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漢」立言圓夢《大辭典》尋本溯源/大公報記者 喬輝、王月

2021-01-11 大公資訊

  圖:王佔義籌建的世界報刊博物館和毛澤東圖書文獻博物館/大公報記者喬輝攝

  二○一六年,內蒙古媒體界名人「王老漢」實現了一個「小目標」:出版了《中外詞語溯源故事大辭典(第二版)》。「王老漢」,真名王佔義,鄂爾多斯杭錦旗人氏,是新華社內蒙古分社的一名「老兵」,充沛的精力、洪亮的嗓門、標準的西部方言是他二十多年來不變的標配。

  「立德、立功、立言」向來就是文人俠客千古夢,「王老漢」多年來一直就想著書立作,圓「立言夢」,但談何容易!「王老漢」調侃道,咱們媒體工作,就是「表面風光、內心彷徨、比騾子累、比螞蟻忙」,能在繁重瑣碎的工作中靜下心,用「老驥伏櫪」的心態編纂一本百萬字的大辭典,在媒體界寥寥無幾!

  「王老漢」的「發家史」

  這次採訪,約了在位於呼和浩特玉泉區大盛魁文化園區,這裡有王佔義籌建的「內蒙古史料博物館」、「世界報刊博物館」、「毛澤東圖書文獻博物館」,現已頗具規模。

  對於《中外詞語溯源故事大辭典》,記者並不陌生,因為去年剛獲悉辭典出版,記者已上網購買先睹為快,此書的確妙趣橫生,它不同於《辭源》、《辭海》、《成語大辭典》等專門工具書。它收入中外詞語約兩千條,詞條包括成語、俗語、習慣用語、流行語詞、網絡熱詞及當下流行語、古詩文中被賦予特定含義的詞句以及國外輸入的常用語等,內容涉及經濟、社會、歷史、文化、軍事、宗教、人文等諸多方面,涵蓋今古、包羅萬象。

  採訪很快切入正題,王老漢給記者講起了他的「發家史」:「當時我家裡很窮,實在拿不出富餘的錢來買書和資料。於是,我有了一個念頭:通過集報、剪報這種最省錢的方式收集、掌握儘可能多的信息資料,充實自己,提升自己。不曾想,這習慣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一把剪刀、一個舊書包、一輛破舊的自行車,成了我的『三大件』。」王佔義說,無論走到哪裡,他都盯著報刊不放。當時,呼和浩特市郊區有一家廢品收購站,每天大概回收七、八噸舊報紙。每到周末,他就來這裡翻舊報紙……從廢品收購站出來時,臉上、鼻孔裡、耳朵裡都是灰塵。日積月累,他收集了全國各地報刊的創刊號六千多種,收集號外報一千五百餘種、計一萬多份,收集各類畫冊、圖書、刊物近三萬冊。辦公室、家裡,到處是成捆成捆的舊報紙和書。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隨著資料的不斷積累,王佔義產生了出書的念頭。二○一二年五月,一百七十餘萬字的初稿終於完成,其中收錄了四千三百多個詞條;二○一五年一月,《中外詞語溯源故事大辭典(第一版)》由上海辭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辭典的市場反饋和社會反響讓王佔義始料不及,不到半年即售罄,同年六月第二次印刷。接著,王佔義又歷時一年之久,對初版仔細打磨,於第二十六屆全國書博會上,《中外詞語溯源故事大辭典(第二版)》面世。新版在遣詞造句、體例安排、語言風格等諸多方面又有了進一步提升。

  實現了「小目標」的王老漢,現在又有了「中目標」──編纂出版《中外詞語溯源故事大辭典》(精華版),將辭典字數壓縮在三十萬字左右,以適合中小學生閱讀;再出版蒙漢雙語版的《中外詞語溯源故事大辭典》。

  當然,王老漢「最大的目標」是繼續擴大完善「內蒙古史料博物館」、「世界報刊博物館」、「毛澤東圖書文獻博物館」,將自己幾十年的收藏全面展出。

  「王老漢」的「傷心事」

  西諺雲「憤怒出詩人」,在談及為什麼會出書時,王老漢笑道,竟是緣起於一件讓他很受傷的小事。

  他說:「那時我在分社主管營銷工作,二○一二年夏季的一天,單位組織全體職工到草原搞野外技術拉練,拉練結束之後,大家在草原上一起野餐,少不了推杯換盞、快意暢飲。分社一位記者誇讚我:『王主任,你每年年終的總結講話非常精彩,實在是太有水平了!』還沒等我從他的誇讚聲中緩過神來,他話鋒一轉:『不過講話稿肯定是別人寫的,你就是念一念而已哇?一個買賣人,哪能寫稿子。』一盆冷水從頭澆到腳,一番話讓我清醒了許多──原來大家只知道我會做買賣,卻不知道我會寫稿子!看來我平時和大家的溝通交流實在是太少了,而且這些年一頭扎進營銷工作,自己被徹頭徹尾『打扮』成了一個買賣人。

