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為何斷了介入曹丕和曹植奪嫡之爭的念頭,原來是曹操洩了密

2020-12-25 蒼海一文

公元212年,銅雀臺華麗麗地落成了,為了慶祝,曹操就在銅雀臺大擺宴席,與大臣們及兒子們同樂,期間雅興大發,就讓兒子們分別以銅雀臺為題,各寫一篇《銅雀臺賦》。

銅雀臺 圖片

結果,才思敏捷的曹植第一個交卷,並以華麗的文筆寫出了流傳後世的《銅雀臺賦》,令曹操大加讚賞,還封了曹植為平原侯。從此之後,曹操選擇接班人的天平開始慢慢向曹植傾斜,而曹丕雖然有作為長子的優勢,但是被曹植以驚世的才華超越在前,瞬間落了下風,造成了極大的挫敗感。

曹丕的失勢雖然不是很明顯,但是在他旁邊的司馬懿還是敏銳地察覺到曹丕歡笑背後的落寞,這對於司馬懿來說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軍師聯盟》曹丕與司馬懿

當時司馬懿已經被徵辟做官三年了,卻仍然沒有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唯一的成績就是取得了曹丕的信任,而司馬懿也將自己出人頭地的唯一希望寄托在曹丕的身上。如果曹丕不能在爭嫡之戰中獲勝,失去了接班人的位置,他恐怕也將毫無建樹地度過此生了。

但是人生在世都是希望有所建樹的,能實現自己的抱負,而性格堅忍的司馬懿更不例外,他看到曹操沒有一錘定音作出最終的選擇,那麼,曹丕還是會有挽回的餘地。

在這樣的形勢下,作為曹丕一黨的司馬懿,很容易就會萌生極力襄助曹丕奪得繼承權的想法。因為,幫助曹丕上位,就是在幫助自己。但是,不久之後,曹操的一番話讓司馬懿恍然醒悟,徹底斷了全力介入曹丕和曹植奪嫡之爭的念頭。

《軍師聯盟》曹操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司馬懿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變呢?

在赤壁之戰孫劉聯盟擊敗了曹操之後,繼續加大輿論造勢,說曹操擁兵自重想取代漢室。曹操此時身居丞相之職,封爵是武平縣侯,他雖有代漢而立之野心,但畢竟茲事體大,在沒有絕對把握之前,絕不可輕舉妄動,所以,曹操故意借著退還漢獻帝封賜給自己的三個縣封邑的由頭,發布了《讓縣自明本志令》,以作說明。

在文章裡,曹操謙虛了一番之後,還作了自我辯護,說了這樣的話:

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已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大意是說:

如果要我放棄我的部屬兵馬,以武平侯的身份回到封地,實在是不可以的。為什麼呢?我非常擔心一旦放棄兵權就會被人所害。我必須為子孫考慮,而且一旦我遭遇了不測,國家就會傾危,所以我不羨慕虛名而讓自己處於危險之中,這是不得而為之。

《軍師聯盟》曹操

曹操這是為自己擁兵自重做出的辯護,以示自己確實是不得已而為之,並無篡逆之心。然而,這段話卻讓司馬懿豁然開悟,想明白了一個迷惑已久的大問題。

到底是什麼大問題呢?

曹操的話讓司馬懿陷入了關於權力的思考,思考之後,他終於明白了孔融為什麼會死的真正原因。司馬懿對於權力的思考,可以歸納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權力為什麼只有少數人擁有?

孔融雖負盛名,但在屠刀面前卻毫無還手之力,這就是因為他沒有掌握真正的權力。曹操之所以可以對這麼多人有生殺大權,就是因為他掌握了真正的權力。但是,為什麼權力只為曹操、董卓這樣的少數人所擁有呢?

第二個方面: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權力?

不論是董卓,還是曹操,也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擁有權力的。董卓最初只是涼州刺史,只能獨霸一方。如果不是大將軍何進為了剷除宦官勢力而宣召他入京,

董卓根本就沒有機會攫取漢室的最高權力。曹操的起點就更低,當初要不是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推薦他當了縣尉,曹操的權力之路更無從走起。那麼,他們又是如何一步步地獲得了掌握生殺的最高權力呢?

第三個方面:獲得權力後,要如何行使權力才能保住權力?

何進曾經很有權力,最後卻死在了宦官之手。董卓曾經也很有權力,最後卻死在義子呂布之手。

他們到底是怎麼失去權力的?究竟要如何做,才能確保權力永遠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呢?

