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微信的推送規則進行了調整,
希望大家看完我們的推送後可以
多點最下面的「在看」,
喜歡的話也請多分享點讚!
這樣我們的推送
才能繼續出現在您的訂閱列表裡,
節目製作不易,還望多多支持!
以下文字內容為音頻節選
更多精彩內容
歡迎點擊音頻收聽!
播講人:郭煒
節目編輯:高致、程涵
小劇場配音:陳光、程涵
隨著社會的進步,審美也越來越多元化,現在走在街頭啊,什麼打扮的人都能見到,有的賞心悅目,有的讓人以為是百鬼夜行。當然,怎麼打扮自己是每個人的權利,做人嘛,開心就好。但是呢,在咱們古代,審美趨向相對單一,尤其是對咱們男同胞來說,在古代,帥只有一個標準,而且它就和開篇小劇場裡提到的鬍子有關!
大家想想,古代流傳至今的文物裡,但凡有男性形象的,不管是畫兒也好,還是像兵馬俑之類的塑像也好,是不是基本都留著鬍子?可見鬍子,是一個風靡了上下五千年的造型。
這麼說吧,在古代,美男子的標準不僅僅是長了一張好看的臉,更重要的是要長一嘴好看的鬍子!
那在古代大家為什麼都這麼迷戀鬍子呢?
這個原因有兩點。
第一,鬍子其實跟男性激素分泌有關,這就是為什么女性和太監很少長鬍子。於是男人就覺得,用這種方式彰顯自己的男子魅力是最簡單的。要是誰長了一臉好看的大鬍子,那就好像是在臉上寫了「我是猛男」四個大字一樣。
而且鬍子肯定比直接寫字效果好得多啊!所以現代的男同胞們,學一學啊,看看古人留鬍子這段位,簡直是低調中透出了華麗,含蓄中表現了心機。
第二點,其實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留鬍子這事,很大程度上那是不得不留啊!廣東有句俗話,形容做一件事很危險,叫險過剃頭,也就是說比剃頭還要危險。
剃頭一般指剪頭髮,其實刮鬍子也是一個道理。在古代,刮鬍子和剃頭一樣,在人們的心裡都是一件非常冒險的事。這時候可能有人會想問,難道是因為古代的託尼老師的手藝都特別可怕嗎?
並不是這個原因,而是因為在古代,剃鬍子不像現在這麼方便,不是你去超市裡買個剃鬚刀,或者去村口找個王師傅就能幹的。
在古代,刮鬍子有時候真的是要命的!因為古代沒有消毒殺菌的概念,人類有細菌的概念那都得到17世紀、也就是中國的明清時期了,而且是荷蘭科學家列文虎克發現的,中國人有這概念那就更晚了。
您想啊,這之前人們不懂消毒殺菌,一把剃刀這個用完下一個人接著用。而剃刀呢,又都很鋒利,要知道,會手抖的不一定是食堂的打飯阿姨,還可能是剃頭刮鬍子的師傅。
師傅一個手抖,在你臉上割一刀, 流血破相還是輕的,要是細菌感染,那刮的就不是鬍子、更不是寂寞,而是人命啊!
所以啊,在古代留鬍子有時候是因為沒有辦法。您以為那時候所有人都想留鬍子嗎?您知道留鬍子有多難受嗎?是男人都懂。
現在選擇留鬍子的男性不在少數,而且還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有人就會問了,既然這麼多人都選擇留鬍子,那就證明留鬍子肯定不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啊!
