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張小泉」今日上會闖關:年銷剪刀2700萬把,強敵環伺之下如何突圍?

2021-02-23 IPO早知道

計劃新增刀剪約3010萬把/年產能,是否要行全面自產戰略漸次替代OEM代工,值得關注。

據IPO早知道消息,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張小泉」)將於今日(2月2日)發審委上會,審核創業板掛牌上市申請,如獲通過,A股將迎來「刀剪第一股」,此次IPO中信證券為其保薦人。

 

本次張小泉擬公開發行新股不超過3900萬股,佔發行後總股本比例不低於25%,募集資金將用於陽江刀剪智能製造中心項目、企業管理信息化改造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共計約4.55億元。其中,擴大自製產能的陽江刀剪智能製造中心項目佔據總募資的近八成。

 

張小泉募資計劃(來源:公司招股書)

 

招股書顯示,張小泉是國家商務部認定的第一批中華老字號,其產品標識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我國刀剪行業馳名商標。張小泉定位為集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於一體的現代生活五金用品製造企業,主要產品包括剪具、刀具、套刀剪組合和其他生活家居用品

 

2017-2020H1,張小泉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6億元、4.03億元、4.80億元及2.49億元,業績呈穩健增長之勢。而在2017年,我國刀剪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平均主營業務收入為2.05億元,這意味著,當年張小泉的該數據系行業平均收入的1.64倍。

 

 

400年浮沉,股權幾度輾轉

張小泉前身為張大隆剪刀鋪,由張小泉的父親張思佳於明萬曆年間(約1600年)創立,迄今為止已有400餘年歷史。曾經張小泉有過不少輝煌事跡,如被乾隆皇帝欽點為御用貢品、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獎,刀剪界亦留下「南有張小泉,中有曹正興,北有王麻子」的美譽。

 

只是,三大刀剪老字號在歲月的洗禮中逐漸褪去華麗的外表,走向不同歸途,不免令人唏噓。其中,1995年曹正興因產量減少最終停擺停產,王麻子也於2020年5月破產易主而淡出主流市場,張小泉亦曾幾經品牌的絞合之痛。

 

張小泉的興盛延續到1938年,彼時第十二代傳人張祖盈為避戰亂,以19根金條將「張小泉」全部資產轉讓給許子耕等人。此後「張小泉」品牌又幾番易主,20世紀50年代在上海甚至成為數十家剪刀商店的共用商標,僅以加「記」號作為識別,如「張小泉協記」、「張小泉鴻記」等諸如此類;另一邊,浙江為了保住品牌,在杭州當地合併數十家剪刀作坊,成立杭州張小泉剪刀廠。

 

轉折點發生在2007年,浙江籍富商張國標斥資1.2億元收購杭州張小泉70%股權,獲得「張小泉」品牌的使用權。苦於與「上海張小泉」之間存在的商標問題與競爭,張國標又於2015年收購「上海張小泉」原股權方全部股份。

 

截至IPO前,張國標、張樟生和張新程三人合計持有張小泉71.83%的股份,成為後者的實際控制人。其中,張國標和張樟生為兄弟關係,張國標和張新程為父子關係,本質上「張小泉」品牌仍在,但接收人已非張小泉傳人。

 

張小泉前十大股東(來源:公司招股書)

 

除了張氏家族成員,張小泉的前十大股東尚有申通快遞董事長陳德軍、鼎川物聯財務總監金燕、復星國際旗下的亞東北辰等、萬豐錦源實控人陳愛蓮等,這些人均是張國標的浙商朋友圈成員。

 

 

OEM佔比超七成,募資新增產能意欲走全面自產之路?

