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俄羅斯輕武器在設計和製造上的基礎能力依然遠遠領先於中國。但在裝備量最大的自動步槍上,中國的新一代步槍在設計理念上卻對俄羅斯的新型步槍擁有跨代性的領先優勢。 回顧中俄兩國的槍械發展歷史,這種矛盾的現狀其實並不難以理解: 世間沒有聖人,也沒有永不犯錯的權威。只有一個權威聲音的個人崇拜,形成的思想和理念上的禁錮,足以讓一個國家在該領域投入的全部資源都落入錯誤的方向。俄羅斯自動步槍的落後,是數十年來自殘式發展的必然結果。 一:觀念問題,才是制約步機槍發展的關鍵 自動步槍的發展可以簡單的劃分為三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是解決連發時的可操縱性,尤其是在立姿無依託的情況下——這主要取決於彈藥口徑。第二階段是強化槍械的反應速度,比如要具備帶有快速釋放的空倉掛機設計,使得射手換彈匣後不用再次拉動槍栓。第三階段是強化各種環境下的觀察瞄準能力——比如可以隨意安裝各種瞄準具,而且可以隨意拆槍維護而不影響瞄準精度。
圖:根據卡拉什尼科夫在自傳《AK47.這把槍改變世界》中的口述,AK的核心結構是在參考M1加蘭德步槍的槍機和導氣活塞基礎上,不斷發展、最終形成獨立系統的
圖:M14作為M1的正統後裔,在越南戰爭中被AK壓著打,關鍵在於彈藥選擇,而非槍械的具體設計製造水平
圖:M14與AK子彈對比 說穿了,這三個階段就是從基本能用,發展到好用,且功能先進。美國因為觀念守舊,不願捨棄遠射程與大威力,採用更小口徑的步槍彈藥,因而在第一階段大大落後蘇聯。結果在60年代的越南戰爭中,全威力口徑的M14因為連發時後坐力和上跳太猛烈,在叢林環境中被中間威力口徑——或者說白了,縮水威力口徑的AK47壓著打。
圖:蘇聯SKS半自動步槍的空倉掛機。因為卡拉什尼科夫不喜歡空掛帶來的結構複雜化,這個功能在俄軍主要步槍型號中,隨著SKS撤裝而消失、直至今日。這種歷史性的倒退也一度發生在95步槍對81步槍的取代過程中。 而蘇聯隨後同樣因為觀念的制約,不願意採用更複雜和昂貴的結構,不願意引入先進的光學和光電產品作為槍械性能提升的主要提升方向,則是蘇俄步槍在70年代後發展停滯、資源投入型號全部背離初衷還彎道翻車的根源。 落後觀念對於型號發展的制約,使得設計製造技術層面上的進步,無法有效轉化為性能指標的顯著提升、新型功能的增加和強化,這種現象實際上在各行各業都是屢見不鮮的問題。 二:AK槍族長期存在的缺陷,卡拉什尼科夫不是不知道、不能改,而是不願意改 惡劣環境下可靠性好,但是射擊精度不佳,這是AK家族的顯著特徵。這種特性的根本原因,在於AK槍族的設計核心,就是要在林地、城市等近距離作戰環境中,用結構最簡單的槍械,形成可靠而猛烈的全自動火力——射擊精度是次要的,保證槍械的簡單、可靠、廉價才是最主要的。
圖:射擊精度差,換彈和保險/單連發切換慢,附件擴展能力差,這是AK槍族在冷戰後和西方新一代步槍相比最大的差距。 所以在AK槍族的結構設計中,採用了不可調的長行程活塞設計,而且槍管的導氣孔開的非常大。其中長行程活塞直接把活塞杆和槍機連接成了一個整體,和不可調設計一樣,目的都是減少活動部件的數量,減低生產製造成本、減少故障率。 而較大的燃氣孔,可以確保即使槍械內部有較多的泥沙,槍機依然有足夠的能量撞開它們完成「後坐-復進-推動子彈上膛」的自動循環,實現惡劣環境下的高可靠性。
圖:PK機槍,紅框內是導氣調節結構,其核心自動機構放大、改進於AK47 同樣出自卡拉什尼科夫之手,PK機槍系列的導氣系統就加裝了調節裝置,實現可靠性與精度的兼顧。原因是它作為輕重兩用機槍,發射7.62x54R口徑的全威力彈,有效射程的指標比突擊步槍和班用機槍要遠很多,必須大幅度提高射擊精度、減小子彈的散布範圍,不能再沿用AK家族的導氣設計。 實際上PK機槍的精度表現並不差,而且這是在它的重量在同級別武器中最低的情況下實現的。如果允許進一步增重,加強槍管和機匣的強度和剛度,該槍的射擊精度還有很明顯的提升空間。從PK機槍完全可以看出,卡拉什尼科夫絕對有能力把AK家族的射擊精度做的更好。
