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典籍大國,歷代浩瀚的典籍承載了五千多年的華夏文明。在浩繁文獻中,地圖是重要的一個門類,和書籍一樣,承載歷史和文明。一座城市的古地圖,就是對城市歷史和文明發展的呵護與守望。整理和出版古地圖資源,可以提供多方面的使用,既可供學術研究之用,也可以讓公眾更多地了解到地方歷史文化內涵的資源,更可方便社會的實用參考。
近日,深圳香港澳門連雲港古地圖聯展系列活動在市圖書館舉辦,展覽共展出了約40幅深圳香港澳門的古海圖和20幅連雲港古地圖,為中國各朝代和世界各國所繪,每一幅地圖都大有來歷。其中,20幅連雲港古地圖更是吸引了港城市民的目光,透過這些古地圖得以一窺連雲港的歲月變遷。而這場展出,也讓我們在歷史文化名城申報之際,有了更多思考。
連雲港古地圖展現「歷史的美感」
「連雲港古地圖包括《康熙贛榆縣境圖》《乾隆雲臺山總圖》《嘉慶贛榆縣境圖》,以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軍事部門繪製的《新海連市全圖》《連雲港東部城區全圖》等。」據市圖書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這裡展出的連雲港古地圖,橫跨明清、民國以及新中國等幾個歷史時期,最早的是1572年刊印的明朝《隆慶海州總圖》,最晚的已經進入新中國成立後,細緻入微地展現了港城的歷史文化發展變遷。」
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地圖,大多數古地圖都是以純人工繪製的方式,以簡單不亂的線條,勾勒出的大致地形布局,透著古樸簡約之美。一位從事美術的參觀者坦言:從讀者或製圖者的角度,地圖是一門視覺藝術,是一門空間信息呈現的視覺藝術。因而,地圖首先呈現給大家的是視覺上的效果與衝擊,然後是空間地理信息。所以,在設計上講究線條如何繪製、符號怎樣設計以及色彩的運用;最終呈現出來的是一幅經過創作的「圖畫」,因而具有美感和藝術屬性,是一種視覺呈現的獨特藝術。
的確,所展示的古地圖各個都透著獨特的藝術美感,其中,以最早期的《隆慶海州總圖》最為吸引觀眾的目光。據悉,「隆慶」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的年號。此地圖刊於1572年,而1573年就是大家熟悉的「萬曆」年了。根據史料記載,連雲港在元朝時叫「海寧州」(現在「海寧」這個詞兒已經成為港城常見的地名)。後至明代時,復稱海州,屬淮安府,以州治朐山縣省入,改沭陽屬淮安府,領贛榆縣。這時候的地圖裡面已能看到大家非常熟悉的名字了,孔望山、臨洪場、薔薇河、鷹遊山等。
現場還有一幅1808年刊印的《嘉慶海州疆境圖》。嘉慶是清朝第七位、清軍入關後第五位皇帝,1808年為嘉慶十三年。這時候的海州已經升為直隸州,屬江蘇省。這張地圖,因為《嘉慶海州直隸州志》為迄今發現的古海州志中,體裁齊全、結構嚴謹、內容豐富、記事翔實、品位最高的一部州志。所以作為其中的附屬圖,這張古海州地圖為更多港城人所熟知。這張地圖的繪製更加詳細,裡面也出現了更多熟悉的地名:白虎山、白塔埠、朐山、新壩、板浦、南城等地點,均一一列在上面。無數觀眾在觀看後,不禁感慨:仿佛穿越時空領略了家鄉幾百年的變化。
目前局限於「文獻價值」的發揮
「這場地圖展,只是展出了部分我市留存的古地圖,其實還有諸多古地圖正在搜集整理的過程中。」據參與搜集古地圖的文史專家介紹,這正為我市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搜集挖掘我市的歷史文化,提供另一條可茲踐行的路徑。「傳統的史學研究中,地圖往往容易被學者忽視,而實際上,地圖是最能直接反映古人空間政治觀念與時代思想文化的文本。」據業內人士分析,從地圖中不僅可以見出繪製者對當時當地的認知與感受,而且,通過對不同時期地圖的比較,更能夠發現古人思想觀念的變化。
