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2021-02-07 中山國學堂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清代康熙二年(1663),張小泉剪刀始創於杭州,後成為聞名遐邇的「五杭」產品之一。傳統民用剪刀是張小泉的起家產品,它有「信花、山郎、五虎、圓頭、長頭」五款,靠鑲鋼均勻、鋼鐵分明、磨工精細、刃口鋒利、銷釘牢固、開合和順、式樣精巧、刻花新穎、經久耐用、物美價廉等十大特點稱雄制剪業。



張小泉傳統制剪共有72道工序,其中有兩項精湛獨特的製作技藝歷經磨練被延續下來,一是鑲鋼鍛打技藝,造剪選用浙江龍泉、雲和的好鋼鑲嵌在熟鐵上,經千錘百鍊,製作成剪刀刃口,並用鎮江泥磚磨削;二是剪刀表面的手工刻花技藝,造剪工匠在剪刀表面刻上西湖山水、飛禽走獸等紋樣,栩栩如生、完美精巧。


張小泉剪刀創始人張小泉曾立下「良鋼精作」的家訓,三百四十餘年來由其後人身體力行,成為張小泉企業文化的核心理念。張小泉剪刀廠「質量為上,誠信為本」的經營宗旨和「用心去做每一件事」的精神即源於此。

  


張小泉剪刀曾為清宮御用品,因乾隆皇帝專門賜章褒獎而成為中華「老字號」。它不僅在國內廣受稱讚,而且享譽世界。1910年張小泉剪刀獲得南洋勸業會銀獎,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二等獎,1926年獲美國費城世博會銀獎,1929年獲西湖博覽會特等獎。


1956年,毛澤東在《加快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文中指出:「提醒你們,手工業中許多好東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張小泉的刀、剪一萬年也不要搞掉。我們民族好的東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來一個恢復,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衝壓注塑工藝的應用大大衝擊了傳統的剪刀鍛制技藝,致使這一古老的手工藝出現傳承斷檔,如今能夠從頭至尾完成所有工序的制剪高手已不復存在,張小泉剪刀鍛制工藝急需搶救、恢復。

我們狠心關閉廣告,怕你看不見右下角,

點個「在看」再走吧!

