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就是仇視男性:歐洲女權運動最初的樣子,你或許不敢相信

2020-12-22 眾說

20世紀那會兒,歐洲文壇上有一位名叫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作家,在當時是個頗具爭議的角色。這老姐是位女權運動者,主張「女人是處境而非先天造成的」,覺得人不能決定自己生而是男是女,但也不能因為生成女的就被剝奪為自己人生做打算的權利啊!對於這種思考,她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多有體現,然而當其代表作之一《第二性》於1949年推出時,歐洲的鍵盤俠們罵得那叫一個慘,甚至連「女納粹」、「女同性戀」這樣的大帽子都扣頭上了。

筆者倒覺得波伏娃要求不算高,她出生於富裕家庭中,家境殷實吃喝無憂,父母又樂於包辦一切。但這老姐不想當被寵壞的孩子,想要自己把握人生。僅此而已,有人就如此噴她:你咋就這麼矯情呢?問題在於,彼時歐洲女權運動發展已日趨成熟,隨著女性的社會地位逐漸被認可,女權運動的發展也有了相對肥沃的土壤。即便如此,波伏娃仍被她所處的時代排擠。事實上,在男性佔據社會絕對的領導地位的歷史時代,女權運動曾十分坎坷猙獰,諸如「蓋達組織」、「刺客聯盟」的戲碼隔幾天都要上演一回,咱今天就來談談這段往事。

1791年9月,乘著法國大革命的春風,女權運動先驅奧蘭普·德·古熱(Olympe de Gouges)發表了《女權與公民宣言》。這篇宣言是以歷史上著名的《人權宣言》為藍本提出的,也不知奧蘭普同志是不是在碼字時偷懶了,內容總體大差不差,她基本就是改了一些字眼,例如將原文中的「男人」全部替換為「女人」,把「公民」特別修改為「女公民」。奧蘭普提出,既然女性也承擔了社會中一些最苦最累的活,那憑啥女性就不能跟男人一起分享諸如政治這些更加核心的東西呢?

這種要求乍一聽並不過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奧蘭普在《女權與公民宣言》中明確提到了一句:「對於婦女行使自然權利的唯一限制,就是男人的永遠專制。」或許這話道理是對的,但把兩性擺在對立面,這種事只要開個頭就停不下來了。結果好端端的「女性宣言」變成了帶有一定引戰意味的「萬惡之源」,不久之後,法國各大中小城市街頭巷尾都出現了一些專為女性開設的酒吧,男人不準進入,而女人們則在裡面喝酒吐槽,牢騷越發越大,女士們直接將抱怨演繹成了對男權的仇視,於是,她們決心搞一些大新聞。

對於法國的女權運動,筆者倒是特意翻閱了不少文獻,總結而言法國女人們過去搞女權的一大法寶就是一個字——燒。或許是性格比較浪漫平和,在女權運動熱潮最高漲的時期,雖然她們也三天兩頭就跑大街上遊行示威,到處張貼海報,但極少衝著製造流血衝突去。不過,法國婦女們卻每次都要攜帶一些政治色彩較重的書籍紙張,在人群密集處放火焚燒。其中最出格的莫過於跑到政府建築門前燒拿破崙時期制定的《民法典》,有時玩上頭了連國旗都要遭殃——在她們看來,這些東西都是由男人制定的,它們是男權社會的集中體現。

在廣大法國婦女群眾中滋長出的「仇男情緒」,蔓延到英國時就變味了。英國男人講究一個「紳士」,相比之下那會的女人卻暴躁得多。英國女權運動發展史上,狠人比比皆是,其中就包括女權運動大佬艾米琳·潘科赫斯特。此君於1913年時蒞臨美國視察女權運動建設工作,同時做了一場名為《自由或死亡》的演講。其中,艾米琳自比「士兵」,諸如「戰鬥」、「攻擊」等詞頻頻出現。注意,這些詞可真不是僅僅用來鼓舞士氣的,縱觀艾米琳大佬一生,咱把她老人家歸為賓·拉登同行都不過分。

