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熱愛籃球,但很快就被別的什麼替代了,從來沒有堅持做過一件事。看完這部電影《絕殺慕尼黑》讓我感受到堅定信念去做一件事,有多酷!
當年打敗美國隊的蘇聯隊
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背景是1972年德國慕尼黑奧運會,蘇聯隊對陣美國隊,此前的奧運賽場上,美國隊憑藉著國內強大的籃球底蘊,只是派出他們的大學生聯隊就取得36年不敗的佳績。
蘇聯隊呢?二戰結束後他們才剛剛組建男籃隊伍;
訓練方法、戰術指揮全憑「自摸」,
雖在歐洲成績斐然,但碰上美國仍無還手之力。
可就是蘇聯這個「平民玩家」,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毅力,靠韌勁兒抵抗內外兼施的壓力,用短暫的3秒、微小的1分,打碎了對手永遠不敗的「美國夢」。
這是世界男籃史最具爭議的一場比賽,也是最不可思議的一次奇蹟。
電影開始,原蘇聯隊的總教練因政治原因被迫下課,領隊謝爾蓋·巴什金找來了教練加蘭任。
加蘭任剛上任不久後就對著媒體發表了一番很狂的言論:
「美國隊早晚有一天會被打敗,我覺得最好是輸給我們。」
應了那句略顯老掉牙「雞湯語錄」,被嘲笑的夢想才越有實現的價值。
場下一片譁然,好友驚詫不已,領導火冒三丈,但也有人感受到了這位教練的野心,球隊主力隊員謝爾蓋·別洛夫。
為了讓隊員摒棄「美國不可戰勝」的慣性思維,加蘭任帶著他們來到美國,迎戰大學生球隊。
遺憾的是,蘇聯小夥們一到美國就吃了閉門羹。
面對這些美國大學生球隊,隊伍連續慘敗,信心嚴重受挫。
更糟糕的是,球隊的主力中鋒薩沙突然病倒,已時日不多;
其他隊員同樣狀況頻出,整個隊伍已經瀕臨瓦解。
為了延續球員、球隊的生命,加蘭任做出了很多犧牲,他甚至拿給兒子做手術的錢治療薩沙。而這一切,球員們毫不知情。
他召集所有球員,希望他們能用一場勝利安慰心臟有病也要打球的兄弟。此刻的蘇聯隊,開始逐漸擰成一股繩。
接下來對決美國大學生的比賽,蘇聯隊上下一心,終於品嘗到了勝利的滋味。
《絕殺慕尼黑》的高潮,就是最後的奧運賽場。但在比賽前,蘇聯隊又是狀況連連。先是奧運村遭遇了恐怖襲擊,有兩名蘇聯隊球員被困;
然後又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球員,因為在美國打球時走私賺錢的事敗露,想要趁亂直接叛逃。
蘇聯官方更是毫無自信,乾脆就想借著恐怖襲擊的機會,直接宣布退賽,以免打不贏美國隊丟人。這一切的變故,讓蘇聯隊想要打破神話的壯舉,即將前功盡棄。
關鍵時刻,被恐怖分子困住的球員出現在混亂的人群裡,他們逃出來了。而因為得知了教練拿出所有積蓄為心臟病球員治療,準備叛逃的球員也慚愧的歸隊了。
至於退賽,整個蘇聯隊都不同意。
決賽場上,蘇聯隊和美國隊相遇了。電影幾乎是一比一的還原了這場曠世對決。
美國隊當年的打法,你可以稱之為「個人英雄主義打法」,每位球員都技術高超,但團隊凝聚力不強。加蘭任為蘇聯隊做出的戰略,就是一開場便以快攻打亂美國隊的節奏。
這一辦法很是管用,蘇聯隊大比分領先。
作為反擊,美國隊又將個人英雄主義打法,換成了更野蠻的「橄欖球式打法」,直接用身體對抗的方式強襲蘇聯隊。
一直都秉承著規則意識的蘇聯隊,頓時丟了先機。
可加蘭任不是老頑固,戰鬥民族的名號不是白叫的,你們有橄欖球式打法,我們也有棕熊式衝撞。
隨著時間的推移,蘇聯隊和美國隊的比分一直很膠著。
在比賽還有最後幾秒時,因為蘇聯隊的一次犯規,美國隊因罰球領先了一分。
在比賽的最後3秒,蘇聯隊叫了一個暫停。可是裁判組卻沒有看到,爭執中,裁判吹響了全場比賽結束的哨聲。
美國隊為了又一次勝利歡慶起來,一旁的蘇聯隊一臉懵:我們不是叫了暫停嗎?
在蘇聯隊的據理力爭下,裁判組決定再比賽3秒。
可因為計時器的失誤,3秒被濃縮成了1秒,蘇聯隊剛發球,比賽又結束了。
這下不僅蘇聯隊不幹,美國隊也發出了抗議。可體育比賽,規則第一。
在國際籃聯高官的首肯下,裁判組將最後3秒還給了蘇聯隊。
這得之不易的3秒,蘇聯隊一個長傳,球員一個翻身上籃……比分定格在51:50,蘇聯隊絕殺美國隊,屠龍成功。
正所謂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不可戰勝,只是缺乏勇士。蘇聯隊用堅韌和不拔,把美國隊踢出了奧運會的冠軍臺。
在現實裡,慕尼黑奧運會的這場比賽還有後續。
在比賽結束後,美國隊覺得裁判組偏袒蘇聯,拒絕領取銀牌,也不讓自己的後代代領,現在這枚銀牌,還在在瑞士的奧林匹克博物館裡。
沒想到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不可一世的美國隊,再次被蘇聯隊打敗。
如果你懂籃球,你絕不能錯過這場激情四射的比賽復盤;
如果你不懂籃球,那你太幸運了!因為你能感受更多體育之外的震撼與感動!
這就是《絕殺慕尼黑》——超出體育的故事,超越體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