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光輝歲月——電影《絕殺慕尼黑》觀後

2021-02-19 李子暘

《絕殺慕尼黑》中有一個情節,蘇聯國家男籃隊中的一名立陶宛球員,在奧運村裡偷偷地上了一輛來接他的汽車。但在即將駛出奧運村時,他改變了主意,下了車,決心留下來不走了。

看電影時,坐在我旁邊的是一對年輕男女。果然不出我所料,那女的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低聲問那男的。男的嘀咕了幾句。我豎著耳朵努力聽,大意是:幾句話也說不清楚,出去再說。你先看電影吧,別問了。

中國年輕人不知道蘇聯這段歷史,很正常,無可指責。不過,在看《絕殺慕尼黑》這部電影時,會因此損失一些情感體驗。

包括蘇聯、中國在內的東方陣營國家,過去,體育隊出國比賽,尤其是到發達國家比賽的時候,很頭疼的一件事就是會有人藉機叛逃。蘇聯體育隊發生過,中國體育隊也發生過。當時東西方的生活水平差距實在太大了,而且,出國的機會很難得。年輕的運動員,從貧窮落後的祖國,一下子來到花花綠綠的西方世界,想就此改變命運,也可以理解。

隊裡有人叛逃,對國家來說,當然很丟臉,所以,這可是重大政治事故,很多人會因此丟官罷職,甚至一生事業付之東流。為了防止這種政治事故,那時候,體育隊出國參賽時的氣氛往往很緊張,嚴防死守,集中管理。當然,這就更坐實了東方國家僵硬、落後的形象。

俄羅斯或者中國現在當然不會再有這種「頭疼事」了。現在,運動隊出國打比賽,管理上就放鬆多了,大家愛去哪裡逛逛,隨便,和西方國家沒什麼區別。上上下下心態都很正常,有焦慮也只是因為比賽而焦慮。

即使對普通人,現在出國也已成稀鬆平常事。國家級的優秀運動員更是隨便來往,絕不可能為了出國而拋家舍業、不顧一切的叛逃。而且,那些優秀運動員在本國收入豐厚,就算是在發達國家也算是富人,甚至是頂級富人。放著本國豪華舒適、萬眾矚目的好日子不過,叛逃到別國,圖什麼?

估計再過一些年,運動員出國比賽時藉機叛逃這種事,會成為匪夷所思、大家都難以置信的怪事。

《絕殺慕尼黑》中的這個叛逃情節,還加上了立陶宛這個特殊因素。愛拉立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蘇聯、和俄羅斯複雜的歷史糾葛,立陶宛特別突出的籃球水平——著名的薩博尼斯就是立陶宛人,都讓這個情節意味深長。俄羅斯觀眾看了,自然心有千千結,欲說還休,執手相看。可這一切,你怎麼用幾句話向一個對這些一無所知的中國年輕人說清楚呢。「嗯,你先看電影吧。別問了……」

 

                         

運動員叛逃,這只是個小情節。《絕殺慕尼黑》這部電影中,看似不經意,但實際卻是要勾起觀眾「蘇聯情結」的,還有好幾處。

蘇聯國旗,幾次在關鍵時候出現,雖然不是大面積展現,但足夠醒目,既克制又用心。比如最後獲勝時,在走廊裡的蘇聯體育官員意外得知球隊勝了,鏡頭裡主要是他驚訝的表情,但他背後是更衣室門上貼的蘇聯國旗,並不大,鐮刀錘子、紅星、紅色,異常清晰。

設置賽場外的國內觀眾觀賽場景時,特意選了喬治亞大山深處的一個小村莊。大山、草原、中亞內陸風光,白鬍子老人、身穿民族服裝的村民……他們為了蘇聯隊而緊張、喝彩、歡呼。他們曾經都是蘇聯人。而現在,喬治亞已經獨立多年,還和俄羅斯打了仗……

訓練室裡,一位隊員對那位打算叛逃的立陶宛隊員輕輕而堅定地說:「一直都是為了兄弟,而我現在才知道」。終於贏得比賽後,隊員在更衣室裡喃喃地說:「我們是為了祖國而戰」。