艾米琳建立了一個結構嚴密的女權主義組織「女權同盟」,網羅了大批追隨者,甚至連她的倆親閨女都是其中的狂熱分子。根據資料,艾米琳曾策划過許多十分出格的事兒,其中有一次,當英國某位高官(應該是當時的首相)在會場做演講時,艾米琳就率領著一批嘍囉衝破保安的封鎖,跑到大廳中放肆地尖叫。她本人則指著在座的各位質問:為啥不讓女人來代替這些男人?由於這號人的存在,每當有重要活動舉辦時,人們都要格外注意會場的安保工作。當艾米琳發現自己無法得逞時便會執行「備用計劃」——帶人在會場外邊縱火,強行打斷活動;或是各種打砸,弄出很大動靜。總而言之,只要讓「男人的聚會」舉行不下去,她的目的就實現了。

要命的是,「恐怖大佬」艾米琳因此成了當時女權界的神話,一時間冒出了不少效仿她的人,給當時的社會秩序和治安都帶來了巨大挑戰。甚至有比艾米琳更極端的群體,她們計劃對「大人物」們下狠手,策劃搞一些刺殺甚至是顛覆運動。當然了,這些事兒絕大多數也只不過是想想而已,真正落實的幾乎沒有。

雖說世界女權運動首先是在法、英兩個國家展開的,但這倆卻都是反面教材。相比之下,美國的女權運動就好得多。當女權主義在美國興起時,黑人運動也正如日中天。機智的美國婦女們有樣學樣,將女權運動巧妙地同《獨立宣言》等綱領直接捆綁在一起,高喊「人生而平等」等神聖不可侵犯的口號,一下子變成了美國的政治正確;再加上黑人運動吸引了大部分火力,因此,美國女權運動的進展相對來說更加順利。

事實上,在很長時段時間裡,許多歐洲人根本沒有了解所謂「平權」的真正含義。眾所周知,歐洲人強調「紳士精神」,禮讓婦女;但換個角度來看,善待婦女卻反而是男權的具體表現之一,即強調女權依附於男權,男性包容女性。於是從19世紀開始,歐洲女士們為各種權利而奔走叫喊時,男性一次又一次地選擇退讓,但實際上,男人們心裡大概只是這麼想的:女人嘛,社會的弱勢群體,讓讓她們也是應該的。直至一戰結束後,有社會學家在研究平權問題時直接指出:直至今日,女人們也不屑於去擔任建築工、下水道工等工作,更不會替男人去上戰場,所以男人們也不會讓她們走上政治場(大意如此)。

所以說,歐洲男女權關係就像船與水,水漲船高,從未達到真正的對等。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17年,當年,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成立,在蘇俄建立的第一天,列寧就向國民宣布:新政權將會尊重每一位俄國女性,充分保障她們的權利,其中就包括政治權利。蘇聯老大哥人狠話不多,直接設置了大量專為女性準備的公職,甚至在國家核心權力機構中也有女性的身影——在當時,英法美這些自詡「自由開明」的老牌資本主義強國乾脆都無法接受這點,甚至抨擊其荒謬。

總體而言,世界女權運動從興起到今天,整個過程漫長而複雜,這篇文章恐怕講得連個皮毛都不算。然而我們不得不正視的是,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所謂的「女權」本質就是一種「仇男情緒」,這絕對是不正常的。也正如一些社會學家所闡述的那樣:真正健康的女權運動,是讓女性力所能及地與男人們一起分擔社會的壓力,這是平權運動健康發展的唯一途徑;而只強調同男性分享權利,對對方承擔的義務隻字不提,這是虛假的女權。筆者認為,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男性和女性在其中扮演著各自的角色,承擔著相應的壓力,重要的是做到相互認可和尊重;倘若過分強調性別和權利,無論出於何種目的,顯然都是矯枉過正的。

