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謀殺案》難道只有「忠於原著」這一種方向嗎?

2020-10-13 貓伯爵

這一部來自BBC的《ABC謀殺案》的短劇,在原著上加入了不少的改編,但個人覺得這是一次勇敢的嘗試。市面上忠於原著的版本實在太多了,幾十年有無數電影電視劇翻拍阿加莎的作品。但那只是一種改編方式,如果阿加莎的作品被一直改編下去,在未來的幾十年裡,難道只有「越來越忠於原著」這一種方向嗎?

我在看2017年上映的《東方快車謀殺案》的時候,就隱隱感覺到了對經典改編的窘境。波洛在原著中一直被塑造成是一個比較喜感的人物,胖胖的身材,醒目的鬍子,出言睿智,洞察明銳。這也成為了這個人物一貫的標誌性表現。也許是為了忠於這樣的設定,在那部由 Kenneth Branagh 飾演 赫克爾·波洛的《東方快車謀殺案》裡,很多地方在我看來,是莫名奇妙地給人物強塞進了「喜劇」的戲份。比如他躺在車廂裡看書時爆發出令人匪夷所思的爽朗大笑,如果他是在看報紙上的連環漫畫也算了,但我到現在也搞不懂為什麼有人看《雙城記》會笑成那樣?其次,如果要100%忠於原著,那未來所有新版本的改編勢必也不得不"忠於"作品本身時代的局限性。經典雖然往往是可以超越時代的,例如很多創作於半個世紀前的作品,在如今看來仍然可以讓人眼前一亮。但不可否認的是,有些經典在當時也同時是大眾流行喜聞樂見的暢銷作品。既然是為當時的讀者所作,那一定就有一些迎合當時社會風趣的傾向,而對於這些元素,若也要為了本著"忠於原著「的原則一樣照搬下來,再以當今新時代的對電影審美欣賞期待的眼光去欣賞時,就勢必也會讓人覺得彆扭。

在這部新的《ABC謀殺案》裡讓我特別欣賞的改編,反而是看到了一個讓人耳目一新的波洛。我從未想過如果讓John Malkovich來飾演波洛會是怎麼個感覺,因為在外形和氣質上,他似乎並非波洛的最佳人選。但一個優秀演員的功力也由此體現了出來,除了突破了波洛傳統的形象氣質,本片中為波洛新改編的背景故事,也能自圓其說,為演員對角色新的詮釋打好了鋪墊。舉一個印象深刻的例子。原著裡波洛為保持看上去年輕而染鬍子的橋段是喜劇式的,表現了波洛是非常「趕時髦」地染了鬍子,警長看到他時驚訝於他的容光煥發,兩人互相調侃逗趣一番,可以說是延續了波洛一貫地讓人感覺精神奕奕的描寫。而本劇裡做了完全相反的改編,年老的波洛為拯救已經蒼白的鬍鬚,試用了染髮膏,可無論是那黑得不自然的效果,還是一熱就會融化,從而順著年老的臉龐留下來的墨色印記。無一不讓人心生悲涼,卻反而更好的表達了主角的內心真實的情感。這可以說完全是「不忠於原著」的改編,但是卻更好的塑造了這部《ABC謀殺案》裡,那個深陷於過去的回憶,並掙扎在現實困境裡,被社會所遺忘甚至排斥的,年老的,榮光不再的波洛。

另外本劇的一個改編亮點體現在了對被害人物周遭故事的深入描寫,原著裡對被害者家庭的描述基本上點到即止,但本劇短短三集裡我們卻看到了四個家庭(ABC+房東太太和女兒lily)的程度不一的人間悲劇。看原著時我對替罪羊Mr Cust的感覺僅僅是被利用的同情,新劇裡對Mr Cust較多戲份的改編,也更加體反襯了兇手在為了達到自己極其私人的目的,謀殺這些陌生人,讓他們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的冷酷與殘酷。

原著永遠都是原著,它已經存在並會永遠存在,無人能遮擋它的光芒。但我們是要駛向未來的,原著經典的光芒應該成為未來我們創作的基石、靈感,而非固化思維的牢籠,與其繞著它各種公轉,不如將其視為燈塔,照進未來未知的黑暗,使我們能不斷拓寬創作的邊界。我期望看到更多這樣具有獨特風格的改編作品。

Chin Chin!