類似情節,並沒有濃墨重彩地渲染,沒有扭曲的表情,沒有煽情的大喊大叫,而是點到為止,略帶點傷感,略帶點嘆息。外國觀眾如果不注意,可能就一閃而過了。但我相信,這些情節,對俄國觀眾來說絕不會一閃而過,相反,那是在一次次撥動俄國人情感深處的「蘇聯」心弦。俄國人特有的這股子憂傷勁兒,真是學也學不來啊。

當然,電影畢竟是電影,真實的歷史並不會那麼符合審美。1972年奧運會的這場籃球比賽,一直爭議很大。美國人認為裁判簡直荒謬,當時就拒絕領獎,到今天也沒有領取亞軍銀牌。而如果站在美國人的角度看,這種看法也並非全無道理。

當年頒獎時,亞軍美國隊拒絕領獎

而比體育比賽大無數倍的不符合審美的歷史真實就是蘇聯。實際上,到今天,把蘇聯歷史視為一場徹底的悲劇和災難的,大有人在。從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去看,把蘇聯描述為悲劇和災難,都不無道理,但當這麼多年過去以後,很多人卻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至少從一個方面——情感上去看,蘇聯的歷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光輝歲月。

雖然是自己親手推翻的,雖然也曾經深惡痛絕,但到了今天,俄國人對蘇聯的情感,對這部曾經的光輝歲月的情感,卻是百感交集,很難用語言描述。可能只有柴可夫斯基那首著名的《如歌的行板》才能大致描述出這種俄式情感。

在網上看過一個段子,未知真假,但不像是完全編造的。一群俄國遊客到天津旅遊。地接的中國導遊不知是咋想的——段子裡稱之為「好死不死」,把這群俄國中老年男人帶到了基輔號航母公園。一到那裡,俄國男人們都呆住了,當場就譁譁地哭成一片……

《絕殺慕尼黑》這部電影,對蘇聯社會的弊端,也有辛辣的諷刺。刻板的官僚主義、面目醜惡的體育官員、困窘的經濟狀況、個人面對國家機器時的無力感和挫敗感、對社會體制的無奈……都同樣很有「蘇聯味兒」。但是,在飽經這一切之後,俄國人仍然對這個蘇聯歷史中的亮點進行了富有感染力的藝術創作。這應該就是錢穆先生所說的「對本國歷史的溫情與敬意」罷。

但蘇聯的意義並不僅止於此。蘇聯的歷史有更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時過境遷的作用在於,它可以讓我們擺脫當時當地的種種具體情境和糾葛,心平氣和地從更寬廣、更宏大的角度審視歷史。

近距離地看蘇聯,能看到太多的醜惡和罪孽。這些都是無可質疑的歷史事實,但專注於這些事實,卻會讓我們忽略更大的歷史事實。那就是,蘇聯,是人類曾經進行的一次偉大精神探索!

如果把這個探索比作一次攀登,這次攀登的代價異常沉痛甚至慘痛,結局也可謂不堪,但也正是這次攀登,讓人類看到了此前無緣得見的壯麗風光。

最重要的是,目睹過山巔壯麗風光的人,和沒有這種經歷的人,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對於前者來說,其間的感受,完全不足為外人道,也根本不必為外人道。

夫子曰:「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人是兼有自私和無私這兩種心理的動物。市場經濟充分動員了人精神中自私的一面,當然,慈善等事務也發掘出了人類無私的精神。但如果你仔細想一下就會意識到,慈善實際上是一種同樣利用自私的「類市場機制」。人類投身慈善,實際上也是在做一種利己的交換——通過幫助他人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

但是,人還有另一種與生俱來的屬性,那就是社會性。人天生就是一種社會動物。人不能單獨存活,就算是衣食無憂、保暖終日也不行。人就是要和其他人組成社會,生活在一起。這是無可改變的人類本性。

在社會中共存的人們,就會面臨個體和群體的利益衝突問題。在危急時刻,這種衝突甚至會特別激烈。面對這種利益衝突,就需要某些人類個體徹底的無私——用犧牲描述這種無私,可能更準確。因為從個體利益計算的角度看,這種無私是怎麼看都是不划算的。收益只體現在群體上。個體是絕對的損失。

有的人類社會很幸運,很少需要在個體和群體之間做痛苦艱難的抉擇。俄國這個社會可沒這麼幸運。無險可守的東歐大平原,讓來自西方的強敵一次次長驅直入。幾乎被滅國的遭遇,俄國人就經歷了好幾次。俄國人內心深處無法抹去的不安全感,是外人難以想像的。為了群體而犧牲個體,簡直就是俄國人自古以來就要面對的「日常生活」。

