋ABC繼續給波洛寄信的熱情,更囂張的是ABC這回直接給波洛甩了個地址!
不得已,波洛再次去拜訪克羅姆警督。
沒想到收穫卻是,來自這位年輕自負的警督的一大波嘲諷。
波洛覺得ABC的信件絕不會止於簡單的言語挑釁,於是決定獨自前往信件中的地址。
果然,命案已經發生。是一位名字首字母為A的女性,還發生在A城,死者的身旁就放著一本被打開到A字部分的《ABC鐵路指南》。
當然,這只是個開始!波洛再次收到ABC的信件,並且很快B城一位以B為名字首字母的女性就被殺害了。
此時的克羅姆警督也意識到,波洛提交的那封匿名信並不是開玩笑的。這個兇手真的是在按照ABC的字母順序製造連環殺人案!
並且,第三位被害人,C城的C先生已經命喪兇手的鐵鍬之下。
波洛心想,這兇手怎麼不按套路出牌?竟敢如此高調?不僅殺了人,還放出那麼明顯的線索,告訴自己具體地址和順序?
有意思的是,除了波洛的信件,《ABC謀殺案》還有另一條線索,一位全身都是奇怪氣質的男子——
卡斯特,自稱是一名絲襪銷售員,巧的是他的行李箱裡就放著一本《ABC鐵路指南》!
更巧的是,每一個案發現場都有卡斯特的身影。
向第一位受害者A太太推銷了絲襪。
第二位受害者B小姐,拿了卡斯特的絲襪卻不給錢。
而且第三位受害者C先生的家裡,也出現了卡斯特賣的那種絲襪。
我們再來看看卡斯特的英文全名:
縮寫就是ABC!
難道就像莉莉說的玩笑話那樣,卡斯特就是殺人兇手?
醒醒!這怎麼可能?雖說是改編,BBC也不可能一上來就把兇手是誰透露的這麼明顯。
接二連三地發生命案,克羅姆也不得不與波洛合作。因為這一切都與波洛有關!
被害者身邊的人提出,有看到過和波洛戴著一樣帽子、穿著一樣大衣的神秘人出現。
這一系列的操作,似乎都是在向著改編後年老、落魄的波洛發起挑戰,
BBC版《ABC謀殺案》的劇情如同剝洋蔥一般,一層一層地向我們揭開兇手的面紗,觀看的過程難免也會經歷剝洋蔥時想要痛哭流涕的痛苦和又想繼續剝下去的情不自禁。
不少原著粉大呼:我們的精緻大偵探波洛去哪兒了?就算老了,他也不可能如此落魄吧!?
別急,實際上,編劇還是為波洛保留了彬彬有禮紳士風度和精緻生活習慣的,只要仔細觀看便不難發現。
至於到底是誰狂妄自大,竟用如此手段挑戰波洛?
3集短劇更完。
聊天對話框發送 ABC謀殺案 獲取真相。
Chin-chin
跨 | 年 | 快 | 樂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