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女權運動發展史,為何女性一直覺得她們未被平等對待?

2021-01-10 歷史其實很簡單

女權運動當初的興起是有特殊的時代背景的,這個背景就是工業革命,女性進入工廠,工廠女工成了不可或缺的勞動力,她們也有了自己的經濟權——在此之前她們沒有工作,沒有錢,沒有發言權,只能當家庭婦女相夫教子——慢慢地中產階級女性不再滿足於舊有傳統對女性的種種束縛,她們要求擁有和男性一樣的權利,於是女權運動就興起了。女權運動是世界平權運動中重要的一環,女人和那些被遺忘,被壓迫的奴隸、黑人、少數民族、工人農民等弱勢群體一樣,也要求平等的權利,奴隸制已經被廢除多年了,馬丁·路德金也死了多年了,工人農民們也革命過,他們都重新受到了重視,但是女性們的吶喊長期以來似乎卻一直被人們忽略,有很多男性都認為,這個社會其實已經夠男女平等了,他們不知道女權主義者們要求的到底是什麼。

當年人類還過著採集狩獵的日子的時候,家庭或者部落中的人們相對平等,男性和女性也是如此,據說在那個時期,女性通過採集獲得食物是男性狩獵而來的獵物的兩倍,大家雖然都更喜歡吃肉,但是女性們帶回來的塊根、堅果、昆蟲類的食物才是最主要的食物來源。

這種樸素的平等在農業時代到來之後被中止了,女性難以參加到農業時代的生活中,因為她們無法馴服牲口,沒有力氣去砍樹,也修不了水渠……農業時代破壞了女性的經濟獨立,讓她們只能被孤立在家裡,做一些「娘們兒的活」,比如紡織。由於無法參與社會的建設,女性還慢慢失去了自己的政治權和軍事權,社會上的大多數職位和行業都被男性壟斷了,女性正式變成「次要的性別」。由於男性需要保證自己的遺產能夠準確地傳到具有自己基因的後代中,所以他們要求女性務必忠貞,為了防止女性衝擊自己的父權和夫權,他們強調「女子無才便是德」,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女性都曾被要求成為一個美麗的花瓶,她們被要求束胸,被要求纏足,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有無數溺死女嬰的例子。

網上有一個說法是這麼說的:人們殘害女嬰,導致了男女比例失調,帶來了大量的單身漢,一些「屌絲」單身漢又因為娶不到老婆,開始仇視女性,他們認為女性只喜歡錢,喜歡有勢力的男人等等,於是就有了前些天南昌的紅谷灘殺人案。

工業革命讓女性恢復了一些經濟權,科技也解放了一批家庭婦女,讓她們的「工作重心」從家務變成了做母親,看雜誌,新思想的流行,中產階級女性的興起,讓女性不再滿足於從前的角色,她們想要突破。於是自19世紀下半葉開始,世界範圍內就出現了3次相當規模的女權運動浪潮,學者們認為,我們就處在這第三次浪潮中。

第三次女權運動浪潮的一大核心就是性別研究,女性們認識到在過去長久的歷史中,由於男性佔據了主導地位,所以無論男女都習慣於從男權的角度來描述世界,這是不對的,但是很多人卻將其視為天經地義。舉個例子:為什麼男性出軌比女性出軌更容易遭到他人的鄙視?男性出軌了,他的妻子不會被看不起,女性出軌了,他的丈夫為什麼會被描述為「戴了綠帽子」。這種觀念背後的邏輯是否是一個無法駕馭自己妻子的男性是失敗的。為什么女性出軌會遭到全社會的鄙視,男性出軌則可以被原諒?比如那個誰和那個誰待遇完全不一樣,女性的出軌成本為什麼比男性高那麼多?