相關焦點

  • 馬伊琍這番話上熱搜:將男性視為仇敵的女權,很噁心
    極端女權的邏輯就是這麼蠻橫不講理,只要你不跟男性一刀兩斷,就是不女權。「如果不敢表現你的女性特質,而是以掩飾它來交換這個社會對你的某些意見的尊重,這是很悲哀的,不論是處於什麼領域中的女性都要做回自己,如果你沒有辦法給女性一些即有角色的啟蒙,那並不是女性的先鋒,你只是成就了你個人而已」。
  • 一戰,女權運動的催化劑;女權運動自此蓬勃發展
    當然,不止當時的歐洲社會如此,以中國文化為首的東亞社會中,三從四德是也當時的主流文化。圖為一戰中的英國女兵。這一現象一直延續到了近代,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社會結構開始發生變化,此時的歐洲也處在思想啟蒙時期,女權運動開始萌芽。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更是給女權運動提供了生長的土壤,歐洲社會大量男性參軍,許多崗位空缺,這使得無數女性走出廚房,步入社會,填補男性的空缺。
  • 女拳還是女權?網際網路時代下,女權主義危矣?
    其思潮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者針對封建等級制度和宗教神權至上提出的人權觀念已經潛在包含了女性人權的不安定因素在內。當人人平等的口號已經深入人心時,男女平等問題的提出已經不可避免。
  • 踩低男性綁架社會道德,畸形的「女權」觀,真的很醜
    然而,在特別主張女權的快節奏社會中,生子竟也成為了一樁匪夷所思的事件。這不禁讓人唏噓。女權主義又稱女權運動,起源於西方社會。後在1919年五四運動的時候,傳入中國,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最初追求的是男女平等,絕對意義上的相等。從政治、倫理、權力等生活方方面面追求平等主義。女權意識形態的進一步演變到了社會新時代,逐漸歪了風氣。以強制性的言論和行為絕對的對結婚、生孩子說「不」。
  • 泰勒《The Man》MV發布引熱議,你所認為的女權是怎樣的
    泰勒·斯威夫特寫這首歌,就是想要描述如果她是一個男人,人們會怎樣看待她。在2月27號,泰勒斯威夫特的《the man》新mv正式發布,視頻中充滿了對男性種種行為的諷刺,泰勒一直主張女權,也敢於為女權發聲,那麼在你眼中,真正的女權是什麼?
  • 中華田園女權:女性不付出任何代價,即可超越男性地位
    有不少人理解女權是,我是女人,所以我有權利。而真的女權是,因為我能比你強,所以能獲得比你多的權利,最差也是,因為我不比你差,所以我獲得和你一樣的權利。當今社會下,天生是就是女人只讓女人擁有一項男人不具備的權利,那就是你決定把自己嫁給誰,生育權交給誰。
  • 一文讀懂女權運動發展史,為何女性一直覺得她們未被平等對待?
    女權運動當初的興起是有特殊的時代背景的,這個背景就是工業革命,女性進入工廠,工廠女工成了不可或缺的勞動力,她們也有了自己的經濟權——在此之前她們沒有工作,沒有錢,沒有發言權,只能當家庭婦女相夫教子——慢慢地中產階級女性不再滿足於舊有傳統對女性的種種束縛,她們要求擁有和男性一樣的權利,於是女權運動就興起了
  • 豆瓣9.2的頂級劇,憑什麼高調「反女權」?
    隨即她表示,女權主義者看似為所有女性爭取權益,實則看不起家庭主婦。「她們想給女性選擇權,但如果你敢選擇做全職媽媽,你肯定有問題。如果你不覺得自己被奴役,那就是你愚蠢。」她們一邊是女權主義的先鋒,一邊有自我物化、討好男性的嫌疑。在女權運動中她們不乏私心,各自追求著對自己有利的「女權」。
  • 怎樣識破反女權者
    反女權者有多重化身,可以是男權主義者、男權運動活動家、反女權鬥士或者 PUA (Pick Up Artist) 一類以剝削女性為榮的男性。反女權者一般有如下的信念:1.   性別不平等確實存在,但男性才是當今社會制度下最大的受害者,女性壓迫男性。2.  當今的婦女運動 / 女權運動包含著迫害男性的邪惡陰謀,必須對過度的婦女解放運動進行打擊。3.
  • 我不敢在韓國談女權
    如果你關注歐美新聞,那麼你一定對me too運動不陌生。不少韓國男性宣稱自己患上了「恐女症」,因為他們認為每個女權主義者都打著兩性平等的旗號奪取女性特權。他們把韓國婦聯甚至女權團體放在整體男性的對立面,認為她們激化了男女矛盾,妨礙兩性和諧發展。甚至有人在韓國婦聯網上頻頻發帖,要求解散韓國婦聯和女權團體。
  • 去世100多年後,這位女權運動領袖真想被川普特赦嗎?
    川普宣布赦免的人是蘇珊·安東尼,她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女權運動領袖,曾於1872年因違反當時僅允許男性投票的法律而被逮捕。蘇珊·安東尼早在1906年去世,距離現在已經114年了。用川普自己的話說,「她從未被赦免過,怎麼花了這麼長時間?」川普籤署對蘇珊·安東尼的赦免令。可是,安東尼真的想要她一生中曾不屑一顧的聯邦政府的赦免嗎?