發源於歐洲的馬克思主義,最初只是西歐那些成熟國家中有限階級鬥爭的理論。經過列寧史達林的一番改造以後,在俄國轉化成了動員社會、發動民眾、鍛造強大國家機器的獨特理論。社會主義革命,沒有像馬克思預計的那樣在西方發達國家率先突破,而是在貧窮落後的俄國首先爆發,就是因為,這種理論其實更符合一個渙散、軟弱、積貧積弱國家團結奮起的迫切需要。

市場經濟充分動員和利用了人性中自私的一面,社會主義運動則充分動員了人性中無私的一面。人類的無私情感,從來沒有被這樣大規模動員激發過。有史以來一直被壓在底層的那些人們,從來沒有這樣大規模地成為「大寫的人」。身處其中的保爾柯察金們,他們所感受到的偉大、壯烈、忘我,是真實的情感,真實得讓人刻骨銘記、終身不忘。

這個過程很偉大,是人類整個歷史上最英勇、最無畏,也是最艱辛的探索之一。這個過程不但不輕鬆,而且其中充滿了血和淚——太多的血和淚!我但願所有人都不曾身處其中。但是,血和淚終究沒有白流。如果沒有這個痛苦的淬鍊,蘇聯不可能打敗強大的納粹德國——看看當時號稱陸軍世界第一的法國在戰爭中的表現就知道了。

身經那個時代的人們,有時會禁不住懷念過往的光輝歲月。無知者往往嗤之以鼻,認為簡直是固化的奴性思維。其實,真正值得可憐的是那些無知者。他們庸庸碌碌、蠅營狗苟的一生,自以為得計,但他們何嘗體驗過那種為了偉大理想全力拼搏、敢於犧牲的壯烈感和神聖感。山巔的壯麗景色,這些永遠匍匐在山腳之輩,不但看不到,甚至都想像不到。

這就是蘇聯和整個紅色革命歷史的意義所在。人類這次偉大而英勇的探索,雖然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雖然沒有取得想要的成功,但已經把人類精神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身處其中的人們,已經創造出不遜任何時代的偉業和功績。

他們所屬時代的悲喜劇,成就和失敗,功勳和罪惡,遲早都會被人淡忘。但後人不會淡忘的,是人類精神曾經達到的那個至高境界,它將轉化為人類群體記憶、群體情感的一部分。就像《絕殺慕尼黑》中的那場籃球比賽一樣,比賽結果早就不重要了,其中的人也會先後從歷史舞臺中謝幕——就從蘇聯從歷史中消失一樣,但總有些被創造出來的光輝,會被人們永遠銘記,會一次次撥動人們的心弦,永不消失。

我們人類,需要這種對過往光輝歲月的追憶。它時時提醒我們,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之上,還有超越性的偉大和光榮存在。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相關焦點

