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機構發布的《2017上半年離婚大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有185萬對夫妻離婚,離婚率最高的城市依次為北上深廣。
離婚的數量持續上升,出軌成為最主要的離婚原因
而在出軌率最高的職業調查中,「IT」男和「全職媽媽」成為概率最高的職業。
早在去年,新京報根據民政部、杜蕾斯全球調查等數據發布的《五成婚姻敗給出軌,全職媽媽易變「晝顏妻」》中就顯示:
1. 因為第三者插足導致離婚佔比50.16%
2. 全職媽媽出軌率達18.9%
3. 出軌女性中的67%,「為尋求激情,不打算和丈夫離婚」。
對於「全職媽媽出軌」,微博上出現了這樣的聲音:
出軌的「主婦」
無論是歐美和日韓,在進入現代化之後都出現了男性工作,女性作為家庭主婦的現象,這種現象被稱為「女性的主婦化」。
拿日本來說,儘管和我們處於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階段,但兩國社會都經歷或正在經歷著諸如離婚率的攀升,出生率的下降等家庭問題。
根據日本學者落合惠美子的研究,1955年至1975年期間,大量日本女性成為全職主婦,並構成了日本穩定的家庭形態。
她們追求理想新家庭的幻影而成為家庭主婦,結果當孩子長大不再需要照顧時,陷入了茫然的「思秋期」:對於自己的生活感到不安和不滿,於是走出家庭重新回到社會。而日本於1970年代的婦女解放運動,就是在主婦化程度最高的女性中發起的。
《給星期五的妻子》劇照
日本有許多以人妻偷情為主題的影視作品,如由渡邊淳一小說改編的電影《失樂園》,1983年熱播的《給星期五的妻子》,以及2014年在國內大熱的日劇《晝顏》。
《給星期五的妻子》極具裡程碑意義,更是捧紅了「金妻」一詞(源於「金曜日」,即日語裡的星期五)。
當時不少人妻患上「金曜病」——星期五抑鬱症——擔心即將來臨的周末又要面對討厭丈夫的焦慮情緒,於是追求在周五放縱身心;而丈夫在周五也很方便以應酬、消遣為由,不歸家而去陪伴情婦(也是「金妻」)。
要知道,當時這些主婦的經濟命脈,大多還掌握在丈夫手裡。
重新認識出軌的「主婦」
在「婚姻正統制」的文化經驗中,出軌文化及其體驗不被正視而是被壓抑的。
以兩部主婦出軌的影視劇的結局來說,《失樂園》裡的不倫戀人雙雙自殺;《晝顏》裡的人妻在社會壓力下放棄外遇的愛情……
而根據埃絲特·佩瑞爾研究的研究《為什麼現在感情不忠越來越多?》,找她求助的病人中絕大部分都不是情場老手,大都是些堅守一夫一妻制度的普通人。
她有一個病人普利亞,婚姻生活很幸福,也深愛丈夫,從沒想過要傷害他,而且,她一直以在女兒、妻子、母親這三個角色上盡善盡美作為人生目標。
然而47歲時,她還是愛上了一位把她院子裡的樹移走的樹藝家,她出軌了。儘管,他們是完全相反的兩類人。
埃絲特·佩瑞爾說:「出軌本身就像是一臺欲望機器,正因為它的不完美、它的模稜兩可,會讓你一直渴望你無法擁有的東西。」
「很多病人告訴我,如果他們能把出軌時的膽魄、想像和熱情用上十分之一放在自己真正的感情生活中,他們可能都用不著來找我。」
於是現實中,出軌者體會更多的,尤其是女性,是自責和對婚姻的歉疚、無力感,這讓主婦們喪失更多自我掌控的能力。
正如朱雪琴在《主婦的情慾》一文中提到的:
當婚約成為人類情感唯一合法性標準時,性關係就被區隔成好的和壞的(當然中間還有更細緻的細分),這種好壞的區分是政治化的,直接形成道德譴責,人和人之間處境的差異、多元、複雜、流動,全部看不見,只區分道德和不道德的……
女性的貧困不僅僅是經濟的匱乏,社會地位的喪失、有限的社會參與和自我發展機會的欠缺,亦是非常具體和現實的「貧困」。這些貧困,嚴重束縛著女性開發和創造未來生活的可能性,在遭遇變故時,很難有兜轉運作的空間。
誰才是中國「全職媽媽」?
