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大陸腳步,臺灣「宅經濟」發燒!

2020-12-23 海峽商業

臺灣民眾對外送員(大陸稱「外賣小哥」)的暴增非常有感,因為在路上幾乎隨時能看到多部外送摩託車,急行穿梭於街頭巷尾,形成「快遞臺灣」的街景一隅,猶如早年的人力黃包車。

臺灣滿街「吳柏毅」(Uber Eats)、「腹龐大」(foodpanda)和「拉拉姆」(Lalamove),加上幾位外送員因交通事故過世,「共享經濟」一躍成為各家媒體頭條。

其實從國際上的Uber、Airbnb、共享單車到WeWork,到大陸的美團外賣、餓了麼等,這些爭議不斷的共享經濟,早已起落浮沉好幾個循環。

四大超商全數搶進

外送商機席捲全臺,不僅餐飲業者爭相投入,臺灣零售業也紛紛加入戰局。

繼全家、7-ELEVEN之後,OK超商跟進,攜手粉紅熊貓「Foodpanda」推出外送服務;萊爾富也規劃於2020年上半年推出外送服務,屆時臺灣四大超商全數搶進外送市場,要跟餐飲業者分杯羹。

據OK超商表示,首波將以雙北地區10家店作為測試,外送商品初期聚焦自有品牌鮮食,包括炸雞、蛋撻等熱食,還有OKchoice系列袋裝微波食品,以及茶葉蛋、OKcafe美式跟拿鐵等,總品項約15項,以點心跟飲品為大宗,目的是搶攻上班族下午茶、夜貓族宵夜兩個時段,估計將帶動合作門市整體業績成長10%。而OK也成為Foodpanda合作的第一間超商。

超商之所以積極搶進外送市場,有三大主因:

一是瞄準持續發酵的「宅經濟」,顧客對於配送到宅的服務,無論使用習慣或需求度都不斷提升;

二是店鋪商圈的延伸,全臺超商總數超過1.1萬家,密集度高居全球第二,要再大幅展店不易,而外送模式正好可作為店鋪貨架的延伸;

三是營業時段的互補性,超商營業時間可用來填補餐廳非營業時段的顧客需求,也創造出離峰時段商機。

以超商業界首推外送服務的全家來看,早在2019年外送市場打得如火如荼前,全家2018年11月就攜手新加坡商Honestbee(已停止在臺營運)推出外送服務;2019年9月,全家更進一步跟Uber Eats合作,在雙北地區提供外送服務,包含鮮食、咖啡飲品、餅乾零食、日用品等都可外送,而全家也成為Uber Eats平臺首家入駐的零售業者。

目前外送效益如何?全家指出,從銷售數據來看,以販賣BBQ韓式炸雞的板橋板農店,以及主打咖啡輕食的敦新店業績最佳,一般商品則以飲料、咖啡、早餐鮮食最熱銷;從銷售時段來看,除了午餐、晚餐尖峰外,晚間11時至凌晨1時亦為另一波高峰,也成為實體店夜間離峰時段額外的營收來源。

據全家統計,推出外送服務後,單店營收平均成長10%至20%,假日更可較平日多出30%。

統一超商也在2019年9月,攜手臺灣大車隊旗下子公司全球快遞,提供7-ELEVEN店鋪部分商品外送服務,目前外送範圍涵蓋六都跟新竹市區,外送需求最大宗的品項是咖啡。統一超商指出,雙方合作重點是解決門市外送人力不足的問題。

外送員工作超搶手

隨著「懶人經濟」快速躥起,或許是外送平臺刻意操作,月入10萬(新臺幣,下同)的消息,在臺灣炒得沸沸揚揚。從青年男女、中年大媽大叔,只要能騎車、能滑手機、會使用系統,都可以加入外送平臺共同追逐這個美夢。

在臺北市某間小吃攤的騎樓牆上,張貼徵人啟事,要徵求瓦斯工人,5萬甚至6萬的薪水待遇已經不低,仍舊不容易找到合適人員。那麼為什麼所有此刻經濟上有缺口的人,都投入外送市場呢?