第三次浪潮是立足於前兩次浪潮之上的,而且相比前兩次浪潮中女性所處的境遇,現代的女性已經好了很多,這確實是一種進步。第一次女權運動和第二次女權運動中,女性們要求的是工作崗位,政治權利,同工同酬等,而如今這些基本上都得到了改善,默克爾、梅、柴契爾夫人、樸槿惠、希拉蕊等等,她們甚至可以成為一個國家的領導者。然而,這卻是一次次的失敗換來的。

回顧歷史,女性幾乎在所有的革命中都扮演了積極且正面的角色,比如在法國大革命中,一些中產階級女性要求人人平等的革命綱領,她們向法國三級會議提出要求保證女性不受虐待,女性應該接受教育,女性有提出離婚的權利,有參與政事的選舉權等條件,她們作為革命不可或缺的力量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在大革命成功之後,政府作為感謝,同意了她們的要求。但是在這之後,女性才意識到,自己依舊被社會忽略,有了被選舉權不一定能被選上,有了受教育的權利,不意味者能夠接受「正常的教育」,在大革命中,女性們更多是站在自己的階級立場上要求變革的,而不是站在女性的立場上,實際上她們還是男性的輔助者。她們發現自己被利用了,她們有價值的時候,被說成婦女能頂半邊天,到了革命勝利之後,果實全是男人的。客觀上來說,在第一次女權運動浪潮之後,國際女權運動實際上陷入了一種停滯,這種停滯直到二戰之後才得到緩解。

