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別人有我也要有」時,父母不同的應對方法,影響孩子一生

2020-12-23 爸媽快來看

前幾天,被一個教育節目吸引了,節目所體現的教育是"別人有的,我也要有",這是一個16歲女孩的冷靜控訴。女孩的父親是一名普通保安,每月所掙的錢並不是很多,這位女孩在上節目的時候,卻很冷靜地告訴主持人:因為朝爸爸要錢被挨打了。

而女孩要錢的目的有很多,她要買衣服、請同學吃飯、報報補習班,她還要求父親買蘋果手機,並毫不遮掩地說:"同學有的,我也要有",買手機的理由還是怕同學笑話用不好的手機。她還振振有詞地說:"我要讓同學知道,就算我爸爸是一名普通的保安,他也同樣可以供我上很好的大學,給我用很好的東西"。

看到這裡,給我的第一感覺便是這個女孩攀比心太重了,與其說這個女孩攀比心重,倒不如說"現在的孩子都是怎麼了,小小年紀不是比這個就是比那個",在攀比的成長環境裡,即便有些孩子不喜歡攀比,但是在被嘲笑的大環境下,也很容易為了小小的自尊心而偽裝、攀比。

幾乎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裡,都有"別人有的,我也要有"的心態,有羨慕、有嫉妒,也有叛逆,在這種情況之下,父母不同的應對方法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還記得《春風十裡不如你》這部電視劇嗎?劇中的小玉因為同學一句"沒開竅",而鼓足勇氣和暗戀的教官告白,但是告白不成情書還被沒收了,一時之間小玉成為了眾人口中的笑柄,羞愧難當的小玉還被父母罵"早戀"、不好好學習,種種壓力之下她選擇割腕自殺。

雖然這只是一部電視劇,但是卻緊貼生活現實,同學的嘲笑和自尊下的攀比,在旁人的眼裡可以是笑柄、小丑,但是在父母的眼裡絕不能如此認為。作為父母,他們都是身擔教育大任,孩子犯錯了不要緊,要緊的是如何挽回錯誤,我們罵孩子、數落孩子就可以改變錯誤嗎?答案是不能的,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方法。

那麼,當孩子有"別人有的,我也要有"的想法時,父母該如何應對呢?

第一、不可批評否定

當孩子有攀比之心的時候,我們切不可批評否定、甚至是打罵孩子,雖然說孩子因為攀比而提出各種要求是不合理的,但是在粗暴的教育回應方法上,也不是該有的合理教育方式,批評和否定只會給孩子貼上各種負面標籤,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還會給孩子內心積攢很多負面的壓力,並且還會讓家庭親子關係越走越遠。

因為粗暴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不願意跟父母溝通交流,等到他們日後遇到困難的時候,第一個求助非父母而是身邊的一些朋友,這也增加了孩子走入歧途的概率。當孩子有"別人有的,我也要有"的想法時,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世界上,除了你所說的東西之外,還有很多比這個更好的東西,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喜歡都搬回家"。

第二、讓孩子感受購物的取捨

孩子看到別人有的時候自己也想有,通常是他們對金錢沒有概念,在他們的觀念裡,"我想要、就可以有",所以才會想要什麼就要什麼,這個時候可以帶孩子去他最喜歡的玩具店購物,在滿屋的玩具誘惑下,給他適當的鈔票、在一旁監督孩子自己去購物,在有限的鈔票限制,再加上老闆不講價的情況下,孩子只能在結合金錢數量方面做出取捨,這個時候孩子就會明白,世界上喜歡的玩具有很多但不能全部都搬回家。

第三、樹立孩子正確的"交友觀"

想要避免孩子養成攀比的壞習慣,那麼父母就要從小樹立孩子正確的交友觀,如果孩子能夠找到相同價值觀的朋友相處,那麼他們就可以很好地抵禦同伴帶來的負面影響。為了更好地讓孩子認識到自我,和其他小朋友的價值觀,父母可以經常帶孩子參加一些社交活動,通過聽、看、賞等幾方面,去了解對方的分享、和攀比與否。

在大環境裡交友,很多孩子因為興趣、個性不同,很容易排斥或者是爭吵打鬧,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報一些興趣班,讓孩子在興趣班裡,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處,在興趣的碰撞下,他們會探討、摸索並共同進步。

