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導讀:
這些年,「中國製造」和「匠心」的話題不斷,中國製造如何「前」行,如何引「刃」破荊;「匠心」又如何傳承,如何革新,這些似乎都可以在舉世聞名的中國高鐵,以及以「剪」起家的張小泉中得到一些啟發。
7月26日,一輛張小泉品牌專列從上海虹橋站緩緩駛出。在接下去的三個月裡,奔波在路上的旅客們都有機會與那輛洋溢著張小泉歷史文化氣息的高鐵相遇。
這是一份來自390周歲的張小泉的特殊禮物。
張小泉品牌專列首發儀式
當天上午,品牌專列首發儀式在上海虹橋站舉行。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夏乾良、上海鐵路文化廣告發展有限公司列車分公司總經理喬齊、華鐵傳媒集團東區銷售副總裁王靜等一同出席活動,為首發儀式剪彩慶祝並致辭。
儀式現場,乾淨整潔的張小泉品牌列車已早早停靠站邊,氣勢非凡,列車上無處不在的張小泉傳統老票視覺形象縈繞其中,歡慶喜人,強烈的帶入感仿佛穿越時空,交相輝映出一曲「中國製造·匠心傳承」的新樂章。
張小泉品牌專列車廂內視覺形象
剪彩儀式結束後,夏乾良總經理表示,中國高鐵和張小泉是不同領域的傑出代表,本次戰略合作意義非凡。同時,張小泉這些年的業績猶如高鐵速度成倍增長,但始終堅持「百工居其肆以成其事」的工匠精神,做更多對得起老百姓的產品,將中國製造發揚光大。
這些年,「中國製造」和「匠心」的話題不斷,中國製造如何「前」行,如何引「刃」破荊;「匠心」又如何傳承,如何革新,這些似乎都可以在舉世聞名的中國高鐵,以及以「剪」起家的張小泉中得到一些啟發。
隨著「一帶一路」成為國家發展的大戰略,中國高鐵已然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交通名片」,其高保障的安全係數、高品質的服務以及舒適的乘坐體驗都讓中外友人讚嘆不已,並被公認為最佳的出行交通方式。高鐵輝煌的成就展現的不僅是中國的實力,還有中國的未來。
而張小泉這個家喻戶曉的著名民族品牌,至今已經390周年了。作為第一批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華百年老字號品牌,其百年基業源於「良鋼精作」,屹立不倒取決於「創藝生活」。品牌確實「老」,老在「良鋼精作」的DNA的代代相傳,工匠們總能把每一件產品看作自己的如意之作進行打造,「不放過」的匠人精神、嚴苛的管理標準,確保了產品品質;但同時張小泉也從未停止求新、求變的步伐,通過品牌重塑、產品創新以及對現代生活美學更好的詮釋及演繹,傳遞一股向心的正能力,不負中國製造的使命。
張小泉品牌專列車廂內細節
張小泉攜手中國高鐵達成品牌層面的戰略合作,讓張小泉這張「中國刀剪名片」在高鐵這張「中國交通名片」的高速運行中,將一股紮根於心、匠心傳承的力量傳遞至全國各地、溫暖更多的人。
本文來源:富春控股
張小泉品牌成名於1628年(戊辰年),是中華老字號,也是目前刀剪行業中唯一的中國馳名商標。2002年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同年還獲得原產地註冊保護。
明崇禎年間(一六二八年),皖南黟縣人張小泉率子近高逃難來杭,憑自己從父親張思家學得的制剪技藝,在吳山麓大井巷覓宅地一塊,搭棚設灶,選用龍泉雲和好鋼,自產自銷,取牌名「張大隆」剪刀。
由於張小泉製作認真,質量上乘,加上地處清河坊一帶,又是杭州商業中心,故而生意興隆,利市十倍。
張近高的兒子樹庭受業時(一七三六年至一七九六年),適逢清乾隆南遊至杭,曾微服到店買剪,事後責成浙江專辦貢品的織造衙門,進貢張小泉剪刀為宮用之剪,從此聲譽更盛。嗣後相繼傳載勳,再傳利川,又傳至永年時,因永年年幼,(一八七六年)由其母孫氏掌管。光緒十六年,孫氏為了控告別人冒牌攔轎告狀,知縣束允泰出布告,題「永禁冒用」並刻石碑立於店門。
宣統元年(一九零九年)傳至張祖盈時,制剪技術在杭已傳八代,他以「海雲浴日」商標,送至知縣衙門,並報農商部註冊,商標上還加上「泉近」字樣。
1915年,張小泉近記剪刀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從此剪刀遠銷南洋、歐美一帶。
