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薦丨中國古地圖輯錄:康雍乾盛世圖

2021-02-13 中圖網


中國古地圖是中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4000年以前,我國人民在發展農業和興修水利的過程中,就發明了專門的測量工具。約在3000年前,我國人民已經能夠使用地圖解決實際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地圖的製作日益普及、發展。單就唐宋時代而言,當時定製,全國各府州每三年或五年都要繪製一次本州地圖上報尚書省,唐宋兩代以600年、300州,平均每四年造送一次計,即有州圖共45000幅,再加上其它官繪或私人製作的各種地圖,數量將更多。可見,中國古代人民繪製了相當可觀數量的地圖,但可惜的是這些地圖大都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得以流傳下來的微乎其微。究其原因,可能與地圖的不易複製、不易流傳、不易保存有關。難怪當代不少學者發出古地圖存世太少,給研究工作帶來諸多不便的感嘆。好在古籍圖書中,特別是地理類著作中附有大量的作為插圖的地圖,這些以插圖的形式存在的地圖可部分彌補古地圖存世不多的缺憾。


  如古代地理類著作中重要的分支地方志。其起源於2000年前的戰國時期,到了宋代,地方志的纂著日益興盛。明清以來,地方志的纂修有了更顯著的發展,幾乎遍及各州縣,據統計現存舊地方志約9000種。這些方志往往附有所描述地區的境域圖及城池圖,有些方志中所附地圖數量還相當可觀,如《雍正陝西通志》收錄地圖130餘幅,《萬曆紹興府志》收錄地圖101幅;有些縣誌,所收地圖也有數十幅之多,如《光緒縉雲縣誌》,有總圖、縣郭圖及各種地理圖達46幅。據我們保守的估計,現存地方志中所附地圖的數量不會低於18000幅,也就是說不會低於現存地方志的數量的兩倍。再加上其它典籍中所附的地圖,以插圖形式存在在古籍圖書中的地圖數量肯定會大大超過2萬幅,絕對高於單幅古地圖現存數量。


  可是由於古籍圖書當年刊印數量不多,長期大量流失,即便倖存下來者基本都是深藏在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的珍品庫中,難以廣泛傳播;同時由於作為插圖的地圖又都分散在各個古籍中,就更不易查閱了,所以古籍圖書中的地圖一直未引起學界的廣泛重視。這種狀況既不便於今日研究利用,也不利於今後流傳。有鑑於此,星球地圖出版社近期推出了《中國古地圖輯錄:康雍乾盛世圖》。該書的出版將有助於保護、繼承和利用這一寶貴文化遺產,充分發揮古地圖的作用。要說明的是該書只是古地圖整理的階段性成果,隨著工作的深入,整理成果將會以專輯的形式陸續出版。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間歷經十世,268年。清代前期,特別是康雍乾鼎盛時期,清王朝進一步統一了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邊疆地區,漢唐盛世之疆域,至此而再現。計有內地十八行省(直隸、山西、山東、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江西、浙江及福建),東北的盛京、吉林、黑龍江以及內蒙古、外蒙古、唐努烏梁海(在薩彥嶺和唐努山之間)、青海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幅員遼闊廣大,西到巴爾喀什湖和蔥嶺,北到唐努烏梁海,東北到外興安嶺、庫頁島和鄂霍次克海,東到大海及臺灣諸島嶼,南到南沙群島。中國近代之疆域,亦至此而確定。本書所收各圖就是在此背景下編繪的。

《中國古地圖輯錄:康雍乾盛世圖》全3卷,8開精裝,重達6.6公斤,收錄康雍乾三朝編繪的地圖約1700幅,覆蓋面廣,包括府以上政區單位和大部分縣的專圖,還收錄了二百多幅城池地圖。地圖中承載著大量的自然、社會和人文信息,及它們在特定時間內的空間分布,是研究古代歷史文化必不可少的實物資料。原價1800元,現團購價398元,全國包快遞!

本書以康雍乾三朝一百餘年作為一個時間截面,收錄在此期間編繪的地圖約1700幅,有總圖、境域圖、城池圖、水系圖、山脈圖、沿海圖及少部分景觀圖等。所有收集的地圖,我們未加任何修改,可使讀者了解那個時代的真實面貌。這些地圖分別錄自《乾隆大清一統志》、三朝其間纂修的各省通志、各個府州縣誌,以及其它地理類典籍,如《皇輿西域圖志》、《廣東輿圖》等。


  本書共分3冊,8開精裝,每面又分上下兩欄,每欄一幅圖,書前有目錄,書後有索引。第一冊中輯錄了《乾隆大清一統志》中所附的全部98幅地圖,其排序是首為總圖,再為分省圖(邊疆圖),各省圖(邊疆圖)後是分府(直隸州)圖或分區圖等;第二冊和第三冊以雍正末年到乾隆初年纂修的各省通志,以及乾隆年間纂修的《盛京通志》、《皇輿西域圖志》中輯錄出的地圖作為主幹,並從近百種府、州、縣誌及其他一些地理類典籍中輯錄出一些縣(散州)圖、州(縣)城圖等作為補充。第二冊和第三冊中十八省圖的排序是,首為省總圖、然後是分府(直隸州)圖,再後是山川湖海及人文景觀圖、最後是分縣(散州)圖,如有城池圖則置於其所屬行政區域圖之後。


