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是每一位福建人活命的根本

2021-02-16 草草啖鹽說蜜

原創作品/寸草天心·天心草


一、老夥計的感慨:我們是喝地瓜粥長大的孩子

「地瓜是每一位福建人活命的根本」,什麼是「根本」?「根本」一詞出自《韓非子·解老》:「上不屬天,而下不著地,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

不吃地瓜福建人就不能活嗎?這句話未免太誇張了,年輕的福建人表示扯淡。我前段時間寫過一篇《閩南排骨飯,走遍千山萬水,還是家鄉最美味》的文章,文中寫道:小女是吃排骨飯長大的孩子。確實,90以後的年輕福建人基本上都是吃著海鮮、排骨、雞鴨牛羊肉等精品食物長大的,他們看都不看地瓜一眼!

但我的那幫60·70後的老夥計們看完文章則非常感慨:我們可是喝地瓜粥長大的孩子!


當年糧食緊張,每家每戶都是定量買米,米飯不夠,只能是地瓜來湊。辦公室的老林同志,71年出生,如今我把地瓜當養生粗糧,三不五時地帶到單位當零食,可老林永遠也不嘗一口,任由我說盡地瓜的好處,他自巋然不動,總是一句:豬吃的,我不吃。有一天,扛不住我的百般勸說,則悠悠地回覆:小時候吃怕了,一天到晚都是地瓜,連粒米都沒有,當時就發誓長大了再也不吃。


老林來自福建龍巖鄉下,雖然是種稻穀的地方,可米要換取很多生活上的所需,根本不夠一大家子的開銷,也就逢年過節才能享用到米飯吧。而我出生閩南城市,同樣作為六七十年代生人,我們沒有那麼慘,但糧食依然不夠,每天早晚兩餐都得將地瓜摻在稀飯裡一起吃,一碗地瓜粥,配以豆乾菜脯海蜇皮,這是一成不變的經典菜式。

現在的海蜇皮貴得要死,而當年,作為沿海人,海蜇皮非常便宜,沒什麼可吃的,海蜇都快被我們吃光了。

二、經歷大饑荒的阿嫲認為,喝地瓜粥長大的孩子很幸福

即使當年糧食緊張,但阿嫲總有辦法讓我們吃飽飯,阿嫲覺得我們很幸福,有稀飯有地瓜,沒有斷過糧,應該知足。

在我四兄弟姐妹出生之前的1958到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那是建國以來最大的饑荒,號稱「瓜菜代」,米是稀罕之物,百姓吃瓜吃菜充飢,人人浮腫變形。阿嫲說,地瓜也得省著吃,新鮮的地瓜,曬乾的地瓜籤都是重要的糧食,那是活命的根本。


但阿嫲回憶起瓜菜代,依然是笑著談,三年困難時期一晃而過,對於出生於1905年的阿嫲,從清朝末年走向共和國,她經歷了中國最動蕩的年代,什麼苦沒見過?

阿嫲6歲時,一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成立了中華民國。民國期間,她經歷了軍閥混戰、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而這其中的1942年,大家看沒看過電影《1942》?戰亂、蝗災造成河南大饑荒,殃及中國內陸大片土地,1200萬人受災,150萬人死於饑荒,300萬人離家乞討,吃樹皮、吃觀音土、交換嬰兒吃.。當年的福建沿海沒有如此遭殃,因為有地瓜,但「四萬萬同胞」都身處饑荒戰亂的悲慘境地,又有誰能獨善其身?

阿嫲一輩子很珍惜糧食,走過時代大饑荒的人,知道糧食的重要。

我看過一個訪談節目,採訪的對象是《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他在闡述國人為什麼對糧食、對油炸的東西那麼青睞時,他說:據不完全統計,人類每70年要經歷一次大饑荒,吃飽飯是國人骨子裡對抗饑荒的一種本能。

原話已經忘了,大致如此吧,讓我震撼的是70年一次的大饑荒和骨子裡對糧食的渴望。

米飯不夠,地瓜來湊。福建山多地少,土地貧瘠,沒辦法大面積種植水稻和小麥,可以說福建人從來米飯都不夠,而救命的地瓜從何而來?

