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寒瘦了,瘦了200斤……
7年前,徐寒還在天橋上賣著報紙,他的體重達到了367斤,當時曾被稱為「重慶第一胖」。367斤,是徐寒曾經的不能承受之重,還有人的不能承受之重達到380斤。
人生的頭20年,「胖」,是徐寒無法繞開的關鍵詞。如今,體重只有150斤的他,聊天記錄裡關鍵詞還是和「胖」分不開,因為他和其他341名「胖友」一起,加入了「沸點俱樂部」。
對「俱樂部」管理者,重醫附一院胃腸外副主任醫師任曾夢華來說,「這是一個找回希望的地方」。
他們不是一夜之間胖起來的,但生活卻仿佛在一夜之間被肥胖給毀滅了。那些自嘲藏在他們臉上或眼神中,是習慣於無視、嘲笑、甚至是諷刺的日子給他們留下的印記,也是身體不能承受之「重」留下的痕跡。
2016年5月6日,徐寒來到重醫附一院接受減肥治療。華龍網記者 石濤 攝
1
人生頭20年 繞不開「胖」這個關鍵詞
「兄弟們,準備好了嗎?」「來了。」「集合!」
「沸點俱樂部」的微信群裡閃出一條條信息,30多名「胖友」邁開腿,朝著鐵山坪標誌性建築——9層塔式結構的雲外樓匯合。
27歲的江北人徐寒是「俱樂部」的老人,也是登山活動的積極組織者之一。曾經體重達到367斤的他,4年前曾被稱為「重慶第一胖」,是「胖友」群中知名度最高的人。
多數「胖友」在加入「沸點俱樂部」前,人生是灰色的,徐寒也不例外。作為一名肥胖症患者,在人生的頭20年,「胖」,是他無法繞開的關鍵詞。
自己是怎麼胖起來的?徐寒不記得了。他只知道,從小學開始,有人的地方,他就不得不忍受別人的異樣眼光。
徐寒的母親遊惠患有癲癇病,懷孕時便已從工廠離職。徐寒3歲時,父母離婚,母親一人將他拉扯大。母親長時間沒有工作,母子倆靠著低保生活。初中畢業後,徐寒實在讀不下去了,那時他的體重已達到280斤。
在家待了幾年,徐寒嘗試過找工作,但都因為太胖碰壁。外公外婆見他如此,將大灣天橋上賣報紙、雜誌、飲料的小攤送給他。訂貨、搬貨、售貨,什麼體力活兒他都幹,但體重一點也沒降下來,反而飆到了300多斤。
徐寒還嘗試過節食等各種辦法,也都失敗了。束手無策之下,他躺在家裡的沙發上,天天睡覺。入睡時打的呼嚕不僅聲音大,而且總是打著就不出氣了,過了十幾秒甚至幾十秒後,才隨著一聲很大的呼嚕聲又打起鼾來,有時候臉憋得通紅。母親看他如此,也只有干著急。
2016年4月的一天,睡著覺的徐寒突然沒了動靜,被家人緊急送往重醫附一院。醫生為他進行了胃切除手術,並通過飲食指導、定期檢查等方式,幫助減重。
半年時間,徐寒減掉了180多斤。人生煥然一新的他,主動要求加入「沸點俱樂部」,成為「胖友」群初創時的元老之一。從那時起,他有了個份「工作」——幫助更多「胖友」減重。
2016年5月6日,徐寒當天中午在重醫附一院病房稱體重。華龍網記者 石濤 攝
2
當呼吸衰竭 身體不能承受之重
「那種感覺就像在睡夢中突然被人用枕頭捂住了口鼻,無法呼吸一樣……」
今年5月,陳寅突然呼吸衰竭,差點性命不保,被緊急送往重醫附一院,在醫院他留下了自己的體重記錄:380斤,這個數字超過了徐寒……
醫院裡,如此重量級的病人並不常見。陳寅所到之處,吸引了不少前來就診患者的目光。由於體型過胖,他不得不走走停停,靠著花壇或大樹休息喘氣。有人湊上前來,逮著問兩句情況。「這些我都見怪不怪了,誰叫我胖呢。」
剛出生時,陳寅看起來體型很小,和同齡孩子比起來要偏瘦一些。家人擔心他長不大,便四處給他找補品食用。
隨著年齡的增長,陳寅的體重也不斷增加。剛上中學時,體重180斤,畢業時便已達到260斤。
由於肥胖導致身體不協調,陳寅上完初中後便停止了學業。難以呼吸導致其腦細胞缺氧,思考緩慢、成天嗜睡。這也形成了惡性循環。
這一次,陳寅突然呼吸衰竭,差點性命不保,重醫附一院的專家對其進行了專業指導和身體調護,準備為他進行袖狀胃切除手術。
「肥胖竟差點要了我的命!」得知最好的辦法是在肚子上開孔做手術,陳寅猶豫了。沒有參照,不知效果,僅憑醫生的評估和鼓勵,他下不了決心。
「肥胖症患者平時不了解自己的境況,多數人只有在命懸一線時才會到醫院。」曾夢華說,「環境急轉之下,要他們做出選擇,著實有些苛刻了。」
術前訪問時,陳寅被拉進了「沸點俱樂部」。這是一個由300多位「胖友」組成的微信群。徐寒是群裡的主持人,活躍擔當、解惑擔當則有多位「胖友」輪流出場負責。原本對醫院有些抗拒和懷疑的肥胖症患者,多數會在「儀式」後下決心手術。陳寅亦是。
這也是曾夢華團隊和同事在專業評估基礎上,揭開患者疑慮的秘密武器。
醫護人員為患者查房。 院方供圖 華龍網 發
3
超越200斤的她 再也沒遇見過愛情
「沸點俱樂部」,這個被稱為「胖友」之家的聚集地,每天更新的群聊記錄是其他群的數倍。
「你是整天背著半頭豬在走。」
「我哪知道這坨肉是這麼大一坨啊。」
……
陳歡在群裡是個活躍分子。看到別人控制不住多吃,她會忍不住提醒:「難道又想回到從前嗎?」
