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看了《江湖兒女》的點映,評價頗高,尤其還提到當龍套綠葉的田壯壯有出彩的演出(但我看豆瓣和百科,演員表裡都沒列田壯壯)。
《江湖兒女》周末時定要去看的,這會兒倒是想談談剛看過的《藍風箏》。
別看田壯壯這兩年都是以演員身份出現在大眾視野,《相愛相親》裡演張艾嘉的丈夫幫他在臺北金馬和香港金像的表演獎項提名,《後來的我們》裡演井柏然的父親也賺了觀眾好一捧熱淚。
但他之前更是和張藝謀、陳凱歌相提並論的中國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
《藍風箏》是田壯壯導演1993年的電影作品。
《藍風箏》之前他拍過《盜馬賊》、《搖滾青年》,還拍過入圍柏林的《大太監李蓮英》;
《藍風箏》之後他拍過《吳清源》、《德拉姆》,還拍過榮耀威尼斯的《小城之春》。
2009年的《狼災記 》是他目前最後一部導演作品,聽說2020年會有他執導的《關公》。
為什麼以《藍風箏》作為他導演生涯的分水嶺?
因為當年《藍風箏》是一部禁片,田壯壯也被禁止拍攝電影長達八年之久。
《藍風箏》在第六屆東京國際電影節獲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女演員(呂麗萍)。
但這部影片在國內沒有獲得審查通過,影片內容觸動了有關方面,後來中國電影代表團全體退出東京電影節以示抗議。
在影片問世25年後的今天我才有幸通過胖鳥電影看了《藍風箏》,豆瓣評分8.6。
影片講述的是政治事件對普通市民人生際遇的影響,以一個小孩的口吻追憶父母往事,描繪出1953年至1967年的歷次政治運動(改造私營工商業、整風運動、反右派鬥爭、講衛生除四害、大躍進大饑荒、知識分子下農村勞動、文化大革命)是如何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
故事講述者叫鐵頭,他的媽媽是陳樹娟(呂麗萍 飾)是小學老師,父親林少龍(濮存昕 飾)是個圖書館搞歷史工作的,一家人租住在北京胡同的四合院裡。
他大姨是個堅定的革命主義者,大舅陳樹聲是個軍人,小舅陳樹巖是個學美術的學生,他爸爸有個關係很好的同事李國棟(李雪健 飾)。
影片裡最初的回憶美好單純,四合院裡的生活溫暖祥和,鄰居衛軍奶奶非常熱心、房東藍太太也善良。
首次出現藍風箏的點題意象,就是林少龍給鐵頭糊了個風箏,一起在胡同裡放飛,父子溫情拳拳。
一切從興起反右派鬥爭開始,歲月靜好被打破了。
林少龍開會途中上個廁所回來就「攤派」變成了右派,被遠派出去勞改了,後來被一顆鋸倒的大樹砸死在異鄉,埋在哪兒都不知道。
李國棟內心認為林少龍的遭遇跟自己給組織寫過一份材料有關,帶著愧疚,在林少龍死後的三年一直裡裡外外幫襯著陳樹娟,日久生情。李國棟對鐵頭也極好,視如己出。
陳樹聲談了個文工團的準女朋友朱瑛,該女子被上級強制要求陪首長跳舞,她不從,就被轉業當了工人了,後來竟然被冠以反革命罪被逮捕。
陳樹巖帶頭上教育局提意見,被同學們揪出來批鬥,年輕好強的他一賭氣就出走了。
大躍進運動,吃大鍋飯,公社食堂糟蹋了多少大米白面,土法煉鋼煉出的都是廢鐵。然後又遭逢國家三年災害,四合院房東藍太太因為兒子一家要來蒸了一大屜饅頭,被街道委員扣帽子說是在黑市上購買糧食,還說」沒收饅頭是為了教育他人,這饅頭拿走沒人吃,放壞了也沒人吃。「
等到家家戶戶再能吃上餃子的時候,陳樹娟和李國棟結婚了。
好日子剛發軔,勞動競賽李國棟幫他們圖書館爭了第一名,申請入黨也有眉目了,但因長期的勞累和營養不良患了肝病,說死也就死了。
陳樹娟帶著鐵頭搬離四合院住回娘家,說是怕觸景傷情。
陳樹娟第三次結婚,是嫁給鐵頭大姨一個昔日戰友老吳,是個幹部,有小汽車。
鐵頭對老吳很牴觸,叛逆情緒日隆。但在他和繼父家親戚小孩妞妞一起放起了藍風箏是,反腐霎那間又回復了溫情時光。
即使風箏被妞妞爸爸弄到了樹枝上取不下來,鐵頭也只是和當年他爸爸一樣,善解人意地說:我可以幫你再糊一個。
然而,文化大革命來了。
學校裡砸教室燒課本寫大字報,鐵頭和同學一起批鬥女校長,把她的頭髮剪了還朝她吐唾沫。
鐵頭不懂其中意味,只感覺得意還覺得不讀書很好玩,愛子如命的陳樹娟罕見地抽了鐵頭一耳光。
鐵頭家當初住的四合院被文革小組佔用做了倉庫,藍太太被遣回老家,其他舊相識也大多搬走沒了音訊,整個四合院物是人非。
老吳也被貼大字報了,而且情勢愈發叵測,為了讓鐵頭母子儘量免遭牽連,他主動提出離婚。
在紅衛兵的批鬥下,老吳心臟病發死了,陳淑娟阻擾惡行也被歸為反革命分子,鐵頭因為想保護媽媽竟被一群大人圍毆得吐血。
一個破爛的風箏掛在樹梢,鐵頭望了望它,閉上了眼睛——鐵頭的少年時代終結了,影片也就此結束。
政治運動滲透進最普通的家庭之中,鐵頭的媽媽在每一次大的政治運動中就會失去一任丈夫,這麼驚心動魄的事,影片卻沒有獵奇和放大戲劇性,也沒有高喊義正詞嚴的審判,只以潺潺溪流的方式演繹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
這樣會更深刻——傾巢之下,焉有完卵,當整個國家陷進瘋狂,即使不在廟堂之高,江湖之遠也無法置身事外,每個家庭都要接受時代洪流的衝刷。
老實說,對於沒有經歷過那個政治生命高於一切的年代的我們來說,課本和家中老一輩的講述,都沒法讓我們感知歷史全貌和獲悉真相。
國情之下文化產品審查又嚴,所幸還是有藝術工作者會奮力追溯、展示、反思。
隨著時代進步,一些不可觸碰的禁區,也定會慢慢拂去煙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