1917年張祖盈將剪刀表面加工改為拋光鍍鎳後,更受顧客的歡迎。當時師傅、徒工、店員人數已達八十多人。
1929年張小泉牌剪刀在首屆西博會獲得特等獎。
至解放前夕,張小泉剪刀店瀕於停業,解放後,在政府的扶植下,一九五三年政府把剪刀工人組織起來,建立了張小泉剪刀廠,並將現代科學技術應用於傳統產品上,使之成為同行中規模最大、產量最高、品種最全的企業。
1956年張小泉等32家剪刀店實行公私合營,建成「張小泉近記」剪刀總廠。
1958年6月,改名「張小泉近記剪刀廠」。「張小泉剪刀」以選料講究,鑲鋼均勻,磨工精細,式樣精美,經久耐用而著稱,名揚海內外。
1964年註冊「張小泉」商標,於1981年取得「張小泉」註冊商標,1991年經核准又註冊了「張小泉」文字商標。「張小泉」品牌正式受到法律保護。
1999年3月,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首次起訴上海張小泉剪刀總店,認為對方在產品與包裝上突出使用「上海張小泉」文字,構成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行為。
2004年7月19日上海高院形成終審判決,認為上海剪刀總店此前突出使用有其提示原因,不構成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但判決要求上海刀剪總店今後在商品和服務上,應規範使用其核准登記的企業名稱。「張小泉」商標糾紛案暫告一段落。
2004年10月26日,杭州張小泉經公證程序,從樂購超市購買了上海刀剪總店的一件不鏽鋼刀產品,該產品為當年9月28日生產.。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認為,上海刀剪總店在該產品的包裝上突出使用「上海張小泉」字樣的此行為發生在上海高院判決生效後,已構成對其「張小泉」文字及圖文商標的侵權和不正當競爭,故向杭州中級法院起訴,請求判令上海刀剪總店停止在其生產、銷售的刀剪產品及包裝、標牌上突出使用「上海張小泉」字樣標識,賠償經濟損失10萬元及支付其他合理費用,並登報賠禮道歉,消除影響。
2005年12月22日杭州中院一審判決,上海刀剪總店構成侵權,令其公開登報致歉,並賠償損失8萬元。上海刀剪總店不服,向浙江省高院上訴,認為其在產品、包裝上突出使用「上海張小泉」字樣的行為有特定歷史原因,不構成對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商標的侵權,且在上海高院判決生效後規範使用企業名稱應有「合理期限」處理庫存產品。
2006年7月10日,浙江高院終審「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歷時七年的「張小泉」品牌之爭終於落下帷幕。現今的張小泉商標使用權歸杭州張小泉所有,上海張小泉註冊商標為「泉」字牌剪刀。兩個張小泉其實談不上真假一說,均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品牌和質量度都是值得信任的。隨著中華老字號品牌漸漸為人們所重視了,品牌價值逐漸提升,老字號品牌的保護工作將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必須面臨的問題。
本文來源:品品牌
張小泉剪刀,中華老字號,擁有300多年歷史,是目前刀剪行業中唯一的中國馳名商標。別小看,這小小一把剪刀,張小泉傳人丁紀燦講述了這把剪刀背後的秘密。
丁紀燦,這位張小泉傳統手工藝制剪師傅,入行已有38年,從少不更事的小學徒,到如今的霜染兩鬢,他從未停止過在制剪技藝上的鑽研。
他說,打鐵還需自身硬,每一錘他使的都是100斤的力量;
他說,每一道工藝都馬虎不得,必須追求完美;
他說,所有追求完美的努力所能造就的,僅是最後手工藝殘缺的美;
他說,儘管美是殘缺的,但追求完美的努力依舊不能停止;
他還說,這傳統的技藝在保持非遺面貌的同時,正在尋求現代的表達。
如今,張小泉剪刀,已成為我國剪刀行業中產量最大,品種最全,質量最好,銷路最廣的一家企業。由一把剪刀,形成了工農業用剪、服裝剪、美容美髮、旅遊禮品、刀具系列等100個品種500多個規格。