三、飢餓的明朝,福建巡撫引進了地瓜

去年寫《中元鬼節-十八歲的阿樹來闖關》時,我特地去翻閱了一下莆田歷史大事錄,觸目驚心的是這個大事錄記載了各個時期的饑荒狀況,我們來看看明朝時候的福建人有多餓吧。

景泰二年(1451年),春夏大旱,溝渠盡涸,鬥米至200錢。

景泰六年(1455年),大旱,民眾覓食。

成化十二年(1476年),夏秋大旱,知府奏準減免稅糧三成。

成化十五年(1479年),境內發生蟲食禾,民大飢。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秋旱,麥、稻無收,知府丁鏞奏準減免稅糧。從湄洲灣運糧至興化,民賴以濟。

弘治十二年(1499年),夏、秋、冬三季乾旱,民眾因爭水多次械鬥。巡按御史胡華奏免徵稅糧。

弘治十三年(1500年),夏秋旱,疫病流行,死亡甚多。

正德十一年(1516年),二月二十六日,颶風作,下冰雹有大如蛋者,仙遊縣麥子全毀。

嘉靖四年(1525年),夏、秋大旱,稻麥歉收,田賦減徵五成。

嘉靖七年(1528年),大旱,稻絕收。

嘉靖十五年(1536年),秋,大旱,巡按御史李元陽奏準減徵田賦三成。

萬曆二年(1574年),秋旱,米價昂貴。

為什麼單獨舉明朝的例子?因為莆田大事錄記載得清清楚楚: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福建巡撫金學曾檄各府縣栽種自呂宋國(今菲律賓)引進的番薯(地瓜),以佐五穀。楓亭民眾始育番薯苗,銷往莆田、永泰及泉州府各縣,為當時福建最大的番薯苗基地。


明朝的福建,不但饑荒,還兵荒馬亂!倭寇入侵,地震、水災、颱風暴雨山洪暴發、疫病流行!一部大事錄,還有誰想穿越到明朝?

而最偉大的就是地瓜的引進,讓飢餓的福建人民看到了溫飽,和活下去的希望。

四、花樣繁多的福建地瓜美食

自從地瓜落戶福建以後,便在八閩大地生根發芽。不但農民大面積種植,就連小家庭,比如我小時候吧,雖地處城中央,阿嫲依然開闢出一小塊地來種植地瓜。

可以說人人識得地瓜,人人吃得起地瓜,地瓜成了福建人的重要輔助糧食。

地瓜不但讓福建人在溫飽後四處求開拓,還豐富了福建人的餐桌飲食。


烤地瓜不用說,什麼時候的人都喜歡吃,噴香熱乎,暖心護胃。現在的孩子用烤箱來烤地瓜,我們以前用石頭泥土砌起來烤地瓜,街道邊多的是賣烤地瓜的小商販。

而地瓜粥、地瓜籤粥,更是家常便飯。

生病了來一碗瀉火的地瓜湯。

夏日炎熱那就來塊蒸地瓜配綠豆粥。

偶爾打牙祭那是海鮮肉絲花菜融合在一起的地瓜粉團。

過年過節,則要用地瓜和糯米粉揉成團再裹上花生芝麻碎炸成炸棗。


地瓜的衍生品很多,鮮地瓜曬成幹,那是地瓜籤和地瓜枯;熟地瓜曬成幹,那是清甜美味的地瓜幹;地瓜磨成粉,那是地瓜粉。

地瓜粉做成的美食那可多了去。


地瓜粉片、地瓜粉條,像炒米粉一樣炒,口感Q彈,味道比米粉不知好上多少倍。

面線糊,沒有地瓜粉,成不了「糊」。

炸物,炸醋肉、炸排骨、炸鰻魚、炸紫菜等等,地瓜粉抓勻那是關鍵。


海蠣煎,也就是地瓜粉和海蠣、蒜苗攪拌成糊用油煎成的產品。

還有什麼水丸、芋圓、雞卷、拳頭母等等,都離不開地瓜粉!

前段時間熱播的《早餐中國》,那道閩南糊,印象深刻吧?大海的味道,滿滿都是地瓜粉呀。

沒有地瓜那還是福建嗎?沒有地瓜那福建人的味覺會貧乏,地瓜已經融入每一位福建人的心肝脾肺,造就了福建人特有的地瓜體質,就連語言也都透著地瓜腔——

「我們大胡建,在家是一隻蟲,出門就是頂天立地的龍!」

「草草啖鹽說蜜」,談三餐美食,講四方風情,看似草草,卻是人間百味。

歡迎你來,喜歡就點讚、轉發、評論。

圖源網絡,侵權請告知。

原創文章,拒絕不良自媒體盜文!

天心草更多原創文章

最有泉州味道的早餐,是地瓜粥配荷奶豆和菜脯炒蛋

獨一無二的泉州豬血湯,隨我一道探訪探訪,看哪一家最強

蓮藕是冬季最溫暖的食物,這九道做法不容錯過

只要有一杯可樂,烹飪小白也能做出土豪級別的紅燒肉

魚戲蓮葉間,魚頭蓮藕湯

.