相關焦點

  • 非遺百科|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清代以來,著名的剪刀品牌當數北京的「王麻子」和杭州的「張小泉」,故有「北王南張」之說。乾隆年間,「張小泉近記」剪刀已列為貢品。清宣統三年,張小泉以「海雲浴日」註冊。至解放前夕,張小泉剪刀店瀕於停業,1956年張小泉等32家剪刀店實行公私合營,建成「張小泉近記」剪刀總廠。1958年6月,改名「張小泉近記剪刀廠」。「張小泉剪刀」以選料講究,鑲鋼均勻,磨工精細,式樣精美,經久耐用而著稱,名揚海內外。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明末清初,安徽人張思家在杭州吳山開設「張大隆」剪刀作坊,所制剪刀質量上乘,生意格外興隆,它在清乾隆年間就被列為貢品。其子張小泉改「張大隆」招牌為「張小泉」;首創鑲鋼鍛制技藝;立「良鋼精作」家訓。雖說生意興隆,但卻招致同行的冒名仿製,其子張近高為區別假冒同名的剪刀,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勢,為保護本身利益,在「張小泉」名字下加上「近記」兩字,視為正宗。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鐵軟鋼硬,才是一把好剪刀
    張小泉剪刀鋪面2006年,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施金水編號:01-0157出生日期:1933項目名稱: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3、張忠堯編號:05-2747項目名稱: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傳  承張小泉剪刀創始人張小泉曾立下「良鋼精作」的家訓,三百四十餘年來由其後人身體力行
  • 我想換把剪刀,它的名字叫張小泉 | 非遺·張小泉剪刀
    由於採用浙江龍泉的好鋼作原料,又經過精心製作,打出來的剪刀鋒快耐用,與眾不同,取名為「張大隆」剪刀。清康熙二年,改名「張小泉」剪刀。張小泉去世後,其子張近高繼承父業,為保護切身利益,在「張小泉」名字下加上「近記」兩字,視為正宗。乾隆年間,「張小泉近記」剪刀已列為貢品。清宣統三年,張小泉以「海雲浴日」註冊。
  • 非遺中國:張小泉剪刀製作技藝
    這是中國傑出的劇作家田漢1966年走訪張小泉剪刀廠時寫下的一首讚美詩。  2006年5月20日,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小泉剪刀歷史溯源  歷史回眸張小泉剪刀的製作,已有340多年歷史,明末清初就已出名。
  • 墨門 人人都知道的張小泉剪刀,到底厲害在哪裡?
    浙江,杭州 說起剪刀,就會想到張小泉張小泉剪刀是杭州知名的手工藝品中國手工業的傳統名牌以其「三百年歷史,三百年信譽」,被譽為「剪刀之冠」「 快似風走潤如油,鋼鐵分明品種稠裁剪江山成錦繡,杭州何止如并州 」這是劇作家田漢1966年走訪張小泉剪刀廠時寫下的一首讚美詩
  • 徽州黟縣人張小泉|三百年前,用一把剪刀徵服江湖
    明朝末年,災害頻繁,烽煙四起。黟縣百姓朝不保夕,苦不堪言。由於家境貧寒,張思家只得走出老家徽州來到杭州謀生。張思家是一個老實人,沒有什麼謀生的辦法,只有一手祖傳的製作剪刀的技藝。來到杭州後不久,他就搭起了一個草棚,立起了一塊寫著「張大隆」三個字的招牌,憑藉自己的手藝製作起刀剪來。由於他製作的剪刀鋒利好用,漸漸贏得了一定聲望。但是,經過多年發展的「張大隆」剪刀鋪,仍舊只是街邊上的一個不起眼的小商鋪。
  • 張小泉衝擊「剪刀第一股」,庫存積壓增長遇阻,終端零售價並不親民
    這是著名劇作家田漢在1966年走訪張小泉杭州工廠時留下的詩句,一般人很少能想像到,一個製作剪刀的企業,能夠得到文人這樣的讚美。從明朝末年到如今,張小泉的剪刀傳承至今已經歷了近400年的時光,依舊能夠每年賣出接近3千萬把。7月7日,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在創業板上市的申請獲得深交所受理,有望成為又一個上市的老字號,以及「剪刀第一股」。
  • 392歲張小泉的長生秘方:年輕人管理 機器人學手藝
    來源:海外網原標題:392歲張小泉的長生秘方(數據來源:張小泉招股書)竹節剪。張小泉工廠門店內景。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杭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偉明在用古法制剪。張小泉工廠試製車間自動化生產設備。「北有王麻子,南有張小泉。」說起刀剪,總繞不開這兩家老字號。剪刀是耐用消費品,張小泉卻在2019年賣出2700多萬把,這是怎麼做到的?最近,本報記者踏上張小泉工廠探訪之旅。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富春江穿城而過。
  • 良渚文化&張小泉籤約合作