相關焦點

  • 《美國夫人》女權運動中的女性鏡像
    女性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平等競爭的機會,而不是特權本劇是基於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第二波女權運動期間的《平等權利憲法修正案》政治鬥爭和爭論期間發生的真實事件改編。她們不僅關注女性權利,也關注公民權利、LGBT 權利及其他平等權利。
  • 《品行不端》何為真女權,誰是假平等
    薩莉和女權組織小組成員會面的場景非常有趣,明顯表現出了二者觀念的不同,女權組織小組成員們用嘲諷和亂扔香蕉皮這一舉動表達自己對男性權威的反抗,而薩莉對此提出了質疑,這種質疑其實無形之中代表了大多數人對於某些女權主義的態度:「難道追求平等就一定意味著用某種極端方式,暴力反抗嗎?」,私以為,這是影片在一開始就提出的問題,並且通過薩莉這一角色的選擇給出了創作者的答案。
  • 當女權成為「女拳」:中國的女性主義者為何在網際網路遭到「反擊」
    她們手裡分別拿著兩個平板電腦,一個寫著"要清涼,不要色狼",另一個寫著"我可以騷,你不能擾"的標語。 她們是兩名女權主義者,來到這裡是為了抗議上海地鐵在社交媒體上的一則言論。此前,上海地鐵第二運營公司通過官方微博發了一張顯示一名女性穿著半透視黑色紗裙的圖片,下方的配文稱:"乘坐地鐵,穿成這樣,不被騷擾才怪",這讓一些女權人士認為是在將性騷擾的責任推卸給受害者。
  • 女性才是女權運動中最大的敵人嗎?|《美國夫人》人物篇
    但極少、幾乎沒有一部影視劇是從歷史出發,通過聚焦某一經典事件過程來一窺當時女性的處境。最近由流媒體Hulu推出的迷你劇集《美國夫人(Mrs. America)》,影片每集以一個女性人物視角,圍繞美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女權運動展開,其中涉及到婚姻、單身、離異、種族歧視等問題,從女性視角出發講述了她們的生活、困境和掙扎。
  • 女權運動的窪地:世界範圍內女性主義興起時,印度為何發展緩慢?
    當下世界範圍內,不論是奉行資本主義的國家還是發展社會主義的國家,女性主義都在冉冉升起。然而在這種情況之下,仍存在女權運動的落後之地,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印度。即使是現在印度的很多地方仍奉行封建主義思想,認定男尊女卑。實際上,這一思想在封建時期很多國家都曾經有過,但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發展,女權運動逐漸興起,現世社會發展中,女性也頂起了半邊天。
  • 女拳還是女權?網際網路時代下,女權主義危矣?
    其實這和女權主義這一概念不無關係。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康康數字時代的女性主義吧什麼是女權女權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法國,泛指女性有關爭取男性同等的社會權力的主張,後傳到英美逐漸流行起來,經日本傳到中國後定名為女權主義,也稱為女性主義。
  • 美國夫人 | 身為女性的她又為何走上反女權?
    爭論的焦點是要求性別包括男女之間的生命全歷程平等,也就是兩性的平等,最重要的目標是要爭取家庭勞動與社會勞動等價、政治權利同值。第二次浪潮開始與20世紀60年代,延續至70年代。人們認為,第二次婦女解放運動最早也起源於美國。這次運動一直持續到80年代。其基調是強調兩性間分工的自然性並消除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現象。
  • 「女權主義」-你真了解嗎?
    女權主義(Feminism)又稱女權(女性主義) 、婦女解放(女性解放) 、性別平權(男女平等)主義 ,是指為結束性別主義(sexism)、性剝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視和性壓迫(sexual oppression),促進性階層平等而創立和發起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批判之外也著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性底層的權利、利益與議題。
  • 從冠姓權之爭到《美國夫人》:女性為何為難女性?
    然而,這沒有阻擋惡意的蔓延,有批評者甚至進一步將Papi醬等未讓孩子隨母姓的已婚女性一律貶低為「婚驢」和「胎器」,指責她們將「冠姓權」拱手讓給丈夫是對女性的背叛,在思想上仍未擺脫對男權的依附。否則,那就不是捍衛性別權益的平等,而是一種精緻包裝下的權益侵佔,是一種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的利己主義。」《美國夫人》與《平等權利修正案》:女權主義為何舉步維艱?為何女性會為難女性?這是很多女性問題引發爭議後令人頗為不解的地方。如果說女權主義旨在消除性別歧視,為女性謀求與男性平等的社會地位和權利,那麼又為何會有截然不同甚至針鋒相對的言論出現在女性群體內部?
  • 這種「反女權」劇請給我來一打!
    上世紀六十年代,第二波女性主義浪潮在美國掀起,《平等權利修正法案》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平等權利修正法案》是要修正美國憲法,意圖是保障性別平等。到了七十年代,越來越多的政界人士開始支持這項修正案,但就在此時以菲莉絲·施拉夫利為代表的保守派掀起了一場反對《平等權利修正案》的運動。
