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少年歸來

2021-01-12 新華網客戶端

  ▲今年6月,無錫國學專修館的學生在東林書院裡舉行公開講學、表演話劇《屈原》。記者蔣芳攝

  20世紀90年代以來,來自臺灣地區的學者王財貴,建立了一套名為「老實大量讀經」的「理論體系」,在大陸宣揚通過全日制讀經來培養聖賢。當時,國學熱逐漸興起,「讀經運動」很受歡迎。

  十多年前,「讀經運動」進入高潮,國內湧現了近百家讀經學堂,大批少年從傳統教育體制中跳出來,進入讀經學堂求學。然而,讀經到底是在培養人才,還是在毒害孩子?從它誕生的第一天起就爭論不休。

  十多年過去了,最早一批被貼上「讀經少年」標籤的孩子們已經成年。他們過得怎麼樣?《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近期找到他們,試圖用他們的成長定義是非,引發思考。   

  讀經班走出的「碼農」少女

  「我遇到的這個圈子裡的大部分人,都被要求服從和聽話。等我真正走上社會,發現很多是在灌心靈雞湯」

  「我有躁鬱症和強迫症等一些精神方面的問題,但這都是家庭造成的,不能甩鍋給讀經班。」

  見到宋金閣,你不會認為這個長相清秀、表達流暢的女孩子「有問題」。令人驚訝的是,她在簡單寒暄之後,直接道出了自己的病情,不掩飾、不尷尬。

  2008年,宋金閣小學六年級,母親瞞著父親把她偷偷送進了當地一家私塾。某個清晨,她拎著書包藏起行李說去上學,過年前再沒回過家。喜愛傳統文化的母親認為,宋金閣成績不好源於品行不端、不服管教,普通學校教的東西都不對,急需正知正見的灌輸。

  很長一段時間,宋金閣覺得母親是對的。直到成年之後才發現,她所謂的「不聽話」其實是強迫症伴有嚴重讀寫困難。

  12歲的少女來到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會很自然地搜尋同類。宋金閣發現,同學們大多家境優越,只有少數是像她一樣被送進來管教的。年齡最小的是一個出家師父收養的孤兒,只有5歲。

  在這家私塾,每個學生按照學習計劃背誦與自主學習,主張「內求」,不提問、不解經,背不下來的時候體罰是常見的。「有一次背誦到晚上12點還不行,我被鐵戒尺打了50多下。我倒也沒有不滿,因為大家都要對自己定的讀書計劃負責任,就像你上班遲到就要扣工資一樣。」

  在這樣的氛圍下,讀寫困難的宋金閣背完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也背了一半。

  私塾往往都涉嫌非法辦學,因此,讀經的孩子免不了四處求學,輾轉多個城市也是常事。宋金閣離開第一家私塾後,先在家待了一段時間,後又去了江西、河南等地。江西的那所書院在贛州,他們師從一個業內頗有名氣的書法大師吳鴻清。學的雖然是書法,但方式上卻跟之前上的讀經班相似,一樣不教技巧思路,不講解內容,只要求一直不斷地描紅,在描紅的過程中自己參透、悟道。

  「我遇到的這個圈子裡的大部分人,都被要求服從和聽話。等我真正走上社會,發現很多是不切實際的,是在灌心靈雞湯。」長大後的宋金閣認為,自己那幾年學的充其量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些甚至是民俗和迷信,真正的國學應當涉及哲學領域,離不開思辨和討論,是一門需要秉承科學精神鑽研的專業。

  訪談間,宋金閣兩次拿出哮喘噴霧,抱歉地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說:「不好意思,老毛病。」長時間誦經造成的聲帶受損,三年多躁鬱症的藥物治療,她的心肺和腎臟功能受損,精神狀況也不太穩定。但從2017年開始學編程,她覺得自己找到了「人生樂趣」。

