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爆發是恆星進入演化末期發生的劇烈爆炸,人類歷史上曾有關於超新星爆發的記錄。兩千年來的歷史文獻,可以確認為是超新星爆發的記載也只有8~9次: 公元185年,人們看到了半人馬座方向的一次很耀眼的超新星爆發,由文獻記載判斷,它的星等可達負8等。這次超新星爆發在 20個月內用肉眼都可以看到。
公元386年,在人馬星座又出現了一顆超新星,它的肉眼可視時間為3個月。 這之後不久的393年,在天蠍星座方向,人們又記載了一次超新星的爆發,它在天空中出現8個月以後消失。l006年,在豺狼星座方向出現了一顆亮度驚人的超新星。據我國《宋史》記載,在1006年這顆超新星出現的時候,形狀象半輪明月,有芒角,明亮得可以照見東西。在歐洲、阿拉伯、日本、朝鮮等地也都有關於這顆超新星的記載,甚至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發現的古代印第安人壁畫中,也有描述這次超新星爆發的圖像。這顆超新星在出現好幾年之後才在天空中消失。
1987年春天,天文學家觀測到了發生在距地球約160000光年的大麥哲倫星系的一顆超新星的爆發。這一發現引起了天文界極高度的重視,因為限於現代人類的觀測水平,可供全面研究的、距離較近的超新星爆發實在少之又少,而許多現代天文學理論又需要它來進行驗證。
超新星爆發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亮度高,爆發的過程中所發出的光和伽馬射線經常能夠照亮其所在的整個星系,且持續時間長,並釋放出大量的高能射線,影響範圍廣。隨著天文學的進步,讓我們了解了超新星爆發背後的機制。
能出發超新星爆發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白矮星熱失控,二是大質量恆星核心突然坍塌。前者是利用吸積效應,白矮星從伴星獲取足夠的質量來點燃碳聚變,從而瞬間推毀高密度的白矮星,並產生劇烈的爆炸。
而大質量恆星在演化末期發生爆炸,是因為氫元素的耗盡已經不足以維持自身流體靜力平衡,這種情況下,引力會把恆星物質彼此拉近,產生引力坍縮現象,如果核心區域遭受突然引力坍塌,就會發生二次超新星爆發事件。此後恆星只會留下一個中子星物質的內核,一顆超新星爆發的時間可能只有幾秒,但釋放的輻射能量卻相當於太陽一生輻射能量的總和。
2006年9月18日:距地球2.38億光年的超新星SN 2006gy爆發,是有史以來觀測到的最強烈的超新星爆發。
天文學家給予超新星的分類,是根據超新星觀測到的光度給予的類型數值,不是它的起因。例如,Ia超新星的祖恆星是蛻化的白矮星,因融合失控點火產生的;光譜類型相似的Ib/c超新星的祖恆星是由大質量的恆星由核心坍縮點燃的。Ia超新星有非常均勻的屬性,是星系間距離有用的標準燭光。但對性質上漸進的變化或高紅移在不同頻率的異常光度,光度曲線和光譜是別上的微小變化,一些校準上的補償是需要的。Ia超新星又可分為標準和非標準類型。
天文學界認為,超新星處於許多不同天文學研究分支的交匯處。超新星作為許多種恆星生命的最後歸宿,可用於檢驗當前的恆星演化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