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忠嗣之才,戰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當所亡,高馬直以空虜資,論祿山亂有萌,可謂深謀矣。然不能自免於讒,卒死放地。自古忠賢,工謀於國則拙於身,多矣,可勝吒哉!」——《新唐書》
在熱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曾提到了一位威震邊關的節度使,這位節度使的原型就是唐朝第一帥才王忠嗣。上面的這段話,就是對他一生的總結,他勇冠三軍,智計百出,一心為國卻拙於謀身,以至於遭奸人陷害,鬱鬱而終。
立功於外
王忠嗣的父親王海賓也是一名勇將,在跟隨薛丁山(薛丁山是虛擬人物)的原型薛訥討伐吐蕃時,因為表現出眾,而被一小撮將領妒忌。在一次戰役中,這些人故意不去支援,孤軍奮戰的王海濱苦戰身亡。唐玄宗李隆基為酬忠臣之功,就把他收為義子,並接入宮中撫養。失去父親又長大在宮中的王忠嗣,並沒有消磨意志,他在個人武功和戰陣韜略上都下過苦功。李隆基看他比較努力,在他長大後,就給他了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
機會對於有準備的人來說才是機會,而王忠嗣就是一個有準備的人。他的第一個機會是去邊塞任職(代州別駕),以他皇帝乾兒子的身份,他本可以躲在城裡鍍鍍金,但是他沒有,他經常出塞和周邊的敵人爭勇鬥狠。到後來李隆基怕他有閃失(畢竟是烈士遺骨),就把他召了回來。不過王忠嗣一心要報父仇,總是找機會就要殺奔前線,李隆基也不好真把他當作溫室裡的豆芽來養,只好遂了他的願。
回到了一線的王忠嗣,如同猛虎歸山,狼行拂曉。據歷史記載,他曾多次勇闖敵陣,憑藉胯下馬,掌中刀,把吐蕃殺得心驚膽寒。「(王忠嗣)提刀掠陣,斬數千人,獲羊馬萬計」「忠嗣單馬進,左右馳突,獨殺數百人」打完了吐蕃後,他對於新的敵人突厥依然沒有手軟,不過這時候的王忠嗣不光靠武力硬剛,他還用上了計謀,在他的反間計和快馬硬刀之下,突厥很快就對他守護的邊境失去了覬覦之心。
如果只是「這點」功勞,宋代羅大經絕不會把他誇成大唐第一帥才(「漢唯一趙充國,唐唯一王忠嗣,本朝唯一曹彬,有三代將帥氣象。」)。他此後雖然褪去了少年的青澀(只靠拳頭說話),變得更加沉穩(多用謀略和團隊作戰),但開掛之路一直沒停,他曾先後擔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這時的他,已不是需要唐玄宗可憐的烈士遺孤,而是能為大唐遮風擋雨的國之棟梁。(駱駝莫名想到一句話,昔日我因是大唐人而自豪,今日大唐以有我而驕傲。)
禍生於內
俗語說「能受天磨為硬漢,不遭人妒是庸才」,王忠嗣不是庸才所以一定會遭人妒忌。第一個妒忌他的人,是他的戰友皇甫惟明。王忠嗣和皇甫惟明都是忠王李亨的好朋友,但是皇甫惟明卻曾誣告王忠嗣,以至於王忠嗣被貶,要不是王忠嗣的乾爹是李隆基,而且自己真的有本領,可能直接就廢了。除了皇甫惟明,在軍中嫉妒他的還有董延光,因為在石堡城的問題上,王忠嗣不贊成硬剛,而董延光一心要打,結果戰敗後,董延光卻把責任推到了王忠嗣身上。
如果這是這兩個同僚嫉妒他,王忠嗣應該不會倒下那麼快(但是從他父親的經歷,和歷史上類似的事情看,他早晚還是會出問題)。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來自奸相李林甫,李林甫身為文官,久經官場傾軋,知道如何才能最有效的打擊敵人。他沒有從軍事上指責王忠嗣,而是個王忠嗣扣上了一頂勾結太子,不尊玄宗的帽子。李隆基身為一個帝王,尤其是屢經政變的帝王,他心中最不能觸碰的逆鱗,就是太子可能會影響他的帝位。(他曾廢殺過太子李瑛)
於是王忠嗣毫不意外地被判有罪,如果不是他的小弟哥舒翰(哥舒翰是王忠嗣提拔起來的)據理力爭,王忠嗣可能就被一擊致命了。不過王忠嗣的死罪躲了過去,但依然被貶官放逐,不久後又暴死在任上。(一看到暴死,駱駝的心情很是糾結。這裡順便提一句,王忠嗣的閨女叫王韞秀,他的女婿是一代貪相元載,和電視劇非常相符)。
小結
王忠嗣的經歷並不讓人開心,但正是因為在歷史上,有著無數像王忠嗣一樣「工謀於國則拙於身」的人,才有我們的今天,他們才是撐起歷史的脊梁,他們不應該被遺忘。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舊唐書》等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貪吃的駱駝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