  如今,宋金閣生活在上海做一個普通的「碼農」。「很多人問我,你考文學類專業不是跟玩一樣?為什麼不找一個挨得上的工作?其實,我的個性比較一板一眼,追求事物的邏輯性,編程讓我很開心,只可惜沒有數學和英語基礎,發展前景不好。」讓她覺得有些諷刺的是,雖然很不喜歡讀經班,但回頭看自己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工作不怕苦,以及記性特別好的優點,似乎又都是讀經班的「副產品」。

  「對像我這樣從讀經班出來卻又想要有一番作為的人來說,眼前沒有路,過往被社會和輿論否定,對內在韌性的考驗才是最大的。」宋金閣說,可能今後我還是很「菜」,但是我真的拼盡全力在生活。

  從文禮書院退學的少年

  「我今年20歲了,長大了,經歷了這些,讀了很多書,人生還是要以自己的理想為中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文禮書院,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竹裡鄉,以包本背誦三十萬字中西文化經典(簡稱「包本」)為基本招生條件,是讀經圈嚮往的最高學府。

  徐子生,來自臺灣地區,9歲讀經,7年「包本」,16歲進入文禮書院,18歲退學。

  幾個月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加入了一個控訴讀經班的微信群,群裡的家長遍布澳大利亞、法國等地,都在譴責讀經班曾讓自己的孩子受到身心傷害。徐子生的父親也在其中,他早年從臺灣地區到杭州發展,是一位藝術家,也曾參與文禮學院早期的創辦。

  因為不適應內地的教育模式,徐子生9歲時從杭州的小學辦了休學,和姐姐在家一起「包本」。有時他也會跟隨父親去相熟的堂主那裡待上一個禮拜,看其他人是怎麼學習的。「坦率說那時候確實年齡還小,沒有很強的思辨能力去考慮我當下要什麼,未來想怎樣,覺得父親說的有道理就稀裡糊塗開始讀經,並且一度只讀經,別的都不學。」

  由於是自學,徐子生花了七年時間才完成「包本」。跟他同期進入文禮書院的同學,平均用了三四年,快的只要兩年。也因為這個原因,後來的學習強度和壓力令他不堪重負。「每天四點起床,從早學到晚,我的睡眠質量很差,又不想落下功課,後來得了嚴重的乾眼症。」徐子生說。

  除了生理上吃的苦,學習上的困惑也不少。大多數讀經班都宣揚「先求熟讀,不急求懂」,也就是要求孩子們先「包本」三十萬字,待進入文禮書院統一解經。但真正進入文禮書院後,徐子生期待中的解經、討論、辯論和質疑都沒有過。

  他舉例說,說到哲學,王財貴本人極其推崇哲學家牟宗三,鼓勵學生們都要讀牟宗三的書,並且說只要讀他的書就夠了;說到跑步,他會說這是很低端的,我們中國人就應該打太極;如果說音樂,則說我們中國人就要彈古琴,吉他什麼的其他樂器都很低端……幾乎整個學習的過程中,都是一邊倒地灌輸。

  作為「老實大量讀經」體系的早期追隨者,了解得越多,徐子生跟父親的質疑越多。溝通無果之後,他決定從文禮書院退學。

  在家裡休息了一年多,一度以為要瞎了的徐子生恢復了健康。回想起自己讀經的這段經歷,覺得生理的問題或許是個體的,但讀經班存在的問題是共性的。「讀經本身就好比說要讀書要學習一樣,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永遠都不錯。但大家普遍認為,現有的讀經方式,尤其是『老實大量讀經』非常不利於青少年成長,跟學術研究規律也是相悖的。」

  今年9月份,徐子生即將去加拿大上大學。從小對藝術和音樂非常感興趣的他申請到一家很不錯的藝術學院,學習視覺藝術專業。他說:「我今年20歲了,長大了,經歷了這些,讀了很多書,人生還是要以自己的理想為中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仍在彷徨中努力的他們