圖:新版AK12又取消了拇指快慢機 類似的取捨,同樣存在於槍械的輔助功能和操作設計上,比如空倉掛機功能和拇指快慢機設計的長期匱乏——PK機槍甚至連AK的發射/保險機構都沒用上,而是沿用了更老舊簡單的已有型號20年代設計,只有保險/連發功能,不能選擇半自動的單發射擊模式。 卡拉什尼科夫武器族的很多功能欠缺、性能不足,以蘇聯當時的槍械工業水平是完全可以改進的。這些問題的長期存在,並不是卡拉什尼科夫本人能力有限,做不來改良設計;而是他從內心深處,就認為不值得去做。 二:蘇聯體制使整個輕武器行業的發展,都被個人的性格和觀念所束縛 即使是在卡拉什尼科夫的口述自傳中,也指出了這樣一個事實:從50年代開始,就有很多人指責他搞個人崇拜、打壓其他設計師;而且這種指責,很早就上升到了近乎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高度。 在史達林死後、赫魯雪夫全面清算個人崇拜的特殊時期,卡拉什尼科夫一度被很多同行藉機舉報、批判,在幾個月中一直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直到蘇聯中央委員會下達新的決議,個人崇拜僅適用於史達林,卡拉什尼科夫才在政治上重新站穩腳跟。
圖:RPK班用輕機槍,此類輕機槍本質上是加長加重槍管版AK 而隨著60年代初PK機槍項目初步完成,卡拉什尼科夫系統完全統一了整個蘇聯軍隊連以下的步兵自動武器,他本人的權威性和政治地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也正是在此之後,整個蘇聯的輕型步機槍發展,在總體設計觀念、自動原理選取上,都再也未能跳出卡拉什尼科夫的觀念範圍之外。 從30年代到50年代,蘇聯步槍在自動原理、基本結構布局上的選取都很靈活。比如基於AK47放大的SVD狙擊步槍,就改用了可調式的短行程活塞系統+槍機旋轉閉鎖,在保持良好可靠性的同時,大幅度改善射擊精度,它也是現代步槍中最為主流的自動原理/閉鎖設計。
圖:蘇式步槍的瞄準具安裝在側面,是針對「下機匣+機匣蓋」的讓步設計,包括SVD狙擊步槍也未能例外 但在PK機槍項目之後,蘇聯幾乎所有的新型步槍方案,全都採用了下機匣+機匣蓋的基本結構布局,不可調的長行程活塞設計。技術路線的嚴重固化,使得很多新的槍械設計思路在俄式設計上難以實現——比如拆槍無需拆瞄準鏡的特性。 又不能改變這兩個設計基調,又試圖在槍械自身的基本性能上實現突破性的提升,這種帶著鐐銬跳舞的桎梏,成為後來蘇俄在新一代步槍設計中反覆失敗的根源,至今俄軍還沒跳出這個大坑。 卡拉什尼科夫對於步機槍的價值判斷,終其一生都沒有能超越他的二戰中的戰鬥體驗。這使得70年代後,蘇聯步槍的發展變得異常扭曲:
圖:AN-94的競爭型號AO-63,用了兩根槍管,兩套自動機,雙倍AK帶來雙倍火力 它們在迎合卡拉什尼科夫的槍械審美前提下,不能通過改善射手觀察、瞄準、槍械操作上的效率來實現總體作戰效能的顯著提升,而只能尋求槍械基本火力性能上的突破。 這迫使新槍械方案的內部機械結構做出重大的變化——必然會更加複雜,而且還必須繼承卡拉什尼科夫系統的若干個關鍵特徵。最後得到的實際作戰性能提升非常有限,而卡拉什尼科夫系統原有的優點又喪失殆盡。 三:AN94步槍,卡拉什尼科夫路線迎來了命中注定的自我背叛與失敗 AN94步槍曾是蘇聯取代AK74的新一代步槍,但在俄羅斯時代暴露出嚴重的可靠性問題,而被俄軍淘汰、撤裝。
圖:AN94,依舊沒有空倉掛機 AN94設計的目的,在於試圖用高速的雙發點射,改善AK家族連發精度太爛的毛病。由於要求第二發子彈的出膛時間,要在後坐力傳導到射手身上、導致槍身姿態明顯改變之前,因此射速必須高達1800發/分。 AN94的設計充滿了致命的問題:首先是運動部件的數量變得非常多,傳統步槍上只有活塞和槍機是主要的往復運動部件,而在AN-94上,槍管後坐體本身要在槍身機匣中往復運動的同時,後坐體中又包括了槍機和推彈板的大行程高速往復運動。