 

過去張小泉採取經銷為主、直銷和代銷為輔的銷售模式,其中經銷貢獻其收入的近七成。目前張小泉已經建立相對完善的經銷網絡體系:線下實現從覆蓋大型全國性連鎖超市、區域影響力較大連鎖超市、五金製品集散市場、小商品集散市場、社區便利店等;線上經銷商主要為思優普公司及京東自營等。

 

儘管張小泉宣稱自身的新零售體系已經完善,但線下仍為其主要銷售渠道。2019年張小泉線上銷售佔比只為39.29%,因疫情衝擊,這一比例在2020上半年上升至50.77%。

 

根據用途及功能的不同,張小泉產品分為四類,包括剪具、刀具、套刀剪組合及其他生活家居用品。以2019年度的銷售數據計,該年四大類產品組合分別銷售1.50億元、1.12億元、1.39億元及7833.47萬元,分別佔當期收入總額比例的31.31%、23.40%、28.95%及16.33%。

 

張小泉收入結構(來源:公司招股書)

 

縱向上看,張小泉剪具和套刀剪組合的收入貢獻率逐步走低,其他兩項貢獻率則穩步提升。具體表現為:2017-2020H1,其刀具收入貢獻率從19.95%增至26.32%,其他生活家居用品收入貢獻率從10.80%增至17.57%,分別增加6.37及6.77個百分點。

 

生產一側,張小泉採用自主生產與外協生產相結合的方式。據其介紹,報告期內訂單快速增長、公司產能已經飽和,因此將部分產品委託給外協加工廠商進行生產,即所謂的OEM代工模式。

 

目前張小泉的OEM產量已經高於自主生產產量,2017-2020H1 OEM模式分別生產產品1849.35萬件、3039.22萬件、2980.78萬件及1746.24萬件,相當於同期產品總生產量的68.48%、76.51%、75.16%及77.69%

 

張小泉自產與OEM產量情況(來源:公司招股書)

雖然張小泉招股書中坦承,「在OEM採購產品品類上的生產規模效應不及OEM外協廠商,因此同類產品的自製成本高於OEM採購價格」,但自製模式的毛利率比OEM模式更高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以2020年1-6月為例,當期,自製剪具、自製刀具的毛利率分別為41.53%、50.85%,分別高於同期OEM模式2.03和9.18個百分點。

 

追求更高的自製毛利率或是張小泉募資提高自製產能的部分動因,而張小泉更為看重的是,「將關鍵技術更多地應用於自產產品,提升公司產品技術含量的平均水平,從而提升公司整體毛利率水平。」

 

根據陽江刀剪智能製造中心項目的介紹,將形成刀剪等相關產品3010萬把/年的生產能力。「3010萬把/年」這一數據什麼概念呢?2019年,公司銷售剪具約2700萬把,刀具約500萬把,合計3200萬把,這意味著新增產能與目前的銷售量大抵相當。而3200萬把中有超七成是通過OEM代工來完成的,結合上述張小泉在招股書中意欲將關鍵技術更多應用於自產產品,並提升公司整體毛利率的表述,可以看出,公司未來要大幅提升自產產品比例已毋庸置疑,關鍵點只是OEM代工是否會被全面取代的問題,這值得整個市場來關注。

張小泉產銷情況(來源:公司招股書)

紅海賽道,老字號尚能飯否?

近年來,我國刀剪行業企業在規模、管理、效益,產品種類、質量和工藝技術等方面都有大幅提升。《中國工業統計年鑑》數據顯示,我國規模以上刀剪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從2012 年的257.81 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409.58 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達10%。

 

然而,刀剪製造行業屬於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行業之一,且長期以來高端市場幾乎被進口品牌所佔據。張小泉在回復函中曾表示,2017-2019年公司產品在廚房市場的市場佔有率保持在0.5%的水平;與之對應的是,張小泉直面的競爭對手有雙立人、蘇泊爾、陽江十八子、愛仕達及哈爾斯等知名品牌,其在品牌知名度與渠道布局方面已逐漸超越傳統品牌

 

其中,雙立人相較張小泉無疑具有很大優勢。在產品結構上,雙立人擁有超過2000種的不鏽鋼刀剪餐具、鍋具、廚房炊具和個人護理用品,開創了摩登廚房理念,而張小泉近年來80%以上營收還是依靠刀剪;在銷售範圍上,雙立人已覆蓋180個國家,並在很多國家市場佔據統治地位,如在加拿大市場的市佔率達到82%。

