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聲明一點,雖然個人很喜歡阿加莎,很喜歡波洛這個角色,但並不是說忠於原著就是聖旨。在這個時代,合情合理的改編甚至演繹,對推廣經典作品是好事。
比如,前幾年麥克萊恩老爺子的《福爾摩斯先生》,演繹了一段退休後的老年福爾摩斯邊養蜂、邊探究舊案、邊感悟人生的故事,就還挺棒的吧。
而這部《ABC謀殺案》,作為BBC致敬阿加莎系列的第四部,則帶來了另一位知名偵探波洛的晚年生活演繹。
但是,和福爾摩斯在柯南道爾的筆下過了60歲就音訊全無不同的是,波洛可是被阿加莎從初出茅廬寫到去世的,所以原著黨對他老年後的經歷也是非常熟悉的。
所以,波洛當主角的案子,一旦改得不好,就容易被罵。
不幸的是,BBC團隊在這個系列的第四部,第一次推出「大主角」波洛後,看來免不了要被罵了。
因為,即便不是得罪原著黨,這部《ABC謀殺案》也不是一部合格的犯罪探案劇!
僅就本劇來說,得罪原著黨的最大原因,毫無疑問,主要在於偵探波洛的人設。
在阿加莎筆下,波洛接手」ABC謀殺案「,可以說是在他私家偵探生涯的黃金年代。
這一案前兩三年,他坐了東方快車,坐了普羅米修斯號航班(雲中命案),後兩三年又坐了尼羅河上的遊輪和地中海上的郵輪(海上迷案)。一會兒火車一會兒航班一會兒遊船,從生命力上,當時的波洛是很強的,從破案難度上,他的灰色腦細胞也是很活躍的。
如今,突然整出來了個老年的波洛,是會讓人接受不了。
那再退一步講,真要像《福爾摩斯先生》一樣,安排一個老年偵探呢,恐怕這個波洛又和原著裡的偵探從氣質上有完全的不同。
原著裡,在帷幕一案之前,波洛從外型到語言到性格上,除了偵探應有的機智和敏銳外,是帶有一點自嘲式的幽默,以及相應的一點點自負的。身邊的賈普、黑斯廷斯、奧利弗太太甚至女僕都襯託出了他的這些特質。
而在最後的帷幕一案裡,身體不行了的波洛,沒有了輕鬆幽默但絕對少不了偵探的自負和掌控力。大家從他的死法能看出他極強的個性,強到自己來了一出「無人生還「式的犯罪。
這樣的波洛,會有本劇中的老年不得志和鬱鬱寡歡嗎?
再往深了說,英國從天氣到環境的灰暗是讓人印象深刻,但在阿加莎以波洛為主角的作品裡,除了個別几案,多數是不太體現這一點。
因為阿加莎自己的經歷,波洛不是在陽光明媚的鄉間見證謀殺,就是在全世界的旅途中幫人破案,表面上是不太看到不列顛島上的霧霾的,更多的陰暗來自犯罪的內裡。
那麼,這個波洛是怎麼來的?如果是一個聽慣了人間懺悔的教堂牧師,他又是怎麼做到偵探的?劇裡沒交代,恐怕也說不通吧。
如果說一個莫名其妙的偵探形象讓原著黨不滿意,那一個失敗的罪犯設定,就決定了拋開原著它都不是一個合作的劇。
在《ABC謀殺案》原作裡,罪犯的初心是阿加莎最常用的套路:殺人奪取財產。為此,他借刀殺人炮製了前兩個案子和後一個案子——並沒有E——偽裝成連環殺人案。
其實,阿加莎的原作就是有一點過於強調犯罪手法的詭異而有點漏洞的,比如現實中真要達到這個目的,找個人做幌子去按字母殺人,不如自己無差別的連續殺人來得保險。
那到了本劇裡呢,兇手的犯罪動機似乎都改了,改成了從波洛身上找到了靈感而去變態連環殺人從而挑戰波洛,甚至最後有點成就波洛復出的意思……
你倆跟我這兒扯犢子呢,還是搞基呢?
真要為了這個,幹啥找個人當幌子,那豈不是出錯概率更大,更不如自己去無差別殺人呢。
而且,劇裡好像對於怎麼查出兇手的,是不是似乎也沒說太清楚?是不是在結束前20分鐘就一筆帶過了?搞得原著黨看不下去,非原著黨一臉懵逼啊……
所以啊,這三年來,從無人生還到控方證人到無妄之災到abc謀殺案,口碑越來越堪憂,bbc可能真得記住那句話:
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否則你們是要向全國人民謝罪的。
最後,為明年的《死亡終局》捏一把汗,並期待下明年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要排的《東方快車謀殺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