  「我否定的是野蠻讀經的方式,否認的是部分採取這種方式的學堂,而不是誦讀經典本身。我既不想成為錯誤讀經方法的犧牲品,也不想被利用為反經典的錯誤思想的工具」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輾轉找到惟生的時候,正好是他焦頭爛額的時候。這位曾經的讀經少年,後來拿到了自考本科文憑,去大涼山地區支教了一段時間,今年報考上海一所985大學,卻因為考研英語少了一分,不得不申請西部另一所985大學調劑。初步通過之後,他帶著希望趕到當地辦理手續,卻被告知不符合調劑原則,失望而歸。

  記者查閱該校的研究生招生簡章,裡面明確規定,被調劑考生的學歷獲得形式須為「普通全日制」,也就意味著自考本科學歷不在其認可範疇內。

  在這些孩子重返體制內的升學道路上,類似的坎坷很多,神化、異化、妖魔化同時存在。惟生曾因揭露「老實大量讀經」的問題而被媒體多次報導,但喧囂過後,他發現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似乎從來沒有被很好地傳遞出來。與此同時,他在回歸自考的過程中,她又被一位激進的文化大師當面呵斥,以考研為目標是背叛私塾界的行為。

  「我否定的是野蠻讀經的方式,否認的是部分採取這種方式的學堂,而不是誦讀經典本身。自考、考研誠然是個很俗的事情,卻賦予了我選擇的權利。我既不想成為錯誤讀經方法的犧牲品,也不想被利用為反經典的錯誤思想的工具。」惟生說,隨著時間流逝,所有這些「別人的看法」都會隨風而去,留下的只有我自己奮鬥出來的成果。

  另一位女孩陳曦,20歲出頭經歷了7次轉學,輾轉四五個城市,但她至今仍然像以前一樣,是傳統文化堅定的熱愛與擁護者。她正在積極準備自考,有時候在同濟大學旁聽,有時候去老師家裡上課。不過,在與記者長談後,最終她建議刪除自己的故事,理由是在最近一次的媒體報導中把她的經歷寫得「過於駭人」。

  「作為曾經的讀經少年,我有第一人稱的視角,也有義務說實話,但對我們這個群體的異化已經夠多了。除去那些令人同情的經歷,給選擇常規道路的人帶來一些優越感,讓優秀傳統文化和經典閱讀的推廣變得更難,人們真正又能關注到我們什麼呢?所以,我個人的傷痛,還是不要上升到讀經的問題上了。」陳曦說。

  19歲的姚渡更加樂觀一些,他2012年離開學校,6年多來背過經、習過武、練過字,堅定過也放棄過,如今在無錫一所國學專修學校繼續學習。這裡的課程不僅有傳統文化,還有數學、英語。英語老師是同濟大學的英語碩士,同時也在通讀五經,練習書法。

  姚渡說,他看見了讀經班的問題,但並不否定學習經典的收穫。「古人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不是萬能的,《詩經》可以,但到了《尚書》光靠文本根本讀不懂,也就很難背下來,可是註疏和講解在一些野蠻讀經的學堂是被禁止的。即便如此,經歷過這一切之後我再回頭看,包本背誦也不能全盤否定,無論方法多麼野蠻,好處是你確實用短時間背誦下了大量經典,壞處是你沒有任何在生活中實踐、落實的渠道。只學習傳統,不結合當下,不考慮未來,肯定不行。」

  讀經少年的未來往何處去?姚渡說他不知道,眼前的出路想過要自考,也想過當讀經老師,還想過很多其他的可能性。「如果有了方向,我會全力以赴。」

  讀經少年何去何從?