相關焦點

  • 《ABC謀殺案》這不是阿加莎的ABC,但拋開改原著,恐怕也不是一部合格的犯罪探案劇
    先聲明一點,雖然個人很喜歡阿加莎,很喜歡波洛這個角色,但並不是說忠於原著就是聖旨。在這個時代,合情合理的改編甚至演繹,對推廣經典作品是好事。比如,前幾年麥克萊恩老爺子的《福爾摩斯先生》,演繹了一段退休後的老年福爾摩斯邊養蜂、邊探究舊案、邊感悟人生的故事,就還挺棒的吧。
  • 《ABC謀殺案》BBC的ABC
    ,我到底是為了什麼看這劇的?然而BBC的這部《ABC謀殺案》究竟是個什麼東西?首先,波洛的外在形象,不再是個矮胖,而且沒有了神氣的小鬍子,也沒強迫症也沒潔癖,禿頂徹底成了禿頭。這些都可以接受的,真的可以,畢竟我從來都不是忠於他的顏值而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打動的(別笑,真的)然後呢,然後呢?這性格變化是咋回事?變成了個陰鬱怕老的老頭是怎麼回事,竟然要去染黑自己的鬍子又是什麼鬼?
  • 《ABC謀殺案》BBC,毀原著的翻拍不分國界
    BBC用這部年度大作再次向我們證明了一點——毀原著的翻拍是沒有國界的。我們對本國的翻拍劇一慣持鄙夷態度,說他們褻瀆經典,似乎我們的觀眾十分尊重原著。可是,遇到外國翻拍經典時,這些「尊重原著」的觀眾立馬又喊著「BBC出品必屬精品」,還沒看就開始為BBC鼓掌,儘管有些劇拍得相當差勁...比如這部《ABC謀殺案》。
  • 《ABC謀殺案》BBC出品阿加莎必為次品
    其實當時看到又是同一個編劇的時候心就涼了一截,但是抱著對原著的熱愛還是滿懷期待,當然BBC也沒有讓我失望,繼無人生還、控方證人、無妄之災後又爛出了一個新高度,到現在只想對編劇說一句求放過,看著自己心愛的阿婆的小說被一部又一部毀,我心中更多的不是憤怒而是難受。 在海報剛釋出的時候,我看到那個簡直比東方快車謀殺案的波洛還要不像的波洛,年齡差就不說了,連小翹胡都沒有了??
  • 先入為主難超越——《ABC謀殺案》
    先入為主難超越——《ABC謀殺案》於是BBC乘勝追擊,重金買下電視劇改編版權,一口氣定下七部阿加莎改編作品,隨後緊接著推出了《控方證人》《無妄之災》,以及這部《ABC謀殺案》。《ABC謀殺案》裡的人物角色名字就是如此湊巧,他們從活動區域到命名方式,都十分符合字母殺人案的環境,成了犯罪分子眼中的完美對象。
  • 《ABC謀殺案》歷久彌新的阿加莎,歷久彌新的謀殺案
    《ABC謀殺案》在阿加莎偵探小說中並不是最出名的,我大概在十年前讀過原著,對於情節已經很模糊了,這次BBC的三集迷你劇評分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改編比較大,引起很多原著粉不滿。我大概是由於對原著的模糊記憶,看得時候沒有什麼預設,十分滿意。
  • 《ABC謀殺案》失望
    知道BBC要重拍《ABC謀殺案》時,一直心懷期待。 看過小說看過老版的電視劇,很期待新的不同與突破。雖然有評論表示對導演不看好,但我因為之前有看2017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打底,想著最差應該也就這水平,不至於會那麼差吧。
  • 《ABC謀殺案》既然劇這麼爛,不如說說原著吧
    但可惜「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目前評分只有6.5,創下了歷史新低。欠揍的改編,詭異的氣氛,情節不突出,人物沒特色,節奏不緊張,全是這部劇的槽點。 總之,這絕對不是阿加莎味的《ABC謀殺案》,甚至連一部合格的推理劇,它都算不上。
  • 《ABC謀殺案》阿加莎作品SP化:高開低走 震蕩調整
    縱覽這幾年阿婆作品的改編,真是一張讓人百感交集的成績單。   眾所周知,看劇有鄙視鏈,通常是:英劇>美劇>日劇>韓劇>國產劇。BBC在鄙視鏈頂端,但也會有滑鐵盧。BBC近些年的幾部阿婆作品,可謂越拍越爛,最怕BBC鑽牛角尖,越爛越拍。
  • 《ABC謀殺案》成為波洛
    先聲明不完全是阿粉,小的時候為了提高英文閱讀的確是讀了不少原著,但通常是當作通俗小說讀的沒放太多思考,何況和銀幕上大放光彩的大偵探波洛相比,原著塑造聒噪的馬普爾小姐形象似乎更深入人心。比起《ABC謀殺案》來說,馬爾科維奇在此部改編作品中似乎更想剖析波洛這個人物本身,當然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波洛,而每個人理解的人物都有自身經歷的投射,對於馬導來說也是如此。-仇外。
  • —— BBC英劇《ABC謀殺案》