《軍師聯盟》司馬懿

曹操關於擁兵自重必要性的論述,讓司馬懿領悟到權力的奧秘,也總結出權力的心得

1、一個人在沒有獲得絕對權力之前,是不能為所欲為的

一直以來,曹操對於很多反對者的寬恕是相對的,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比如張繡,害死了他的長子曹昂以及愛將典韋,曹操怎麼可能不對他恨之入骨呢?可是當時曹操的權力根基未穩,只能深埋仇恨,接受張繡的投誠,化敵為友,用以增強自身實力。

另外,曹操還有一些寬恕之舉是在形勢絕對可控的前提下而為之的。

比如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在《為袁紹檄豫州文》中將曹操祖宗幾代都罵得很慘,但是袁紹被滅後,曹操放過陳琳,根本是無傷大局的,而且還能贏得寬仁的名聲,何樂而不為?

至於那些可能對自己掌控權力帶來阻礙的人,比如袁紹的三個兒子,那是決不能放過的。同樣,孔融因為名聲極大,影響力極廣,如果任由他發表反對言論,勢必對曹操日後的布局造成很大的輿論壓力,這樣的孔融,當然是非死不可的,而曹操敢於誅殺孔融,也足以證明他確實已經獲得了絕對的權力。

《軍師聯盟》曹操

2、真正有效的權力,其實只有一種,那就是軍權(兵權)

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也確實是說了大實話。在亂世之中,唯有擁兵自重,才能掌控一切,才有生存的資本。但想要維護權力,就必須利用手中的權力,剷除一切可能對權力造成威脅的人。

司馬懿終於明白在掌權者的字典中,從來就沒有"殘忍"二字。在他們看來,那些慘不忍睹的殺戮,都是維護權力的必然之舉。何進就因為不夠殘忍,結果身首異處。董卓也因為不夠殘忍,結果暴屍於市,而比何進、董卓更殘忍的曹操,卻依然好好地活著。

《軍師聯盟》曹操

至此,司馬懿突然醒悟到:曹操為了維護自己現有的權力,和為了獲得更大的權力,必然會繼續殘忍下去。曹操連孔融都敢殺,如果自己行為稍有不當,被曹操逮到了把柄,肯定會對無足輕重的自己痛下殺手的!

這個想法頓時讓司馬懿不寒而慄,冷汗涔涔而下!司馬懿通過對權力問題的思考,頓時明白了自己看似平靜的生活,其實已經是危機四伏,稍有不慎就會難逃一死。

《軍師聯盟》司馬懿

一文君說:

司馬懿憑藉著理性的分析,加深了對曹操的了解,最終明白要贏得曹操的信任與歡心,才能得到重用,才能為以後的建功立業打下基礎。

於是,司馬懿作出了一個影響之後三國形勢的決定:絕不參與任何可能招致曹操不滿的活動,這當然包括他本來最應該參加的曹丕和曹植的奪嫡之爭!

估計曹操也想不到他的一番話竟然會改變曹魏政權未來的格局。

「在歷史的長河裡,有我們祖先的智慧,透過歷史看人生,你的人生你做主」,謝謝關注!

參考資料:

《三國志》

版權註明:本文系作者"蒼海一文"原創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違者必究。(聲明: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

歷史足跡:

大貪官拯救了《紅樓夢》,真的是這樣嗎?

高招,劉伯溫將畢生絕學《百戰奇謀》秘藏於此,朱元璋謀而不得

漢武帝為什麼將他的墓地建成祁連山的樣子,他究竟是誰?