  否定傳統文化教育的淺薄和野蠻讀經的狂熱之間有相通之處,都有功利思想作祟。喧囂過後,探索更加契合古典教育精神的教育才是目標

  歷史上,中國傳統經典著作和私塾、學堂、書院等作為中華文脈賡續的物質載體一直受到推崇。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日益重視,人們對重續傳統經典教育的呼聲也強烈起來。

  但是,觀念上的重視和轉變並沒有讓現實中的困難變少。比如,傳統文化教育到底教孩子什麼課程?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文化糟粕是什麼,如何規避?如何接軌和融入現代科學教育體系?升學的途徑是什麼?現代私塾的行業標準、資質界定、審查機制和監管機制又是什麼?諸多問題一直都沒有權威定義。

  因此,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教育形式的讀經班熱鬧了一陣之後,在世人眼中呈現出了兩副截然不同的面孔:其一,不追求世間的分數、升學率、名校效應,通過東西方經典的誦讀,培養飽讀詩書、溫柔敦厚的少年君子,奠定成為一代文化大才的基礎。其二,放棄義務教育、老實大量讀經,身心俱疲,試圖走上一條聖賢路前途未卜,重歸體制教育困難重重之路。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柯小剛認為,一邊是聲勢浩大、感人肺腑的「讀經宣言」和「經典萬能論」,一邊是蓄意攻擊或曲解學習傳統文化的論調,這兩種聲音在同一個輿論場中互相攻擊,公眾很難得知讀經實際情況。「我從學習經典中獲益良多。也因此,我關心讀經少年的困境,常常都在思考『讀經少年何去何從』的問題。」

  為什麼讀經?「為往聖繼絕學」,這句話讀經孩子背得很溜卻不解其意。柯小剛說,他們離開體制多年,高考刷題跟不上,自主招生的獨木橋比高考還窄,而且需要高中畢業推薦,讀經學生哪有啊?如果要回歸體制內教育,只有自考和考研了,如果不回歸,不妨學習一門技藝,譬如書法,或許養活自己不成問題。

  但無論走哪條路,當務之急是要搞明白,背了多年的幾十萬字經典,曾經老師只許你背,不給你講也沒能力講解的那些經典文句,究竟是什麼意思?他們曾經給你灌輸的經典萬能論,不一定是騙你的;但也可能是騙你的,騙還是不騙,取決於你自己。

  「否定傳統文化教育的淺薄和野蠻讀經的狂熱之間有相通之處,都有功利思想作祟。喧囂過後,探索更加契合古典教育精神的教育才是目標。」柯小剛認為。

  讀經班有一種傾向,你越打擊它越藏得深,禁而不絕。不如主管部門開出口,給空間,定標準,再做好監管。

  仁澤是江蘇無錫人,小學四年級輟學後進入私塾和書院學習。在過去的三年半裡,他轉了七八次學,最近因為「嚴打」,他所在的崑山正謙學堂從蘇州崑山,搬到常州溧陽,又搬到了河南南陽,導致他一度失學。

  「好多同學就跟著堂主去河南『打遊擊』了,爺爺奶奶不讓我離開江蘇,希望我回去上正規學校。我也想,可落下這麼多課早就跟不上了。後來好不容易找到一所合適的書院,又因為當時我的年齡還在義務教育階段,不接受我報名,一直拖到滿15周歲才收下我。」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調查了解到,隨著教育部明確要求嚴厲查處代替義務教育的非法辦學行為,一批私塾四處搬家,在部分監管較嚴的地區,像仁澤這樣年齡尷尬的孩子面臨失學風險。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宋金閣、陳曦、惟生、姚渡、仁澤均為化名) 

  (記者蔣芳)

