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著名的史學家、方志學家、譜牒學家倉修良教授主編的《史記辭典》中對繆有如下幾種解讀。
1、繆,是一個字。其意除了字典中的意思外還兼有:①、mu讀穆,侯國名。《高祖功臣侯者年》酈表商子堅侯國。漢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始封,武帝後元二年(前87年)侯終根時國除。其地未詳。②、讀miu謬,錯誤。其意通謬。《趙世家》:「豈不繆哉!」。③、讀miu,虛偽。《司馬相如列傳》:「臨邛令繆為恭敬。」
2、繆,是個詞。《魯周公世家》:「太公、召公乃繆卜。「此「繆卜」並不是人而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意為虔誠佔卜。又,繆為,通「謬謂」即胡說之意,《範㫿蔡澤列傳》:「範㫿繆為曰:「秦安得王?秦獨有太后、穰侯耳。」此外,源流(1)中講到的「未雨綢繆」此繆讀「mou」謀音,與繆姓之繆毫無關係。
3、繆,所封之名。長沙王為中國歷代長沙所分封的國王或藩王,西漢開國功臣吳芮被封為長沙王,封國為長沙國。漢景帝時有長沙孝王劉宗生、長沙繆王劉魯人。長沙繆王劉魯人生長沙王劉舜。此長沙繆王姓劉而不是姓繆。
4、繆,姓。最早出現並有記錄的繆姓代表人物並在多個繆姓解註裡出現的有繆生,此繆讀(miao)音妙。與現代同一讀音,這是史書中見到的繆姓讀音與現代相同的繆姓公共記錄者。繆生為西漢學者。蘭陵人,今山東蒼山西南蘭陵鎮人也,師魯事人申培。武帝時,以通《魯詩》被朝廷徵為博士。曾出任長沙王內史。
日本漢學家瀧川資言(1865~1946),在1922年前後就對漢太史令司馬遷撰的《史記》進行校注,在他撰的《史記會注考證》卷四十二中,對史記三十九之《鄭世家》第十二中的繆及繆氏家族等進行解注。
《鄭世家第十二》第19頁:「四十五年,文公卒,子蘭立。是為繆公。繆公元年春,秦繆公使三將將兵,欲襲鄭。」第21頁:「鄭人慾立靈公弟去疾。去疾讓曰必以賢,則去疾不肖。必以順,則公子堅長。堅者靈公庶弟,去疾之兄也,於是乃立子堅。是為襄公。襄公立,將盡去繆氏,繆氏者,殺靈公子公之族家也。去疾曰,必去繆氏,繆將去之。乃止。皆以為大夫。」這裡的繆就是穆也。《資治通鑑》裡找不到這段,但《春秋左傳》宣公四年的原文有記。其解釋之第11:「穆氏:鄭穆公的兒子們,襄公的兄弟。」
多本姓氏源流中也記錄有繆通穆。
目前,各姓對姓氏之源普遍採用的、可性度較高的是①漢 宋衷注《世本八種》。宋衷,東漢南陽章陵(今湖北棗陽縣東)人,字仲子。劉表據荊州,為荊州五業從事。治古文,善太玄,在荊州學派中最有影響。曾與劉表共定《五經章句》。著有《法言注》等。《世本八種》漢 宋衷注、清 秦嘉謨等輯,中華書局2008年版之284頁:「繆氏,秦繆公之後,有支庶以諡為氏。」
《世本》被我國當代著名姓氏文化學博士王大良教授稱為「家譜的開山之作」。
因為所記錄的都是家世本源而定名為《世本》,後人評價「世譜之學,以《世本》為宗」,《世本》還被稱為「氏姓之學」、「姓氏之學」。
②林寶,唐朝著名姓氏學家,濟南人,約經歷了唐德宗至唐穆宗四朝,當時即以擅長姓氏之學知名。在林寶的《元和姓纂》中詳載唐代族姓世系和人物,於古姓氏書頗多徵引。
在中華書局2008年出版的《元和姓纂》卷九,第1398頁中,繆姓之記錄為:「秦繆公之後,以諡為姓。或者作穆。漢書,楚有穆生,為元王師。」
③宋朝鄧名世所撰《古今姓氏書辯證》。鄧名世,字元亞,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世代書香,祖父及第進士,著作頗豐,鄧名世尚幼小,亦從祖父發遣。鄧名世出身於有學術傳統的仕宦之家,祖父的影響和幼年的流放經歷,對鄧名世的人生道路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鄧名世家學深厚,淹博多識。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古今姓氏書辯證》之卷三十五,第546頁,
關於繆的解註:「四庫本源註:音木。繆,秦繆公之後,以諡為氏。或作穆。《魏志》:繆襲字熙伯,繆生之後為尚書郞。晉有繆播,官中書令,前燕為繆愷,蘭陵人。後漢中牟令繆肜,字豫公。」
④姓氏起源學權威讀本要數宋 鄭樵所撰的《通志二十略》,簡稱為《通志》作者為鄭樵(1104~1162),字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福建莆田)人,宋代史學家、目錄學家。鄭樵一生不應科舉,刻苦力學30年。鄭樵立志讀遍古今書,他和從兄鄭厚到處借書求讀,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在經學、禮樂之學、語言學、自然科學、文獻學、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1157年,《通志》初稿完成,其中《二十略》涉及諸多知識領域,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通志略是鄭樵所著通志一書中的精華部分。通志全書共二百卷,由紀、譜、略、世家、列傳、載記等六種形式組成。在中華書局2009年出版的《通志二十略》豎行版第164頁中:「繆氏。音繆,亦作繆,亦作穆,嬴姓,秦繆公之後。」