  • 電影推薦 | 《絕殺慕尼黑》
    看《絕殺慕尼黑》之前,我了解到兩件事。 第一,這部電影在俄羅斯本土創下了票房紀錄,成為歷史上累計票房最高的電影。 第二,影片改編自真實事件。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會籃球決賽中,不被看好的蘇聯隊在最後3秒絕殺了美國隊,創造了歷史。
  • 觀《絕殺慕尼黑》電影有感(作者:韓思聰)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增強黨員黨性修養,迎建黨98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校黨委於2019年6月19日下午在萬達影城組織全體黨員教師觀看了電影
  • 《絕殺慕尼黑》上映10天票房5千萬,「後摔跤時代」體育電影何時再迎爆款?
    一年半後,這部頭頂光環的影片來到中國市場。豆瓣評分8.3分、貓眼專業版評分9.6分,在口碑市場絕對屬於佼佼者的《絕殺慕尼黑》,截至發稿前,上映10天票房突破5千萬,表現較為平庸。回溯中國電影市場出現的體育電影,其實並不在少數,但國內的《大灌籃》《激戰》和《破風》,以及國外的《摔跤吧!爸爸》卻成為了為數不多的,真正能取得口碑票房雙豐收的作品。顯而易見的是,《摔跤吧!爸爸》後便鮮少再有體育電影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而當下,無論是《絕殺慕尼黑》還是體育電影,都顯然被低估了。
  • 羽毛球人必看的電影——《絕殺慕尼黑》
    我曾背著球包走遍了全國各地,我曾握著球拍打遍了五嶽名山,我曾經去遍了五湖四海只為一塊金牌。
  • 運動劇情電影不是紀錄片翻拍,《奪冠》與《絕殺慕尼黑》比較
    文 | 張智鋒運動劇情電影如果改編自真實事件,結局對觀眾來說毫無懸念,拍攝這類電影確實具有挑戰性。中國電影《奪冠》和俄羅斯電影《絕殺慕尼黑》都屬於運動劇情電影,都是表現本國球隊在國際大賽奪冠為國爭光的故事。兩部電影的故事背景和目標幾乎一致,但表現的手法和效果卻相差萬裡,就像中國與俄羅斯的距離一樣。
  • 《絕殺慕尼黑》「絕殺」之技何在
    原標題:《絕殺慕尼黑》「絕殺」之技何在 近日,俄羅斯影片《絕殺慕尼黑》獲得中國觀眾好評,有觀眾在豆瓣上直呼「熱血高燃」。這部引進片在中國觀眾中這麼有眼緣,除了其體育題材、情節緊張刺激外,更為主要的是導演將影片的「燃點」揮灑得淋漓盡致。
  • 《絕殺慕尼黑》:最後三秒絕殺,不愧是「戰鬥民族」!
    《絕殺慕尼黑》海報《絕殺慕尼黑》以俄羅斯籃球運動員謝爾蓋·別洛夫的回憶錄為基礎改編。《絕殺慕尼黑》劇照該片於2017年12月28日在俄羅斯上映,以30億盧布創下俄羅斯影史本土電影票房紀錄。《絕殺慕尼黑》劇照那麼評價如此之高的《絕殺慕尼黑》究竟有多好看呢?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裡,如何在觀眾早就知道結果的情況下聽你把故事講完,是個很大的挑戰。
  • 《絕殺慕尼黑》這部電影讓鐵腕總統普京「偷著看」
    「燃炸了整個電影院」「熱血、感動、燃,徹底被電影徵服」俄羅斯票房口碑神作《絕殺慕尼黑》即將於6月13日在全國上映豆瓣評分高達8.1,在國內點映後廣獲好評的俄羅斯神劇《絕殺慕尼黑》將於6月13日18:00登陸國內各大院線,相信片中的熱血精神同樣能夠感染你我。
  • 馬健做客《今日影評》暢聊《絕殺慕尼黑》與體育電影
    中新網6月12日電 回溯慕尼黑奧運會男籃決賽的影片《絕殺慕尼黑》上映在即。作為國內院線難得一見的俄羅斯體育題材電影,《絕殺慕尼黑》已在包括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在內的先期點映場次中收穫了大量好評。6月11日,體育評論員馬健做客《今日影評》。
  • 絕殺慕尼黑:永遠不要低估一顆冠軍的心
    蘇聯籃球隊上演絕地反擊,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籃球決賽,蘇聯籃球隊打敗了保持了36年全勝紀錄的美國隊,過了45年之後,也就是在2017年,這個世界體育歷史中著名的真實的傳奇故事被俄羅斯拍成電影搬上了大銀幕,而這部電影的名字就叫《絕殺慕尼黑》。
  • 國家隊要求觀看電影《絕殺慕尼黑》 對備戰奧運有意義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維俄羅斯體育電影《絕殺慕尼黑》是最近的院線熱片,而這兩天,這部電影又「火」了一次。國家體育總局發布通知,要求各項目的國家隊組織教練員、運動員集體觀看這部電影,以激勵教練員和運動員備戰重要賽事。