 

事實上,根據招股書中披露的信息,自2017年11月至2020年6月,每個月淘寶天貓平臺套裝刀具類店鋪排名第一位的也幾乎都被「雙立人官方旗艦店」所佔據。

 

從經營績效來看,主要對比愛仕達、哈爾斯和蘇泊爾三家,張小泉貌似也難佔到太多便宜。規模層面,2019年三家營收最小的為哈爾斯的16.43億元,已是張小泉的3倍有餘,好在張小泉尚能在疫情之中保持營收的上揚,這點還是難能可貴;研發投入層面,雖說2019年張小泉研發人員比重達到12.69%,但其研發費用率為3.47%,低於愛仕達的4.89%及哈爾斯的3.76%;而張小泉的存貨相對量較高,2019年其庫存商品佔存貨餘額比重的62.79%、並佔主營業務成本的25.37%,均要高於行業平均數

 

△張小泉可比公司主營業務收入情況(來源:公司招股書)

 

如今A股市場已有50餘家老字號上市公司,但上市表現卻是兩極分化。好的一面,貴州茅臺已是A股絕對龍頭,海天味業上市7年市值已破6000億元;差的一面,同仁堂、東阿阿膠、全聚德於2019年均出現營收和利潤同比減少,重慶桐君閣則退出資本市場。

 

分析人士表示,資本圈對於老字號企業的發展似乎並不看好,認為部分老字號企業仍存在客群脫節、產品陳舊、創新不足、調整緩慢等問題。那麼,數百年前即靠刀剪產品縱橫江湖,現只剩下品牌的張小泉能否講好資本市場的故事,讓我們拭目以待。(後臺回復「張小泉」獲取該公司最新招股書)

