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冬季風暴行動,如果保盧斯向外突圍,曼施坦因救援就會成功

2021-01-09 島主說事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多數人認為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救援行動,是因為保盧斯不配合沒有向外突圍所致。那麼,如果德軍統帥部允許保盧斯向外突圍,曼斯坦因會不會把第六集團軍給解救出來呢?第6集團軍的損失又會有多大呢?

首先,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失利,是因為德軍統帥部指揮失誤。

本身,德軍在謀劃1942年夏季攻勢時,對於在南線展開資源爭奪戰是個正確的選擇,因為此時史達林把重點放在防禦莫斯科西邊的莫德爾集團上面,此時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勒熱夫-瑟喬夫卡地區還有70個師的重兵集團。

1942年6月28日,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第4裝甲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開始從庫爾斯克方向朝史達林格勒攻擊前進,此時史達林和蘇軍統帥部並沒意識到德軍要在南線重點進攻,直到7月初,蘇軍發現德軍是以進攻高加索為重點,以進攻史達林格勒作牽製作戰,這時史達林才迅速組建史達林格勒方面軍,並準備在史達林格勒打一場阻擊戰。

由於蘇軍的防禦準備並不充分,致使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在隨後的進攻過程中非常順利,7月17日在蘇軍加強對史達林格勒防禦的同時,德軍統帥部卻命令第4裝甲集團軍南下增援A集團軍群,這樣就把第6集團軍推到了孤軍作戰的境地,因為蘇軍和德軍的進攻和防禦方向重點不一致,客觀上講,直到9月底10月份時,德軍才發覺上了蘇軍的當,但此時如果德軍統帥部命令保盧斯退出史達林格勒還有充足的時間,因為從7月17日史達林格勒戰役打響,蘇軍一直在往史達林格勒戰場增兵,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11月上旬才結束。

德軍指揮出現第二個時間上的失誤,是11月19日朱可夫的「天王星行動」打響以後,此時,蘇軍對保盧斯的合圍圈還沒完全合攏,保盧斯還有突圍的可能,但德軍統帥部卻下達了不準撤退也不準投降的命令,同時又派曼施坦因前去救援。

實際上,德軍統帥部派曼施坦因救援的目的還是想重新奪回1941年閃擊蘇聯時德軍佔領的地區,他的本意是派曼施坦因繼續指揮保盧斯佔領史達林格勒。

所以,從這個層面講,保盧斯撤退的機會有很多,但最佳時機就兩個,一個是9月底10月初,蘇軍不斷增兵的時候,一個是11月初蘇軍要合圍之時。

其次,如果保盧斯不死守,曼施坦因不需要兩線夾擊就能救援成功。

蘇軍天王星行動展開以後,曼施坦因於11月20日才接到命令南下,他的任務有兩個,一個是組建頓河集團軍群救援保盧斯,一個是阻止蘇軍切斷A、B兩個集團軍群之間的通道。為了達到閃擊戰快速打擊的目的,曼施坦因決定採取德軍傳統打法使用鉗形攻勢,他的冬季風暴行動計劃,也是採取由第48裝甲軍在北線作正面突擊,以吸引蘇軍的注意力,而採取第57裝甲軍從南線實施快速突擊,雖然南線距離史達林格勒距離遠,但蘇軍的防禦薄弱一些。

冬季風暴行動之所以失敗,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一個是裝甲突擊力量不夠,一個是保盧斯沒有從內向外突圍與第57裝甲軍匯合。假設德軍統帥部同意保盧斯向外撤退,那麼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曼施坦因既不需要採取鉗形攻勢,還可以集中兵力在正面對蘇軍發動快速打擊,這樣第48裝甲軍和第6集團軍內外匯合完全可以做到的。

