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透過2020「大選」「由黑翻紅」,選後更是透過新冠肺炎疫情,颳起一陣「綠色旋風」,讓蔡英文、蘇貞昌滿意度突破7成。
央視版 《三國演義》劇照
雖然民眾對民進黨當局防疫有所肯定,然而由於近來綠營在紓困上的糟糕表現,以及「華航正名」、「磐石艦」染疫事件和防疫政治化的爭議事件,綠營這波民意東風似乎已吹到盡頭,危機乍現。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4月底的民調,顯示民進黨的正向評價下降1.6%,而負向評價增加3.9%,雖整體仍是好感居多,然而這樣的趨勢卻有重要意涵。因為自去年11月至今年3月的「美麗島」數據,民進黨正向評價都是呈現增加狀態,從39.6%急劇增加到54.9%;負向評價更是由46.3%大幅減少到25.9%。所以說,4月出現的趨勢,可算是反轉綠營這波半年期的大順風。
蔡英文 資料圖 (圖源:臺媒)
為何民進黨的東風會停?
首先,民進黨的紓困政策實在不得人心,其過去力推的消費優惠券僅有0.8%的支持度,反而國民黨主張的發現金政策卻是所有政策選項裡支持度最高的。因為酷碰券不只使用麻煩,需要搭配並不算普及的電子載具,且得先進行消費才吃得到優惠。因此「經濟部長」沈榮津前幾日就大轉彎,宣布酷碰券發放暫緩。
其次,民進黨近來的政治操作也同樣不得人心。臺灣交通主管部門負責人林佳龍的「華航正名」風波被自家黨團打臉,聲稱只要在機身上增加辨識度就好,不用改名。其餘包含「磐石艦」的染疫風波,對地方縣市長防疫舉措的政治攻防,民進黨都遭遇到選後少見的民意撻伐。
臺灣《中國時報》表示,總體而言,近來各種跡象皆顯示民進黨民意正在衰退,倘若疫情結束,以島內整體經濟正向評價下滑11%到25%,負向評價增加到72%的現況來看,綠營不只東風停了,更可能颳起西風。
民進黨當局4月27日發布的統計顯示,今年3月臺灣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為20分,較上月減少4分,燈號由上月的綠燈轉向黃藍燈,出現向低迷轉變的趨勢。該部門表示,臺灣經濟景氣明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負面影響。但實際上,除了受疫情影響,臺灣經濟更被操作意識形態上癮的民進黨當局拖慢了、搞壞了、玩脫了。
看臺灣經濟好不好,一個最為重要的指標就是兩岸經濟交流是否順暢、熱絡。兩岸興,臺灣就有錢賺;兩岸經濟交流受限,臺灣過日子就要勒緊褲腰帶。這樣的關係,不是民進黨當局一廂情願說「脫鉤」就能「脫鉤」的。弄明白了這一點,就會更清晰地認識到臺灣經濟未來的極大不確定性。需要指出的是,這種不確定性即便排除潛在戰爭的因素,在「現世安好」的狀態下,臺灣經濟也會被民進黨當局搞出千瘡百孔,面臨重重危機。
從效果上看,民進黨當局似乎應該感謝新冠疫情,如果沒有此次防疫任務,臺灣民眾的關注點無疑將集中在經濟領域,而這正是搞不定兩岸關係的民進黨當局的致命軟肋和硬傷。如今新冠疫情為民進黨當局抗下了一波傷害,但疫情過後,臺灣經濟話題將重回公眾視線。「借疫謀獨」的民進黨當局將面臨一大堆自己挖出來的、填也填不滿的坑。
美國總統川普 資料圖
臺灣時事評論者杜象29日在臺灣「大華網路報」發文表示,美國總統川普以嚴厲口吻指稱中國大陸是「病毒製造者」,民進黨當局長期以來唯美國馬首是瞻,「反中」也不遺餘力。然而疫情總會過去,川普能否連任大有問題,若中美關係在美國大選後得以緩和,臺灣的處境就尷尬了,那時,兩岸關係又是一個新局面。臺灣如何轉身?這個難題,民進黨承擔得起嗎?
綜合中國臺灣網、臺灣《中國時報》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黃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