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多數人認為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救援行動,是因為保盧斯不配合沒有向外突圍所致。那麼,如果德軍統帥部允許保盧斯向外突圍,曼斯坦因會不會把第六集團軍給解救出來呢?第6集團軍的損失又會有多大呢?
首先,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失利,是因為德軍統帥部指揮失誤。
本身,德軍在謀劃1942年夏季攻勢時,對於在南線展開資源爭奪戰是個正確的選擇,因為此時史達林把重點放在防禦莫斯科西邊的莫德爾集團上面,此時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勒熱夫-瑟喬夫卡地區還有70個師的重兵集團。
1942年6月28日,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第4裝甲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開始從庫爾斯克方向朝史達林格勒攻擊前進,此時史達林和蘇軍統帥部並沒意識到德軍要在南線重點進攻,直到7月初,蘇軍發現德軍是以進攻高加索為重點,以進攻史達林格勒作牽製作戰,這時史達林才迅速組建史達林格勒方面軍,並準備在史達林格勒打一場阻擊戰。
由於蘇軍的防禦準備並不充分,致使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在隨後的進攻過程中非常順利,7月17日在蘇軍加強對史達林格勒防禦的同時,德軍統帥部卻命令第4裝甲集團軍南下增援A集團軍群,這樣就把第6集團軍推到了孤軍作戰的境地,因為蘇軍和德軍的進攻和防禦方向重點不一致,客觀上講,直到9月底10月份時,德軍才發覺上了蘇軍的當,但此時如果德軍統帥部命令保盧斯退出史達林格勒還有充足的時間,因為從7月17日史達林格勒戰役打響,蘇軍一直在往史達林格勒戰場增兵,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11月上旬才結束。
德軍指揮出現第二個時間上的失誤,是11月19日朱可夫的「天王星行動」打響以後,此時,蘇軍對保盧斯的合圍圈還沒完全合攏,保盧斯還有突圍的可能,但德軍統帥部卻下達了不準撤退也不準投降的命令,同時又派曼施坦因前去救援。
實際上,德軍統帥部派曼施坦因救援的目的還是想重新奪回1941年閃擊蘇聯時德軍佔領的地區,他的本意是派曼施坦因繼續指揮保盧斯佔領史達林格勒。
所以,從這個層面講,保盧斯撤退的機會有很多,但最佳時機就兩個,一個是9月底10月初,蘇軍不斷增兵的時候,一個是11月初蘇軍要合圍之時。
其次,如果保盧斯不死守,曼施坦因不需要兩線夾擊就能救援成功。
蘇軍天王星行動展開以後,曼施坦因於11月20日才接到命令南下,他的任務有兩個,一個是組建頓河集團軍群救援保盧斯,一個是阻止蘇軍切斷A、B兩個集團軍群之間的通道。為了達到閃擊戰快速打擊的目的,曼施坦因決定採取德軍傳統打法使用鉗形攻勢,他的冬季風暴行動計劃,也是採取由第48裝甲軍在北線作正面突擊,以吸引蘇軍的注意力,而採取第57裝甲軍從南線實施快速突擊,雖然南線距離史達林格勒距離遠,但蘇軍的防禦薄弱一些。
冬季風暴行動之所以失敗,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一個是裝甲突擊力量不夠,一個是保盧斯沒有從內向外突圍與第57裝甲軍匯合。假設德軍統帥部同意保盧斯向外撤退,那麼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曼施坦因既不需要採取鉗形攻勢,還可以集中兵力在正面對蘇軍發動快速打擊,這樣第48裝甲軍和第6集團軍內外匯合完全可以做到的。
從這個層面講,只要德軍統帥部不命令保盧斯死守,第6集團軍就有較大的生存機率,撤退的機會也有很多。
第三,即使德軍統帥部同意保盧斯突圍,第6集團軍也會損兵折將。
那麼,是不是德軍統帥部同意保盧斯向外突圍,第6集團軍就能安然無恙了呢?肯定不是,因為保盧斯在前期進攻戰鬥中已經消耗了大量補給和燃料,他突圍最大的障礙也是缺乏補給和油料。
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失敗的原因,除了德軍統帥部分兵指揮失誤以外,還有第6集團軍自身存在的問題,那就是補給困難和保盧斯猶豫不決。
由於曼施坦因展開冬季風暴救援行動時,蘇軍是將圍困保盧斯的主力派到外圍作戰,客觀上講保盧斯有向外突圍的條件,但保盧斯當時雖然手上有30萬兵力,但只有三分之一的兵力可用,多數人凍傷和非戰鬥減員,100多輛裝甲坦克因缺乏燃料也只能向外突圍不到20公裡,與救援德軍還有一定的距離。這才是保盧斯猶豫不決的重要原因。
從上面分析看出,如果德軍統帥部允許保盧斯向外突圍,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在曼施坦因的幫助下,是可以突圍成功的,但第6集團軍的損失仍然不小。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曼施坦因:失去的勝利》
精彩推薦:二戰閃擊戰所向披靡,為何說不是德國一己之力?放鬆警惕幫了大忙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保盧斯為何不執行雷鳴行動命令?左右為難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閃擊戰對莫斯科戰役無效?戰術與戰場環境脫節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為何不就地取材燒柴取暖?容易暴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