喜歡美食堆裡的我,就長按二維碼關注吧

喜歡就點右下角的「在看」哦

相關焦點

  • 從「走私」到「中國品牌」——地瓜400年的中國路
    通過這些地瓜藤的扦插,中國最早的地瓜在福建生根發芽了!2、地瓜救活了八成饑民巧合的是:此後不久,福建就爆發了饑荒,稻米顆粒無收,災民遍地,陳振龍讓兒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說呂宋「朱薯」可解救全省饑民,金學曾命全省試種。
  • 閒話地瓜
    直到男同學那邊又一陣喧鬧,原來他們起了一些地瓜來吃。還沒成熟的地瓜只有我們的小臂粗細,剛出土的地瓜,皮是粉嫩粉嫩的,如同二月的桃花,真是好看。大家放褲腿上搽搽泥土,像鼴鼠一樣啃掉地瓜皮,大快朵頤。雖然地瓜還沒成熟,但水分充足,滋味微甘,還有一點粉質的口感,咬掉一口,手上剩下的那節就會冒出露水般的水珠來,伴著咔咔的脆響,又解渴又充飢。
  • 家裡地瓜吃不完?做成粗地瓜粉皮,能炒菜能煮湯,農村孩子特愛吃
    人不管走到哪一步,總得找點樂子,想一點辦法。是的,美食就是我找的樂子,想的辦法!小談食刻和你一起認真對待吃下的食物!2把粗地瓜粉,1個雞蛋,做出鮮香勁道農家菜,孩子天天吵著要吃如今的生活條件好了,很多人都會忘記,曾經比較艱難的時期。
  • 《亮劍》李雲龍說的地瓜燒是這種酒,很多人都不敢喝
    劇情開始,李雲龍被坂田聯隊包圍,命令炮手柱子用迫擊炮打掉日軍指揮部,成功之後就賞他半斤地瓜燒。柱子聽到後兩眼放光,一炮幹掉了坂田聯隊的指揮所,李雲龍部大獲全勝,可惜柱子沒能看到戰爭的勝利,沒喝上地瓜燒就犧牲了。地瓜燒不是我們常見的烤紅薯,而是將生地瓜切成片之後晾乾,然後採用普通工藝釀造而成的白酒。
  • 番薯傳入中國及對人口的影響,獨有特色的連城地瓜幹
    地瓜,也叫番薯,從名字上看就知道是外來物種,原產於南美洲,在中國大地上,幾乎每一個地方都有種植,非常普及。但其傳入中國的歷史卻不長,而且過程非常坎坷。明朝萬曆年間,福建長樂人陳振龍父子常年在呂宋島經商,見到由西班牙人引入菲律賓種植,當地叫甘薯的植物,產量高,生熟皆能食用,且「廣種耐瘠」。當時的江南廣大地區水患嚴重,五穀不收,百姓流離失所,陳振龍遂想將其帶回家鄉。但當時的菲律賓屬於西班牙殖民統治,把番薯當作奇貨,禁止出境。陳振龍精心策劃,將番薯藤條編入汲水繩中,用汙泥塗抹繩面,混過關卡,傳入福建。
  • 福建在古代為何沒有存在感,竟被視為「兵家不爭之地」
    如果你翻翻歷史,也許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歷代政權,很少因為福建而大動幹戈,有時候大軍到了福建甚至會繞著走。即使到了抗戰時期,福建的存在感仍然很低,日本人也只是佔領了福建沿海的廈門、福州等幾個沿海城市而已。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福建在古代為何沒有存在感,竟被視為「兵家不爭之地」?
  • 平凡地瓜華麗變身——連城地瓜宴
    地瓜,味甘性溫,健胃益氣,是客家人家中常見的雜糧。在連城,地瓜不僅可以做地瓜幹,勤勞智慧的連城人還將疏鬆平常的地瓜烹飪成一桌地瓜宴。今天的節目,繼續帶大家走進連城,一起去看看美味的地瓜菜餚是如何製作出來的。
  • 在山東,沒有一塊地瓜會被浪費
    「地瓜棗」  又叫地瓜條、地瓜幹,是山東人冬天愛吃的零食之一。  每年秋收過後,不少村民會將地瓜煮熟後切成片,擺在鐵絲網上晾曬成幹。  地瓜丸  將紅瓤地瓜蒸熟、去皮  加入適量紅糖、糯米粉  搓成湯圓大小的地瓜丸子  下油鍋炸至金黃色熟透即可  福建等地有冬至吃地瓜丸的習俗
  • 大自然的恩賜, 地瓜為什麼這麼好
    地瓜,真的是秋冬時節的一個街頭傳說?它的外觀毫不起眼,常常在角落中被人遺忘。
  • 吃地瓜減肥?地瓜熱量等於一碗飯!地瓜這樣吃才瘦得快
    地瓜營養價值有多少?地瓜的營養價值在高纖維、高維生素A地瓜屬於澱粉類食物,跟其他同類型食物相比,每100克地瓜高達約2.5克膳食纖維。高纖維有助於排便以利腸道健康並有飽足感,建議連皮一起吃,因為地瓜皮中一樣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 減肥期間能吃地瓜嗎 地瓜怎麼吃減肥