相關焦點

  • 曹丕、曹植奪嫡之爭
    曹丕對張範、邴原執子孫禮,與司馬懿相親友。每當曹操對某子有所期望和培養,便會派名士輔佐,而曹丕總能曲禮事之、贏得其支持。       三年後,事情出現變化。建安十六年,曹操以曹丕為五官中郎將、丞相副,封曹植為平原侯。其時,曹操賞識名士邢顒,稱「侯家吏,宜得淵深法度如邢顒輩」,遂以邢顒為平原侯家丞、輔弼曹植。
  • 曹丕和曹植奪嫡之爭,為何曹丕能夠勝出?
    以前曹操的職位是丞相,爵位是侯爵,那麼,從法理上講,這就意味著丞相的任期滿了,下一任丞相是誰還不知道,得由天子重新任命。而侯爵,則沒有祭祀天地和祖先的權利。但是魏公就不一樣了,魏公是公爵位,下一任魏公一定是曹操的子嗣,並且公爵非常尊貴,有資格祭祀天地和立曹魏宗廟。這就等於在漢天子的領土內,專為曹操闢出了一塊合法的、屬於曹操的小諸侯國。
  • 曹操、曹丕、曹叡都很聰明,為何不除掉司馬懿以絕後患呢?
    經過幾十年的戰鬥,以曹操建立的曹氏政權和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還有孫權建立的東吳政權三分天下,最終卻讓司馬懿一家人竊取了勝利的果實,司馬家也成為了那個時代最大的贏家。很多朋友不理解,司馬懿很早就在曹營裡面做事,為何曹家三代人都不殺他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這件事。
  • 曹操留給曹丕的這些大將,為何司馬懿笑到最後,曹丕對他們怎樣?
    可為何最終只有司馬懿脫穎而出,成為曹魏最大的權臣呢?這就不得不說一下,曹丕及曹叡對這支優秀人才隊伍的使用了。曹丕上位後的形勢:他繼位之前,曾發生與弟弟曹植爭位的事,並因此在這兩兄弟身邊還形成了不同的圈子,互相以對方為政敵。再加上曹丕的心胸遠不如曹操寬廣,所以他對當初支持曹植的人都不會重用。除了爭奪儲位使曹魏內部人才分化,還有一些因為其他原因,所以,到曹丕繼位時,他手下的文臣武將力量已大不如曹操時期。曹操給曹丕留下的能獨當一面的武將:
  • 曹丕為何不聽曹操的警告,執意重用司馬懿?
    曹魏失國,根源就在曹操對司馬懿的徵辟和曹丕對司馬懿的重用,為什麼明知司馬懿不願屈就於自己,曹操還是執意要招攬司馬懿?曹丕又為什麼沒能延續曹操的態度冷藏司馬懿呢?曹操徵用司馬懿的原因很簡單,司馬懿的才能在當時屬實出眾,為司馬家族的"八達"之首。曹操此時急需人才,通過徵辟的手段,可以將天下的人才都招攬到自己手中,再加上通過"挾天子"吸引的擁漢的士人,為建立曹氏王朝儲備人才。
  • 曹丕為何能最終戰勝曹植?你看看他的朋友圈,連曹操都不得不低頭
    在曹操晚年中,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爭,是最引人關注的。因為論文採和人氣,曹丕沒法跟曹植抗衡。論被曹操寵愛(偏愛)的程度,曹丕更只能偷抹眼淚。
  • 司馬懿歷經曹家三代人,一直到古稀之年才造反,為何等這麼久?
    而最後司馬家族能夠一統天下,離不開一個人的努力,他就是司馬懿。但司馬懿在成為曹魏的臣子後,歷經了曹家三代人掌權,一直到70歲才發動政變,成為曹魏的實際掌權人。為何他到古稀之年才選擇造反呢?下面聽小編細細道來。在一些野史中曾提到過,司馬懿在年輕時就曾暴露過自己的野心。而在曹操活著的時候,也看出了司馬懿的野心。
  •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多疑猜忌的曹操為何沒對司馬懿下手
    能夠寫出三國演義的人說明此人絕非文學作家那麼簡單,所謂勾心鬥角,權謀之爭在這部小說裡可以說是隨處可見,再來看現如今的影視劇有很多還是孜孜不倦的在這部經典之作上深挖深耕,不得不說這部小說的歷經幾百年而不衰自然有其獨特的魅力之處。
  • 《軍師聯盟》:為何曹操傲視群雄,司馬懿卻能取而代之?
    《大將軍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已大結局,從一個人的一生可窺見一個時代,想要變化的和想要堅守的互相撕扯,處處都是心機、也處處都是對立。然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廟堂之上,皆可見用人理政之道;而攻守之間,也足以見為人處世之哲學。這或許就是三國時代帶給我們的最大樂趣。當然電視劇中太多虛構,演繹畢竟與歷史不同。
  • 曹操為曹丕留下了哪些人才遺產?他們又為何沒能阻止司馬懿的一家獨大?
    ID:shuosanguo曹操為曹丕留下了哪些人才遺產?他們又為何沒能阻止司馬懿的一家獨大?曹操是留下了一筆優秀人才遺產來輔助曹丕的,這些人才並不是像很多人說的用以對付司馬懿。他們真正的作用,就是協助曹丕治國,因為這些人才中就包含著司馬懿。至於在三十年之後,年近70歲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只是曹魏政局變化所導致而已。那讓我們看看,曹操在死後給曹丕留下了哪些優質人才,而這些人才為何又無法在30年後阻止司馬懿的政變行動呢?
