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絕殺慕尼黑》該片於2019年上映,講述了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籃球決賽中,前蘇聯籃球隊打敗了保持了36年全勝紀錄的美國隊的傳奇故事。該片真實還原了慕尼黑奧運會男籃決賽結束前的故事,美國隊罰球之後,以1分優勢領先,時間只剩3秒,美國隊已經開始提前慶祝比賽的勝利了,因為他們相信比賽結果已成定局,但是前蘇聯已經在美國隊罰球前叫了暫停,因為技術故障,沒有暫停,3秒時間划走,爭議過後,當時世界籃聯秘書長瓊斯先生,提出讓比賽遵循規則,前蘇聯在失望之後重新獲得最後3秒,後場發球,一個長傳,前場直接接球,起身跳投,2分,比賽結束,前蘇聯創造了奇蹟。

拋開這場爭議比賽的政治含義,美蘇冷戰、慕尼黑慘案、前蘇聯內部民族等等問題,說說影片的幾個細節,一起細細品。

前主教練與隊員們告別,即將完成交接,男主拍了拍領隊,暗示他過界了,要從賽場上退回到白線外。一個細節,充分展現了教練對前教練的尊重,對球員的尊重,對賽場的尊重。

此處應該說「你見過洛杉磯凌晨四點的太陽嗎」

謝爾蓋無所不能、飛天遁地、得分王,把球交給他就行了。他為什麼這麼神,請注意他的訓練物品,一個連教練都有點費勁的背包。可見,每個籃球之星都不是與生俱來的,除了努力別無選擇。

情感是這部電影的敘述線

整部影片只告訴了我們一個主題,戰勝美國隊。全片一個「燃」,終於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讓觀影者一同分享勝利。全片2個多小時,用最大的篇幅在講述什麼?不是比賽,不是訓練,也不是籃球技巧,而是人的情感。 於是我們看到,薩沙和未婚妻的愛情,因薩沙患了絕症而戛然終止。他們分手的那刻,別人的婚禮正在進行,因為沒有人會為他們的悲傷停止奏樂。 我們還看到教練加蘭任和兒子的父子情,兒子患有先天疾病,無法站立,加蘭任之所以臨危受命,有很大的動機是要帶兒子出國治病。,我們還看到明星球員別洛夫與教練加蘭任之間的衝突與和解;看到了全村的希望;看到想借奧運會逃離蘇聯的球員,又因為難捨兄弟情,重新回到賽場;看到加蘭任為救患病的薩沙,花光了給兒子治病的錢,最後比賽勝利了,全員把獎金交給加蘭任……


最後說幾個影片之外的常識吧:
1,1984年國際籃聯才開始使用三分制,所以慕尼黑奧運會男籃比賽是沒有三分的。
2,繼1972年奧運會後,1988年漢城奧運會半決賽,美蘇兩隊再次相遇,前蘇聯再次戰勝美國隊。
3,1972年奧運會男籃比賽,銀牌獲得者至今未領取(據說美國隊一直不承認此次比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