現在留鬍子,的確不算痛苦,因為隨著科學的進步,各種潤膚露還有各種皮膚消毒清潔噴霧應有盡有,大小、功效、是草莓味兒的還是西瓜味兒的隨便你挑。
但在古代,有這些東西嗎?沒有啊!所以呢,古代鬍子男必然要面對一堆由一嘴鬍子引發的問題——比如,鬍子周圍汗腺發達,夏天很容易帶來皮膚瘙癢,而且,汗味兒在鬍子裡發酵,湊近聞聞……想想都很酸爽。
再比如,鬍子太濃密,不能消毒清潔,很容易成為臭蟲蝨子的溫床,人家在你的鬍子裡做著美夢,你卻半夜三更還在揪鬍子抓蝨子。
痛苦是痛苦啊,可是鬍子不能刮。剛才咱也說了,刮鬍子,丟掉了顏值不說,還可能會丟掉性命。那可咋辦呢?只能修剪修剪了,至少可以緩解痛苦。
在古代,一般老百姓感覺鬍子長了就自己拿把剪刀,咔嚓一剪,不管最後剪出來的是啥樣,是五毛錢造型還是五塊錢造型,反正也會比任由鬍子肆意生長要舒服很多。
但權貴階級那就不一樣了,您可能會想,權貴階級,是不是有私人造型師啊?那您可想錯了,恰恰相反,人家沒有造型師,因為人家根本沒必要剪鬍子。
主要是那些長鬍子的煩惱,人家可以避免!您想,那些權貴們跟打工人是不一樣的,他們每天下了班,泡個熱水澡,焚香沐浴,喝著小酒,清清爽爽,自然不會覺得長鬍子癢。
至於臭蟲蝨子,有錢人家一般都很乾淨,根本不會有這種煩惱。所以在古代,如果你的鬍子夠長,就代表你地位夠高。
除此之外,如果有人沒鬍子還可能暗示了他的另一個身份。那就是宦官。
之前咱們也說了,鬍子跟男性激素有關,所以宦官一般都不長鬍子。當然,凡事都有個例外。北宋末年有個叫童貫的宦官,是宦官中的天選之子,這個人竟然能長出鬍子!
不過他的鬍子才稀稀拉拉幾根,也就是意思意思,比起別人嘴巴上那一片草原,童貫的嘴就像是荒漠。在古代,宦官的形象都不咋地,大家都看不起這種人。
那麼對官場上的男人來說,有一嘴巴漂亮的鬍子就更加重要了,這可以證明他不是一個玩弄權術、阿諛奉承的宦官。
然而,有人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在明朝正德年間,大太監王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了巴結王振,當時的工部侍郎王佑竟然冒著生命危險和被他人鄙視的風險,自刮自胡,就是為了巴結王振。
所以開篇小劇場裡那個父親才對這件事相當的不齒。這個嘛,我只能說,偶像的影響力果然是巨大的,真愛粉不僅能做到穿同款、吃同款,連沒鬍子的造型都得整個同款。
古代中國,留鬍子是風尚,那麼在遙遠的西方世界是否也是如此呢?有沒有哪一國人反而以沒有毛髮為榮?
剃鬍子對中國人難,對西方人也是如此。在工業革命之前,如何安全有效地剃鬍子是全世界男人心中的頭號未解之謎,馬其頓王朝的亞歷山大大帝就被懷疑是死在了刮鬍刀下。
總之,中外男人總是要面臨這個靈魂抉擇——要面子還是要命,選一個吧。所以西方就和中國一樣,留一嘴大鬍子就成了風潮、成了流行,成了知識文化的象徵。
但是有一個國家在很多年前偏偏不走尋常路,它就是古埃及。
那古埃及代表著潮流、代表著地位的造型是什麼呢?那就是鬍子剃光、頭髮剃光,渾身上下,能光就光。
在古埃及,追求這種光而又光,光光光光的,主要還是貴族。為什麼主要是貴族呢?
答案很簡單,它們跟咱們國家一樣, 修剪毛髮這事,要求太高了,一不小心就感染,就死翹翹了,只有貴族,才能請幾百個造型師,用最好的刀,小心翼翼地刮毛。
沒點身份地位還真達不到這種標準。所以在古埃及貴族心裡,渾身上下沒有毛才配得上他們貴族的身份。
不過就算有一屋子的造型師隨時候命, 但受傷感染的風險並不代表就不存在了。所以為了萬無一失,埃及人喜歡在身上塗滿礦物顏料,這樣可以預防微生物感染。
好吧,微生物感染是有效地預防了,但是礦物質中毒就沒人在乎了。可見在古代,再怎麼想辦法刮鬍子剃頭髮,風險總是存在的。這時候,就要靠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了。
什麼是根本呢?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臉不破,剃刀要爭氣!
