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來墨爾本那年的復活節﹐去遊大洋路觀「十二門徒石」和「倫敦橋」。
這座大自然塑造的「橋」和海岸垂直﹐只有一個巨型橋洞﹐沒有彼岸。洞堍有塊說明牌﹐上面寫著:某年某月某日﹐有多名遊人﹐在橋洞對面觀景﹐突然「轟」一聲巨響﹐橋梁斷裂墜海。政府派直升飛機才把被困在斷橋上的遊人救回海岸。
此事﹐使「倫敦橋」景點增加了「趣聞」﹐也使這座「橋」變成第十三「門徒石」式的挨著大洋路陡峭海岸的獨立大巉巖。
這座大自然塑造的「橋」﹐讓我想起上小學時﹐英語老師教的一首兒歌譯成中文是:
倫敦橋﹐倫敦橋﹐
不見了!不見了!
它去哪裡了?它去哪裡了?
不知道!不知道!
歌詞琅琅上口﹐旋律好聽。可是﹐這歌是什麼意思呢﹐老師沒講。
世上真有座倫敦橋吧。如果有﹐肯定造在倫敦。那麼澳洲大洋路前這座大自然「橋」﹐為何取名叫倫敦橋呢?我相信﹐給景點取名﹐都有其文學內涵。大洋路前這座「橋」﹐也許形象酷似倫敦橋之故﹐或者另有某種含意。因為﹐澳洲是英國移民建立的國家。
我曾寫過一篇取名《十二門徒石》的遊記﹐很想把這「第十三」石寫進去﹐終因調查不到依據而作罷。
沒想到﹐時隔十年﹐在美國旅遊途中﹐找到了答案﹐滿足了自小學生年代就產生的好奇心。
2007年5月28日﹐我們從「天使城」洛杉磯出發﹐去大峽谷﹐中午在被稱為「藍湖」的哈瓦蘇湖畔休息。在這液態玻璃般美不勝收的藍湖上﹐有座巨大的花崗石砌成的五孔大石橋。
我生長在江南水鄉﹐因工作關係﹐曾到過許多大江大河﹐見過石砌大橋數不清﹐但生平第一次看到如此雄偉高大壯觀的大石橋!
它﹐是真正的倫敦橋。
導遊的介紹﹐更使我感嘆不已。這座橋﹐兩百多年前﹐建於英國倫敦市郊。當時﹐還沒有汽車﹐橋為馬車設計。「若要富﹐先鋪路」。而路﹐沒有橋﹐也難成為路了。倫敦橋使倫敦之「富」﹐功不可沒。時代在發展﹐汽車誕生了﹐倫敦橋作為運輸線﹐已起不到作用。必須造一座現代化新橋。
精打細算的倫敦市政府﹐決定將曾使倫敦人引以為自豪的倫敦橋拍賣給私人﹐用此款開拓發展新的運輸線﹐造現代化大橋。
「倫敦橋要拍賣!」
消息傳到了美國。在比較貧瘠的內華達州﹐有個大富商洛博﹐祖籍就在倫敦橋所在的村子。他現居藍湖一座別墅﹐藍湖是他第二故鄉。洛博決定買下這左橋﹐成為他聯繫心中兩個故鄉的感情系帶。
倫敦市政府得知這位大富翁志在必得的決心﹐立即布置專家﹐巧妙哄抬。倫敦橋起板120萬英鎊﹐一直飆抬到240萬英鎊﹐翻了翻﹐才錘落定板。誰也沒想到﹐洛博滿面笑容走上臺﹐向全場道謝﹐說出一句驚人之語:
「謝謝各位!我決定﹐在240萬之上﹐再加60萬。因為﹐今天﹐正好是洛博六十歲生日。」
全場欣喜若狂﹐掌聲雷動﹐口哨聲衝向長空。
那洛博又宣布使全場瞠目張嘴發著呆的決定:他要把倫敦橋搬過大西洋﹐再從美國東海岸運到西海岸﹐讓橋矗立在藍湖上。
倫敦橋被一塊塊拆卸下來﹐往水路再陸路運到目的地﹐一塊塊按圖紙照式照樣重建。 「唉呀﹐那個洛博﹐為搬運重建這橋﹐竟花了四倍多買橋費呢!」導遊最後說﹐「這是世界上造價最貴的石砌橋了﹐也留給後人一個意義不尋常的旅遊景點!」
導遊最後那句話﹐引起我的思索。不禁使我回想起五十年代末﹐國內公開放映的一部美國影片《鬼魂西行》。故事離奇有趣:英國有座豪華古堡(有點像影片《蝴蝶夢》中的曼德麗別墅)﹐年輕的主人A是個花花公子﹐在一次宴會中被另一家族的B巧妙謀殺﹐古堡落到B家族手中﹐A的陰魂始終遊蕩在古堡。一百多年後﹐A家後裔移民美國﹐發財成巨富﹐而留在英國的B家後裔窮困潦倒﹐公開拍賣古堡﹐被A的後人(由同一演員扮演)買得﹐並拆卸運來美國照原樣重建。那冤死的鬼魂也隨租房來到美國。古堡重建落成之日﹐A的後人大宴賓客﹐B的後人(也由同一演員扮演)也應邀參加。兩家後人兩家百年多前的鬼魂﹐相聚……
顯然﹐這故事並非捏造﹐脫胎於倫敦橋的真實歷史。AB兩個家族之間奇妙關係﹐其實在影射英美兩國的恩恩怨怨。我童年學會的《倫敦橋》兒歌﹐肯定是英國倫敦地方的人所作﹐通過不懂事孩子唱出他們心中難以言明的悲哀:大不列顛國——「日不落」國﹐已沒落到拍賣祖宗引以為自豪的倫敦橋。
這座橋的歷史﹐這個古堡的故事﹐也反映出美國人的性格和心態﹐和他們對母國的特殊思情。
(摘編自澳洲網www.au123.com 文:陸揚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