首先是外送平臺的門坎不高。相較於各種行業,年齡限制算是寬鬆,也沒要求外貌等個人條件,基本要求就是備有駕照、手機以及學會作業系統,通過公司的基本面試就能加入工作行列。

第二是時間彈性自由。比起傳統公司固定工時制度的硬性規定,外送員時間多半操之在己,有單就跑,沒單的時候,每個人利用時間自由分配,或者索性有狀況就直接下線(意即下班)。

事實上,隨著「宅經濟」蓬勃發展,外送平臺興起,104人力銀行針對近5年曾擔任外送員、300多名求職者發出問卷,外送員高達8成是兼職,而且是年齡介於15歲至18歲的兼職者;正職收入比大學畢業生月薪3萬元高出1.2萬,其中,最高可達18萬元,最低僅2萬元。

Yes 123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表示,外送平臺崛起,論件計酬、工作彈性、薪資高的優勢,不少快遞都轉行當外送員。楊宗斌觀察,物流業近來頻頻以高薪「搶人」,不少正職月薪從5萬元多,一口氣調升至6萬元,兼差的時薪也上調到200元至250元。

「月入10萬」為許多人編織了一個夢想,這畢竟不是一般小資族或小老百姓光光努力就能輕易到達的目標,或許因為如此,才會有這麼多人選擇投入美食外送的市場,期望透過這個行業,能為自己累積「第一桶金」。

外送員風險、勞權受關注

不過,最近臺灣外送員連續發生意外事故,10月10日假期中,三天發生兩起外送員死亡事故,假期過後又發生一起外送員撞死路上老翁事故,肇事的年輕外送員需要負擔賠償,甚至刑事責任,讓外送員風險與勞權問題受到各界關注。

事故之後,外界焦點放在外送員與平臺業者之間的關係,到底是「僱傭」還是「承攬」。臺灣勞動部門很快地宣布此兩個案為「僱傭」,但業者認為公司與外送員為承攬而非僱傭關係。

到底該是僱傭還是承攬,有待勞動部門在制度面上作明確定義,基於保護勞工的立場,當然該優先考慮對勞工較有保障的僱傭關係。

不過,更值得探討與關注的是:外送員暴增代表的經濟與社會涵義,以及未來可能的改變與政策。

根據勞動部門的統計,目前全臺有7家食物外送平臺業者、共計聘用8萬名外送員。然而必須注意的是:外送員的數量是近兩年開始暴增,因為這種美其名為「宅經濟」的趨勢是近年興起,去年快速加溫。

以2012年前就進軍臺灣、目前臺灣市佔率最高的外送平臺Foodpanda為例,2019年平均每日訂單數量較2018年同期成長高達25倍。合作餐廳也倍增,活躍使用者更整整成長了20倍之多,用人則較剛到臺灣時多了35倍,外送員大部分為20到30歲的年輕人。

其他數字、虛擬世界業務可成長千百倍,耗費人力卻幾乎不用增加,但外送宅經濟不同,需百分之百落實在實體世界,任何增加的外送業務,都要增加更多的外送員才能處理。

外送員工作為何能吸引這麼多的年輕人投入?當然,收入一定是首要考慮,特別是網絡上不時出現「我是外送員,月入10萬元」的文章,更讓不少年輕人認為當外送員,是他們累積百萬元「第一桶金」的最實際方式。

換個角度思想,外送員工作辛苦、風險高、前景有限,實在不像是能讓年輕人趨之若鶩的工作。一般外送員接1份單的收益大概是70到90新臺幣左右不等,為了搶單、搶時間,外送員幾乎是披星戴月、總是奔馳在馬路上,1天要接超過40到50張單,而且幾乎全月無休,才能有所謂的「月入10萬元」。

除了辛苦,更重要的是風險極高,不論對外送員或其他人而言,都是如此,這由外送員車禍案例增加可看出來,此外,長期暴露在市區汙濁空氣中,身體健康也必然受影響,網上形容「用命換錢」並非虛言。再看工作長期前景,外送員很難有太多「成長、升遷」前景。

長期低薪的過勞之島

這樣的工作能吸引眾多年輕人投入,其實就是臺灣長期低薪的結果。根據臺灣勞動部門2019年8月公布一份近五年大專畢業生薪資資料,大學畢業生平均月薪只有30422新臺幣,如果以行業看,吸收較多年輕人的住宿及餐飲業平均薪資更僅有28030新臺幣而已。年輕人起薪如此低落,當然讓拼老命、拼爆肝後月入可破10萬新臺幣的工作,顯得如此美好又吸引人。

縱然民進黨當局一直宣傳臺灣經濟是「近20年來最佳」、失業率持續下降到近19年來低點,但實情則是這兩年創造的新就業機會只有過去的一半,失業率會下降的主因是這幾年正好是退休潮高峰;同時薪資未增、增加的就業機會以質量差的低階工作居多。

如果民進黨當局繼續陶醉於失業率下降的錯誤表象,甚或蓄意誤導社會,而不細查現在增加的就業機會比過去少、附加價值亦低,未來臺灣只會是更嚴重的爆肝、過勞之島,年輕人活得更辛苦。

文/本刊特約記者 徐若慈(臺灣)

海峽商業(hxsygw)