從這個層面講,只要德軍統帥部不命令保盧斯死守,第6集團軍就有較大的生存機率,撤退的機會也有很多。

第三,即使德軍統帥部同意保盧斯突圍,第6集團軍也會損兵折將。

那麼,是不是德軍統帥部同意保盧斯向外突圍,第6集團軍就能安然無恙了呢?肯定不是,因為保盧斯在前期進攻戰鬥中已經消耗了大量補給和燃料,他突圍最大的障礙也是缺乏補給和油料。

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失敗的原因,除了德軍統帥部分兵指揮失誤以外,還有第6集團軍自身存在的問題,那就是補給困難和保盧斯猶豫不決。

由於曼施坦因展開冬季風暴救援行動時,蘇軍是將圍困保盧斯的主力派到外圍作戰,客觀上講保盧斯有向外突圍的條件,但保盧斯當時雖然手上有30萬兵力,但只有三分之一的兵力可用,多數人凍傷和非戰鬥減員,100多輛裝甲坦克因缺乏燃料也只能向外突圍不到20公裡,與救援德軍還有一定的距離。這才是保盧斯猶豫不決的重要原因。

從上面分析看出,如果德軍統帥部允許保盧斯向外突圍,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在曼施坦因的幫助下,是可以突圍成功的,但第6集團軍的損失仍然不小。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曼施坦因:失去的勝利》

精彩推薦:二戰閃擊戰所向披靡,為何說不是德國一己之力?放鬆警惕幫了大忙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保盧斯為何不執行雷鳴行動命令?左右為難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閃擊戰對莫斯科戰役無效?戰術與戰場環境脫節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為何不就地取材燒柴取暖?容易暴露目標