  • 「女權主義」-你真了解嗎?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女權的話題越來越熱,各種聲音摻雜一起,你來我往,百家爭鳴,本來是一件好事。但隨著討論的深入,各種新穎詞彙也不甘寂寞的冒了出來:「中華田園女權」,「女權癌」,「女權婊」。。。隨著進一步討論,雙方直接鬧到了網絡對罵的地步。我們先不站隊,回來原地,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女權主義」和她的發展史。什麼是女權主義?
  • 當我反女權的時候,我反的是什麼?
    而對於僱傭者來說,所謂的平等,就是帶來同樣的效率,於是很多職位會偏向男性。由於生理限制會導致女性的經濟收入很難與男性相匹配。這就造成許多低收入女人願意依靠男人來補償這一塊不平等。女性擇偶觀裡的向上兼容或慕強心理可以算是「男權社會」下的一種無奈。
  • 神奇女俠緣何「神奇」:漫畫產業與女權運動的糾葛史
    在那張著名的「We can do it」海報上,挽起衣袖秀出健壯的肌肉的鉚釘工羅西,鼓舞了無數女性同男性一樣進入工廠為戰爭做出貢獻。也就是在這個時代,漫畫在美國成為了一種新的流行文化形式。他心目中的女人是本質上純潔的,因此才優於男人。他將捆綁視為一種控制感:捆綁代表了非暴力的愛,而真正該被捆綁的是充滿暴力觀念的男性,他們應該服從於強大的女性。神奇女俠中大量的捆綁橋段,在他眼裡是要故意使讀者欣賞捆綁,並從中學會「享受服從」。這些都與平權運動的觀念有所出入,很多人認為這是將女性理解為某種僵化的本質化形象,值得批判。
  • 驚奇隊長的「女權」觀為何遭受抵制?
    布麗拉爾森的選角顯然也考慮到這點,或者說就是他們特地要求「不迎合男性審美」,以塑造一個女權的代言人。至於不喜歡這個人設的女性觀眾,他們的解釋是「在男權社會呆太久,審美觀被影響」。可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需要從最開始的「原點」說起了。男權?女權?進化心理才是一切按照某些解釋,女性之所以會覺得驚奇隊長不好看是因為長期受到男權的影響。
  • 女性才是女權運動中最大的敵人嗎?|《美國夫人》人物篇
    而且凱特·布蘭切特的氣場,實在是無法讓人不把她放在女主的位子上。劇情所聚焦的美國20世紀70年代,正值女權運動的高峰期,這時候自由派女性站出來為自己的權益做鬥爭,力求將《平等權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簡稱ERA)》寫入憲法。
  • 訪談|從美國婦女史到中國女權運動史,女權主義如何改變世界
    這就是學界的女權主義的行動——開設課程背後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女權運動就是要反對一個男權中心的社會制度和文化,那麼知識生產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當然後來我們有了福柯的後結構主義理論:知識就是權力,就是力量,誰能投入知識生產,誰有話語權,這都跟權力相關。歷史上女人發不出聲音就是女人沒有權力,沒有話語權,不能寫作也就不能發聲。
  • 《美國夫人》女權運動中的女性鏡像
    20年代第一次女權運動後女性得到了投票權,但是就如同多麗絲.斯蒂文指出:「合眾國沒有一個州的男女是享受平等的法律保護的…已婚婦女被認為從屬於並處於丈夫的控制之下,未婚婦女則處於家庭男性成員的控制之下。」為了在法律上的到性別平等,ERA出現了,女權運動者們希望將性別平等寫入憲法。
  • 這部9.2分神劇,讓你看清什麼是真女權
    /《向前一步》中國女人真的很難,沒有田,沒有園,卻一直有人惦記著你的子宮,得空還得罵你「田園女權」。在一句接一句的「田園女權」中,中國的女權逐漸成為老虎的屁股——看得摸不得。人人都聽說過女權,卻極少有人真正懂得什麼是女權。
  • 由「me too運動」〈女權運動〉有感 創劇本小樣
    高潮微博一出,清華教授發表了一篇關於女性權利的論文,引起激烈討論,微博大v也積極發聲,在微博轉發過萬後,何軍再次利用關係,幾小時後亞男和沐子等人的微博變被屏蔽,時光網邀請延安拇指和何軍當時的派出所接受採訪,何軍和派出所均表示拒絕,視頻也在五小時後被刪除,沐子自從發聲之後,不但面對各種輿論的壓力,還多次受到恐嚇「說啊,說了也沒人信」「說出去首先是你自己丟人」「敢說出去我讓你生不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