相關焦點

  • 讀經少年莊鴻宇(重點推薦)
    從一出生,莊媽媽就廿四小時播放三字經給他聽莊媽媽又表示: 「莊鴻宇一路走來,碰上好多貴人相助,真是感動又感謝。最早我受惠於空大老師許應華對在育兒教育方面的啟發,接著有書法家林隆達教莊鴻宇學書法,進而介紹王財貴教他讀經,又有名書法家杜忠誥進一步指導他書法。其它還有許多教過莊鴻宇的老師,如雙溪國小的李淑真、花嘉鴻和現在北安國中的王瑪莉等人,他們都容忍莊鴻宇以特殊的方式讀經。
  • 熊十力:如何讀經?
    經書難讀,不獨名物訓詁之難而已。名物訓詁一切清楚,可以謂之通經乎?此猶不必相干也。此話要說便長,吾不願多說,亦不必多說,只述吾少年讀《詩經》之一故事。(1946年9月熊十力返漢口經上海時在學生朱慧清家與學生牟宗三等合影留念。
  • CCTV4熱點—少兒讀經在臺灣
    特別是在臺灣,少兒讀經活動開展得非常活躍,出現了一批影響較大的少兒讀經推廣機構,如華山書院、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中華經典學會等。參與讀經活動的少年兒童人數達到150萬人。        主持人:首先我想請問馮先生,現在少兒經典導讀教育呢開展得比較活躍,很多人非常關心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活動,讀的都是哪些經典?
  • 讀經:幸福的開端
    二、親子共讀的開始(一)陪孩子一起讀第一次參加讀經班,孩子是有一些挫折感的,因為是中途插班,感覺每個小孩背誦經典都嚇嚇叫,兒子四年級還較能融入其中,女兒中班大字不認幾個,更何況是經典,剛開始要培養興趣甚至成為習慣,真的是會遇到瓶頸,譬如孩子想玩或看電視不想讀經、經典背不起來、讀經好無聊喔、為何要讀經….還好徐老師不定期舉辦座談會或親職講座,我在親子共讀上才有進一步的體會
  • 讀經有什麼好處?應該怎樣去讀經?
    也因此想到一個現象,現在很多人雖然喜歡經典,但卻不會讀誦經典,心浮氣躁,很難得到真實的利益。今天就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讀經心得,以供大家參考。一,讀經有什麼好處?最近幾年掀起一股讀經熱,忽然發現周圍很多人都開始讀誦經典了,網上解釋經典的文章也很多,尤其關於《心經》、《金剛經》、《道德經》等等的文章非常火熱,看的人很多。
  • 讀經宜冬,其神專也
    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經傳宜獨坐讀;史鑑宜與友共讀。
  • 讀經少女求學英倫(八) 英文讀經與英文學習
    金花系列之七(20160114):8歲弘毅,全日制讀經一年,包本8萬字(四書+老莊)金花系列之八(20160225):靜靜等待、默默祝福——恭喜飛鴻包本背誦《易經》金花系列之九(20160329):從老大到老三,讀經十年,包本背誦《學庸論語》金花系列之十(20160518):讀經,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 講章:衣索比亞人的讀經
    主啊,求你祝福以上所讀的經文,能夠解開成為我們行走的亮光,使我們的生命完全地活在耶穌基督的裡面,使我們的生命能夠完全地討主喜悅。主啊!請你保守以下的時間,與我們眾人同在!禱告祈求奉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從剛才詩班帶領我們所做的小小動作之中,我們已經感受到讀經非常的重要——在我們基督徒的生活當中,常常把讀經和禱告比作是我們屬靈生命成長的兩隻翅膀。
  • 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火爆朋友圈,原句是蘇軾寫給小妾的
    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火爆朋友圈,原句是蘇軾寫給小妾的「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曾經在網上火了好一陣子了,爆紅程度不亞於當年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成了不少網友的QQ籤名,一眾網絡大V也紛紛引用,尤其是一到畢業季,師生都臨別贈言常會用這一句。關於這句網絡流行語的原始出處,爭議非常大,至今也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說法。
  • 初中同桌讀《素女經》
  • 願你歸來,仍是少年