    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之光」良渚文化與傳承剪刀鍛制技藝的百年名企張小泉碰撞在一起會產生怎樣的火花?「良鋼」+「良魂」的組合,會給人們帶來什麼不一樣的驚喜?12月6日下午,良渚文化&張小泉合作籤約儀式暨新品發布會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舉行,本次發布會由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和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世界文化遺產「良渚」攜手民族品牌「張小泉」,以「中華瑰寶 良鋼良魂」為主題,推出多款融合五千多年文明精粹與現代生活新風尚的國潮新品。
  • 管理史鑑 「張小泉剪刀」 品牌拯救三部曲
    而且,張小泉生前還收過不少徒弟,這些徒弟自立門戶後也都掛起這個招牌。此時,儘管「張小泉」品牌已經在杭州乃至全國影響日甚,以至於江南地區各家打制的剪刀都以「張小泉剪刀」命名。但是問題在於,到了後來,杭州的剪刀鋪掛的都是「張小泉剪刀店」這個清一色的招牌,最多時曾達86家。
  • 泉州傳統民間技藝——十音銅鑼鍛制技藝
    泉州洛江區羅溪的十音銅鑼鍛制技藝,在全國可稱得上是絕無僅有,是一種歷史悠久,並且限於家族內部傳承的特種技藝,同時也是一種依附於民間音樂的發展而存在的特色技藝。  所謂十音銅鑼分別由10個內徑8公分、外徑11公分、厚度約1毫米的帽型銅鑼組成,按一定的要求排列,用琵琶線穿掛在一個特製的有十個空格的木架子上。
  • 張小泉故事:老字號85後掌門人的自我修養
    我從小也對張小泉有記憶,爸爸輩的這些人會把剪刀別在腰帶上面。而且品牌名是個人名,一下就能被記住,跟我們一樣都姓張,我從小對他就有一種親切感。所以後來父親收購張小泉,也是一種緣分。 Q:你的求學經歷和接班意願,是父親有意培養的嗎?
  • 張小泉品牌專列滬上首發——這是一份來自390周歲的張小泉的特殊禮物
    明崇禎年間(一六二八年),皖南黟縣人張小泉率子近高逃難來杭,憑自己從父親張思家學得的制剪技藝,在吳山麓大井巷覓宅地一塊,搭棚設灶,選用龍泉雲和好鋼,自產自銷,取牌名「張大隆」剪刀。1915年,張小泉近記剪刀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從此剪刀遠銷南洋、歐美一帶。1917年張祖盈將剪刀表面加工改為拋光鍍鎳後,更受顧客的歡迎。當時師傅、徒工、店員人數已達八十多人。1929年張小泉牌剪刀在首屆西博會獲得特等獎。
  • 一把剪刀的重生記
    「一隻風箱一把錘、一塊泥磚一隻盆、一把榔頭一條凳」,開槽、鑲鋼、打磨、淬火……流傳了幾百年的七十二道制剪工序,向人們講述著張小泉的品牌歷史。  「剪,鐵器也。」鐵質柔軟易彎,適合鍛打錘鍊。但全鐵鍛打的剪刀,刃口容易磨損變鈍。1628年,張小泉別出心裁,在刃口鑲上一層鋼,使其更加鋒利耐用。「嵌鋼入鐵」「良鋼精作」,成了張小泉與眾不同的特點。
  • 萬元美發剪刀外資壟斷 張小泉「望洋興嘆」(圖)
    這句話用在美發行業再適合不過了,與專業髮型師手上「謀生」的剪刀相比,即使是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傳統名牌張小泉剪刀在價格上也只能「望洋興嘆」。  一把張小泉剪刀的價格一般在二三十元,而一般的美發剪刀價格卻是它的數十倍到數百倍。
  • 95後女大學生傳承非遺苗銀鍛造技藝,一場抖音直播賣出5萬銀飾
    苗族銀飾鍛制非遺傳承人潘雪他人看來非常普通的銀塊,在她的手裡卻能變化萬千——魚兒在手鐲上躍動,樹葉化身耳墜沙沙作響,翩翩起舞的鳳凰在髮簪上回望……潘雪,一位「90後」苗族姑娘,也是一位苗族銀飾鍛制的非遺傳承人,從她手中鍛造出的銀飾,結合了傳統意象和現代元素,更蘊含著美好的情感和溫暖的故事。
  • 張小泉菜刀,漢尼拔用了都說好
    張小泉的父親張思家曾在以「三刀」聞名的蕪湖學習手藝,張小泉從小跟著父親一起練習,在父親的悉心指導下,很快就練就了一手熟練的制剪技藝。父親帶著張小泉仔細研究鑄造技藝,經過反覆琢磨,一改以往多年用生鐵鍛打剪刀的常規,對剪刀的鍛造進行了技術革新,在打制過程中添加了「嵌鋼」工藝,也就是在刀刃上鑲鋼,這就是所謂的「好鋼用在刀刃上」。張小泉父親選用的龍泉鋼聞名全國,質量上乘,用這種鋼做出來的剪刀,刀口鋒利,開閉自如。
  • 「匠心」鑄就 讓非遺和傳統技藝變身「潮品」
    近年來,我市探索把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和文創產業相結合,用「匠心」鑄就了一批充滿巧思,又極具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這些嘗試不僅活化了傳統技藝,還在帶動就業、助力鄉村振興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圖片由陳耀提供一張紅紙,一把剪刀,剪出南京好風景。11月6日—8日在南京舉辦的首屆中國江蘇鄉土人才「三帶兩助」建設成果展上,一面「南京地標」剪紙作品展牆,引得眾多觀眾駐足觀賞,嘖嘖稱奇。在大師的手中,肅穆莊嚴的中山陵,巖壁疊翠的牛首山,動感時尚的「南京眼」步行橋,大氣磅礴的奧體中心等20多個南京地標景點躍然紙上,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