    《ABC謀殺案》BBC再次改編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同名小說《ABC謀殺案》(The ABC Murders),波洛這個角色是克裡斯蒂最喜愛的角色之一,在其33本小說、1部戲劇和超過50個短篇故事中都曾出現過(1920年-1975年),此次由約翰·馬爾科維奇飾演大偵探赫爾克裡·波洛,魯伯特·格林特飾演巡官Crome。
  • 《ABC謀殺案》一個不符合原著,卻可能更為作者喜歡的波洛
    早年讀阿加莎,最喜歡的當然是波洛,這是一個富有戲劇性和娛樂性的偵探,他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沒有什麼能逃出他的觀察和推理,在書中,波洛幾乎像上帝那樣全能。作為一個少年,誰又能抵擋這樣一個人的魅力 - 一個幾乎沒有弱點的、專門與邪惡做鬥爭的正義化身。
  • 【新劇評測】《ABC謀殺案》:大膽創新還是背叛原著,你說了算!
    從《無人生還》到《控方證人》到《無妄之災》再到今年的《ABC謀殺案》,年底看BBC改編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名著的壓軸賀歲片,好像已經潛移默化成為了我們阿婆粉的「春晚」,掀起了又一場阿婆作品改編熱潮。而BBC選擇的做法是在保留英國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在臺詞中加入了不少波羅之前案子的經典梗),一邊攬來了一大票有名的實力演員,一邊又加入了好多擴充劇情的編劇點子——而這也是最為死忠粉所不能容忍的。超現實的劇情擴展在錦上添花和狗尾續貂之間搖擺不定,每年到這個大家心裡默默想到的恐怕都是「改編不是胡編,戲說不是胡說」啦。
  • 《ABC謀殺案》有心改編,無心推理
    這很考驗編劇對於原著的參悟和理解。該在哪個節點設置懸念,該在哪個情節推波助瀾,這是一部改編的懸疑劇成功與否的關鍵。之前讀過阿加莎的原著,也看過翻拍的英劇《無人生還》和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整體感覺還是停留在對像《神探夏洛克》這種一劇一集的編排更加感興趣。說了這麼多感覺和這部《ABC謀殺案》沒啥太大關係。
  • 《ABC謀殺案》與《嫌疑人X的獻身》
    克拉克先生,制訂這一系列的計劃, 把人們的注意力從一件孤立的謀殺案中轉移開,對你來說還不夠。你還要找一個給你打掩護的人。「我想,有一天,你在一個小咖啡館裡偶遇了這個名字很誇張的怪人,於是,你腦子裡第一-次產生了這個念頭。 當時各種殺死你再再的計劃開始在你腦子裡翻騰。」「真的嗎?為什麼?」「因為未來令你無限恐慌。
  • 《ABC謀殺案》我真心覺得一般
    和之前的翻拍的《控方證人》一樣的問題,在原基礎上加了很多莫名其妙的設定……《控方證人》的律師在老電影中自帶吐槽和傲嬌屬性被改成一個感覺精神不正常的人,這次的《ABC謀殺案》把阿婆的波洛改成一個晚年被人嫌棄還處處被排擠的形象?????太煩人了,老老實實的拍懸疑劇不行嗎。之前看BBC《無人生還》還覺得很驚喜,果然毀原著不分國界嘛
  • 《東方快車謀殺案》:一宗背叛原著的謀殺案
    1974年由呂美特導演的版本中的英格麗·褒曼我們說回最核心的波洛的形象,呂美特版本可以看出是很想要去貼合原著的,從各位演員的口音,還有形象的打造上都不可謂不花功夫,而阿爾伯特·芬妮飾演波洛是用一種非常喜劇詼諧的方式在演繹
  • 《ABC謀殺案》與《嫌疑人X的獻身》與《告白》
    克拉克先生,制訂這一系列的計劃, 把人們的注意力從一件孤立的謀殺案中轉移開,對你來說還不夠。你還要找一個給你打掩護的人。「我想,有一天,你在一個小咖啡館裡偶遇了這個名字很誇張的怪人,於是,你腦子裡第一-次產生了這個念頭。 當時各種殺死你再再的計劃開始在你腦子裡翻騰。」「真的嗎?為什麼?」「因為未來令你無限恐慌。
  • 《ABC謀殺案》一年一度的BBC爆款,她又要開殺戒了!
    [ABC謀殺案]是阿加莎的經典長篇之一。他認為只有提出自己的觀點,再加上一點自相矛盾的論調才會撩動人們思維,對方才會鬆口吐些什麼…故事一開始,兇手ABC就寄來了嘲弄波洛的信,伴隨這信中的描述大偵探波洛走入視線。
  • 專訪編劇吳桐|武俠是一種價值觀,而俠要忠於自己的價值觀
    吳桐:這倒也不是,公路片的類型呢,其實是因為原著裡有三塊主要的故事板塊,分別在三個地方,有時候是為了儘量貼合原著裡的副本和邏輯。而基調的話,最初的定位就是武俠。我最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我心裡就大概有一個自己想要呈現的方向,就是少年來到這個武俠世界裡,闖蕩江湖,卻發現世界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他們如何選擇,如何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