  • 思想界|從冠姓權之爭到《美國夫人》:女性為何為難女性?
    然而,這沒有阻擋惡意的蔓延,有批評者甚至進一步將Papi醬等未讓孩子隨母姓的已婚女性一律貶低為「婚驢」和「胎器」,指責她們將「冠姓權」拱手讓給丈夫是對女性的背叛,在思想上仍未擺脫對男權的依附。那麼,讓孩子隨父姓真的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現嗎?從歷史的角度看,「姓」的主要功能是「別婚姻」,即區別血緣關係。
  • 女權何時成為了女特權?邪化的「女權」,正在撕裂社會
    這一次的運動給「女權」打上了不同的定義,大家都把自己心中的「平等」說出來,由於思想的迷茫,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導致這一代的女權運動進入停滯區。梁啓超、金天翮等男性知識分子,在受到西方文化的感染後,也開始主張男女平等、婚姻平等、女性應受教育等觀念。許多已有知識的女性,也開始為自己爭取權利。第二階段:在新中國成立後,因為婦女解放運動的作用,男女在形式上基本平等。第三階段:在改革開放時,這個時候的女權才是真正的掀起了一波浪潮,更多的知識女性站出來,用她們的方法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平等。
  • 給《我是餘歡水》打一星的人,連女權主義的概念都說不清楚
    西方的第一波女權主義運動,便是女性追求平等的選舉權、教育權、就業權,爭取從對男性的依附,以及賢妻良母的家庭角色中解放出來。她們強調,女人在智力上和男人是沒有區別的。宋慶齡在1913年發表了《現代中國女性》一文指出:「中國必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發達國家,而其女性將與男子並駕齊驅。」所以,女權主義的「權」字,意味著「權利」,而非「權力」。
  • 神奇女俠緣何「神奇」:漫畫產業與女權運動的糾葛史
    《神奇女俠》在宣傳中一直強調自己的「女性」身份,大打性別牌。勇敢、獨立、強壯而又美麗性感的超級英雄形象,無疑又在大眾文化中掀起了又一輪對性別平權的討論。追溯歷史,女性超級英雄在美國漫畫亞文化圈中歷史悠久。然而女性在動漫中的地位卻並沒有因為成為超級英雄而直接提升。而二十世紀數十年的美國女權運動,則不斷改變著動漫中的女性形象。
  • 她們高舉「女權」旗幟,好萊塢女神 銀幕女王 女英雄集結要平等
    此事一出,引起一片譁然。有網友評論「到她們的年齡,國產劇給的角色定位太局限了,婆婆媽媽的事,圍繞家庭情感,叫苦拿不到好角色情有可原。」》)等,在頒獎季中呼聲頗高卻未獲奧斯卡提名的八位女導演名字的披風。這一抗議做法,得到了許多媒體的讚賞,稱其勇敢,然而卻遭到了羅絲·麥高恩的猛烈抨擊。羅絲·麥高恩是誰?她是#MeToo運動中的領軍人物,是勇敢揭露哈維·韋恩斯坦性侵醜聞的女性中一員,她曾公開指責梅麗爾·斯特裡普包庇韋恩斯坦以及虛偽,大罵本·阿弗萊克號稱自己不知道韋恩斯坦惡行是在撒謊並且讓他「fxxk off」。
  • 馬伊俐不贊同過度強調女性,網友不接受:她是阻礙女權的絆腳石
    一直以來,我們一起在談論女權運動。在國內,近幾年,關於強調女性的題材真的是層出不窮。不論是今年大火的《三十不惑》,《二十不立》,亦或是《白色月光》,《誰說我結不了婚》,他們都基本上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那就是刻意的削弱男性在社會中的能力和重要性,而是可以強調女性在這個群體中作用,甚至於在工作能力上,強調她們強悍的能力,超於常人的意志力等。
  • TA,打開女權的非正確方式|平等權利修正案|美國夫人|格洛麗亞|...
    這便是女性在倡導平權時的基本要求。可如今,不見平等,更多是一種戾氣。而今天,我們就要聊一部連女權者都看不慣的女權劇。這便是講述美國歷史上女性平權運動的美劇——美國夫人為什麼說這是一部連女權者都看不慣的女權劇?
  • 中國女權主義,正走向「反家庭主義」|西方女權和中國女權的區別
    No.1中國女權主義已經走向另一個極端女權運動是國外提出來的概念,主張男女平等,但是傳到中國,卻成了另一個版本。中國式女權主義,處處透露著不勞而獲的思想,根本思想還是停留在封建時代。結婚前要求彩禮、房子、車子,男人還要能賺錢,甚至要求男人父母有退休金。
  • 《傳聞中的陳芊芊》吸引女性觀眾,真女權,還是偽女權
    在這種男女權利對調的獨特背景下,性別衝突導致「女權」一詞成為該劇的熱議點。根據百度數據,將近90%的受眾為女性群體,其中20-29歲的人群對此劇最為喜愛。我們不難由此得出結論:以00後女性為主力軍的觀眾群眾,似乎對「女權」主義思想的接受度格外高。「偽」女權主義其實是利己主義。
  • 一戰,女權運動的催化劑;女權運動自此蓬勃發展
    這一現象一直延續到了近代,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社會結構開始發生變化,此時的歐洲也處在思想啟蒙時期,女權運動開始萌芽。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更是給女權運動提供了生長的土壤,歐洲社會大量男性參軍,許多崗位空缺,這使得無數女性走出廚房,步入社會,填補男性的空缺。圖為1914年在英國一家武器裝備廠工作的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