  • 面對曹操、曹丕和曹叡,司馬懿最怕誰?答案讓人有些意外
    其二背景硬,出於門閥士族之家,這就決定了他起點很高。對比草根出身的張郃就清楚了。徵戰一生,立功無數的張郃,卻成了一直擔任文官的司馬懿的副手,最終還被司馬懿逼著追擊諸葛亮時被射死,真是官大一級壓死人。若非司馬懿出身門閥士族,他豈能這麼輕鬆壓過張郃?其三就是對手太強悍。跟曹操、曹丕、曹叡、劉備、諸葛亮、陸遜等多位三國時期的頂級大牛都鬥過法。
  • 曹操臨終之前,為何只斬楊修,卻放過了司馬懿?
    我們從歷史的結局當中,都知道了三國的未來被司馬家族所統治,並且「狼顧之相」也是曹操發現的,可為何曹操在自己臨終之前只斬殺了楊修,卻放過了威脅更大的司馬懿呢
  • 曹操,曹丕和曹睿,司馬懿最怕哪個人呢?
    三國人物中,司馬懿在曹魏隱忍一生,最後取代了曹魏,並將天下收入司馬家囊中。司馬懿侍奉過曹操,曹丕和曹睿,但是都沒有過非分之想,沒有造反過。對於曹氏三代人,曹操,曹丕和曹睿,司馬懿到底最怕哪個呢?顯然,從司馬懿的實力水平,曹氏三代人的能力,曹氏三代人的根基這三個方面來看,其實司馬懿最怕的人是曹操。1.司馬懿的實力水平公元208年,曹操任丞相,徵召了司馬懿,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
  • 曹丕四友:力助曹丕擊敗曹植,除了司馬懿你還知道哪一個?
    在曹操二十五個子嗣之中,先後出現於曹操視野裡的儲嗣候選人有四位:曹昂、曹衝、曹丕、曹植。不過,因為曹昂戰死,曹衝又英年早逝,所以,曹丕和曹植成為曹操視野裡的兩個儲嗣候選人。其中,就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鑠來說,這四人乃魏文帝曹丕的心腹大臣,協助曹丕登上魏國太子之位,乃至最終為帝,所以他們被稱之為「曹丕四友」或者「曹魏四友」。等到曹丕即位後,自然也對這四個人委以重任。司馬懿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闢司馬懿為文學掾。
  • 司馬懿為什麼不反曹丕?
    司馬懿也是曹魏三朝託孤輔政大臣,早年被曹操強徵為文學椽,因盡職盡責,能力非凡被曹操器重,但司馬懿因由狼顧之相,深受曹氏的猜忌。曹操死前,曾告訴曹丕,要用司馬懿,但需要永遠防著他。曹丕在位期間,司馬懿成了他對抗曹氏宗親的工具,被沒有實權。曹丕死前又曾告訴曹睿,讓司馬懿成為權衡宗親和新政的工具,但要一直放著他。曹睿在位期間,司馬懿一直唯唯諾諾,一副忠誠奴才的樣子,可以說司馬懿也是非常害怕曹睿,這究竟是為何?
  • 魏國太子之爭,司馬懿支持曹丕,那麼曹植有哪些人支持呢?
    在曹操二十五個子嗣之中,先後出現於曹操視野裡的儲嗣候選人有四位:曹昂、曹衝、曹丕、曹植。最能當得太子者人選至少有二位,正室劉夫人所生長子曹昂和環夫人所生曹衝。不過,這兩個人都不幸去世。其中,曹昂在宛城之戰中陣亡,而曹衝還未成年就病逝,年僅十三歲。在曹衝去世後,曹操曾對曹丕說:「曹衝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卻是你的大幸。」
  • 曹操在臨終前,為何殺了楊修,留下司馬懿?原因沒那麼簡單
    ,而在曹魏集團中最出色的就只有兩個人,他們一個叫楊修,一個叫司馬懿,但最後獲得曹魏江山的就是司馬氏家族,那曹操如此精明的人物,為何在臨終之前卻殺了楊修,而留下司馬懿呢?這成為一個千古謎團,今天我就和大家說說這是什麼原因?
  • 熬死曹家三代人,等到七十歲高齡才造反,司馬懿到底在怕什麼?
    司馬懿原本是東漢的臣子,後來成為曹魏的臣子,再後來熬死了曹家三代人後,便篡奪了曹魏的政權,成為曹魏實際的掌權人,為司馬氏改朝換代而奠定了基礎。司馬懿到了七十歲才發動高平陵之變,幹掉了曹魏的親信,奪取大權。 俗話說得好,「人生七十古來稀」,為何司馬懿到了這個歲數才造反?究竟是有所畏懼,還是實力不夠呢?
  • 曹操、曹丕、曹睿這三個人中,司馬懿最怕誰?真實答案你想不到!
    在曹操、曹丕、曹睿時代,司馬懿一直是以一個忠臣的形象存在,綜合司馬懿的行為來看,在當時他也確實是曹魏的肱股之臣,對曹魏忠心耿耿,根本就沒有篡魏的野心,司馬懿真正野心凸顯,是在魏明帝曹叡去世之後。我們先來看看司馬懿在曹操、曹丕、曹睿三個時期的表現!
  • 同樣出身世家大族,曹操為何沒殺野心勃勃的司馬懿,而殺了楊修
    作為意在天下的諸侯,按照常理,曹操應該會殺死鷹顧狼視、野心勃勃、殘忍陰鷙的司馬懿,然而曹操卻選擇對一屆文人楊修舉起屠刀。這是為何? 首先,從家庭出身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