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的佛教是什麼?|引經據典

2020-12-24 大眾閱藏

對於宇宙與人生的真相,人們總是有很多疑問。聖嚴法師曾經針對一些比較基礎但極為重要的問題作出回答並結集成書,影響甚大,不僅是對佛教有興趣或初學佛者的必讀內容,對於久學久修的佛弟子亦有很多助益。

為方便大家學習這些內容,並深度延伸閱讀,大眾閱藏公眾號開設「引經據典」欄目,將聖嚴法師的回答原文與大藏經中的相關經文內容相連結,以經文補證的方式,讓解答回歸經典,讓師言與佛語相連,把對佛法的學習導歸於佛法正義的源頭——大藏經。

欄目內容由主持人來勁負責編輯,並撰寫簡單評介,個人觀點如果有錯謬之處,歡迎指正。

正信的佛教是什麼?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所謂正信,就是正確的信仰、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內容,應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第一,必須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須是必然性的。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處如此,未來必將如此。

凡是對於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或信賴,如果經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個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時代的考驗,通不過環境的疏導,開不出新興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無可諱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區,尤其是在中國,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數的士君子所專有,至於民間的正信,始終未能普及,一般的民眾,始終都在儒釋道三教混雜信仰的觀念中生活,比如對於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產物。

述評

現實中不少自以為信佛的人缺乏正信,往往神佛不分,這樣就很容易會喪失皈依。佛在《優婆塞戒經·淨三歸品第二十》中,就明確指出了正信的在家居士對待天神的正確態度:可以為了救護舍宅、生命而禮拜天神,也可以為了讚嘆其功德而禮拜,為了尊重其崇高的地位而禮拜,但是卻不能以究竟皈依的心態而禮拜。正信居士不可以接受外道邪說,要相信因果,而不應迷信命運由天神主宰,不應迷信傷害身體的苦行可以獲得幸福,不應迷信命運由生辰八字決定。眾生若具正見,行善業,則得安樂自在;反之,持邪見,造惡業,則墮地獄。

經文補證

《優婆塞戒經·淨三歸品第二十》

受三歸已,造作痴業,受外道法、自在天語,以是因緣失於三歸。若人質直,心無慳貪,常修慚愧,少欲知足,是人不久得寂靜身。若有造作種種雜業,為受樂故修於善事,如市易法,其心不能憐愍眾生,如是之人,不得三歸。若人為護舍宅、身命祠祀諸神,是人不名失歸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禮拜外道,是人則失三歸依法。若聞諸天有曾見佛功德勝己,禮拜供養,是人不失歸依之法;或時禮拜自在天王,應如禮拜世間諸王、長者、貴人、耆舊有德,如是之人亦復不失歸依之法。

雖復禮拜,所說邪法慎無受之。供養天時,當起慈心,為護身命、財物、國土、人民恐怖。所說邪見,何故不受?智者應觀外道所說雲「一切物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若是自在之所作者,我今何故修是善業?或說「投淵、赴火、自餓捨命即得離苦」,此即苦因,云何說言得遠離苦?一切眾生作善惡業,以是業緣自受果報。復有說言「一切萬物,時節、星宿、自在天作」如是邪說,我云何受現在造業,亦受過去所作業果?智者了了知是業果,云何說言「時節、星宿,自在作」耶?若以時節、星宿因緣受苦樂者,天下多有同時、同宿,云何復有一人受苦、一人受樂,一人是男、一人是女?天、阿修羅有同時生、同宿生者,或有天勝,阿修羅負,阿修羅勝,諸天不如;復有諸王同時、同宿,俱共治政,一人失國,一則保土。諸外道等亦復說言「若有惡年、惡宿現時,當教眾生令修善法以攘卻之」,若是年、宿,何得修善而得除滅?以是因緣,智者云何受於外道邪錯之說?

善男子!一切眾生,隨於業行,若修正見,受於安樂,修邪見者,受大苦惱。因修善業,得大自在,得自在已,生親近。復為宣說善業因緣,善業因緣故得自在,一切眾生皆由修善業因緣故得受安樂,非年、宿也。善男子!阿闍世王、提婆達多,皆由造惡業因緣故墮於地獄,非因年、宿得是報也!欝頭藍弗邪見因緣,未來當墮大地獄中。

【敬請閱讀本經】

佛經原文為您讀經:《優婆塞戒經》28品全部錄好!

