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過和令狐衝的寶劍為何同時現身「寶劍之鄉」龍泉?
2月3日晚20:30,北京衛視《非凡匠心》第二季在揭開懸念的同時,更為觀眾帶來一場久違的「江湖」洗禮。張國立攜手任賢齊一起拜訪鑄劍大師陳阿金,仿佛穿越到快意恩仇的武俠小說之中。良工鍛鍊凡幾年,鑄得寶劍名龍泉。《非凡匠心》第二季處處彰顯中華之美,傳承工匠精神。
楊過的君子劍究竟是如何鑄造出來的?海清為什麼會因為一張宣紙被「虐哭」?愛較真的周一圍為了探尋最強的弓箭又跟誰「犯軸」了?面對一把馬頭琴,耿直boy樸樹又會爆出哪些真性情?
從「演播室」走向「民間」,《非凡匠心》以小切口展開大時代。明明是在尋找國寶級文化傳承者和稀有工藝匠人,但《非凡匠心》卻毫不刻板,輕鬆的畫風與趣味的表現形式為觀眾開啟了一場快意江湖的尋寶之旅,活力MAX。
第一季時,撫順鋦瓷、徽州木雕、佛山醒獅等非遺技藝都曾鮮活地展開在觀眾面前。作為文化節目並不常見的「綜二代」,《非凡匠心》第二季不僅在節目形式上全面升級,更在題材甄選上再下苦功,映射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厚重魅力。
引經據典 彰顯中華文化之美
熟讀金庸小說的人很難忘記《神鵰俠侶》中對君子劍神乎其神的描述——劍身烏黑,沒半點光澤,就似一段黑木一般,和平常的寶劍不同,這劍既無尖頭,又無劍鋒,圓頭鈍邊,倒有些似一條薄薄的木鞭,但寒氣逼人,而且鋒銳異常。
令眾多武俠迷倍感好奇的是,世間之人,究竟能不能鑄造出一把真正的君子劍?《非凡匠心》第二季的首期節目便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就用寶劍比喻君子。龍泉,作為中國的寶劍之鄉,在千年前歐冶子的鑄劍技藝就在當地深深紮根,至今已擁有2600多年的歷史。龍泉劍以堅韌鋒利、剛柔並濟的特點享譽江湖。
首期《非凡匠心》,「康熙爺」張國立混搭「楊過」任賢齊,探訪龍泉頗具威望的鑄劍大師陳阿金,並組團拜師學藝,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江湖奇遇。
張國立和任賢齊的師傅陳阿金是很多柄名劍之父。2013年,他從天外之物隕鐵上取材,鍛造出一柄楊過的「玄鐵劍」。該劍是國內迄今為止唯一能將隕鐵以傳統手工藝鍛造的隕石劍,在行業內引發極大轟動。
《非凡匠心》充分彰顯了「玄鐵劍」的美感,配以古風BGM,表現形式靈活生動,為寶劍增添了別樣的美感。
此次,為了更好地復刻楊過使用過的另一柄名劍君子劍,陳阿金精心設計草圖,一筆一畫裡充分展現了他豐富的文學與藝術涵養,亦靜亦動的環節裡體現節目組獨具匠心的心思。
再輔以張國立和任賢齊四處收集鑄劍原材料,《非凡匠心》生動地演繹了「論楊過的君子劍的是如何鑄成的」。
無論是張國立與任賢齊泡在龍泉溪裡一顆顆淘鐵英沙,還是守著1300度的熔爐打鐵10小時,都能輕易讓人感受到節目和嘉賓的滿滿誠意。
綜觀時下文化類綜藝,嘉賓多以遊歷或侃侃而談的形式針對現象淺嘗輒止。但《非凡匠心》卻採用浸入式的全身心體驗模式,讓嘉賓身體力行去操作,為觀眾帶來第一人稱視角的直接觀感,具有極強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中華文化之美的傳遞便顯得尤為自然。
匠人匠心 彰顯中華風範之美
在這個英雄俠義、陽剛之美愈發珍貴的時代,《非凡匠心》第二季首期節目以別致的主題立意重新喚醒世人對於「風骨」二字的渴望。
