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在「第三屆世界川菜大會」召開之際,眉州東坡和二毛文化舉辦的「世界川菜(菜譜)文獻展」在眉山市黑龍灘開展。中國飲食文獻收藏家二毛介紹,他從數十年的菜譜收藏中,精選出從明清到上世紀80年代的600多本川菜文獻,全方位展現了川菜的歷史、變遷與美食文化的發展。
第一次「走出去」是在宋朝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食在中國,味在四川」,體現了人們對川菜的高度評價和讚譽。二毛認為,今天川菜的繁盛和四川飲食文化的歷史不能分開。川菜發展的歷史,是一部不斷「走出去」的歷史。
「最早的川菜烹飪文獻散見於歷史文化著述中。」二毛說,東晉史學家常璩編撰的《華陽國志》開了先河,唐宋時期的李白、杜甫、蘇軾、陸遊、黃庭堅等人在各自的文集中都有許多關於川菜的記載和論述,直到清代才出現三種比較系統的川菜技術著述——清代乾隆年間李化楠、李調元父子收集、編撰的《醒園錄》,道光年間曾古懿編撰的《中饋錄》和清末佚名的《筵款豐饈依樣調鼎新錄》。
清代這一系統川菜著作的出現,很大程度可以歸因於川菜在宋朝第一次「走出去」。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追述了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城市風貌,記錄了以都城為代表的宋朝美食,其中主要有南食、北食和川菜,「更有川飯店,則有插肉麵、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雜煎事件、生熟燒飯」。
「向者汴京開南食麵店、川飯分茶,以備江南往來士夫,謂其不便北食故耳。」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則更加詳細提到了主營川菜的川飯分茶,記載了焅雞、燒肉、煎小雞、煎鵝事件、肉煎魚、豉汁雞等菜名。可見,川菜在宋代都城非常流行,以麵食和肉食為主,成為與南食、北食並列的菜系。「這是歷史上第一次較有規模地展現川菜風貌,並將川菜作為一個獨立的地方烹調體系。」二毛說。
第二次「走出去」在北京飯店
二毛的收藏中,有一本1959年出版的《北京飯店名菜譜》,這本書收錄川菜143種、粵菜102種、北方菜52種、唐家菜30種,川菜是其中選用數量最多的。
北京飯店歷史悠久,始建於上世紀初,是著名的百年老店,曾接待過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首腦。北京飯店最開始以淮揚菜和北方菜以及粵菜為主,但發展到出這本《北京飯店名菜譜》時,川菜已經排在各個菜系首位。
北京飯店裡有兩位川菜大師,分別是範俊康和羅國榮,他們出自於四川同一師門。1945年,毛澤東在重慶談判,吃過羅國榮掌勺的宴席後念念不忘,親自點將,將他調到北京,後調到北京飯店任主廚。羅國榮到北京飯店不久,接待了印度總理尼赫魯,尼赫魯對國宴菜品讚不絕口。
1954年,範俊康隨周總理赴日內瓦。宴席上的「香酥鴨」讓喜劇大師卓別林讚不絕口,吃完後要了一隻帶走,還向範俊康討教做法。
二毛說,川菜和其它菜系一樣,在清末民國初期達到高峰,而真正將川菜推廣到全國並達到巔峰,正是靠北京飯店名廚範俊康、羅國榮及他們帶領的川菜師傅。這一批川菜師傅在1950年代末期達到上百人,他們讓川菜成為全國菜系中的佼佼者。
第三次「走出去」在改革開放後
改革開放後,川菜不僅走向全國,而且開始面向世界。在去年世界川菜(菜譜)文獻展中,二毛專列了「外地的四川菜譜」。「上世紀70年代以後,全國許多地方都出版了川菜菜譜,說明川菜在全國飲食中的影響力。」不僅如此,1983年,全國第一本地方烹飪雜誌《四川烹飪》創刊,僅晚於《中國烹飪》三年創辦,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影響頗大。1985年,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創建,這是全國第一家統招並以烹飪命名的專科學校。
正是因為這三次「走出去」,讓川菜能在今天空前紅火,佔領了中國飲食的半壁江山,「這和川菜飲食長期的積澱分不開,更得益於四川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毛說。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