其中,最大的剪刀1.1米長,重28.25公斤;最小的旅行剪只有1寸長,4錢重,可放入火柴盒內。
一隻風箱一把錘、一塊磨石一隻盆、一把銼刀一條凳。傳統的制剪匠人們就在這簡陋的條件下,用自己的雙手鑄就著一把把剪刀。一錘錘的鍛打,使之鋼鐵分明;一次次的磨刀,使之光潔平滑;一次次的挫磨,使之刀刃鋒利。正是這樣的工藝造就的剪刀,讓許多人一用便是一生。
這看似簡單的剪刀裡,其實藏著許多學問:捶打力度的大小,影響著鋼與鐵的融合;打孔位置的中正,影響著開合的和順;刀身弧度的深淺,影響著刀剪的摩擦…這門學問,讓許多匠人用其一生去鑽研,卻總也沒有盡頭。
「快似風走潤如油,鋼鐵分明品種稠,裁剪江山成錦繡,杭州何止如并州。」這把剪刀,在文人的詩作裡讚頌與流轉,在杭州的巷弄裡打磨與兜售,在生活的恬淡中消磨與珍藏。
本文來源:第一財經資訊
本文作者:財色雙全
視頻製作:徐錚巍、孔凡天
文字:徐巧
編輯:西西
技師徐鴻根,曾經是張小泉剪刀廠裝配車間的一面旗幟。只有剪刀磨得足夠好,才有「面子」請到老人家為你親手裝配。經他手的成品,沒有人敢當著他的面試試究竟好不好用。他的名字就是一個品牌。行內人都知道,如果他裝配的剪刀不夠好,那麼也不會有第二個人能裝得更好。
中國刀剪行業,素有「北有王麻子,南有張小泉」之說。徐老先生身後,是一代手工藝匠人的尊嚴和榮光。對經自己手的東西,自覺自發地追求極致;對高超手藝無需物質激勵的由衷敬畏,經由師傅帶徒弟式的耳提面命,代代相傳。一種叫做工匠精神的東西,經過400多年的不熄爐火和十幾代工匠堅守的72道傳統手工鍛造技藝,一起熔煉進了良鋼之中,刻畫出刀背上「張小泉」的字樣。
雖然,工業化大生產逐漸取代了手工鍛打,曾經讓匠人們引以為豪的技術被分割成一個個流程化的簡單工序,年輕人一學就能上手。但徐師傅和「張小泉」代表的「工匠精神」卻並未因技術進步而褪色。
1990年左右,杭州的老字號刀剪企業張小泉,與日本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多了一層「亦師亦友亦敵」的微妙關係。
這一年,一直遵循著古訓「良鋼精作」的張小泉,開始採用新工藝研製陶瓷刀。在此之前,國人對陶瓷的理解還一直停留在盤碗杯碟等餐具上。其實,氧化鋯作為陶瓷刀的原料,當其含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可以被工具機磨削而不易碎,加工陶瓷的材料從以前珍稀的金剛石,變為人造金剛石等便宜的材料。這些工藝上的重大突破,使得大規模地生產陶瓷刀成為可能。
一把好的陶瓷刀,莫氏硬度必須在8以上,僅次於世界上最硬的金剛石(硬度為10),鋒利度是鋼刀的十倍以上,正常使用的情況下永久都不需要磨刀。
中國的氧化鋯儲量豐富,使得陶瓷刀原料採購起來並不困難。雖然早在上世紀90年代「張小泉」便已開始進行試製研發陶瓷刀,但效果並不理想,再加上當時國人只需一把用得順手的刀即可,對陶瓷刀這種新事物還不能引起太大的興趣。時移世易,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張小泉公司覺得生產陶瓷刀的時候到了,於2009年又重新開始調研、製作,加入自己最擅長的開刃專利技術等,終於生產出了第一批陶瓷刀。
國內權威機構佛山陶瓷研究所出具的一份陶瓷刀出廠檢測報告顯示,陶瓷純氧化鋯最高密度將近6.05克/立方釐米,日本京瓷陶瓷刀的密度在6.0,「張小泉」也在6.0左右。對比其他硬度指標和韌性指標,張小泉的陶瓷刀與京瓷產品基本沒有區別。
以京瓷售價的三分之一作為自己的產品定價之後,張小泉陶瓷刀開始鋪貨銷售。
「國內市場沒有什麼需求,大部分人更習慣用鋼刀,還有一些人知道了陶瓷刀,一定要跑到日本去,像買旅遊紀念品一樣帶幾把京瓷生產的陶瓷刀回來用。」陳標是張小泉產品中心副總監,在他的記憶中,引以為傲的產品遇到「中日PK」的場面,並不是第一次。
「1994年我在服裝剪車間任車間主任,當時全球服裝剪第一品牌是日本的莊三郎,也是我們一直對標的產品。」根據陳標的回憶,從那個時候開始,張小泉上下就一直在著手研究,甚至多次去日本學習論證:我們的產品從硬指標來看與國際頂尖的品牌差距並不明顯,用一半的價格在國內賣,為什麼產品沒人要?