年輕觀眾在看過首期節目後難免被節目中釋放出的江湖豪情感染得熱血沸騰,比如節目開場,陳阿金就言明「我喜歡用劍的人堂堂正正,有大俠風範,男子漢精神」。他對求劍人的品行要求極為嚴苛,入得了阿金師傅眼的都得是有風骨的男子漢。
為了更好地傳承這種匠人精神,張國立向陳阿金請求鑄造一把「非凡匠心君子劍」,一方面體現了節目組對於風範之美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寓意風骨的傳承之道。
《非凡匠心》並未單純展示阿金師傅精妙絕倫的鑄劍手藝,更展示了他精益求精、堅持專注、謙卑自省的匠人精神。
作為一位國寶級的鑄劍大師,1954年生於龍泉的陳阿金是「阿金劍鋪」創始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儘管如今的他是個自帶光環的鑄劍大師,但他始終稱自己為「打鐵匠」,這份初心無疑為匠人行當增加了新的底蘊。
鑄劍到底有多難?需要怎麼樣的堅持?觀眾通過張國立和任賢齊的親身經歷,多少對淘鐵沙、掄錘鍛造、刨銼、刻字、淬火、回火、磨劍、裝手柄等堪比過關斬將式的鑄劍全流程有了一定了解。這種極為考驗創造性、耐心和體力的高難度手藝活,陳阿金一幹就是一生。
《非凡匠心》中不僅有時代苛求的工匠精神,更有著薪火相傳的師徒情誼。武藝高超的「楊過」任賢齊在鍛造環節遇到很多麻煩,一開始終掌握不好火候和力氣,但是他虛心請教,不言辛苦的精神被陳阿金看在眼裡。張國立掄錘子奮戰在打鐵一線,累到腰酸背疼的執著和堅持更打動了陳阿金。
師傅被二位「徒弟」打動,不惜將獨家秘笈「指姆紋」通過《非凡匠心》的鏡頭公諸於世,令人頗為感動。這一舉動固然是師徒之間深厚情感的表現,其背後也充分體現了中華匠人不敝帚自珍,渴望將瀕危古法技藝傳承下去的風範大意。
大氣恢宏 彰顯中華風物之美
有觀眾用「隨手截一張都能當屏保」來形容《非凡匠心》的眼球效應。看完首期節目,許多人對於節目裡呈現的祖國大好河山之美印象頗深。或大氣恢弘的航拍鏡頭,或意境幽遠的空鏡,藉助古風配樂將中華風物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張國立與任賢齊去淘鐵沙的龍泉溪一池清水,白牆黛瓦的農家小樓與水清岸綠的龍泉溪相得益彰;去農戶家收老鐵時路過的竹林綠影婆娑,路間花卉點綴令人靜爽;空山新雨後的屋瓦錯落有致,任賢齊翩翩舞劍,一席白衣在林間穿梭;師徒相別於山林之間都好似一幅幅潑墨,意境醉人。
當下綜藝節目同質化現象蜂擁而至,就是近來頻頻發力的文化類節目更多也只是浮於表面,刷了存在感卻欠缺傳承感。在文化類節目逐鹿的時代,《非凡匠心》憑藉出塵的中華之美脫穎而出。
工匠精神本就是傳承的藝術,在傳承的過程中,「匠心」也隨之傳承下來,老藝術家有的那份執著在青年藝術家身上同樣體現。無論是中華風骨還是中華風物,《非凡匠心》將中華文化之美通過電視語言鮮活呈現,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聽洗禮。
五千年中華文明是大國工匠薪火相傳的智慧結晶,越是置身娛樂時代的喧囂,越是懷念工匠精神的寧靜。正如龍泉寶劍,每一道寒光都源自烈火的錘鍊,每一次打磨都源自工匠的匠心。
「誰敢惹我!」張國立手執君子劍披荊斬棘後的一聲吶喊威懾全場。這足以說明,唯有匠心打磨,方能讓人底氣十足。君子劍如此,《非凡匠心》亦如此!
接下來,「匠心傳播大使」張國立還將帶來怎樣的江湖奇遇?北京衛視每周六晚20:30,《非凡匠心》即將揭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