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長白山山麓,冬天長達七個月之久,氣溫最低零下40℃。近日,央廣記者胡增友、朱永虎、李風華來到長白山,在堅毅挺拔的青松之間,找尋一位紮根12年的老兵。他的名字叫周亮,是火箭軍某旅陣地防衛連某哨所哨長。
汽車在長白山林海中穿行,路窄溝深,一路上沒見到一個人、一戶人家。轉過一道道路彎、越過一座座山頭,「大明養殖場」幾個字漸漸映入記者眼中。
烏鴉聒噪、軍犬嘶吠,我們的到來,打破了這裡的荒涼、寂靜。幾排紅瓦白牆的房子鑲嵌在溪水岸邊,這裡就是護衛飛彈陣地的哨所。
哨長周亮正帶領戰友們在飛彈陣地巡邏。
周亮:
我們這個哨所加上我一共6個人,這一大片山林陣地都歸我們負責,每天都要上山轉一圈,天氣好走快了也得將近3個小時。碰上雨雪天氣,山道更不好走了,深一腳淺一腳,路還比較滑,早晨出門傍晚才能回來,全身都得被雨雪打透了。
陣地巡邏、哨所建設、專業訓練、設施設備維護,是周亮和哨所戰友們每天要做的事兒。多年來,周亮巡邏走過的路加起來大概可以繞地球一圈半了,而在這條路上的第一步,是12年前踏上的。
周亮:
當時哨所的房子是70年代留下來的,到處都是裂痕。做飯在一個廢棄的廁所裡面,那種老式的鍋爐排煙不好,一生火,屋子裡邊全是煤煙。冬天特別冷的時候,供水管都凍住,每天要到河裡鑿冰取水喝,來回一趟要兩個多小時,全靠人背。但是,我既然來了,就得幹好。
為了早日了解陣地、熟悉陣地,周亮上任後,穿密林、跨溝壑,深過膝蓋的冰雪中,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跡和身影。
周亮:
每天上午七八點進去,進去幹活就忘了時間,等餓了出來就下午兩三點了。下午再進去,出來的時候天就黑透了。
憑著一股幹勁、韌勁,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周亮就熟悉了陣地的排風、配電、供水使用。陣地點位概括,哨所防控區域、陣地用途,他都帶領大家,一一記錄在工作筆記本上。
周亮:
當時哨所只有3個人,坑道比較多,每天巡查、登記就要一上午,每次保養設施設備、打掃衛生就要幹上好幾天。
為了建設陣地哨所,周亮帶領哨所人員上山取土整菜地種菜,搭建家禽圈舍搞養殖,搭建廁所。白天幹活沒有時間學習專業知識,他就晚上帶領哨所人員學。冬天來臨之前,他帶領大家撿柴備柴,搞冬儲冬藏。看著哨所一天天發生了變化,周亮幹勁更足,又開始帶領大家挖魚塘、修道路、搞養殖、建文化長廊,他決心要在深山哨所建一番功業。
周亮:
哨所的戰士走了一茬又一茬,每次有人在這大山裡面呆不下去的時候,我就跟他們說:小地方、遠地方、學習成才好地方,苦地方、累地方、建功立業好地方。我說,這就是我們哨所的哨訓。十幾年了,沒有一個戰士主動申請調離哨所崗位,我覺得很自豪。
周亮工作中是哨長,生活中是哨所裡的老大哥。哨所裡每一名戰士的生日、家庭住址、家庭情況他都了如指掌,並且經常鼓勵每名戰士成長成才。戰士賴勇就是在他的引導教育下,考到軍校提了幹。
戰士賴勇:
想想以前周亮班長跟我說,我們這個工作就是在平凡中守衛和平,在大山中燃燒生命,能在大山裡幹這些年,從內心來說是人生中最難忘的一段經歷。現在想想「寧靜致遠」是我對哨所經歷的最好總結。
十多年來,周亮所在的哨所連續三年被旅評選為「先進哨所」,並連續兩次榮立集體三等功,他個人也6次被評為優秀士兵,兩次榮立三等功。周亮用執著守護著大山,用赤子情懷兌現著軍人的承諾,用青春、堅守,記錄著無怨無悔的軍旅歲月。
我叫周亮,服役16年,在大山裡守飛彈陣地12年。有時候也在想,當兵為了啥?誰不想天天守著飛彈,做一名發射營戰士,摁下發射按鈕,那多驕傲。可這崗位定在了深山,這就給我們的使命也定了位。大山色彩雖然單調,但已經是我生命裡不可或缺的背景色。我要把忠誠紮根在這大山裡,紮根在飛彈陣地上。以哨為家,紮根奉獻,我就是周亮。
記者 胡增友朱永虎李風華
消息來源:CNR國防時空
本期編審:孫 利
責任編輯:朱西迪、李俊
轉載請註明出處!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