【參考來源】

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http://ddc.shengyen.org/pc.htm

《優婆塞戒經·淨三歸品第二十》: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4/T24n1488_005.xml

相關焦點

  • 佛教修行應該遵守哪些要求?|引經據典
    聖嚴法師答問問佛教的根本教條是什麼?答從原則上說,佛教並沒有什麼教條,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戒律。但是,佛教的戒律,並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於神意的約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據倫理的要求而來,所以也是純理性的。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雖然,佛教的教徒由於修持層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大乘的菩薩戒,但是均以五戒十善為基礎;也可以說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詳細的分科。
  • |引經據典23
    開辦「引經據典」欄目的初衷不僅是為大家提供明師指導,而且要把這些思考回溯到大藏經,讓師言與佛語接通,啟迪智慧並解決實際問題。為此,在「大德答問」之後,欄目認真提供了「延伸思考」「深入經藏」「留言討論」等板塊,敬請閱讀並分享。大德答問問佛教是主張苦行的宗教嗎?
  • 信仰者眼中的佛教是什麼?
    同樣,無論是否佛教信徒,都知曉佛教有《金剛經》,佛教講「四大皆空,六根清淨」;儘管《金剛經》的內容為何?何謂「四大皆空,六根清淨」,都相對懵懂而不知。由此,中國佛教為士大夫階層所廣泛玩味,特別是禪宗的禪茶、禪坐、禪詩等等,更是士大夫階層所喜聞樂見、附庸風雅的節目;同時,眾多的善男信女始終將朔望赴寺院敬香禮佛,甚至於常年於寺院中參與佛事法會、志工供養等;特別是逢年過年,寺院裡更是人頭簇擁、摩肩接踵,香火旺盛。然而,這一切並不表明正信的佛教為廣大佛教信徒所了解,佛陀博大而深廣的意趣本懷,佛教信仰的宗旨和價值取向為大多善男信女所明了。
  • 正信正信丨'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是真的嗎?
    了道是了什麼道?為什麼要披毛戴角還?上焉者,有人道、天道、聲聞道、菩薩道與佛道;下焉者有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因為高下不等,不得籠統地說『了道』二字即可。當然,通常說的了道,是指出生死、離三界,這又分成易行道和難行道。如果是易行道,任何人只要發願求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就能橫出三界。難行道是經過三大阿僧只劫的難行能行、難捨能舍、難忍能忍的菩薩道,方能成佛。
  • 佛教正信的禮讚,《三寶歌》真實的意義,您是否了解.......
    流傳至今,已成為佛教最具代表性的精神之歌。《三寶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首現代梵唄,同時也是對古代梵唄的一次劃時代的革新。在重大的佛教活動上,都會先唱《三寶歌》,該歌已經成為中國佛教的教歌。世界上宗教信眾最多的並不是佛教。信佛教的人非常少,信佛念佛的人在佛教裡被稱為「人中芬陀利花」,在《觀經》裡邊講:「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花。」芬陀利花,梵語是白蓮花的意思,象徵著念佛人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的品質。
  • |引經據典21
    編者按輪迴是真有的,還是佛教編出來嚇唬壞人、讓他們不敢做壞事的?許多對佛教頗有好感的人,往往對此也不確信,認為「輪迴」是對文化程度較低的信眾說的,自己不必相信。這個問題涉及到佛教的根本目的,因為所謂「解脫」就是針對「輪迴」而言的。聖嚴法師的回答簡明而全面,很有針對性,值得認真學習。
  • 【2016佛教電影展】佛教影展悟真理 啟發生命
    新北市佛教會理事長淨耀法師表示,大會特別遴選具有代表性的佛教電影,必能吸引年輕人對佛教的好奇與興趣,開啟價值觀。(攝影者:葛傳富)「大會特別遴選具有代表性的佛教電影,必能吸引年輕人對佛教的好奇與興趣,開啟價值觀。」新北市佛教會理事長淨耀法師在2016臺灣佛教影展的記者會上,說出此次精選出的佛教電影,必能吸引年輕族群的關注,甚至建立善的價值觀。
  • 佛教信仰的特點是理性與激情
    梁啓超說:「佛教的信仰,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是兼善而不是獨善,是住世而非厭世,是無量而非有限,是平等而非差別,是自力而非他力。」梁啓超先生的高度概括,可以作為我們把握佛教信仰特點的指南。聖凱法師以「信」為論,來闡述自己對佛教信仰特點的觀點。全文如下: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阿諾德說:詩歌拯救世界。「詩」與「思」,也許原本就是人的兩種最基本的精神存在方式。
  • 什麼是命運,如何正信命運?李雙林
    所以行業直接決定我們一生要經歷什麼,遭遇什麼。 對於男人來講,一旦行業錯了,那麼一切都錯了。 所以選擇行業非常重要。 我在20歲左右就已經小有名氣了,而且能靠自己撐起一家的重擔。這都是因為選擇了正確的行業。
  • 正信「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即是佛、法即是道