本文由公眾號IPO早知道(ID:ipozaozhidao)原創撰寫,如需轉載請聯繫C叔↓↓↓

相關焦點

  • 一年賣2700萬把剪刀!這家392年的老字號也要上市
    曾經歷品牌之爭《尋城記.杭州》一書中介紹,清乾隆年間,張小泉剪刀送入宮中,成了朝貢皇上的御用宮剪。從此名聲大噪,仿冒造假之風隨之更甚。2007年,富春控股集團將杭州張小泉收歸旗下。為了徹底結束紛爭、發揮老字號的品牌價值,富春控股在2012年完成了對上海張小泉刀剪總店的控股後,又於2014年收購了原股權持有方的全部股份。從此,杭州張小泉與上海張小泉同歸富春旗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一家人。
  • 我想換把剪刀,它的名字叫張小泉 | 非遺·張小泉剪刀
    由於採用浙江龍泉的好鋼作原料,又經過精心製作,打出來的剪刀鋒快耐用,與眾不同,取名為「張大隆」剪刀。清康熙二年,改名「張小泉」剪刀。張小泉去世後,其子張近高繼承父業,為保護切身利益,在「張小泉」名字下加上「近記」兩字,視為正宗。乾隆年間,「張小泉近記」剪刀已列為貢品。清宣統三年,張小泉以「海雲浴日」註冊。
  • [非遺]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清代康熙二年(1663),張小泉剪刀始創於杭州,後成為聞名遐邇的「五杭」產品之一。張小泉傳統制剪共有72道工序,其中有兩項精湛獨特的製作技藝歷經磨練被延續下來,一是鑲鋼鍛打技藝,造剪選用浙江龍泉、雲和的好鋼鑲嵌在熟鐵上,經千錘百鍊,製作成剪刀刃口,並用鎮江泥磚磨削;二是剪刀表面的手工刻花技藝
  • 張小泉菜刀,漢尼拔用了都說好
    第二季第一集中,劇組選擇了來自德國的名刀「CHROMA」type 301,而在第二季第六集中使用的則是日本的頂級廚刀「旬」,到了第三季,劇組決定選擇中國的老字號國民品牌張小泉,且事先並不知曉品牌的祖訓。
  • 張小泉衝擊「剪刀第一股」,庫存積壓增長遇阻,終端零售價並不親民
    他認為父親所創立的老字號,品牌價值已經被仿冒者損壞得所剩無幾,索性拋棄原有的品牌,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家族企業此後生產的剪刀,並且將自己的名字刻在所有的剪刀上。買了一把剪刀回去後對其讚賞有加,於是為張小泉剪刀御筆欽題牌匾上「張小泉」三字,還將張小泉剪刀列為貢品,欽定為「宮廷御用剪」。
  • 中國剪刀之王:400年歷史,手握上百項專利,一年賣出2700萬把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國內剪刀領域的龍頭企業,三年銷售額累計超過12億的剪刀界銷量王——張小泉。張小泉品牌有接近400年的悠久歷史,創立於1628年。數百年的發展,讓張小泉從一家專門生產各類刀剪以及現代生活五金用具的工業企業,不論是規模還是質量,都位居企業龍頭之位。
  • 老字號張小泉如何連續4年淨利潤增長率超50%?
    傳統和現代交錯的影子裡,一切不合宜的東西到了這裡張小泉,似乎都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張小泉活了下來「南有張小泉,北有王麻子」,這是剪刀行業流傳的口頭禪。2003年,風雨飄搖中的王麻子因經營不善,向法院申請破產。
  • 392歲張小泉的長生秘方:年輕人管理 機器人學手藝
    張小泉工廠試製車間自動化生產設備。「北有王麻子,南有張小泉。」說起刀剪,總繞不開這兩家老字號。剪刀是耐用消費品,張小泉卻在2019年賣出2700多萬把,這是怎麼做到的?最近,本報記者踏上張小泉工廠探訪之旅。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富春江穿城而過。
  • 管理史鑑 「張小泉剪刀」 品牌拯救三部曲
    文 | 陳剛: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所助理研究員 「張小泉剪刀」是形成於清初的著名中華老字號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鐵軟鋼硬,才是一把好剪刀
    張小泉剪刀鍛造技藝清代康熙二年(1663),張小泉剪刀始創於杭州,後成為聞名遐邇的「五杭」產品之一。傳統民用剪刀是張小泉的起家產品,它有「信花、山郎、五虎、圓頭、長頭」五款,靠鑲鋼均勻、鋼鐵分明、磨工精細、刃口鋒利、銷釘牢固、開合和順、式樣精巧、刻花新穎、經久耐用、物美價廉等十大特點稱雄制剪業。
  • 徽州黟縣人張小泉|三百年前,用一把剪刀徵服江湖