  「其實,我半路出家調到新華社,並不是因為買賣做得好,而是因為稿子寫得好。一九八二年,我從內蒙古財政學校畢業分配至內蒙古統計局工作,一九八五年又以內蒙古高考文科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內蒙古大學經濟系經濟管理專業。在內蒙古農村牧區社會經濟調查隊時,我負責統計優質服務工作,主要是撰寫統計分析報告給各大媒體。我寫的形式新穎、數據可靠的統計分析報告深受媒體歡迎。

  「一九九○年,內蒙古首屆那達慕大會在呼和浩特舉辦,新華社內蒙古分社及早籌劃,擬出一期《半月談.那達慕特刊》,且大會期間每天出一張《經濟參考報.那達慕快報》。一九八九年四、五月份的時候,時任新華社內蒙古分社經理室經理張春生和張永平(現任新華社總經理室總經理)持分社借調函到內蒙古農調隊申請借我擔任《半月談.那達慕特刊》執行主編。

  「其時,張永平接到分社通知,要求他組建『內蒙古新華信息社』。那段日子,我們經常聊到深夜兩三點,他再三動員我到新華社工作。在即將辦理調動手續的時候,時任內蒙古分社社長郭潔幾句語重心長的話讓我至今仍記憶猶新:『佔義,你可一定要想清楚:從統計局調到新華社意味著你的鐵飯碗變成了泥飯碗,這個泥飯碗你可要端緊了,稍不小心就會打爛的。』我毫不猶豫地說:『我即使將來丟了鐵飯碗也認了!我要來新華社上班!』」

  王老漢說,這就是他從內蒙古統計局調到新華社內蒙古分社的全過程,也是為什麼一句「你只會做買賣,哪會寫文章」的話會深深刺痛他,並讓他從那天起,矢志不渝,一定要編撰《中外詞語溯源故事大辭典》的全部心理活動。

  《大辭典》很好看

  翻開這本沉甸甸的《中外詞語溯源故事大辭典》,語言洗鍊乾淨、故事引人入勝,很多故事都顛覆了我們「好讀書、不求甚解」之輩的「常識」:

  ──我們都聽說過「鍾馗捉鬼」的故事,知道鍾馗貌醜無比卻善降妖伏魔,但是《溯源故事》告訴你,揚雄《方言》、《周禮》鄭玄注、李時珍《本草綱目》等諸多文獻說明,「鍾馗」原作「終葵」「鍾葵」等,這諸多字異音同的異形詞,按照「取音不取義」的訓詁方法,實際上是「椎」(chui)字的反切。「鍾馗」最初不是指人,而是能用來打鬼的洗衣棒(椎),或者是形狀似椎的一種菌!

  ──你知道「加油」是怎麼來的嗎?《溯源故事》告訴你,「加油」和傳說中能掐會算、未卜先知、半人半仙的人物諸葛亮和劉伯溫鬥法的故事有關。在最後一次鬥法時,劉伯溫眼看要在諸葛亮的墓道中盜取諸葛亮的兵書了,並嘲笑諸葛亮再神也沒法讓自己棺木前的長明燈永遠亮下去時,卻發現諸葛亮在一千年前就料到劉伯溫會來到此處,並早早地給劉伯溫留下字條「老劉!老劉!趕快加油!」如此妙趣,層出不窮。

  大辭典既有從理據、書證、語言、文化諸方面,在學術層面進行考證的詞語溯源,也有初看荒誕不經、令人捧腹,過後思量卻覺得未必全無所本的故事溯源。

  內蒙古文聯副主席尚貴榮說:「該書在中國歷經久遠、深厚豐富的語詞工具書編纂體系中確立了一種體式,是真正的標新立異之作。這部書不僅在為所收的每一個詞語做追本溯源的工作,也在為每一個詞語做正本清源的工作。它的價值不言而喻,必將在今後中國語詞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被確立並認可。」