    怎麼樣才是正信?假使信仰觀音,要了解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所以自己也要學習這個精神。觀世音菩薩久遠劫前修耳根圓通,成就三十二應身,名「正法明如來」。所以真正的觀音就是耳根圓通、如來自性、安住正念、安住正定、大慈悲心。我們信仰觀音,就要向觀世音菩薩學習,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學習耳根圓通。所謂「觀音」,就是聽音、聽法這個心,這就是人人本具的自性。
  • 正信不講神通 神通改變不了業力
    就是護持弘揚這一生成佛的《無量壽經》。能帶給眾生無量無邊一生成佛的真實利益,這個善是最大的。然後把你修這真實功德回向給你想度的眾生。只有修真實功德才能度眾生!!!實際上還是為了追求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那些假的,那是舍本求末,得不到真實利益。在這個世間就是有再大的神通,坐在那裡能離開凳子三尺高,也改變不了因果,你該怎麼生死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怎麼輪迴。正信不講神通.神通是改變不了業力的啊!!!人身難得今巳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 佛教菩薩道的重心是什麼
    傳燈祈福(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我們知道,人天道的主要德目是五戒十善(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為五項必戒的德目,故稱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慾、不瞋恚、不邪見,
  • 佛教:常誦《心經》,有什麼好處?
    學佛的人都知道,《心經》的全名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大乘教典之中,最經典的佛經之一,也是一部文字最短少,卻能夠把佛法的深奧微妙詮釋得最清楚的書,實在不可多得。那麼,常誦《心經》,有什麼好處呢?其實《心經》跟其它的經書有很大的不同,儘管每一部經書都有它獨特的作用。但是對於《心經》來說,按照高僧大德們的教導現歸納,常誦《心經》,可以破三障,即報障、業障、煩惱障。
  • 學誠法師辭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職務 曾被舉報性侵
    會議認為,佛教商業化擾亂了正常的佛教活動秩序,損害了佛教形象和合法權益,敗壞了社會風氣。全國佛教界要深入貫徹落實黨和政府有關治理佛教商業化的文件精神,按照本會《關於自覺抵制佛教領域商業化不良影響的通知》要求,深刻認識佛教商業化的危害,配合黨和政府做好佛教商業化問題治理工作,抵制違規修建大型露天佛教造像,抵制社會資本投資承包經營寺廟,抵制利用佛教斂財行為,依法維護佛教合法權益,促進佛教事業健康發展。會議強調,道風正,則教運興;道風偏,則教運衰。
  • 佛教所說的「皈依三寶」,你知道是什麼寶麼?
    信佛學佛的人當然有很多,在這些人當中,真正出家的,真正皈依的,經過了佛教的入教儀式的朋友,就比較少見了。我們知道,任何教派的加入,當然都需要一個儀式。這個儀式,大家不要覺得是走走過場,廣而告之這麼簡單,任何儀式的存在,都有其各種規範,都很莊重,甚至都很威嚴。這真的不是說,哥們,來入我們的夥,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嘻嘻笑笑,馬馬虎虎。
  • 佛教三藏中的「論」,指的是什麼?
    主要是為解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共一百卷,解說詳細、引經據典,堪稱「佛教百科全書」。《中論》,龍樹菩薩著,鳩摩羅什譯,也稱《中觀論》或《正觀論》。卷首的八不偈非常著名,「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核心思想概括為「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 信為道源功德母,佛教到底是不是迷信?不要再愚痴了
    如果一件事情你不知道,盲目地相信就是迷信,如果你對佛教沒有最基本的認識,聽別人信佛,念佛,就斥之為迷信,你才是真正的迷信,因為你迷信自己的認知,認為自己是對的。佛教到底是不是迷信?答案是否定的,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佛教是科學中的哲學,是哲學中的科學,你真正信佛,是需要拿自己的身心去實驗的,你只有證到佛的境界,才會相信佛祖所說「真實不虛」。佛教特別強調「真修實正」,並不是圖講理論,你理論再好,公式定義背得再好,如果修正不到,就是證明不了佛到底是什麼?
  • 郭採潔引經據典懟造謠者:與羅志祥無私交
    娛樂圈能引經據典維權,郭採潔是首位有時候他們罵的不中肯,我反而替他們著急……」,今日,郭採潔引經據典,在個人微博借用文學家胡適《胡適來往書信選-致楊杏佛的信》的內容。郭採潔為何如此霸氣維權還引經據典引經據典既能讓眾多網友看到,更是有涵養的怒懟造謠者不是嗎?
  • 最美守法公民|永生:秉承大乘佛教精神 引導信眾正信正行
    湖南省佛慈基金會向省紅十字會捐贈25萬用於韓國新冠肺炎防疫(右一為永生)紅網時刻 記者 崔莉 長沙報導永生,湖南省佛教協會辦公室副主任,從事佛教工作以來,他積極深入社會廣泛開展慈善公益活動,自覺履行和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寺規戒律,傳承和發揚歷代高僧大德的愛國愛教精神
  • 佛教為何不提倡求籤問卜?
    佛教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有一定的因果關係,而決定了果報善惡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緣」。佛經中有這麼一個故事。在一個離都城不遠的森林裡,有五位僧人精進修行,有一比丘通過禪定修得六種神通。他有一個沙彌弟子,剛滿8歲。師父通過神通得知此弟子七日之後將命終。便對他說:「你父母思念你,你可回家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