在咱們清朝的時候,一個叫讓雅克佩雷的法國人在他老家改進了一下剃刀,並且把他改好的刀稱之為安全剃刀。
好吧,聽到這個名字,一種安全感就油然而生了。可惜,這是一種錯覺。安全剃刀相對於之前的剃刀,雖然有所改善,但就像是從1分進步到了1點零1分。
你用它刮鬍子,那還是容易刮到臉的,要是不找專業的修臉師傅,那可謂是刀刀見血,見血封喉啊。
好吧,既然這安全剃刀也沒那麼安全,那人們咋辦呢?答案是,不咋辦,或者說,該咋辦就咋辦。大鬍子流行了上下五千年,這臉一時半會刮不了,對人們來說根本不是啥大問題。
繼續留著個大鬍子生活唄,要一張臉真光溜溜的,在當時才叫奇怪。可是誰想得到,一種T字型剃鬚刀橫空出世了,它竟然讓刮臉不再成為老大難 。
這種T字型剃鬚刀是在20世紀初在美國發明的,它長啥樣呢?就跟現在最常見的那種男士剃鬚刀區別不大。
男士們,您們今天刮鬍子的時候有安全感嗎?至少不會一邊刮一邊擔心自己小命不保吧,所以這種T字剃鬚刀才是真正的安全剃鬚刀。
雖然人們發明了安全剃鬚刀,但幾千年蓄鬍子的潮流並沒有那麼容易改變。那到底是什麼事情讓男士心甘情願颳起了鬍子呢?
好吧,現在刮鬍子不用找村口王師傅了,自己拿把T型剃鬚刀對著鏡子也能刮。但是鬍子已經留了上千年的男士們突然發出了反問:刮鬍子的意義在哪裡呢?答案是,沒有意義。
那時候大鬍子仍然是主流,鬍子痒痒不舒服了,拿把剪刀剪短一點兒也能過日子。所以到底幹嘛還要把鬍子颳得乾乾淨淨呢?
不過,刮鬍子的意義很快就出現了:也就過了幾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來了,這時候你再去採訪男士們,他們會告訴你:刮鬍子意義重大,生死攸關。要是不刮鬍子,小命可能不保。
啊?怎麼扯來扯去,刮鬍子還是一件性命攸關的事情啊?原來,一戰期間,不少國家打仗都用了生化武器。士兵為了防禦,當然得用防毒面具。
但是如果臉上有鬍子的話,防毒面具就沒法完全跟臉貼合,會留下縫隙,那毒氣就會往裡鑽。你說這是不是生死攸關?
所以男士們個個都開始把臉颳得乾乾淨淨,油光發亮,就算真要留鬍子,那也不能留妨礙戴防毒面具的鬍子,最多就留一種叫「衛生胡」的。
那衛生胡具體是啥樣?就是希特勒留的那種鬍子。就人中上一小撮毛,跟防毒面具親不著。所以當時,刮鬍子那不是為了美,而是為了命。
可是久而久之,大家發現,哎,這些男同胞們,鬍子一刮,臉一露,好像還蠻帥嘛。一張帥臉,被鬍子埋沒住太可惜了!
就這樣,一戰過後,剃光鬍子反倒成了審美主流。這上下幾千年的傳統就這樣被戰爭中的新式武器改變了,真是誰也想不到啊。
不過可能有人也會注意到:這幾年的電影電視劇,活躍在熒幕上的中外影星們,似乎不少人都蓄著鬍子。
而且觀眾們甚至也會覺得:蓄上鬍子的男人才更有男人味兒,這已經和二三十年前的潮流不一樣了——那時候,男主角再怎麼狂野,最多也就是頂著一頭長髮,臉還是乾乾淨淨的。
那蓄鬍子的風潮為什麼又有點捲土重來的味道了呢?也許是因為反恐題材的影視成了時下熱門,也許只是因為時尚是個圈,這個潮流完了以後,再換回前一個。
但總之啊,您別小瞧了這一根根鬍子,它這背後藏的歷史還是挺多的。錄完這期節目我也有點糾結了,您說,我到底是把鬍子留起來好呢還是刮掉好呢?做男人,可真難!
編輯:謝佳漫
素材來源:網絡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請與本公號後臺聯繫。
註:本文及其音頻版權歸屬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未經授權不得挪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