近年來,地圖作為一種重要的研究材料,已經逐漸引起史家的重視,尤其是對地方志中地圖的研究,往往不僅能體現出一地的風土人情,還能深刻反映出當地歷史文化的傳承嬗變。比如「大運河文化帶」的淮安、揚州、杭州等地,就通過考古發掘和古代運河輿圖的搜集、挖掘與研究,清晰地了解運河曾經是何種形態,作為整體保護的歷史遺址和建築物究竟有哪些。通過閱讀古代輿圖,了解明清運河及其水利工程的形態,運河沿岸的環境,獲得城市的變遷與人文景觀等重要的歷史信息;這些對於宣傳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推動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促進中外運河暨名城保護經驗的相互交流與借鑑,都大有裨益。
「若想深刻了解一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它的古地圖是不可或缺的,更是獨一無二、不易替代的歷史文獻。而展出的這些古地圖,通過橫向的時間軸的比較,恰恰直觀反映了諸多港城歷史文化變遷的印記,具有深刻的歷史文化價值。」業內人士指出。然而,基於我市目前的文化發展意識和策略,尚未系統形成對「古地圖」的價值延展,所以,目前的「古地圖」尚處在學術研究和場館展出的階段,缺乏更深刻的利用價值開發。
「古地圖目前的整理和利用形式相對來說,還比較單一且傳統。」據業內人士稱,具體形式為傳統紙質出版,主要從古地圖的編目出版、古地圖的複製出版和古地圖研究著作的出版。而「古籍數位化」則是近些年開始進行的創新性舉措。據了解,目前,我國大量的古籍得以數位化,為學術研究、公共文化領域的廣泛傳播提供了基礎。古地圖是古籍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地圖數位化成為其保護和再利用的重要途徑。目前,古地圖數位化在大陸已有一定的探索和實踐,但相比於國外,其應用與實踐十分有限。
或可利用新技術,將「古地圖」打造成地方文旅產品
清新灑脫的筆觸勾勒,一目了然的非遺項目排布……日前,我市「非遺手繪地圖」新鮮出爐,它集實用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全面展示了市及縣區非遺展示館、展廳和傳承基地;市民、遊客和非遺愛好者可以按圖索驥,找尋心儀的非遺項目。據悉,該手繪地圖由我市師專專業美術教師設計並繪製,參考了我市諸多古地圖,從中獲取了諸多靈感。而「古地圖」如何走出故紙堆,對我市文旅開發產生作用。也是諸多業內人士思考的問題。
「在市場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文創產品日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如果能將地圖文化融入文創產品中,也是一種文化價值的再利用。」業內人士介紹,地圖具有以多種方式表達現實世界的獨特功能,具有傳遞、展示、接收等文化特質,在被人類發明、利用的幾千年歷史過程中,逐漸由一種工具演化成一種文化符號,傳遞著特殊的文化信息,成為文化的一部分。地圖文化所包含的不僅是傳統的地圖類產品,如地圖集(冊、幅)、地球儀等,它還涵蓋一切以地圖為表現形式和載體,具有地圖元素的各種產品。
相關資料顯示,在地圖文化產業發展中,除了傳統的地圖出版產業外,以地圖為核心的文化產品、動漫產品、智力產品、玩具、網絡產品、教育類產品,以地圖為元素的文學作品、服飾產品,以地圖為載體的活動類產品、收藏產品等,正在成為這一產業集群的組成部分。「古地圖的複製和產品開發,需要更多的文化產品思維。許多古地圖具有藝術屬性和美感,因而可以將古地圖做成工藝美術品或居家辦公的裝飾品,從而發揮古地圖的美術價值和藝術價值,成為一座城市文化形象的標籤性存在。」比如我市的古建模型製作者、非遺傳承人王海軍,目前就根據古海州地圖,製作海州人經常談論的『九庵十八廟』的模型,以期獲得一座立體的「古海州地圖」,提升港城文化知名度。
另外,古地圖可以提供不同歷史時期的地理信息。因此,一些城市和地區正在結合GIS技術,將古地圖或其上的地理信息與現代地圖進行套疊,從而呈現出古今地理變化。據此,可以設計出一地的古今地圖對照旅遊應用或其他領域的應用,例如城市規劃。借用新的技術手段,使過去的東西復活,應該是古地圖開發利用的重要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