相關焦點

  • 臺灣出口商品43.8%銷往大陸,港媒:疫情放大了大陸對臺灣經濟的重要...
    兩岸日趨緊密的經貿聯繫頗引人注目:據臺灣方面統計,今年1至11月臺對大陸(含港)貿易總額為1951.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2.9%,其中出口1367.4億美元,佔出口總額的43.8%。國臺辦新聞發言人朱鳳蓮表示,這些數據表明,如果沒有大陸,臺灣對外貿易將出現巨額貿易逆差,今年經濟將難以維持正增長。
  • 臺灣經濟持續增長,蔡英文要與大陸「經濟脫鉤」?臺灣或成孤兒
    抓住這個機會,民進黨當局開始鼓吹,臺灣在疫情中表現優異,經濟持續增長,乃是亞洲四小龍第一。還大言不慚的稱臺灣應當趕快脫離大陸的影響,獨自發展,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臺灣經濟與大陸密不可分換句話說,民進黨當局想要實現其「臺獨」夢想,那麼他們就得把臺灣的經濟和大陸之間聯繫完全隔開,不過終究是痴人說夢而已。
  • 電玩暢銷餐飲業轉型 疫情升溫臺灣「宅經濟」
    中新社臺北4月19日電新冠肺炎疫情下,臺灣民眾外出減少,在零售、餐飲等業都催生出「宅經濟」的新趨勢
  • 臺灣推出「投誠」食品 大陸加快統一腳步
    自此,以蔡英文為首的臺灣當局的「抗陸」行為從未停止,從蔡英文的「雙十講話」、訪美,努力在國際上謀求生存空間,臺籍港區政協委員凌友詩「兩會」發表演說,卻慘遭臺灣內政部50萬新臺幣罰款,直至最近鼓吹「武統」的大陸學者李毅遭臺灣當局強制出境處罰,我們能清晰地感覺到中國大陸在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方案」上正在大步向前邁進,同時臺灣當局也越發敏感,「抗陸」聲浪和行動不斷出現。
  • 臺灣前經濟主管:大陸是臺灣經濟發展不可或缺要素
    尹啟銘(右)指出,兩岸貿易已成為驅動臺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圖片來源:資料圖)中國臺灣網5月14日訊綜合媒體報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化進展等原因,臺灣內部日前不斷出現與大陸經濟「脫鉤」的議論。對此,臺灣前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尹啟銘表示,2000年以來,臺灣進入以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時代,其中最大動力來自大陸,已是臺灣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綜合臺灣「中國時報」等媒體報導,5月13日,臺灣前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尹啟銘發表評論指出,1990年10月臺當局開放3353項產品可對大陸間接投資,迄今整整30年。對臺商而言,大陸是生產基地也是重要的市場機會。
  • 大陸是臺灣經濟的最大依靠
    十年來,臺灣從繁華富庶的「亞洲四小龍」之首,逐步陷入低迷與停滯,提振經濟,成為臺灣民眾最大的訴求。 臺灣的興起更多依靠與發達國家的互補,而在未來,臺灣的成長,更從根本上取決於大陸。其未來戰略中心,必然從美日體系,轉移到大陸體系。 大陸是臺灣經濟的最大依靠。
  • 不是取消ECFA,大陸對臺灣經濟的真正狠招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不會引頸受戮,任美國擺布,除持續對美反擊外,也可能加大對臺灣的壓力作為牽制。這個美國大選前美陸臺三角關係的基本態勢,也主導了本次大變局2020兵推各種想定的推導方向。 在經濟層面上,2月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生效後,雙方的對抗性並未如外界預期獲得緩解。美國5月開始先是斷絕華為的代工供應鏈,緊接著宣布取消香港經貿的特殊待遇。
  • 國臺辦:臺灣經濟離不開大陸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北京訊(記者楊娜)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針對日前民進黨發言人發表有關,「2020年臺灣對大陸出口創新高,證明大陸需要臺灣,而不是臺灣對大陸的依賴加深」的言論,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作出了反駁。
  • 國臺辦:臺灣經濟離不開大陸,大陸發展進步是臺灣的重大機遇
    海外網1月13日電 1月13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朱鳳蓮就涉臺熱點問題回答記者提問。有記者問:民進黨發言人日前稱,2020年臺灣對大陸出口創新高,證明大陸需要臺灣,而不是臺灣對大陸的依賴加深。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謝謝。 朱鳳蓮表示,我們已經連續好幾次發布會涉及到相關問題。
  • 臺灣經濟成長率超過大陸的真相