    而地瓜作為一種粗糧,很多人都認為地瓜的熱量比較高,因此都不敢在減肥期間吃。 減肥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減肥期間除了要積極地運動鍛鍊以外,在日常飲食調理控制上也需要諸多小心注意,尤其是對於高熱量高糖分的食物,是一定要禁止的。而地瓜作為一種粗糧,很多人都認為地瓜的熱量比較高,因此都不敢在減肥期間吃。那減肥期間能吃地瓜嗎?
  • 地瓜三天減肥法
    核心提示:地瓜是純天然無汙染的營養品,它不僅營養豐富,能幫助排毒,讓人排便更順暢,因此還有很好的減肥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想通過地瓜來減肥法,下面為大家介紹一種地瓜三天減肥法,想減肥的朋友可以試一下,說不明會有很好的效果。
  • 地瓜長什麼樣?地瓜和紅薯有什麼區別?
    大自然的饋贈使得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吃到各種美食,有的長在樹上有的則長在土裡,那麼在眾多農作物果實中地瓜長什麼樣?地瓜和紅薯的區別有什麼?下面和三農苑說一起了解下吧。地瓜長什麼樣地瓜是一種在土壤裡生長的塊莖作物,它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地上枝葉,二是地下果實,地上植株長勢比較繁茂,若朋友們到地瓜種植的地裡去只能看到一片深綠色的枝葉覆蓋著土地,它的枝條枝蔓能覆蓋果實周圍1-2平米的面積
  • 福建這十大特產最出名,鮮掉牙齒,去福建的朋友千萬別錯過!
    福建真是一個被埋沒了的美食寶藏之地:山珍、海味、各種小吃……能讓你吃上七天七夜不重樣!從主食、到肉食再到小零食,隨時隨地都能拿出來拯救你的飢腸轆轆。今天給大家說說福建十大特產美食,個個鮮掉牙齒,去福建的朋友可千萬別錯過,不然後悔!
  • 地瓜變成「金蛋蛋」 臨沭人李慶祝的致富經
    編者按:十指上下翻飛,一根根柳條相互交織,一件件柳編作品活靈活現,勤勞智慧的臨沭人奏響「柳編之都」的美好旋律,編織臨沭人的幸福新生活,更串起了臨沭「巨龍騰飛」的新篇章。割去地瓜秧,隨著工人手裡的撅頭起落,一個個紅皮地瓜破土而出,有序地排列於地壟上。撿起一個地瓜,隨手掰成兩截,黃瓤外露,勾起來訪者味蕾。豐收時節,李慶祝難掩喜悅「昨天我剛賣了兩萬斤,每斤九毛五,比去年還高!我打算再賣20來畝,其餘全部儲藏,等價格高的時候再賣!」
  • 抖音大娃子趕集買地瓜有錢什麼歌 Beat It歌曲歌詞介紹
    抖音大娃子趕集買地瓜有錢什麼歌 Beat It歌曲歌詞介紹  大娃子趕集買地瓜有錢這是抖音最近很火的一首英文歌的諧音,想必大家都很想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歌吧。下面小編就為各位帶來了抖音大娃子趕集買地瓜有錢歌曲介紹。  抖音大娃子趕集買地瓜有錢什麼歌?這首歌叫做《Beat It》,演唱的歌手是Michael Jackson。
  • 長了芽的地瓜能吃嗎?自己在家也可以快速做出烤地瓜嗎?
    圖:oicwx.com▐ 名字眾多的番薯說起烤紅薯,很多人可能會跳出來說:「這貨明明是烤地瓜!」其實紅薯、地瓜、白薯都是同一種東西——番薯(Ipomoea batatas),只是因為顏色和區域的關係大家叫法不同罷了,除此之外番薯還有紅芋、甘薯、紅苕、線苕、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番葛、白芋等名字。不得不說,紅薯的花名實在太多了。
  • 我是一個愛吃地瓜的吃貨,我有濃濃的地瓜情結
    這位老兄肯定也是地瓜的愛好者之一,不然怎麼會把普普通通的地瓜和當官相對比呢。要說主和薯諧音,那他怎麼不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去養豬呢。這句話能在老百姓口中廣為流傳成為傳世經典,也是託了紅薯的光,因為紅薯和咱老百姓貼的最近。我就是特純正一小老百姓,從階級立場上說,我就已經與烤地瓜解下不解之緣。小時候學歷史知道地瓜這種美食大約是在明朝時期漂洋過海從南美洲傳過來的,我心裡還很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