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廢棄的生活實踐,在人們腦海中常常和一個透明的梅森罐掛鈎。一些實踐者會在演講或是視頻中拿出這樣大概手掌高的玻璃瓶,表示這就是他們過去一年甚至兩年生產的所有垃圾。
這樣極具辨識度又可效仿的行為,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這場名為「零廢棄」的運動中。而與此同時,一場更為安靜的革命正在發生:過去兩年中,近 200 家主打零廢棄的商店在英國湧現,它們試圖在最大限度上取締對生態不甚友好的消費方式,讓這一小部分人的實驗成為一種更被普遍接受的購物選擇。
放眼望去,這些商店的環境回歸了某種農貿市場的氛圍。顧客各自拿著布袋購物,乾果、米麵和香料都被放在玻璃罐子或是麻袋中散裝銷售;蔬菜水果碼列在臺子上,沒有任何塑料包裝或是保鮮膜包裹;連洗滌劑沐浴露都是裝在大容器中的,顧客可以自行填充到可循環的擠壓瓶裡……
來源於零廢棄商店Natural weigh 官網
還有一些有趣的細節,比如顧客可以用這裡的機器把花生磨成花生醬,一些商店會售賣冰淇淋,但都是用蛋筒裝的。除了最基本的對於塑料包裝的摒棄,這些店大部分都是素食,因為他們相信對於肉類的消耗本身就對環境不利;供應商主要來自於當地菜農和牧場,一些店主還掌握著自製糕點的手藝。
《衛報》記者 Stephen Moss走訪了這些商店中的佼佼者,試圖了解他們的商業運作模式。他驚訝於店主們對於零廢棄原則的堅守程度。當他向位於倫敦西南部的小型素食店 Wandsworth 店主遞出名片時,「她拍了一張照片然後把它又遞還給了我」。 Moss 給了這些商店一些很正面的評價,比如富有生趣,為當地社區賦權,而且店裡「聞起來很香」。
這些並不是什麼公益項目,大部分的店主都認為自己既是社會變革的代理人,也是商人。
這其中的確蘊含著新的商機,環保越來越成為人們購物選擇的標準之一,而零廢棄也被視作讓人們重新回歸線下購物的一個機遇,畢竟這其中涉及了大量的「互動」項目:使用自帶的循環包裝,自行稱重購買食物,甚至用店內的材料 DIY 新鮮食材……
供應商們也迎來了春天。 SESI 是一家總部位於牛津的社會企業,從十多年前就開始為學校和農貿市場提供天然環保食品, 2013 年開始開發可生物降解的洗滌劑。他們現在為 70 家零廢棄商店供貨,還有 40 家在等候名單上,幾乎全都是在去年出現的。
衛報走訪的大多是近些年興起的小型店鋪,但一些大型連鎖商店顯然注意到了這股新的趨勢,並試圖加入進來。「帶上你自己的容器」是一個普遍出現的倡議;商超巨頭 Morrisons今年 4 月開始嘗試用紙袋替換塑膠袋;馬莎百貨則在實驗推出無包裝水果和蔬菜,測試在不影響到食品質量的情況下,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減少塑料使用。
「新一代零廢棄店的困境在於,他們希望大型超市能看到這樣做的好處,但同時不希望後者做得太好,以至於把小商店都擠出了市場。」
另一個困境是,一些人認為零廢棄商店,就像「有機食品」一樣,本身針對的就是更關注健康與社會、更有消費能力的中產階級。事實並不總是如此,零廢棄並不等同於更高的價格,在 Moss 的採訪中,許多店主也表示希望能覆蓋到更廣泛的人群。
真正的門檻可能還是在於人們是否願意長久地去接受這樣的模式。即便是在鼓勵使用循環包裝的環境中,顧客也會常常忘記攜帶容器,或僅僅是覺得麻煩。
來源於 Twitter
當下各種各樣的產業中都可以看到「環保」、「生態」這樣的字樣,跟風之外,它們也成為新的創意來源,讓零廢棄的宗旨在超市之外的產業得到貫徹。
電商平臺使用的快遞服務往往依賴著大量的包裝材料,一項將在 5 月推出的新服務 Loop 試圖打破這一點。 Loop 和包括寶潔、聯合利華、雀巢和百事等公司合作,提供約 300 多種產品的購買和遞送服務,全部採用可重複使用的包裝。使用後空容器會被收走,清潔並再次使用——就像從前的社區送奶工。
一個叫做「重啟項目」的社會組織,則致力於讓人們互相教授修理電子設備的技巧,延長設備的壽命,減少世界上的電子垃圾。「製造商不希望消費者修理東西,他們希望我們重新購買,因此零部件總是難以獲得,他們也不提供產品如何工作的正確原理,鼓勵我們將電器視為黑盒子,一旦出錯就必須扔掉買新的。」
不論是零廢棄的實踐者還是推行者,都希望這個概念不要被認作某種烏託邦式或是嬉皮士的「新花樣」。
真正實施起來的時候,零廢棄並沒有聽起來那樣激進,人們在大部分時候需要做的只是對現有的生活習慣作出一點調整。許多削減廢物的解決方案都只是回歸塑料和一次性產品時代之前的常見做法,比如使用餐巾和手帕,利用醋加水進行清潔除垢,攜帶織布的雜貨袋等。
它們發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個小步驟都很重要。」西雅圖一家低廢棄生活用品商店的 Jolene Dobson 說,「你真不必在梅森罐裡收集垃圾。」
題圖來源於Gi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