相關焦點

  • 微公—家史01—王家溯源—V8(2021-02-13)
    因過往時局動蕩,使王家墕王家的原有家譜丟失,導致目前王家家譜最遠只可追溯至王月才。本文將王月才及其子輩、孫輩的簡況進行整理。以便家人存閱。0.1. 王家溯源《王氏家譜》編委的人員曾對我說子洲縣水地灣鄉的王家墕村的王家來自山西大槐樹下。如此言屬實,則有六百多年了,按三十年為一代,則應由二十多代的墳墓了。但現在王家墕村的祖墳數量遠少於此數。
  • 大報小傳:《申報》與《大公報》
    今天我們就揭開歷史的帷幕,一起來回顧《申報》和《大公報》這兩張著名大報百年上下的歷史沉浮。(主要還是因為它們時間線拉得長,報紙幾經轉手、改革,很容易考簡答論述題鴨!)1935年秋天的上海,記者何書桓和杜飛要求採訪當紅夜總會「大上海歌舞廳」的秦五爺,遭到保安拒絕。當情急之下的何書桓亮出《申報》的記者證時,我就知道這張報紙並不簡單。
  • 貧困大學生的「蝶變」 ——記突泉縣永安鎮新力村扶貧專幹王月
    「王大爺,現在還有什麼困難不?如果有,我及時向村裡報告,幫你解決。」「沒有了,沒有了。」一大早,突泉縣永安鎮新力村的扶貧專幹王月便迎著夏日的太陽,開始了她一天的工作。提到這位長相甜美、樂於助人的姑娘,新力村的貧困戶們無一不對她豎起大拇指。從貧困戶到扶貧專幹提到王月,新力村的村民都說,這孩子真懂事能幹。
  • 與秦淮八豔相媲美的晚明女詞人——王月
    可見,王月美貌驚人,面若蘭花初開,頎身玉立,皓齒明眸,豔麗異常,在晚明三十年中無與倫比。餘懷《板橋雜記》中記錄了王月在秦淮河選美大會奪魁的軼事可為此證:「己卯歲(崇禎十二年,1639年)牛女渡河之夕,大集諸姬於方密之僑居水閣,四方賢豪,車騎盈閭巷。梨園子弟,三班駢演,閣外環列舟航如堵牆。品藻花案,設立層臺,以坐狀元。二十餘人中,考微波第一,登臺奏樂,進金屈卮。南曲諸姬皆色沮,漸逸去。
  • 對話石家莊樹洞畫女孩王月的母親:陪伴也是一種支持
    對話石家莊樹洞畫女孩王月的母親:陪伴也是一種支持     河北新聞網2月28日訊(記者張娜)石家莊「美途女孩」女孩王月每次在九中街畫「樹洞畫」的時候,距離她兩米遠的地方,都有一個人在默默地陪著她,這個人就是王月的母親趙換舉。「陪伴也是一種支持,我會一直陪女兒畫下去。」
  • 跑者|跑步布道者王月:眼中有角落,心中才有全局
    採訪當天,距離7月的崇禮168越野賽已經四月有餘,可王月臉上的傷疤還清晰可見,手臂上的傷痕也觸目驚心,仿佛回到了她摔下山的現場。7月的崇禮正值炎夏,太陽的炙烤加上30公裡賽程對參賽者身心都是巨大的考驗。王月珍視每一次參賽機會,雖然工作繁忙,卻也見縫插針地為此次比賽訓練了不少,還叫上了自己的朋友,經驗豐富的跑者"大蟑螂"為自己領跑。
  • [胡大雷]巫祝「立言」論
    [31]283魯迅先生說:「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訖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32]43志怪小說在佛教傳入的影響下,多敘寫鬼神世界,而待唐傳奇小說興起,其描摹鬼怪神異故事又回歸先秦巫祝「立言」的傳統,是以人為主體的。
  • 1942年《大公報》怎樣披露河南大災
    正如劉震雲在小說中寫到的, 是年輕的《大公報》戰地記者張高峰率先報導, 公諸全國, 並且引發了《大公報》停刊、他自己被捕, 以及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後續報導等一系列事件。本文是張高峰生前回憶的一部分, 使用了第一手原始資料, 由其子張刃整理而成, 本刊特予刊發, 以饗讀者。
  • 江蘇選調生王月:志存高遠,青春築夢基層
    還有這麼一群人,他們選擇紮根基層,秉承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理想信念,堅定地成為一名選調生,王月就是其中一員。基層於她而言,是初心,也是希望。王月出生在湖南岳陽的一個普通家庭,自小在外婆身邊長大,人生的許多決定都由自己做主,父母家人從不幹涉。
  • 《桐城派大辭典》在合肥首發