「全職太太」這個職業在90年代就出現了(多在經濟發的地區),根據2000年第二期全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廣東部分的數據,24.9%的女性在經濟條件許可下願意辭職回歸家庭。
十年後,長春工業大學研究生薑丹在2010年發表的論文《知識女性對「全職太太」角色認同意向研究》中,長春市高校隨機抽樣調查的283名知識女性,有67.8%的人有做全職太太的意向。
2010年前後,「全職太太」們大多不需要為經濟問題發愁,她們不需要工作(意味著無法參與社會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家務也往往由家政人員完成。
而在當下,中國城市的大部分已婚女性仍然是「兼職太太」:既要工作,又需要承擔家庭主婦的責任。但當夫妻雙方中丈夫的收入可以維持家庭開支時,越來越多年輕女性會選擇離開職場——而這一時間點,往往在她們要成為媽媽的時候。
比如「全職媽媽」吳女士:
「結婚後,因雙方工作不在一個城市,孩子出生前,我選擇了辭職專心待產。
婆婆身體不好,我的工作也不是很穩定,一家人商量後,決定還是等孩子上學後再工作。孩子最需要母親陪伴的時光就那麼幾年,做「全職媽媽」能見證孩子美好的成長瞬間,自己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摸索著做一個好媽媽。」
很多同學得知她當「全職媽媽 」後,感到可惜:重點院校畢業,年紀輕輕就當家庭主婦,太浪費了。可是,二孩政策放開後,她得知好幾個同學也放棄了工作,回歸家庭。
來源:《宿遷晚報》
對與於70、80後來說,「全職媽媽」們本人大多經歷過母親「不在家」、「去女性化」造成的成長階段親情的缺失,她們更渴望能給孩子完整的陪伴。
而近些年撫養和教育孩子的成本越來越高,家政服務的支出不斷上漲,無論是從孩子還是經濟的角度,讓妻子回到家庭,都是更加合理的考量。
「家就是我的工作!」
比起傳統主婦與丈夫之間的經濟依附關係,是否成為「全職媽媽」往往是夫妻雙方共同商定的結果。但就這「新興職業」來說,許多年輕女性並沒有足夠的經驗。
知乎上關於「全職媽媽」的提問
實際上,這是一份全天24小時、全年無休的超級工作,集保姆、教師、營養師、醫生、廚師、司機、心理醫生等角色於一身,有時還要會分身術。
比如這位陳媽媽:
大學畢業後換過幾份工作,還做到了管理層崗位。
但是旁人卻以為很輕鬆,不用朝九晚五趕著去上班。小衛說,孩子還不會走路時,家務活得趁孩子睡覺時爭分奪秒地幹。有時,家務才幹到一半時,孩子就醒了,便不得不放下家務去抱孩子。「上廁所的時候習慣開著門,平時聽到隔壁小孩的哭聲,總以為自己的孩子在哭。
來源:《今日江山》
《我的前半生》裡,馬伊琍扮演的陳子君,說的過一句很能代表「全職媽媽」的心聲的話:「這個家就是我的工作!」
而更有挑戰性的地方還在於:這份工作對能力的要求沒有上限。
母親節前一個星期,網絡上出現這樣一條微博:「如果能夠穿越時空去見到還沒有生你的年輕時的媽媽,你會對她說什麼?」
下面過萬條留言中,一大片是:
「別跟我爸在一起,放手去做你想做的事。」
「別和他結婚,去上大學,你值得更好的生活」
「媽媽去深造吧,別為了結婚和生下我,放棄了燦爛的人生。」
...... ......
在上一輩的「母親」中,有很多為了婚姻、子女捨棄人生可能性的女人。
對於這些人來說,出軌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被理解的嗎?
互動話題
如果你很了解或者就是一個「全職媽媽」
很想聽你分享那種生活的幸福與困境
✍🏻
圖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參考資料:
吳小英:《主婦化的興衰——來自個體化視角的闡釋》
姜丹:《知識女性對「全職太太」角色認同意向研究》
——————
Lens招聘 正式員工 與 實習生
向後臺回復關鍵詞 招聘 了解崗位詳情
——————
▼ 點擊觀看「重逢島」原創視頻 ▼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微店購買《視覺012:我們是不是非要那麼急迫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