  本書具有開創性、實用性和豐富性三大特點。首先,中國古代書籍中收錄了大量的地圖,但一直沒有人對其進行廣泛的開發和利用,本書是首次對古籍圖書中的地圖進行了一定系統的整理和歸納,並輯成圖集,所以說其具有開創性。其次,地圖中承載了大量的自然、社會和人文信息,描述了這些信息的在特定時間內的空間分布,其重要功用就是實用性,古地圖也不例外,它是研究古代歷史文化的實物資料。本書從地圖的實用性出發,以康雍乾時期為一時間截面,只收錄在此時段內編制的地圖,所收集的地圖按當時的政區歸類編排,使各地圖之間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具有了內在聯繫,可相互參閱,大大提高了這些本分散於各個古籍圖書中的地圖的利用價值。最後,本書的豐富性表現在,所收錄古地圖覆蓋面廣,當時全國二百多個府以上政區單位幾乎全有專圖,全國一千多個縣大部分也有專圖,此外本書中還收錄了二百多幅城池地圖。

   中圖網微信平臺歡迎廣大網友投稿!

  稿件內容:讀書、觀影、賞樂、情感、生活、勵志、職場、親子、旅行、美食、時尚等各類原創文章。

  投稿郵箱:281778015@qq.com

  中圖微信書友群:請先添加微信號ztwsyh(中圖網書友會),然後可被邀請加入微信群。

編輯:錦瑟

相關焦點

  • 近世碎屑之九:康雍乾盛世是個怎樣的時代?有什麼樣的危機?
    康熙乾隆雍正三代是盛世,是帝王有效治理的黃金時代大家都知道,康熙乾隆雍正三代是盛世,是帝王有效治理的黃金時代。但實際上這樣的時代也同時暗含著後來衰敗的因子。這種責任並不全由乾隆的好大喜功與任用和珅來承擔。
  • 【周年特輯】【地理資訊113】《中國古地圖精選》
    大家好,這裡是後宮地圖三千,本期【地理資訊】為大家帶來的是《中國古地圖精選》,由於圖片數量較多,在文章中就只展示一部分
  • 地圖上的中國:古人製圖不輸今人,帶你看看中國古地圖的製作史
    提出了繪製地圖的六項基本原則,這就是中國古地圖史上著名的「製圖六體」。,這為後期地圖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時代環境,從唐開始中國古代地圖的繪製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文史君說中國的地圖製作從兩晉開始就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從裴秀的「製圖六體」到賈耽的「計裡畫方」的製圖原則,都為中國古代地圖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 愛科普丨中國尺寸最大的世界古地圖,長什麼樣?
    作者  |  任志宏  [中國航海博物館]《大明混一圖》是明洪武年間由中國人繪製的、尺寸最大的世界古地圖,它以明王朝疆域為中心,並標有非洲、歐洲。該圖長347釐米,寬453釐米,彩繪絹本,原件收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由於原圖已朽,不宜再做公開展覽,因此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存檔摹繪件一份。
  • 康熙《皇輿全覽圖》:在舊地圖裡發現新世界(分享高分辨古地圖)
    所以,我一直想借鑑古地圖,對比今地貌,從中發現古老的村鎮!縱然這些地方只剩下斷瓦殘垣。可惜值得參考的古地圖卻寥寥無幾,清代以前的地圖,幾乎沒有比例概念,不具實際探索價值;幸虧有清一代,留下《皇輿全覽圖》、《雍正十排圖》、《乾隆十三排圖》等。
  • 這叫康雍乾盛世?119年大饑荒,餓殍載道、民多餓死、父子相食
    清朝最好的時候是「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是什麼樣子呢?應該是國富民強吧?不是,所謂的康乾盛世,有清119年是大饑荒,「民死大半」、「死者枕藉」、「餓殍載道」、「民多餓死」、「父子相食」,這能叫盛世?可見,所謂的盛世是吹出來的,是為皇帝唱讚歌的!
  • 地圖話說丨乾隆為了這套地圖忙活了四年,把京城每間房子都畫上了
    地圖話說丨乾隆為了這套地圖忙活了四年,把京城每間房子都畫上了 2020-03-28 20: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頭條】英都鎮坂埔古民居新編對聯輯錄
    茲輯錄泉州楹聯名家為坂埔古厝編撰的民居厝號對聯,民居煥彩,聯對增輝。 英都鎮坂埔古民居 新編對聯輯錄 NO. 撰聯:王忠智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NO.8棋盤厝
  • 20幅連雲港古地圖向觀眾展現港城「歷史的美感」
    近日,深圳香港澳門連雲港古地圖聯展系列活動在市圖書館舉辦,展覽共展出了約40幅深圳香港澳門的古海圖和20幅連雲港古地圖,為中國各朝代和世界各國所繪,每一幅地圖都大有來歷。其中,20幅連雲港古地圖更是吸引了港城市民的目光,透過這些古地圖得以一窺連雲港的歲月變遷。而這場展出,也讓我們在歷史文化名城申報之際,有了更多思考。
  • 【地圖收藏436】臺灣復刻版地圖精品之《歷代輿地沿革圖》