根據伯益·《嬴姓·嬴秦淵源》所載:「遠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徽示,氏是一個姓所分出氏族支系的標誌。姓氏合二為一,是秦漢時才開始的。嬴姓為中國上古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妘、妊、媯)之一,屬嬴姓十四氏(主要包括現在的廉、徐、江、秦、趙、黃、梁、馬、葛、谷、繆、鍾、費、瞿等姓氏)之始。」
繆,出自嬴姓也在相當的史書中出現。《百家姓考略》之第36頁:「繆,羽音,蘭陵郡,系出自嬴氏。秦繆公之後,以諡為氏。」
袁義達先生歷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室主任,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姓氏群體遺傳學研究,參加或主持過多項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國際合作項目,共發表了40餘篇論文和多部專著《中國姓氏 三百大姓》、《中華姓氏大辭典》等。發現了中國人姓氏分布規律,創建了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學科。在袁義達 邱家儒編撰的《中國姓氏大辭典》中有如下解註:「繆,miao,亦讀穆。源出,系自嬴姓,秦穆公之後,以諡為氏;民族,滿族姓;郡望,蘭陵;分布,江蘇、浙江、四川、福建、湖南、廣東 六省多此姓。」
在袁義達所著的《中國姓氏 三百大姓》之103頁中有繆姓的起源與演變:「繆姓出自嬴姓,金天氏少昊之後,裔孫阜陶之子伯益在夏初獲嬴姓,進入西周后,周孝王封伯益的後裔非子於秦亭,非子之孫秦襄公於公元前777年立國稱秦,時為春秋,經14代(作者註:一說22代,17代秦王)為嬴任好,即秦穆公。秦穆公攻滅周遍12國,稱霸西戎,秦國開始強大。秦穆公之後以諡為氏,秦穆公亦作秦繆公,嬴姓繆氏的歷史大約有2600多年。」
袁義達主編的《中國姓氏大辭典》1664頁中也有繆姓源自贏姓。為秦穆公之後,以諡為氏,秦穆公亦作秦繆公。
《中國姓氏大辭典》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於2010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正式編纂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義達、邱家儒。
辭典中收錄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全部漢字姓氏,共收錄了23813個漢字姓氏。為目前最為多的姓氏源流之一。
湖南現有繆姓約三萬人,有繆姓的譜載六百多年,但有繆的記載卻是從漢朝起, 《湖南氏族源流》中繆姓源於秦穆公。
中華上下五千年,研究姓氏學說之著頗豐,後人查閱的還有《潛夫論-志氏姓》、《氏族志》、《姓氏錄》等,查這些著作中繆姓均出於秦穆公。
繆氏家族,人才濟濟,文化界學者對本姓氏的起源也有過研究,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詩詞、書法亦堪稱大家的老先生繆鉞教授(1904—1995)江蘇溧陽人,生於河北,居家保定。歷任河南大學中文系、廣州學海書院、四川大學教授、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作者註:八十年代初期我在川大聽過老先生的課)。先生治學最大特點是文史結合。另一特點是博通與專精相結合。認為「唐詩以韻勝,故渾雅。」曾任中國唐史研究會理事、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理事、成都市杜甫研究學會會長。著有《中國野史集成》等著作,他也認為「繆氏,秦繆公之後,有支庶以諡為氏」。與《世本》同。