    他選用聞名的「龍泉」鋼為原料,製成的剪刀,鑲鋼均勻,磨工精細,刀口鋒利,開閉自如,遠遠超過了父親張思家的水平,因而名噪一時。一些專業藝人如裁縫、錫匠、花匠等慕名前來定製剪刀。孫氏是一位女強人,看到「小泉滿街巷」的情況十分擔憂,曾經在吳山腳下攔轎告狀,向知縣束允泰控告商家的假冒偽略的行為。束允泰對「張小泉」剪刀鋪的經商傳統十分推崇,對這位不惜拋頭露面來保護品牌的堅強女子十分佩服,向當地出示了「永禁冒用」告示,並刻石碑立於「張小泉」剪刀鋪店門。  1909年,清政府開設了商標註冊制度。
  • 張小泉品牌專列滬上首發——這是一份來自390周歲的張小泉的特殊禮物
    「刃」破荊;「匠心」又如何傳承,如何革新,這些似乎都可以在舉世聞名的中國高鐵,以及以「剪」起家的張小泉中得到一些啟發。1929年張小泉牌剪刀在首屆西博會獲得特等獎。至解放前夕,張小泉剪刀店瀕於停業,解放後,在政府的扶植下,一九五三年政府把剪刀工人組織起來,建立了張小泉剪刀廠,並將現代科學技術應用於傳統產品上,使之成為同行中規模最大、產量最高、品種最全的企業。1956年張小泉等32家剪刀店實行公私合營,建成「張小泉近記」剪刀總廠。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明末清初,安徽人張思家在杭州吳山開設「張大隆」剪刀作坊,所制剪刀質量上乘,生意格外興隆,它在清乾隆年間就被列為貢品。其子張小泉改「張大隆」招牌為「張小泉」;首創鑲鋼鍛制技藝;立「良鋼精作」家訓。雖說生意興隆,但卻招致同行的冒名仿製,其子張近高為區別假冒同名的剪刀,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勢,為保護本身利益,在「張小泉」名字下加上「近記」兩字,視為正宗。
  • 墨門 人人都知道的張小泉剪刀,到底厲害在哪裡?
    浙江,杭州 說起剪刀,就會想到張小泉張小泉剪刀是杭州知名的手工藝品中國手工業的傳統名牌以其「三百年歷史,三百年信譽」,被譽為「剪刀之冠」「 快似風走潤如油,鋼鐵分明品種稠裁剪江山成錦繡,杭州何止如并州 」這是劇作家田漢1966年走訪張小泉剪刀廠時寫下的一首讚美詩
  • 非遺百科|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張小泉創建於1663年,當年用龍泉之鋼鑄造,六十六道工序,曾被列為貢品,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得過銀獎,
  • 非遺中國:張小泉剪刀製作技藝
    在打制剪刀中運用了「嵌鋼」(又叫鑲鋼)工藝,一改用生鐵鍛打剪刀的常規,選用的又是浙江龍泉、雲和之鋼,還採用鎮江特產質地極細的泥精心磨製,使剪刀光亮照人,生意格外興隆。張小泉子承父業後,由於製作認真,質量上乘,加上地處清河坊一帶,是杭州商業中心,故而生意興隆,利市十倍。公元1663年(清康熙二年)為防別家冒用張大隆招牌出售剪刀,他把招牌改用自己名字「張小泉」。
  • 萬元美發剪刀外資壟斷 張小泉「望洋興嘆」(圖)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記者還以為是個iPhone手機,絕對不會相信只是一把美發剪刀。  事實上,3000多元的剪刀並不算貴,一些知名國外品牌的高端美發剪刀甚至超過萬元。阿Ben稱,目前世界上最貴的美發剪刀之一產至日本的HYS,售價折合人民幣在5萬~7萬元。  上百至上萬元不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一把剪刀的重生記
    擁有近400年歷史的老字號「張小泉」煥發新的生機  一把剪刀的重生記(消費視窗·老字號 新國潮①)人民視覺  用著張小泉剪刀、穿著飛躍帆布鞋、喝著北冰洋汽水……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使用國貨、追逐「國潮」作為一種新時尚。不少老字號國產品牌抓住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群體時尚化、個性化、品質化的消費需求,在設計、質量、服務上全面發力,重現品牌活力,引領消費新潮流。  面對消費市場上的新需求,老字號如何把握好傳承與創新的平衡點?
  • 張小泉故事:老字號85後掌門人的自我修養
    我從小也對張小泉有記憶,爸爸輩的這些人會把剪刀別在腰帶上面。而且品牌名是個人名,一下就能被記住,跟我們一樣都姓張,我從小對他就有一種親切感。所以後來父親收購張小泉,也是一種緣分。 Q:你的求學經歷和接班意願,是父親有意培養的嗎?
  • 後疫情時代,老字號當「新生」
    毛源昌眼鏡的驗光專車2「直播帶貨」 拓展新渠道、企業數位化轉型 「老字號」轉變思路「突圍」 遇到這樣巨大的衝擊,如何迅速恢復過來,抓緊一切機會突圍,也成了杭州眾多老字號企業今年主要在做的事情。利用當下最火熱的直播帶貨成了老字號們試水的一個方向。 前幾天,孫亞青做了一場與日本扇藝傳承人交流傳承扇文化的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