  • 《絕殺慕尼黑》豆瓣評分8.3,成為在映影片中評分最高的電影
    近期的電影市場,有點低迷,而且這些影片豆瓣評分都十分的低迷,豆瓣評分7分以上的電影,只有《絕殺慕尼黑》。的看近期的電影評分,除了《絕殺慕尼黑》之外,幾乎是清一色的5開頭的評分《最好的我們》豆瓣評分5.8,《黑衣人:全球追擊》豆瓣評分5.8,《媽閣是座城》豆瓣評分5.7,唯一6分以上的電影還是《哥斯拉》怪獸打怪獸的影片,而《絕殺慕尼黑》就這樣成為了雞群中的那個顯眼的鶴,8.3分的豆瓣評分,讓這部電影成為在映影片中評分最高的一部。那麼《絕殺慕尼黑》這部電影所要講述的是什麼呢?
  • 電影《光輝歲月》,十八位香港老演員的一部曾經的光輝歲月
    Beyond的歌曲《光輝歲月》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但一部名為《光輝歲月》的電影有多少人看過呢?這部電影所有參演的演員基本上是香港的老牌演員。這部電影的初衷才是這些演員真正意義上的光輝歲月吧!《光輝歲月》由曾志偉監製並主演,熊欣欣執導,是一部向香港動作片致敬的電影。影片講述的雖然是清朝末年,朝廷內部局勢動蕩,內憂農民起義,軍閥虎視眈眈,外患西方列強侵略。
  • 體育大片《絕殺慕尼黑》的足球面面觀
    抱著欣賞足球勵志大片的想法走進了電影院,直到電影開始才發現自己大錯特錯,不過體育電影那種固有的激情還是讓人目不轉睛。今天就圍繞體育項目的共同之處從人和運動兩方面來講講這部籃球勵志大片的足球面面觀。魯能足校將小球員和教練安排在一起住也是為了這個目的,這樣教練不光能了解球員在技術上的進步,球員在生活中心理的變化也逃不過教練的法眼;在實現遠大的理想和目標的過程中必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面對美國高中籃球隊時,加蘭任教練沉默無語,蘇聯籃球隊在球場上被高中球隊牽著鼻子走並大比分輸掉比賽,這樣的挫折教育,能讓每個球員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進而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在魯能足校的梯隊比賽以後,無論賽果如何,球隊總會舉行賽後例會
  • 【新片速遞】高分黑馬電影《絕殺慕尼黑》,燃啟暑期檔
    日前,本片在6月1日開啟點映,觀眾被電影中熱血澎湃的氣氛感染,不僅積極參與現場互動,映後紛紛給出本片好評:「燃炸了整個電影院」、「熱血、感動、燃,徹底被電影徵服」。 觀影后,觀眾們紛紛給予了電影非常高的評價,稱讚電影「有燃爆的感覺,讓人熱淚盈眶」、「熱血的情節節奏+真切的情感觸動,妥妥好片了」。 還有觀眾關聯現實表示,電影中角色對於勝利的期待,也正是我們目前所需要的,「這樣振奮人心的好電影來得太是時候了,因為我們現在也急需一場勝利!」
  • 高分黑馬電影《絕殺慕尼黑》豈止是一部電影
    俄羅斯「爆款黑馬」《絕殺慕尼黑》定檔6月13日,影片根據1972年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講述了在陰霾密布的美蘇冷戰時期
  • 《絕殺慕尼黑》電影大師用信仰點亮時代精神
    隨著昆汀·塔倫蒂諾帶著令人矚目的新片《好萊塢往事》亮相坎城電影節,也讓「坎城電影節」再次成為大家討論的話題,不管是驚豔的、誇張的紅毯造型,還是隨著一代代中國電影人的努力,讓華語電影在坎城大放異彩,都讓我們的心飄洋過海感受著這場世界最頂級的電影盛宴。
  • 電影《絕殺慕尼黑》全國上映 贏得觀眾自發鼓掌
    電影《絕殺慕尼黑》全國上映 贏得觀眾自發鼓掌 原標題:   俄羅斯影史本土票房冠軍《絕殺慕尼黑》正在全國上映。雖然前期宣傳不多,影院排片偏少,但上映後贏得很好的口碑,網友打出8.3高分。
  • 絕殺慕尼黑,這麼A的電影無人吹爆?
    但想到已經看了好多遍千尋,且搜了附近的場,最近的都是國語配音,想了想預告片中被白龍配音支配的恐懼,emmmm……還是算了吧,於是從貓眼上找了一部評分最高的上映片——絕殺慕尼黑,看完之後,神清氣爽,當即懷疑這麼A的片子所關注的電影大V無人吹爆?
  • 《絕殺慕尼黑》影片簡介
    中文名:絕殺慕尼黑外文名:Движение вверх導演:安東·梅格迪契夫編劇:尼古拉·庫利科夫、安德烈·庫烈奇克主演:弗拉基米爾·馬什科夫、約翰·沙維奇、馬拉特·巴沙羅夫、謝爾蓋·加爾邁什、伊萬·科列斯尼科夫類型: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