    題名《歷代輿地圖》,圖集共分358卷,45個圖組,分裝為34冊。首為《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70幅,概略表示歷朝各代境域大勢,實際就是總圖。其中隋代以前各幅地圖多附有序、表或札記等。《歷代輿地圖》以1863年的《大清一統輿圖》為底圖,朱墨雙色套印,用黑色表示古要素和古地名,用朱紅色表示當代河流山川、地名等。古今對照,便於查閱。圖中還用黑體字對歷史事件和地名的變遷作了加注說明,圖注中還對歷代《地理志》的訛誤進行了補正。《歷代輿地圖》是中國地理學史上空前的歷史地理巨著,它一出版,即廣為流傳,影響極大。
  • 《絲路山水地圖》是「圖」還是「畫」?
    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古代地圖是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考古發掘出土的3張繪製在縑帛上的彩色地圖:《地形圖》《駐軍圖》和《城邑圖》。                「絲綢之路」名詞是188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一書中提出的,是對公元前後數百年中國和印度之間絲綢香料貿易交通線的特定所指。這個概念得到了歷史的持續回應,成為中國與世界友好交流往來的文明方式的總稱。
  • 龍華的去年今日丨縝略運籌起盛世——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成立
    龍華的去年今日丨縝略運籌起盛世——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成立 2020-08-11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沒有人造衛星的古代,人們怎麼畫地圖?
    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500年的古巴比倫世界圖丨Wikipedia地圖還原圖丨Wikipedia上圖中的1指的是一座山,14、15、16、17組成的圓圈指的是海洋,7是沼澤,9是運河,圖中央的13是巴比倫,其他小圓點,就是周圍的其他城市了。看著太簡陋了是吧?
  • 學術交流 | 新聞地圖系統設計
    ↑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小編語本期推送為大家帶來的是由武大城市化研究室本科生小分隊依託空間分析課程,自主開發完成的新聞地圖系統——圖訊 News Map,該系統先後獲得全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一等獎、高校GIS論壇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
  • 薦書丨裴秀獎作品——《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地圖出版集團 ,作者中國地圖出版集團 (中國測繪學會官網) 金獎《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本期我們將通過一本圖集對照古今,去了解內蒙古的歷史變化,來一起看一看中圖集團出版的另一個裴秀獎金獎得主——《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
  • 預言第一奇書《推背圖》圖文全解(珍藏本揭秘)!
    「四夷重譯稱天子,否極泰來九國春」,萬國來朝,中國(九州之國)終於重新成為了世界領袖,多災多難的祖國到此才真正地揚眉吐氣。又根據圖一帶弓男子跪拜聖人,該圖是在43圖祖國統一之後。那麼還游離於外的是誰?弓在所有的推背圖中都代表兵權,背弓來拜,即是代表心悅誠服地交回兵權回歸祖國的懷抱。
  • 時政微視頻丨澳門2020:盛世蓮花別樣紅
    時政微視頻丨澳門2020:盛世蓮花別樣紅 2020-12-20 16:52:52   來源:央視網
  • 真實場景再現 《盛世三國》地圖完美呈現
    真實場景再現 《盛世三國》地圖完美呈現 發表時間:2011-04-12 作者:未知 編輯:明白夏季後
  • 波多野乾一與中國京劇在日本的傳播
    李莉薇 (華南師範大學)【內容提要】波多野乾一是20 世紀早期旅居中國的日本報人。聽花沒後,波多野曾著文悼念他,直言自己有志於中國劇的研究是由於讀了聽花在周刊《新支那》上發表的文章《支那劇漫談》,受到啟發之緣故。波多野乾一(1890-1963),出生於日本九州大分縣,其父七藏是一名漢學家。波多野家對中國社會的研究,可謂有一定的家學淵源。1908年波多野乾一考入東亞同文書院政治科(第9期),1911年畢業。
  • 中國古代的五大盛世,唐朝佔兩個,清朝盛世時間最長卻最名不副實
    有時候碰到明君的時候,百姓的日子就過得好一點,甚至會出現所謂的盛世。很多王朝都有盛世,我們今天看一下歷史上的五大盛世,唐朝很厲害佔了兩個,清朝可以說是最名不副實的。首先是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時期漢文帝、漢景帝兩位皇帝統治時期出現的盛世,這是我國上第一次盛世。漢文帝時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 ,甚至還全免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