相關焦點

  • 二戰冬季風暴行動,曼施坦因第48裝甲軍的最大努力,進攻打成防禦
    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發起了著名的天王星行動,為了解救被困在史達林格勒城中的保盧斯第6集團軍30萬人馬,曼施坦因被緊急從列寧格勒戰場南下組建頓河集團軍群實施救援。但這個行動卻沒有成功,其中有個重要原因,就是第4裝甲集團軍的第48裝甲軍無法完成原定鉗形攻勢。那麼,第48裝甲軍為什麼沒有完成任務,把進攻打成防禦的呢?
  • 二戰蘇德戰爭,保盧斯的能力真比曼施坦因差嗎?半斤對八兩
    翻開蘇德戰爭歷史,如果說基輔戰役和莫斯科戰役,蘇德雙方各贏一局的話,那麼,史達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會戰就把德軍在東線戰場推到了失敗的邊緣。而這兩場戰役又出現了一個非常相似的戰局,保盧斯在史達林格勒孤軍突進遭到圍殲,曼施坦因在希特勒終止堡壘行動後,也獨自率領南方集團軍群對陣蘇軍強大兵團,終致德軍喪失東線主動權。
  • 二戰全史:曼施坦因——大勢已去,杯酒釋兵權
    與被圍的第6集團軍相距不到40公裡,曼施坦因似乎成功在望。然而,蘇軍的強大反攻擊破了曼施坦因和希特勒的美夢。由於蘇軍頑強的進攻以及周密的計劃,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群被無情地阻擋住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包圍圈越縮越小。1943年1月,德國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元帥被迫向蘇軍投降。史達林格勒戰役的慘敗標誌著德軍開始喪失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
  • 二戰胡貝口袋戰,蘇軍數倍於德軍,朱可夫與曼施坦因的鬥智鬥勇
    兵力情況:拋開防守克裡半島的第6集團軍不算,曼施坦因手上能用於救援第1裝甲集團軍的兵力總共只有8個步兵師、3.5個裝甲師;而蘇軍卻動用了25個步兵師和7個坦克軍或機械化軍,兵力相差懸殊。另一方面,在選擇突圍方向上,曼施坦因與胡貝發生了分歧。胡貝認為越過德裡斯特河向南突圍時間短、路程近,蘇軍在這裡的布防也比較弱,對第1裝甲集團軍突圍有利。但曼施坦因卻認為,德軍認為最容易突圍的地方,蘇軍肯定也會加強防禦,雖然向西困難更多,但可以與第4裝甲集團軍匯合,又有第4裝甲部隊接應,突圍的可能性大一些。
  • 二戰頓巴斯戰役,第6集團軍再遭圍殲,曼施坦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一方面,解救保盧斯第6集團軍失利,曼施坦因從此與南線綁在了一起。1942年11月20日,曼施坦因授命組建頓河集團軍群,主要任務是解救被困在史達林格勒戰場的保盧斯第6兵團,但德軍的企圖並沒達到,曼施坦因被迫轉入防禦作戰。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為何是蘇德戰爭最大亮點?蘇軍有兩個沒想到
    二戰期間,蘇德戰爭中的史達林格勒戰役算得上一個,這場殲滅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戰鬥,不僅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成為二戰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戰役。首先,完殲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是蘇德戰爭的最大亮點。1942年6月,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突然分成兩個作戰集團,A集團向高加索方向作重點進攻,以搶佔那裡的戰略資源並伺機向南拓展,B集團向史達林格勒進攻作牽製作戰,企圖佔領該城後再迂迴向北對莫斯科形成夾擊態勢。德軍進攻高加索,蘇軍是有預料的,但在史達林格勒展開作戰,史達林還是有些猶豫,因為蘇軍在史達林格勒的防禦並不充分。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也挽救不了東線失敗的命運?回天乏術
    弗裡茨·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在二戰中可謂是德軍中響噹噹的靈魂人物,但他在戰後撰寫的回憶錄《失去的勝利》卻飽受爭議,坊間不僅給他戴了頂「甩鍋帝」的帽子,還對他的指揮才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感到惋惜。那麼,如果在蘇德戰爭史達林格勒戰役後,讓曼施坦因擔任東線總指揮,他能扭轉戰場危局、挽救德軍走向失敗的命運嗎?
  • 二戰阿登戰役,德軍為何成功突破盟軍防線?從不利因素中尋找戰機