陳標的辦公室在位於富陽東洲的張小泉工業園裡,只要稍稍打開門或是推開窗,就能聽見樓下生產車間傳來的機械轟鳴。在他案頭,擺著一本張小泉公司董事長張國標先生最近力推的書《工匠精神》,已經反覆讀了兩遍。
「就以這本書為例。」陳標拿起《工匠精神》揚了揚,又放回桌上,「現在它的封面是用紙做的,如果我們把它換成更適合於做封面的其他新材料,這就是一種創新和技術突破,這種剛性提升代表著製造水平上了一個大臺階,實際上浙江很多企業在這方面走得並不慢。」
但看著簡單裝幀的一本書,還有許多細節可以發掘。他把書翻開,再翻折回去,「如果我再把印好的書每一條摺線都對得非常直,每一個摺疊處至少用人手再刮上3下,讓它看起來非常挺括,這樣的書拿到手裡就能感覺到是好東西。就是這樣細節的差異,是我們製造上缺的很大一塊東西。」
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硬指標相似的中國製造,總會輸給日本製造和德國製造。根據陳標的觀察,張小泉現在在消費者的心中是一個用起來還不錯的產品,而德國的刀具品牌雙立人則是一個用起來可以去顯擺的產品,「最好的產品是拿在手裡捨不得用,我們要把自己的東西做高一個檔次,從好產品提升到捨不得用的產品,這一步不是不能走,而是走不穩。」
陳標發現,德國人對產品研究的深入程度,已經到了巨細靡遺的程度。以製作刀具為例,同一把刀在分別切肉和切蔬菜時,使用起來的刀身角度和力道都不同,他們就用多次反覆試驗沉澱出了數據和理論,再把這些理論轉化到產品的研發上,對看似簡單的刀身和刀柄進行設計上的調整。
再看流水線上的每一個員工,對經過自己那一道工序的質量把控、標準執行,國內企業和日、德製造企業也有差距。「可能量化來看,只是很細微的不同,但這些不同累積起來,就會形成不同的產品氣質。」陳標這樣總結,「最後我們也做出了好產品,但人家做出的是奢侈品。」
過完這個春節,曾經抱怨「市場不成熟,只愛買便宜貨」的製造業終於發現天地換了。中高收入人群逐漸壯大,他們衝出國門搶購日用品,並反過頭來抱怨:為什麼中國製造做不出好東西?
中國製造真的做不出好東西嗎?
「我們一直在堅持『良鋼精作』,並始終朝著奢侈品的方向努力。」說到這裡,陳標信心滿滿。
工匠精神對陳標來說,是自他1987年進入張小泉以來,就一直感受到的一股「誰比誰好」的風氣。比如做裝配工作的一百來號人,大家私底下會暗暗較勁誰的手藝最好,很多左右兩片剪刀放一起,先用肉眼看裝配起來誰跟誰比較合,最後配起來比試誰看得準;3個師傅一起帶徒弟,誰的徒弟手藝最好,對師傅來說也是無尚榮光。
在那個時代,手藝人代表的是一種絕對權威。雖然這種代代相傳的手藝,已與現代化大生產並不適應,但「良鋼精作」的工匠精神並沒有被時代的洪流所湮沒。隨著廠裡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除了工匠精神的傳承,更多了新的理念和創造。
「好在精神還在,現在廠裡做的產品質量過不去,廠長也不敢隨便放出去銷售,因為老師傅要罵人的,我想如果不是有這種精神在,張小泉也不會是今天的張小泉,也不可能做出與京瓷媲美的陶瓷刀。」說到這裡,陳標有些無奈,「但事實證明陶瓷刀的銷量與普通鋼刀相比,真是九牛一毛。
如果廠裡要靠生產陶瓷刀來養活所有人,目前看來非常困難。沒有市場就沒有效益,先不說會影響工人情緒,單單是產生的庫存問題就著實讓人頭疼。各種壓力之下,這種做精品的路子要堅持下去很不容易,但是必須得走。」
為什麼百年前就存在的工匠精神還未將張小泉推入奢侈品行列?「我們內部也在討論,做好刀剪這一行的,到底應該是一個多大規模的企業。如何把『良鋼精作』的祖訓融入到現代化生產上,把工匠精神注入於產品中?日本的街邊小店做出了壽司之神,德國的百年企業並沒有做強做大,而是在努力活得長,那麼做強做大和活得長到底有沒有矛盾?」爆發力和耐力如何平衡,人的技術水平和裝備水平如何平衡,陳標說張小泉到現在還在探討,希望政府和專業研究機構一起來幫助他們,找到對的路。但是,他堅定認為,張小泉「入奢」,這是早晚的事。
本文來源:管理智慧、浙江日報
本文作者:李倩
編輯:姚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