以上權威著作,姓氏源流之巨著均記有繆姓出於秦穆公,有2600多年歷史,足以證明在姓氏文化學界,繆姓源於秦穆公是為定律。然也有根據姓氏族譜之記,繆姓出自魯穆公之說。姓氏大家,著有《南蠻源流史》、《百越源流史》、《東夷源流史》、《炎黃源流史》、《夏源流史》、《商源流史》、《秦趙源流史》、《楚源流史》、《中原古國源流史》;還出版了《周源流史》、《漢源流史》、《中國帝王大全》、《中華姓氏通書》等著作頗豐的何光嶽先生(1939-2015年),是中華民族史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炎黃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兼任湖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湖南中國古代史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漢民族學會副會長等職。在他所著的《中華姓氏源流史》第3266頁中,出現有繆氏出自魯穆公,這是根據廣東《繆氏族譜》所記:「又姬姓魯繆(穆)公之後亦作為繆氏,五華縣《繆氏文仁、文智公派下家譜》民國三十六年春繆培南《增修編印家譜序》:吾族繆氏,源出魯繆公之後,以諡為氏,居於藍(蘭)陵,此為吾族得族之始。」
繆氏和穆氏是不是同出嬴姓?不是,穆氏出自宋穆公而不是秦穆公。《姓氏尋源》之497頁有註:「《姓纂》雲,宋穆公之後,支孫以諡為氏。胡三省云:楚子重、子辛皆出於穆王,楚人謂之二穆,故楚有穆姓。《路史》云:穆,炎帝後,姓書以為秦後,非也。《官氏志》云:後魏丘穆陵氏改穆氏。澍按:隋時康國支庶分王有穆國,即以穆為姓。又駱姓冒穆者,齊侍中穆提婆是也。見《齊書》。又人皇王突欲部曲穆葛宜賜姓穆,名順義。見《冊府元龜》。」
在全國姓氏文化名人、首都師範大學籍秀琴教授編著的《中國姓氏源流史》之第156頁中有:「繆,出自嬴姓。秦繆公之後,讀妙,原讀木。穆,出自子姓,春秋宋穆公之後。音木。」
雖繆氏與穆氏沒有直接的聯繫,但繆姓有解為出自魯穆公,而穆姓也有解出自姬姓,為魯穆公之後。中華書局出版的,徐鐵生編著的《中華姓氏源流大辭典》之380頁中有:「穆mu,《姓解》引《姓苑》①穆氏,子姓。春秋宋穆公之後。②穆氏,姬姓。春秋魯穆公之後……」
此外,《中華民族姓氏淵源略考》是文化部「五個一工程」項目之「中國青少年歷史文化知識叢書」的第五部分。共有五十六個分冊,收集並整理了五千四百餘個還在使用的華人姓氏,其中前一千餘個姓氏是目前在人群中常常能夠見到的,其餘的四千四百餘個姓氏當中,有些是少見的姓氏,有些則是漢字化的少數民族姓氏。書中對繆氏的起源亦作解於:「秦穆公,以諡為姓」。
從時間上講,最早出現有文字記錄的繆姓人名是繆賢(作者註:約生於公元前330年),出自於《史記》之第八十一卷《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回:「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繆賢,在《中國歷代氏族典》第九卷,氏族總部之第80頁有其解註:「繆氏,秦繆公之後,漢儒林傳繆生,後漢繆肜,荀子燕繆織,史記趙宦者繆賢……」《姓解》也有相應的解注,《姓解》作者,邵思,北宋雁門人,生卒年不詳。主要著作有《野說》三卷(載於《宋史·經籍志》),《姓解》三卷(載於《直齊書錄解題·譜牒類》)。在《姓解》中有這樣的解註:「繆,音木,禮記有繆公,即秦所諡繆公也。又解,繆,蘭陵繆氏,史記趙有官者繆賢,漢書儒林傳有申公弟子繆生,後漢書獨行傳有繆肜,魏有繆襲,晉有繆播繆徵。」
繆賢之繆讀(miao)音妙,與現代繆姓之讀音完全相同,繆賢是戰國時趙國的宦官令。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和氏壁,秦昭王聞知,派人送信給趙王,願以十五城換取和氏壁。時秦強趙弱,趙王左右為難,宦官令繆賢推薦其門客藺相如出使秦國,以其勇和智,竟然「完璧歸趙」。
由此可見,歷史上繆姓的代表人物繆賢被歷史鎖定。值得說明的是這個繆賢為宦者令,並不是「閹人太監」,太監作為宮中閹人到西漢才開始閹割。
繆賢,是不是秦穆公(前682--621年)之後?《姓氏尋源》之497頁有註:「繆氏,《索隱》雲;繆氏出蘭陵。《姓纂》云:音木,秦繆公之後,以諡為氏,或作穆。澍按:繆,今人讀若妙,變音,非本音也。趙宦者今有繆賢,豈秦穆公之後乎?林說不確。」
這裡說的「林說不確」是指《元和姓纂》作者林寶沒有確定繆賢是不是秦繆公之苗裔。
文中所述,繆起源於「秦穆」而在東魯蘭陵成為望族,有言曰:「天下繆氏出蘭陵」,為何秦穆繆氏就從稱霸西戎之秦到了東海之魯呢?秦嬴與姬魯相距數千裡,且當時少有往來少有交集。蘭陵繆氏出自秦穆之說雖有史書為證,但與家族文化及相傳族譜有異。史料及譜牒有如下之答疑:「繆姓起源於今陝西境內,至秦統一六國後,身為秦國公族的繆姓基本繁衍於關中的渭河流域。秦亡,繆姓遷播至東海郡的蘭陵縣落籍,以躲避血腥殺戮與仇殺。繆姓在蘭陵這塊沃土紮根後,滋長繁衍,日漸昌盛而成為該地旺族,人丁興旺,人才輩出,歷經三國魏晉南北朝而長盛不衰,晉時當朝政權將蘭陵從東海郡脫離,設置蘭陵郡,故後繆氏皆以蘭陵為郡,此故,遷往各地繆姓均以蘭陵為郡也」。這就清晰記載了姓氏起源與郡望之間的關係。
繆姓到底是起源於贏秦還是姬魯,繆氏文化名人與各地族譜又是如何記載?請繼續關注《繆姓溯源與考證》之(3)
湖南繆氏文化研究會
繆健輝
2019年10月7日於湘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