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閉幕了,來自中國的導演趙婷成為一匹矚目的「黑馬」,令人驚豔。
今年38歲,在好萊塢已經小有名氣的導演趙婷,憑藉作品《無依之地》獲得了本屆最佳影片金獅獎,這讓她成為了第一個榮獲此獎項的中國女導演,同時也是繼侯孝賢、張藝謀、蔡明亮、李安、賈樟柯之後,第6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導演。
如此銳不可當的勢頭,一下子吸引了網友們的目光。而且,大家發現,這位新銳女導演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宋丹丹的繼女。
之所以鮮有人知,是因為早在1998年,15歲的趙婷就離家去了英國的寄宿學校上學,之後就一直在國外讀書,在國外發展自己的事業。
從宋丹丹為女兒助威吶喊的微博就可以看出來,趙婷一直在靠自己的力量闖蕩著:
「一個中國女孩,在別人的領地上獨自闖蕩且獲得如此成就,我太激動太高興了,必須和大家分享一下,今夜無眠。」
由於地理距離的遙遠,再加上和趙婷也並非親生的母女關係,宋丹丹在一次訪談中坦言,她對趙婷愛的很小心。
她不敢過分地去約束她,不能打不能罵,只能是讓她自己慢慢調整心態,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宋丹丹也未曾刻意疏遠女兒,而是默默付出,關心著女兒的動向,給予尊重與支持。這種帶有距離感的放養模式和信任與尊重,反而成就了趙婷。
趙婷的成功,可能存在偶然性,並非適用於所有人,但是她和宋丹丹之間的相處模式,也帶給我們一些思考和借鑑。
宋丹丹與趙玉吉的結合就是現實版的《家有兒女》,雖然是重組家庭,卻其樂融融。
她與繼女的關係就像朋友一樣隨意自在。
記得她曾在楊瀾的採訪中說自己與繼女關係不錯的原因:
「DNA太重要了,我們是不會去愛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的,但當時我沒有安全感。我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人娶了我,我害怕他不愛我,我只能趕緊下手去愛他的孩子。」
這份忐忑,讓宋丹丹對趙婷愛得很小心。
14歲時,趙婷想要離開家,遠去倫敦讀書,一年30萬的學費,宋丹丹幾乎是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積蓄去支持她。
18歲時,趙婷想去洛杉磯讀書,父母又把她送去洛杉磯。她成績差的時候,就像一個野孩子,整天只會畫一些奇怪的日本漫畫,看美國電影,寫同人小說。
宋丹丹不敢過分地約束她,只好任由她去。
卻沒想到,這種帶有距離感的尊重反而成就了趙婷。
她自己為自己選學校,隨心所欲地去感受自己想要的各種體驗。
她在紐約當酒吧服務員,在洛杉磯踏著滑板去上學,在南達科他州的松嶺印第安人保留地拍電影,在荒山野嶺裡找演員。
她甚至在所有同學都忙著拍電影的時候,又跑去一個沒人去的地方,去思考,去挑戰。
她自由散漫,她特立獨行,她永遠都是一副我行我素,很有主見的樣子。
就像她自己說得那樣:「我只是不想舒服,我不太確定是什麼激勵著我,或者是讓我在早上起床。」
趙婷對自己內心的絕對追隨,使她可以不帶任何濾鏡或面紗的觀察和思考。
她的野性,她的獨立,使她拍出了強大、真實而震撼的美國電影。
很多人預測,她很有可能會成為第一位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的亞裔女性。
英國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曾說過:
「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教會孩子怎樣去選擇,選擇什麼樣的方法,什麼樣的專業,發展哪部分愛好,放棄哪些愛好。所有這些選擇都必須由孩子做出,只有做他真正選擇的事情,遇到困難時他才能去忍耐、去努力。」
成功的時候,他才能真正享受到明智選擇的喜悅。
正如趙婷所說的那樣,「我的父母很有趣,他們從未停止讓我做真實的自己。」
曾經看到一篇報導,令人震撼:
王猛(化名)是一名高考理科狀元,本科北大、還是留學美國高校的研究生,卻12年未回家過春節,與父母斷絕各種聯繫、拉黑6年。
關於原因,王猛曾寫下一封萬字書信,在裡面控訴父母種種「罪行」:
「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他說,小學一二年級的時,有次班裡搞文藝演出,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齊膝短褲參加,但母親不由分說地讓他穿長褲。
在五六年級時,當時他對奧數很有感覺,而一開始母親並不樂意讓自己去。
一次在外參加奧數考試回來後,發現攜帶的文件夾不見了,找回後發現被人劃壞並塗抹,「回到家後,母親不但沒有安慰我,反而說『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中時,王猛曾強烈要求到外面的學校上學,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絕。
在高中畢業之前,他被父母困在大院裡,幾乎所有的社交圈子都是父母所謂的熟人,「朋友,都是父母認識、了解或者聽過的」。
原本以為,考上北大,就能遠離家鄉,逃離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沒有。
「就在離開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電話,請她之後多多照顧」。王猛說,大姨果然像父母一樣「照顧」他:不斷給他打電話,甚至悄悄聯繫他同學了解他的情況。
甚至後來留學美國,父母的「關愛」依舊如影隨行,隨後就給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顧他。
中國家庭裡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對孩子方方面面的關愛和照顧,人們常說「兒行千裡母擔憂」,無論孩子去到哪裡,父母的心總是不知覺地跟著去。