    要說最近的院線電影哪個最火,無疑是易烊千璽和周冬雨的《少年的你》。經歷了臨時撤檔和原著小說抄襲風波的《少年的你》,就猶如這片中的角色經歷一樣,浮雲散去待歸來,少年歸來還是你。上座率和排片說明了一切,而片子中切中的要害,就如一顆青石落入平靜的湖面,必將掀起一片久久不能平靜的漣漪。
  • 《蜘蛛俠:英雄歸來》線上跑 願你歸來仍是少年
    9月9日~17日,全國最大運動社交平臺咕咚將帶來《蜘蛛俠:英雄歸來》線上跑,作為今年最值得期待的漫威超級英雄電影,目前為止《蜘蛛俠
  • 歸來仍是少年,甘孜理塘縣的原生態翩翩少年
    翩翩少年看著丁真純真的笑臉和乾淨的眼神,我被這個翩翩少年給吸引了,由此,無論男女老少,我想大部分人都會喜歡這個純真的少年吧,這個笑起來眼睛裡有星星的少年一下俘獲了許許多多人的偏愛,無論男女。希望他歸來仍少年看著丁真的眼神 ,似一股混濁中的清流,卻不知能否抵過這紛繁的世界?我似乎回到了曾經的那個自己:誰人不曾年少時!轉眼十年過去,我與絕大多數人一樣,歸於平淡與普通,一日為三餐溫飽、小家庭而忙忙碌碌。初心,這是我在後來成長中丟失的東西,後來,一些活成自己期望的那樣的人告訴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 夢然《少年》,旋律動聽,願你走出半生,歸來還是少年!
    夢然《少年》,旋律動聽,願你走出半生,歸來還是少年! 原標題:夢然《少年》,旋律動聽,願你走出半生,歸來還是少年!
  • 《少年凱歌》:陳凱歌,倉皇歸來,兩鬢斑白,仍然是少年
    《少年凱歌》:陳凱歌,倉皇歸來,兩鬢斑白,仍然是少年 後來,我買了《少年凱歌》。 看完《少年凱歌》,我得承認陳凱歌導演真的很會寫。他用一切親身經歷為我展現了那個時代與時代下血淋淋的、螻蟻般的群眾,書的結尾他寫下:「一個詩人這樣總結那個時代:『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貴,是高貴者的墓志銘。」
  • 義大利歌手根據中國書籍創作的歌曲:《歸來仍是少年》
    阿爾貝託•卡斯泰利歌曲《歸來仍是少年》音樂MV   《歸來仍是少年》是義大利米蘭歌手、音樂人阿爾貝託•卡斯泰利(Alberto
  • 【讀經索引】讀聖經的五把鑰匙23、24視頻
    編輯|海鷗傳信插畫|網圖視頻|樂仁聖言使命工作坊神師|Fr.SavioYan小編:接下來一周將與大家分享由樂仁聖言使命工作坊錄製的系列視頻【讀聖經的五把鑰匙】,希望藉助視頻的學習,更能了解如何契入聖言的智慧,使聖經的閱讀得以滋養基督徒的生命,並培養起勤讀聖經的好習慣。
  • 「 願你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成網紅句,其實蘇軾原句更高級
    正如歌中所唱:"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肉體會老去,心態卻可以永葆年輕。在網際網路發達的現代,也衍生出了很多網紅句子,"願你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爆紅程度不亞於當年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尤其是一到畢業季,更是成為師生間的臨別贈言。我們當下社會節奏日漸變快,很多事物更新換代的速度也與日俱增。
  • 一位資深中學語文老師,讀經一年後的感受!
    從去年7月29號開始,讀經將近一年,我和我6歲的外孫女張晗堅持了下來。很多願意讀經的媽媽和小朋友沒能跟著我堅持下來,我覺得問題主要在我。第一,我向大家宣導的不夠。因為對於讀經,一開始我也是半信半疑,我怕我萬一誤導了大家怎麼辦。  第二,我的態度不夠堅決。我總是覺得讀經是自覺自愿的事,我沒有理由強迫大家。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音樂人大星推出《唐山少年》,願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其中飽含了對青春的追憶,對家鄉的深情,對人生的思考,對未來的期盼……願正在聆聽的你,在茫茫人海中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大星很清楚在工作之外要給自己留下點什麼,於是在大星的《唐山少年》中保持了一種平凡人的狀態和視角,你能置身於歌詞所描繪場景的中,體會一個平凡人的真情實感。歌裡的場景和感情讓人回憶起年少時的那些單純美好的歲月,就像歌裡的校園故事一樣,有不少遺憾,卻也值得一生回味,沒有傳統的唯美浪漫,卻在樸實無華的細節處碰到一些柔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