圖:AN-94原理上就不可能有好的精度性能,因為槍管在姿態和振動特性上的一致性太差了。每發子彈出膛時,槍口指向保持一致的程度,是槍械精度的最根本因素 活動部件數量的急劇增多和結構複雜化,使這些部件彼此之間的間隙配合面,數量、總面積、長度都大大增加,而且分布變得非常複雜曲折。這意味著,特別是沙礫等外物進入活動部件之間的間隙的可能性顯著增加,而且非常難以自行被排出,引發運動部件卡滯的機率急劇提高。 而另一個關鍵,在於凹槽滑輪/鋼索的應用。傳統槍械結構上,活動部件都是活塞杆、彈簧等剛性體和彈性體;只要軸銷、導杆、導軌等提供支撐和約束的結構不被破壞,部件本身的運動範圍和軌跡是非常可靠的。
圖:AN94自動機的鋼索滑輪,精巧絕倫有時只是黔驢技窮、狗急跳牆的另一面 但是對於鋼索這樣的柔性部件就不同了,它依靠彈簧牽拉帶來的張緊效果,才能被固定在滑輪的凹槽中,牽拉供彈部件運動,帶動子彈上膛。在高速運動的撞擊過程中,鋼索存在著跳出滑輪凹槽的明顯機率。特別是在沙礫等異物進入槍械內部,粘在滑輪凹槽上時——這就好比鐵軌上放石頭,引發火車脫軌翻車一樣。 儘管AN-94作為卡拉什尼科夫親自掌控的伊孜瑪什兵工廠研發的產品,必然是經過本人首肯才能完成設計——而且它在活塞和槍機上也是基於卡拉什尼科夫系統發展而來,但這把槍完全背離了AK家族的成功之道。 四:A545/762,看似新穎卻得不償失 AN94失敗後,俄軍的新一代步槍競爭中實際上是70年代的重演:一方是AK74的現代化拉皮產物AK12,另一方是原AK74競爭對手AEK-971的現代化版本,A545/762(對於兩個不同口徑)。這種歷史的循環,是俄國步槍發展停滯的另一種展現形式。
圖:A系步槍依舊沒有空倉掛機,但是改善了快慢機的操作 俄軍從一開始就對AK12興趣匱乏,但是由於經濟上的嚴重困難,新步槍的採購出現了幾度的反覆,AK-12的設計也出現了非常大的變動。最終的結果是兩類步槍高低搭配,A545/762裝備少量精銳部隊,絕大多數常規單位裝備AK12。
圖:原本AK系的後坐力大,就是因為在「不可調長行程活塞」的結構限制下確保可靠性。
A系步槍為了保住「不可調長行程活塞」,寧可採用對置活塞為了控制後坐而降低了可靠性。搞到最後,全槍的設計彷佛就是為了保留「不可調長行程活塞」而存在,這樣的型號能成功到哪去? AEK-971的對置平衡活塞系統,要比AN-94的設計更簡單,也更實際。它通過配重活塞的前衝,大幅抵消了長行程活塞的後坐效應,顯著減小了槍械連發時的後坐力和上跳。理論上能以較小的代價,實現了對AK家族的連發操控性改善。
圖:A系步槍的對置活塞採用齒輪嚙合,當細小的沙石進入導氣系統時,每一個孔洞都是潛在的故障點 但長行程活塞的優勢,本來就是依靠更少的活動部件數量換取可靠性上的提升。對置活塞在嚴重削弱這一優勢的同時,還浪費了大量的重量作為配重使用。這些重量如果用在槍管和機匣的增強上,可以有效的強化槍械的壽命和精度。 這就是利用部件前衝來對消後坐力的思路並不是秘密,但類似原理型號從未在西方主流設計中競爭成功的關鍵——從整個槍械繫統的工程效率看,這個設計的效率太低。在自動步槍這個級別,導出燃氣可調、增大槍機行程、利用槍託空間強化緩衝設計.......能實現內部核心結構儘可能簡單、又能有效控制後坐力和槍口上跳的辦法太多了。 然而悲劇的地方在於,根據目前一些態度上更傾向於卡拉什尼科夫集團的俄方報導,A545/762在測試中表現出的長點射精度性能,並沒有明顯強於最終定型版本的AK-12方案,甚至還有所不如。 結語: 在卡拉什尼科夫生命的最後幾年,隨著權威的老去和對西方現代槍械的不斷接觸,俄羅斯的槍械設計觀念實際上已經開始進入了破冰期。雖然俄式風格依然在外觀上顯著可見,但一系列的改型和新型槍械已經不斷開始學習和具備西方現代步槍的核心特徵。
圖:俄近年出現了大量高度西化的步槍型號 雖然由於軍費的問題,俄軍不可能在十幾二十年內大量採購更新型的步槍,但在外銷上,俄國很可能迎來中端市場上的復甦。 在國際槍械市場上,俄羅斯時代的俄制槍械,長期陷入高端槍械競爭不過美德比利時芬蘭捷克,中端市場競爭不過土耳其巴西,低端市場競爭不過中國的困境。而隨著觀念枷鎖的解除,俄式槍械在世界中端市場上將會獲得相當大的競爭能力。(文/候知健)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