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碗攔粵,介四裡沒有挽過的船新版本」
(請用普通話跟著念一遍)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廣東人說普通話
廣州話作為中國南方地區重要的方言之一,主要在以廣州微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粵中、粵西、及粵北部分地區,以及廣西東南部。粵語方言口音主要有:東山口音、西關口音、西村口音和番禺口音。粵語聲調、音節比較豐富。同漢語的主流北方語系和其他方言相比,粵語有著獨自形成的音韻系統。
大家都知道廣東話很好聽,但是卻不知道廣州話的由來,廣州方言由古代漢語演變而來,它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秦代以前,居住在廣東、廣西地區的是稱為「南越」(百越的一種)的少數民族,包括壯、瑤、黎等。後秦始皇派兵戍守嶺南,開始了早期漢語與百越語言融合的先聲。漢代至唐宋,中原漢人源源不斷地遷徙嶺南,促進了粵語的發展和定型。元明清以來,粵語的變化較小。
粵語的八大特色:
一是聲調、音節比較豐富,有九個聲調和兩個變調。聲調即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中入、陽入九聲;還有高平和高升兩個變調。
二是保持大量的古漢語詞彙。由於漢人入粵很早,就語言方面來說,離開中原越早,保留古漢語的成分就越多。如「索氣」是西晉時的漢語口語,中原地區早不用了,粵語方言一直沿用至今。
三是與吳越(楚)語言有許多相近之處。如:須同蘇、逃同徒、酒同走、毛同無、早同祖,等等。
四是特殊詞彙很多。如「菜」叫「餸」,「能幹」叫「」,「什麼」叫「乜嘢」,「睡」叫「瞓」等。廣州人喜愛創造形象生動的俗語和俚語統稱為慣用語。
五是吸收外來語成分多。唐宋時期吸收阿拉伯語,如邋遢(髒),清至民國時期則大量吸收英語,如波(球),呔(車胎),的士(計程車),花臣(花樣),菲林(膠捲),士的(拐杖),士巴拿(扳手),買飛(買票)等。
六是語法與現代漢語有所差異。粵語方言的名詞重疊成分多。如口多多(多嘴)、心思思(心想)、眼白白(睜眼)等;或者將動詞、形容詞重疊,如搞搞震(搞事)、溼溼碎(瑣碎)等,多定語後置。
七是喜用民間俚語。請看下面一段粵語方言:昨天「潮流興」「炒更」,今日有興「跳槽」。今日「老細」「炒魷魚」,聽日話唔定你會「炒」「波士」。所以你要自己「執生」,就系「食自己」。上一段話儘管你每隻字都認識,但其中的意思只有懂粵語的人才明白,粵語方言的奧妙堪值品味。
八是頗具特色的歇後語。粵人在日常言語中喜歡摻進生動、幽默、諧趣的歇後語作為口頭禪。如:扮豬吃老虎——詐傻扮懵,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等等。
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廣東歇後語呢?文末留言跟廣大網友們分享一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