    臺灣中國時報社論說,臺灣今年經濟表現出色,臺當局經濟主管部門「主計總處」將成長率預測值由原來的1.56%調高到2.54%,顯著超越國際貨幣基金預測的1.9%,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更看好,估計將超過2%,可能是數十年來首次超越大陸。表面看來這是個好消息,深層觀察卻可能是一個大警訊,臺灣切勿自滿,更不可掉以輕心。
  • 大陸市場是臺灣經濟成長的動力源泉
    而今年前三季臺灣整體的貿易順差為403.1億美元,但是對大陸的貿易順差為619.4億美元(若是根據大陸統計則為992.8億美元),也就是說臺灣若是沒有大陸市場,對外貿易要呈現216.3億美元的貿易逆差,若是換算成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比率大約為143%,由此可見,大陸廣大市場絕對是臺灣經濟成長的動力源泉。
  • 2020年臺灣對大陸出口創新高 國臺辦:臺灣經濟離不開大陸
    16:49 來源: 金臺資訊 舉報   人民網北京1月13日電 (劉潔妍、蘇纓翔)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 林毅夫:只要大陸經濟發展得好,臺灣的經濟就會更好
    這一連串的改革與轉型,造就了臺灣長達30年的經濟快速發展,並帶動社會及政治的轉型。而今,臺灣已從昔日的「奇蹟典範」變成了現在的「衰退典範」。和經濟高速增長的大陸相比,臺灣的相對衰退速度更為劇烈。近日,大陸宣布自8月起暫停47個城市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試點。島內發布數據顯示,這將讓臺灣損失760億元新臺幣。
  • 經濟總量已被大陸五省甩在身後 臺灣經濟到底怎麼了?
    臺灣「行政院」主計處2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臺灣GDP增長0.85%,預期增長1.06%,創6年最差表現。有臺媒注意到,若以經濟總量來看,目前大陸已有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五省的GDP規模超越臺灣。臺灣經濟哪裡出問題了?從經濟增速看,臺灣經濟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值,去年四季度年化增速為-0.28%,重回衰退。
  • 臺灣民眾看大陸:看別人努力 方知自己腳步太小
    中新網11月23日電 臺灣《旺報》23日刊登臺灣逢甲大學學生林姿慧的文章稱,有的臺灣年輕人說對大陸沒有興趣,但她很慶幸自己沒有逃避去了解,這群在大陸、卻與自己講著相同語言的人們,因為看過別人的努力才能知道自己腳步太小、深度太淺。資料圖為兩岸學生在臺北民族小學共上數學課。
  • 臺學者:臺灣經濟靠大陸才是常態
    參考消息網1月7日報導臺灣中時新聞網1月5日發表臺灣中華大學教授尹啟銘的文章,題為《臺灣經濟靠大陸才是新常態》。全文摘編如下:日前媒體報導臺當局行政部門人士的話表示:「隨著臺灣投資規模擴增,以後除非基期因素等特殊狀態,否則臺灣經濟成長高於全球平均及居亞洲四小龍前段班將會是常態。」不禁讓人對該人士的大膽預測感到佩服,另一方面則對於他有關經濟成長動力的解讀,若不是外行就是在故意誤導社會大眾感到可悲。
  • 新黨陳麗玲:臺灣不能想賺大陸錢,又要罵大陸
    新黨主席特別助理陳麗玲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蔡當局關閉中天新聞臺,加上蘇偉碩醫師事件,寒蟬效應全面蔓延,兩岸原本很多論壇因疫情改視頻方式進行,「現在連錄視頻都不敢」,兩岸議題幾乎變成沒人敢碰,但是不能「拿起筷子吃飯,放下筷子罵娘」,臺灣不能想賺大陸人的錢,然後又要罵大陸。
  • 宅經濟發酵 物流業者打造臺灣最大綜合服務園區
    宅經濟發酵 物流業者打造臺灣最大綜合服務園區2014-03-13 10:01     來源:中國臺灣網     編輯:郭慶娜  中國臺灣網3月12日消息 臺灣宅經濟持續發酵,物流業者提早布局。據臺灣今日新聞報導,由於看好臺灣物流倉儲因宅經濟發展的前景,臺灣永聯物流地產開發公司正式進軍開發全臺物流園區,並成立臺灣最大規模的現代化智能物流園區-「永聯物流共和國」,串聯全臺物流網絡。
  • 2020年臺對大陸出口創新高 國臺辦:臺灣經濟離不開大陸
    中新網1月13日電 國臺辦13日舉行例行發布會,發言人朱鳳蓮表示,臺灣經濟離不開大陸,大陸持續發展進步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重大機遇,是廣大臺胞的重大利好。民進黨發言人日前稱,2020年臺灣對大陸出口創新高,證明大陸需要臺灣,而不是臺灣對大陸的依賴加深。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
  • 林毅夫:只要大陸經濟發展得好,臺灣經濟就會更好
    我們知道這幾年臺灣的經濟有一點停滯,我想分析一下臺灣的經濟為什麼會停滯,然後我想和各位探討一下怎麼再創臺灣經濟發展的奇蹟。 「臺灣經濟奇蹟」是怎樣誕生的? 臺灣的經濟發展被認為是奇蹟,是說在50年代的時候,臺灣經濟還非常的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