從4歲起,陳歡就有了自己比別人胖的感知。從小不爽大人隨手捏她的臉,長大後體重隨著年齡成倍數增長,最重時230多斤。別人異樣的眼神在陳歡眼裡,像刀子,會傷人。遇到不懂事的小孩說:「這個阿姨好胖哦!」她心裡一緊卻假裝若無其事。
那年,這個生性大大咧咧的女孩戀愛了,她決定為了心愛的男生拼一回。每天兩場飆汗的減肥操,餓了就喝白水來填充總不滿足的胃。一個月肉掉了20多斤,這段感情卻無疾而終。「瘦那麼點還是胖,戀愛半年他也沒帶我去過家裡,原因我懂的。」沒了減肥的動力,體重反彈很快,超越200斤後的陳歡再沒遇見過愛情。
「胖的人或多或少都自卑、敏感。」為了僅存的那點自尊心,她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越胖越不想動,越不想動越胖。有高血壓且右心房增大,從小區大門走回家大約要經過100多步階梯,她要歇個兩三回。當年爬泰山的「壯舉」令她一度後怕:「喘到甚至害怕自己突然一口氣接不上,就完了……」
當體重稱上的指針指向102.5,單位是公斤,陳歡對嘗試過的那些如點穴按摩、瘋狂運動等減肥方法失望了,她決定切掉80%的胃。此前,陳歡只花了三天時間去消化關於這個手術的一切,像抓住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一個人趁著夜色走進了醫院。
第二天抽血、胃鏡,第三天手術,她恨不得更快一點。
醫生問她,減肥後最大的心願是什麼?躺在手術臺上,陳歡覺得內心從未如此篤定:「把柜子裡的所有衣服都換掉!」還有一句,她沒有說出來,希望在網上買衣服,不用再搜索那些關鍵詞:200斤、胖妹妹、特大碼……
「胖友」們在群中曬照展示減肥效果。 院方供圖 華龍網 發
4
卸下「包袱」 再也不要回頭
不是所有人都如陳歡一般果斷,王志傑在「胖友」群裡就觀望了許久。第一次被父母帶去門診諮詢,他百般抗拒加了群便離開了。偶爾看看胖友瘦身成功的前後對比,這個20多歲的小夥再次找到了曾夢華。
上了手術臺,無影燈下王志傑突然心裡發慌:手術後不能吃東西,會不會被餓死?在打麻藥之前,他過不了自己這關臨陣脫逃了。這並不是曾夢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病人:「手術前變卦的大多是男性,女性在愛美方面承受的壓力更大,態度堅定許多。」
據《重慶市2018年度居民健康狀況報告》,2018年全市18歲及以上人群超重檢出率35.2%,男性和女性分別為35.1%與35.5%。這意味著每10個重慶人中就有3人超重。
「多數肥胖症患者檢查會發現,重度肥胖,心臟、血液、身體代謝、呼吸系統等多方面均存在問題。」重醫附一院胃腸外科護士賴俊莉說,特別是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隨時都有可能呼吸衰竭而死亡。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手術減重。曾夢華說,肥胖患者通常分為兩個類型,第一種是單純性肥胖,這種肥胖患者指單純因為體內脂肪沉積過多造成的肥胖,肥胖原因不涉及其他疾病。而另一種是繼發性肥胖,這種肥胖患者伴有遺傳、內分泌或是腫瘤等方面的疾病,因病導致肥胖。胃切除僅適合極度肥胖患者,對於單純肥胖的患者效果十分明顯,對於繼發性肥胖,在先期治療相關疾病的基礎上,同樣可以採用這樣的療法。
自2007年設立減肥門診以來,重醫附一院完成了減重手術200多例,數字每年都在增加,但仍有不少患者在觀望、遲疑。作為醫生,曾夢華頗多感慨:「在有人坦然接受的同時,也有人擔心手術風險,但肥胖伴隨糖尿病、高血壓、呼吸睡眠等問題,對於健康的威脅可能更大。」
但沒有人選擇退出「俱樂部」。他們在這裡傾訴、分享,等待新生活的到來。
曾經的圈中名人徐寒,體重恢復正常,卸下了巨大的「包袱」。重拾自信的他,經常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剛剛進群的新人解惑「同病相憐的那份情感,普通人無法真正理解。」
手術一年後,陳歡愛上了自拍,戒酒戒宵夜,每天微信運動一萬步,1米72的她體重降到了130多斤。她完成了手術臺上許的願望:扔掉衣櫃裡的所有加大碼衣服。成功減重後,37歲那年陳歡等來了遲到的愛情,組建了屬於自己的家庭。
在巴濱路上的半程馬拉松賽場上,陳歡動作輕盈調整著呼吸節奏,感覺全身有使不完的勁頭。她仰頭迎著風,仿佛要把過去遠遠甩在後頭,再也不要回頭。
(應受訪者要求,部分為化名)
華龍網記者 黃宇 李嫋/文 黃宇/主持 石濤、醫院/圖
原標題:四分半丨367,380,230,他們的不能承受之「重」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