但當愛到過度的時候,父母卻往往會忘記,該怎樣正確地去愛——孩子需要活出他們自己的價值感,而這個價值感需要他們自己去創造。
父母放不下的心,松不開的手,只會讓孩子失去獨闖和磨練的機會,也失去了自己展翅翱翔的本能。
網絡上曾經流行一個文章,好像叫《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大意是一個秋天的早晨,天氣並不冷,很多孩子來上學,有穿長袖的,有穿薄秋裝的,還有穿短袖T恤的,其中有個小姑娘竟然穿了羽絨服!有個小男生就去問她:「你怎麼把羽絨服都穿來了,有那麼冷嗎?」小女孩幽幽地說道:「我不冷,但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
用自己的感覺代替孩子的感覺,用自己的想法壓制孩子的想法,與其說是關心孩子,不如說這只是在關心自己的想法是否得到落實,是否得到回報。我們感覺自己是富於責任感的家長,但實際上孩子只感覺到了控制而不是愛。
家長們要學會放手給孩子自由,讓孩子自己去做、去決定,相信他有能力進行選擇和決策。
自由,也絕非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甚至胡作非為——這恰恰是不自由的表現,因為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誤權,使孩子獲得成長必需的生活經驗。
哪怕有些事情孩子做得很不精彩,哪怕孩子真的錯了,你也要允許他去犯錯,平和地接納他的不精彩。不要害怕失敗,失敗經常是有價值的,尤其對青少年,不去犯些錯,哪裡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呢?
愛的本質是要給孩子自由、寬容、欣賞。自由的人才能擁有獨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擁有安身立命的資本,所以父母要想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培養快樂幸福的孩子,就請把自由和寬容還給孩子。
看看生活中那些真正幸福快樂的孩子吧,他們也往往都是獲得了自由的孩子:
他在生活中獲得了尊重,所以他學會了尊重,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他在生活中體味了寬容,他就不會小肚雞腸、頤指氣使、心胸狹隘;他在生活中很少受到幹涉,所以他拒絕幹涉,不要別人幹涉,也不去幹涉別人;他被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來對待,他就獲得了把控自己的力量,不被壞習慣操縱,才有力量選擇健康的東西。
給孩子自由並不等同於放縱,並不是放手不管,而是一種「形散而神不散」的更高級別的教育理念,是把孩子引到更廣闊的、富有意義的知識空間,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願望和熱情。
從這個角度上講,激發孩子求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給孩子自由的核心價值:
像野草一樣長大的孩子固然是自由的,但卻過了頭。就像一棵植物一樣,因為未經過必要的修剪,他們大多失去了本該成為棟梁的機會。孩子能力的發展,需要父母有意識地創造探索世界的機會,並給孩子做出榜樣。
所謂探索世界的機會,博士我來舉幾個例子:
帶孩子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來開闊眼界,給孩子創造更多與優質同伴互動的機會;
花很多時間和精力與孩子一起做一些活動,成為孩子可以模仿學習的榜樣;
通過諮詢和實地考察來篩選一些滿意的教育機構,可以補充自己能力和精力的不足;
孩子能力的發展也是需要父母主動投資的,要培養孩子自己選擇和創造資源的自主性。
教育的本質是一場父母的自我修行。請家長們切記: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問題,實則是你自己問題的投射;同時,孩子的這些問題,也恰好給父母帶來了再次成長的機會。
接下來,就聽聽專家的意見,告訴家長們該如何給孩子張弛有度的自由吧:
① 讓孩子獨自判斷,並尊重孩子的每個選擇
當父母和孩子發生爭執,最後要麼家長聽孩子的,要麼孩子聽家長的。當孩子什麼都聽你家長的時候,那就出問題了。他會覺得,我的人生是你幫我規劃的,那你就替我走下去吧。
② 讓孩子學會承受選擇後的結果
尊重孩子的選擇,也要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我覺得一個人不可能永遠做對的事情,但只要是自己的選擇並且是經過思考的選擇,就沒有什麼可後悔的。
③ 要維護老師和學校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家長要想明白一點:學校是孩子每天要去的地方,家長本事再大也不可能替代所有學科的老師。即使對老師有意見,也不要讓孩子看出來,可以背著孩子和老師溝通。
④ 幫助孩子擁有夢想
父母要幫助孩子擁有具體的未來夢想。孩子擁有了夢想,要引導他們相信這個夢想能實現,並朝著這個目標不斷行動,這種行動就會賦予孩子進行自我開發的積極「動機」。
⑤ 要進入孩子的語言系統
家長要了解孩子,就要進入孩子的語言系統。三年一個代溝,孩子不可能穿越到家長的話語系統,那你就要蹲下身子尋找和孩子溝通的共同語言。作為家長,永遠不要過時。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過這樣三句話: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養育孩子的終極目的,就是讓孩子脫離我們的懷抱,走出一片屬於自己的錦繡天地。
如果我們一直不捨得撒手,我們的愛就會成為阻礙。
一個無法丟掉拐杖的孩子,永遠也奔跑不起來。
只有讓孩子成為他自己的主角,他才能為自己的人生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