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導演趙婷是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上的一匹黑馬,令人驚豔。
她執導的電影《無依之地》獲得了本屆最佳影片金獅獎,她也成為了第一個榮獲此獎項的中國女導演。此前有5位中國導演也斬獲過此獎,分別是侯孝賢、張藝謀、蔡明亮、李安和賈樟柯。
而後,趙婷又繼續憑藉《無依之地》,在第45屆多倫多電影節上斬獲特別貢獻獎的伊伯特年度導演獎。
如此銳不可當的勢頭,一下子吸引了網友們的目光。而且,大家發現,這位新銳女導演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宋丹丹的繼女。
之所以鮮有人知,是因為早在1998年,15歲的趙婷就離家去了英國的寄宿學校上學,之後就一直在國外讀書,在國外發展自己的事業。
從宋丹丹為女兒助威吶喊的微博就可以看出來,趙婷一直在靠自己的力量闖蕩著。
一個中國女孩,在別人的領地上獨自闖蕩且獲得如此成就,我太激動太高興了,必須和大家分享一下,今夜無眠。
由於地理距離的遙遠,再加上和趙婷也並非親生的母女關係,宋丹丹在一次訪談中坦言,她對趙婷愛的很小心。
她不敢過分地去約束她,不能打不能罵,只能是讓她自己慢慢調整心態,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宋丹丹也未曾刻意疏遠女兒,而是默默付出,關心著女兒的動向,給予尊重與支持。這種帶有距離感的放養模式和信任與尊重,反而成就了趙婷。
趙婷的成功,可能存在偶然性,並非適用於所有人,但是她和宋丹丹之間的相處模式,也帶給我們一些思考和借鑑。
有些家長因為太愛孩子,所以會不自覺地過分侵入孩子的生活,或掌控,或溺愛,從來不肯放手讓孩子去探索世界。
這種初心是好的,但是我們得明白,孩子終歸要走向獨立,終歸要獨自闖蕩,只有給予孩子尊重與信任,孩子才能逐漸掌握人生,養成強大的內心去面對未知的未來。
壹
給孩子自由,就是給孩子自立的機會
3秒鐘一個包子皮,一上午就能擀出500張,這是西安的7歲男孩趙澤華的日常生活。
因為家裡開包子鋪,體會到父母不易的趙澤華便提出主動幫忙,那時的他才5歲。
父親雖有些不忍,但還是應允了他的請求。
父親趙興民對記者說,對於兒子的教育,是想從小就引導他、告訴他,一個人不僅要有文化,還要能吃苦,甜才能從苦中來。對孩子不能太過於溺愛,要讓孩子多勞動,多嘗試,學會自立自強。
正是因為父親對趙澤華的信任和放手,才造就了趙澤華獨立孝順的性格,學習功課和興趣班都不用父母操心,一個人可以上下輔導班,在學校的學習成績也非常優異。
去年,趙澤華還被央視評為了2019「最美孝心少年」。
所以,父母不必事事為孩子遮風擋雨,替他們一步步細緻規劃,有時候放手讓孩子自己探索、自己嘗試、自己生活,更有利於孩子的進步與成長。
貳
孩子飛翔的前提,是父母學會放手
在暖心綜藝節目《朋友請聽好》中,易烊千璽讀了一封來自杭州鄭英俊的信,這位25歲的男孩在信中訴說了想要擺脫媽媽的掌控,自我獨立的心願。
從信中得知,已經25歲的鄭英俊,依然處於媽媽的嚴格管教下,每晚11點前必須到家。
在讀研期間,生活費每周給一次。因為他的媽媽覺得孩子沒法規劃錢財,怕他亂花錢,萬一衝動消費了月底就要餓肚子了。
長到這麼大,他從來不能自己買衣服,都是媽媽幫他選好買好,自己沒有挑選的權利和機會。
諸如此類的事情有很多,讓鄭英俊覺得自己的人生被媽媽牢牢攥在手裡,喘不上氣。
的確,儘管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盡的,但是如果大事小事都要包辦,豈不是成了父母在幫孩子活著?
孩子的人生終究是自己的,早晚要獨立起來。父母越晚學會放手,孩子就越晚學會飛翔,也越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叄
放養≠放縱
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作者尹建莉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家長在孩子上學前就決定:絕對不幹涉孩子,學習是他的事情,與我無關,要給他絕對的自由。
誰知道兒子剛上小學,作業量很少,卻總是折騰到很晚。
原來孩子年紀還小,寫字很不熟練,而且下午總是顧著玩忘記寫作業,等寫完作業都晚上九點多了。
後來這位家長覺得不能這樣下去,於是出手幫孩子羅列了孩子自己想完成的事情,並且在給出建議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合理安排自己的日程,比如可以把功課放在晚飯前後各完成一部分,避免陷入疲勞。
果然經過幾天的調整和實踐,孩子學習和玩耍的效率大幅提高,每天晚上可以完成很多項日程,十分充實。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放養孩子不等於完全放手不管,畢竟孩子年紀小,對很多事情沒有經驗,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比較欠缺,還是需要家長的正確積極引導。
所以,爸爸媽媽們要在大方向上給孩子把好關,然後再放孩子自己去摸索,逐漸幫助孩子完成從「他控」到「自控」的轉變,學會獨立自主,讓孩子收穫放養模式帶來的益處。
Professor點評:
「 放手教育是一個漫長並且值得等待的過程,它不會立竿見影,所以需要父母的忍耐、接納和鼓勵,才能等到花開,漸漸看到孩子的獨立和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