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2年,銅雀臺華麗麗地落成了,為了慶祝,曹操就在銅雀臺大擺宴席,與大臣們及兒子們同樂,期間雅興大發,就讓兒子們分別以銅雀臺為題,各寫一篇《銅雀臺賦》。
結果,才思敏捷的曹植第一個交卷,並以華麗的文筆寫出了流傳後世的《銅雀臺賦》,令曹操大加讚賞,還封了曹植為平原侯。從此之後,曹操選擇接班人的天平開始慢慢向曹植傾斜,而曹丕雖然有作為長子的優勢,但是被曹植以驚世的才華超越在前,瞬間落了下風,造成了極大的挫敗感。
曹丕的失勢雖然不是很明顯,但是在他旁邊的司馬懿還是敏銳地察覺到曹丕歡笑背後的落寞,這對於司馬懿來說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當時司馬懿已經被徵辟做官三年了,卻仍然沒有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唯一的成績就是取得了曹丕的信任,而司馬懿也將自己出人頭地的唯一希望寄托在曹丕的身上。如果曹丕不能在爭嫡之戰中獲勝,失去了接班人的位置,他恐怕也將毫無建樹地度過此生了。
但是人生在世都是希望有所建樹的,能實現自己的抱負,而性格堅忍的司馬懿更不例外,他看到曹操沒有一錘定音作出最終的選擇,那麼,曹丕還是會有挽回的餘地。
在這樣的形勢下,作為曹丕一黨的司馬懿,很容易就會萌生極力襄助曹丕奪得繼承權的想法。因為,幫助曹丕上位,就是在幫助自己。但是,不久之後,曹操的一番話讓司馬懿恍然醒悟,徹底斷了全力介入曹丕和曹植奪嫡之爭的念頭。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司馬懿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變呢?
在赤壁之戰孫劉聯盟擊敗了曹操之後,繼續加大輿論造勢,說曹操擁兵自重想取代漢室。曹操此時身居丞相之職,封爵是武平縣侯,他雖有代漢而立之野心,但畢竟茲事體大,在沒有絕對把握之前,絕不可輕舉妄動,所以,曹操故意借著退還漢獻帝封賜給自己的三個縣封邑的由頭,發布了《讓縣自明本志令》,以作說明。
在文章裡,曹操謙虛了一番之後,還作了自我辯護,說了這樣的話:
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已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大意是說:
如果要我放棄我的部屬兵馬,以武平侯的身份回到封地,實在是不可以的。為什麼呢?我非常擔心一旦放棄兵權就會被人所害。我必須為子孫考慮,而且一旦我遭遇了不測,國家就會傾危,所以我不羨慕虛名而讓自己處於危險之中,這是不得而為之。
曹操這是為自己擁兵自重做出的辯護,以示自己確實是不得已而為之,並無篡逆之心。然而,這段話卻讓司馬懿豁然開悟,想明白了一個迷惑已久的大問題。
到底是什麼大問題呢?
曹操的話讓司馬懿陷入了關於權力的思考,思考之後,他終於明白了孔融為什麼會死的真正原因。司馬懿對於權力的思考,可以歸納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權力為什麼只有少數人擁有?
孔融雖負盛名,但在屠刀面前卻毫無還手之力,這就是因為他沒有掌握真正的權力。曹操之所以可以對這麼多人有生殺大權,就是因為他掌握了真正的權力。但是,為什麼權力只為曹操、董卓這樣的少數人所擁有呢?
第二個方面: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權力?
不論是董卓,還是曹操,也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擁有權力的。董卓最初只是涼州刺史,只能獨霸一方。如果不是大將軍何進為了剷除宦官勢力而宣召他入京,
董卓根本就沒有機會攫取漢室的最高權力。曹操的起點就更低,當初要不是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推薦他當了縣尉,曹操的權力之路更無從走起。那麼,他們又是如何一步步地獲得了掌握生殺的最高權力呢?
第三個方面:獲得權力後,要如何行使權力才能保住權力?
何進曾經很有權力,最後卻死在了宦官之手。董卓曾經也很有權力,最後卻死在義子呂布之手。
他們到底是怎麼失去權力的?究竟要如何做,才能確保權力永遠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呢?
曹操關於擁兵自重必要性的論述,讓司馬懿領悟到權力的奧秘,也總結出權力的心得
1、一個人在沒有獲得絕對權力之前,是不能為所欲為的
一直以來,曹操對於很多反對者的寬恕是相對的,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比如張繡,害死了他的長子曹昂以及愛將典韋,曹操怎麼可能不對他恨之入骨呢?可是當時曹操的權力根基未穩,只能深埋仇恨,接受張繡的投誠,化敵為友,用以增強自身實力。
另外,曹操還有一些寬恕之舉是在形勢絕對可控的前提下而為之的。
比如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在《為袁紹檄豫州文》中將曹操祖宗幾代都罵得很慘,但是袁紹被滅後,曹操放過陳琳,根本是無傷大局的,而且還能贏得寬仁的名聲,何樂而不為?
至於那些可能對自己掌控權力帶來阻礙的人,比如袁紹的三個兒子,那是決不能放過的。同樣,孔融因為名聲極大,影響力極廣,如果任由他發表反對言論,勢必對曹操日後的布局造成很大的輿論壓力,這樣的孔融,當然是非死不可的,而曹操敢於誅殺孔融,也足以證明他確實已經獲得了絕對的權力。
2、真正有效的權力,其實只有一種,那就是軍權(兵權)
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也確實是說了大實話。在亂世之中,唯有擁兵自重,才能掌控一切,才有生存的資本。但想要維護權力,就必須利用手中的權力,剷除一切可能對權力造成威脅的人。
司馬懿終於明白在掌權者的字典中,從來就沒有"殘忍"二字。在他們看來,那些慘不忍睹的殺戮,都是維護權力的必然之舉。何進就因為不夠殘忍,結果身首異處。董卓也因為不夠殘忍,結果暴屍於市,而比何進、董卓更殘忍的曹操,卻依然好好地活著。
至此,司馬懿突然醒悟到:曹操為了維護自己現有的權力,和為了獲得更大的權力,必然會繼續殘忍下去。曹操連孔融都敢殺,如果自己行為稍有不當,被曹操逮到了把柄,肯定會對無足輕重的自己痛下殺手的!
這個想法頓時讓司馬懿不寒而慄,冷汗涔涔而下!司馬懿通過對權力問題的思考,頓時明白了自己看似平靜的生活,其實已經是危機四伏,稍有不慎就會難逃一死。
一文君說:
司馬懿憑藉著理性的分析,加深了對曹操的了解,最終明白要贏得曹操的信任與歡心,才能得到重用,才能為以後的建功立業打下基礎。
於是,司馬懿作出了一個影響之後三國形勢的決定:絕不參與任何可能招致曹操不滿的活動,這當然包括他本來最應該參加的曹丕和曹植的奪嫡之爭!
估計曹操也想不到他的一番話竟然會改變曹魏政權未來的格局。
「在歷史的長河裡,有我們祖先的智慧,透過歷史看人生,你的人生你做主」,謝謝關注!
參考資料:
《三國志》
版權註明:本文系作者"蒼海一文"原創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違者必究。(聲明: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
歷史足跡:
大貪官拯救了《紅樓夢》,真的是這樣嗎?
高招,劉伯溫將畢生絕學《百戰奇謀》秘藏於此,朱元璋謀而不得
漢武帝為什麼將他的墓地建成祁連山的樣子,他究竟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