    一方面,德軍在二戰中屢屢使用突襲戰術,不按常理出牌。圍繞阿登地區的戰鬥,早在1940年德軍閃擊法國時,德軍就使用「曼施坦因計劃」從阿登奇襲成功,造就了英軍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潰敗;而這次德軍依然沿用同樣的方法,只不過兵力比1940年差得太多罷了。但盟軍似乎把法國戰役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
  • 曼施坦因三大遺憾:勝利曾在眼前,最終失去一切
    二戰期間德軍有三大名將----曼施坦因、隆美爾和古德裡安,在戰後眾多軍事專家的評價中,曼施坦因被公認為是德軍戰時最具備戰略視野的軍事家。在古德裡安大將的回憶中,曾經明確表示「我們中最具備戰略眼光的人,就是曼施坦因」,而隆美爾在非洲戰事失敗後,也曾經希望能夠到曼施坦因的手下工作。
  • 二戰曼施坦因的最後一戰,依然讓蘇軍吃了大虧
    舉報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軍,雖然製造了無數災難,但單論其軍事素養,依然值得稱道,在二戰期間
  • 二戰時德軍著名將領曼施坦因,戰功赫赫為什麼還會被撤職?
    二戰時德軍著名將領曼施坦因元帥,在戰爭初期建立了赫赫戰功,為什麼在戰爭後期還會被希特勒撤職?   這時候德軍如果向後撤退一點,哪怕就很小一點距離,毫無疑問可以更從容的組織防禦,節省兵力,也可以使防線更加具有韌性和彈性,可是德國和蘇聯不是在過家家,是你死我活的戰爭,不是說德軍後退一點就能守住了,戰爭就結束了,而是必須要徹底把蘇聯打翻打死,打不翻蘇聯,那麼後果就是德國自己要被打翻打死!曼施坦因反映的前線情況就是德軍已經做不到幹翻蘇聯了,所以不如主動可以後撤一點,以便更好地組織防守。
  • 閃電伯爵——曼施坦因
    而在這批將領中,埃裡西·馮·曼施坦因則被認為是二戰德國陸軍最出色的將領,他在戰略、戰術都展現出無與倫比的天賦,為希特勒的野心一次次出謀劃策,衝鋒陷陣給歐洲各國造成了沉重的災難。戰爭的不義,結局早已註定。作為希特勒的幫兇,曼施坦因是如何走向納粹之路,又為何與希特勒決裂,接下來將和您一起走進德國二戰名將——埃裡西·馮·曼施坦因的一生。
  • 「曼施坦因方案」實施成功之啟示:兵者,詭道也!
    「曼施坦因方案」是二戰時期德國名將曼施坦因為德軍佔領西歐提出的一個進攻方案,此方案從被提出到最終被德軍實施,中間經歷了眾多的坎坷。從1938年起,德軍使用「閃電戰」先後吞併了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並瓜分了波蘭。
  • 納粹名將曼施坦因的「敵友轉化」之路
    曼施坦因在特殊形勢下獲得的部分赫赫戰績者如下所述:· 1942年,身為第11集團軍總司令的曼施坦因突然揮師南下克裡米亞半島發動了戰果輝煌的克裡木戰役,重創越克赤海峽逆襲的蘇聯紅軍並攻陷了蘇聯位於黑海之濱的塞瓦斯託波爾要塞,斃傷上萬蘇軍,俘虜其官兵多達17萬人:· 1942年11月,包圍進攻史達林格勒的德軍第6集團軍久戰難贏並被蘇軍反包圍,奉元首之命火速趕去救援的曼施坦因第
  • 哈爾科夫戰役:曼施坦因元帥的傑作,阻止了蘇軍的大反攻
    1943年2月19日-3月15日,德軍發動了代號為「頓涅茨克」的行動,圍繞哈爾科夫對蘇聯紅軍的一系列攻勢行動,消滅了西南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大約52個師的兵力,以及重新佔領了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德。瓦杜丁大將以為德軍在冬季大反攻後,已經被蘇軍打得喪魂落魄,只要西南方面軍繼續追擊,德軍就會一路逃過第聶伯河,對於一支喪家犬一般的軍隊,絕對沒有能力組織起有效的反擊,顯然瓦杜丁大將高估了蘇軍的實力,同時低估了曼施坦因所部的反擊能力。
  • 二戰勒熱夫戰役,為何莫德爾能成防禦大師?與朱可夫側重南線有關
    因為在這場戰役中,莫德爾擊潰朱可夫的百萬蘇軍進攻並成功撤出戰鬥,雖然兩人都被稱為二戰當中的戰場救火隊員,朱可夫卻因此飽受爭議。實際上,莫德爾在勒熱夫戰役中的防禦成功,不僅在於德軍集中了強大的裝甲打擊力量支援,還在於朱可夫集中精力側重於南線;而史達林格勒戰役的較量,也掩蓋了德軍借勒熱夫之戰重佔莫斯科的企圖。
  • 士兵突圍將軍斷後!——二戰中的德國軍人
    如果我們為命運女神所拋棄,如果我們從此不能回到故鄉,如果子彈結束了我們的生命,如果我們在劫難逃,那至少我們忠實的坦克,會給我們一個金屬的墳墓
  • 二戰庫爾斯克戰役,堡壘計劃VS庫圖佐夫行動,先攻後攻的一念之差
    二戰蘇德戰爭,作為東線戰場德軍發起的最後一次進攻戰鬥庫爾斯克戰役,最終卻因德軍統帥部中途中止作戰計劃而成了一次虎頭蛇尾的戰鬥,也為德軍在東線戰場的總體敗退埋下了伏筆。那麼,德軍的堡壘行動計劃和蘇軍的庫圖佐夫反擊行動,都經過了幾個月的精心準備,為何德軍的堡壘行動計劃最終失敗了呢?這裡面有先攻與後攻一念之差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