    7月14日,《桐城派大辭典》新書首發式暨研討會在安徽省合肥天鵝湖大酒店召開。這部辭典是首部以一個文學流派為內容的文史工具書,填補了中國文學史和中國辭書史兩個領域的空白。
  • 王月瘦身有成!一周一次遊泳課狠鏟10公斤肥肉
    記者蕭雅玲/臺北報導王月近日接下料理節目《美味SO MUCH》的主持,廚藝零基礎的她,以往連炒個菜,都可以難吃到讓兒子覺得心酸,這回她勇敢接下主持棒,展現以往親和的主持風格,不但突破自我下廚,並配合當集美食特色精心打扮,例如做港式料理,就打扮成包租婆做避風塘炒蝦
  • 盜筆系列裡的王月半們
    當然與此同時,盜筆系列與鬼吹燈系列兩者無論是故事、人物、作者、導演甚至是出品方都被拿出來被說道了無數次,今天侍左君想要與大家說道說道的是盜筆系列裡的王月半們。畢竟作為純正稻米還是希望三叔能夠拿出更優秀的劇作,畢竟版權好不容易回到自己手中,選更適合的演員,拍出更精彩的劇集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
  • 王月零下廚經驗 接料理節目主持棒 錄影首拿刀嚇壞導播
    記者蕭雅報導焦志方搭檔王月接下年代另一「零下廚經驗」主持人王月突破自我,在節目中洗手作羹湯,證明料理新手也能端出好菜,王月笑說自己錄影時拿起刀子,是連導播看了都會害怕的程度。(圖/年代MUCH提供)零下廚經驗的主持人王月,在《美味SO MUCH》的舞臺突破自我,王月笑說自己錄影時拿起刀子,是連導播看了都會害怕的程度。
  • 喬輝朗誦《淡淡的諸城》|| 作者:蘇琳
    文:蘇琳   誦:喬輝記得一首歌的名字: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而我卻因為愛上一座城,心中就有了一份淡淡的憂傷,淡淡的鄉愁! 攝影十幾年,走了很多地方,寫了很多文字,但認認真真的審視一下諸城,這熟悉的地方,還是第一次。喜歡諸城,喜歡這裡的一切。
  • 王月隧道預計2021年春節前貫通!浦清高速陸川段又有新進展
    王月隧道預計2021年春節前貫通!在大橋樞紐互通現場,中交一航局浦清高速六標段項目經理胡小飛對記者說,附近路段已基本具備交工驗收條件,交驗通過後就可以進入路面施工了。
  • 呂慧儀育兒覺超值\大公報記者吳珊珊
    圖:「長腳蟹」有子萬事足\大公報記者吳珊珊攝  正所謂有仔萬事足,港姐呂慧儀(長腳蟹)應是其中之一。
  • 駐馬店:古稀老漢堅持使用老式腳踏縫紉機給人縫補衣服
    天中晚報客戶端訊 全媒體記者 王建成5月6日,記者在驛城區水屯鎮楊莊集市上看到,已經70多歲的王老漢戴著一副老花鏡使用腳踏板的「華南牌」縫紉機給街坊鄰居截褲腳、換拉鏈、修補衣服,忙的不亦樂乎。
  • 繆姓溯源與考證(2)
    長期從事姓氏群體遺傳學研究,參加或主持過多項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國際合作項目,共發表了40餘篇論文和多部專著《中國姓氏 三百大姓》、《中華姓氏大辭典》等。發現了中國人姓氏分布規律,創建了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學科。
  • 王家糧倉溯源泰米將安心品質進行到底!
    一年一度的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來臨之際,世紀聯華進口板塊選擇了攜手優秀合作夥伴「王家糧倉「,將於3月11日在杭州運河廣場,開展「泰米溯源·安心品質」王家糧倉泰國茉莉香米品牌推廣活動,提前直面315,為消費者將安心品質進行到底!
  • 熱爆!《八佰》票房5日破10億
    \大公報記者黃寶儀廣州報導《八佰》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微博熱議話題閱讀量討論量1.八佰上映4.44億100萬2.八佰2.86億22.2萬3.電影八佰1.18億38.6萬數據來源:燈塔專業版亞洲首部 全程ALEXA IMAX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