相關焦點

  • 「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三種不同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孩子的這個提問,相信每一位職場媽媽都收到過。孩子小腦袋瓜問題千千萬,相比其他問題,這個實在太好回答了。也正因此,不少寶媽都未曾重視過,有的直接忽略,有的隨口一答,也有的粗暴斥責...但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可能會對孩子的職業觀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影響孩子一生。
  • 父母的教育方式影響孩子一生,學會「寬容」,給孩子成長的底氣
    文\欣兒媽編輯\欣兒媽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家長們最關心的事情,不論是學習成績亦或者生活能力,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加出眾,在同齡人中擁有別人所沒有的品行和能力。但是,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許許多多的小毛病小缺點,而父母能否"寬容"孩子,卻能夠影響孩子一生。
  • 接孩子放學時做的第一件小事,99%的父母都會做,卻影響孩子的一生
    關於孩子到底會不會被「沉重」的書包壓壞,張敏老師引用了香港理工大學醫療科技及諮詢學科的研究結論:「書包重量超過學生體重的15%,連續背20分鐘以上,才有可能會造成脊柱萎縮6-8毫米。」父母幫孩子背幾次書包,並不會對孩子的性格和能力,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 為什麼父母不能經常打罵孩子 影響有這些
    我相信每個父母打罵孩子的出發點是好的,都想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加出色,都想教育好孩子,但是打罵孩子並不能夠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只是父母自己的情緒宣洩,教育學家摩西曾經說過,父母的打罵是孩子墮落的淵源,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經常打罵孩子,孩子從您那學到的第一課就是,經常挨打的孩子和正常家庭的孩子長大後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
  • 孩子成績起伏波動大?可能受「生物三節律」影響,正確應對有3招
    什麼是「生物三節律」 上個世紀初,德國心理學家斯沃博特和英國醫生費裡斯發現人體內有三大因素的變化是有一定的規律的,那就是"智力","體力"還有"情緒",它們有一定的周期變化,"體力定律"為23天,"情緒定律"為28天,"智力定律"最長是33天,這些變化會伴隨人的一生,這3個定律的總稱就為"生物三節律。
  • 關於原生家庭,父母會影響了孩子的一生?知道這幾點教好孩子
    但原生家庭的影響仍然在董卿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一直生活在父親嚴格的教育環境中,董卿談到會出現很多自卑感,當看到自己完成的沒有別人的好,就會沒有安全感,沒有自信,就要因此而花費比別人多更多的努力,把事情做好,這樣心裡才踏實。
  • 優秀的父母,要學會做孩子的重要他人,這三個角色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個人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會有不同的重要他人,古話說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重要他人是什麼樣的人,會影響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決定孩子一生的3個重要他人,父母一定要重視。0-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孩子非常依賴父母,主要通過模仿父母,去學習和探索這個世界,而在大多數家庭當中,這個階段,陪伴孩子最多的人往往是媽媽,媽媽在孩子心中的特殊地位,會對孩子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力。
  • 父母經常「吼」孩子,對孩子會有3大「壞處」!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有一次朋友帶著兒子參加聚會,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杯子,這本來不是什麼一件大不了的事,讓孩子道勤收拾乾淨就沒什麼了,可朋友卻不依不饒,大聲訓斥孩子,說他這麼大了還是什麼事情都做不了,拿個杯子這麼簡單的小事都會搞砸,以後還能做什麼?孩子的表情已經很不耐煩了,看著暴怒的媽媽沒有認錯,還甩下一句:"我就是什麼也做不好!"
  • 平平無奇古天樂,一生悽苦林小萍:孩子被嘲笑,父母該怎麼辦?
    當孩子受到他人的嘲笑時,究竟會因此有著什麼樣的影響,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引導。如果父母能夠坦然對待,孩子也不會過於悲觀,但是如果父母表現的過於激烈,必然會讓孩子壓力增加,不知如何是好。對於那些不具備高社交商的孩子,父母更要及時關注孩子,了解他們為什麼會被嘲笑,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找到最佳的應對方法。
  • 「對不起媽媽,我考砸了」,當孩子說考砸時,家長該如何應對?
    但是人在壞情緒的影響下是無法理智且妥善地處理問題的,說出口的話也一定十分刺耳。 孩子在考砸的時候,本身就心情很差了,還要承受來自老師和父母的指責,內心該有多重的負擔。而且這種指責和埋怨並不會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會讓孩子失去信心,更加討厭考試和學習。
  • 「討厭媽媽,我要打死你!」當孩子放狠話時,高情商父母怎樣回復
    比如說孩子們會忽然在某一時間,一改之前的狀態,說話變得粗魯可怕,讓父母深感陌生和震驚,其實這往往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特殊敏感時期,如果父母不知道,選擇了錯誤的處理方式,很有可能埋下禍根,對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討厭媽媽,我要打死你!」
  •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我們總以為孩子不懂,其實他們什麼都懂。 孩子年紀雖然還小,但他們心裡明鏡兒似的,他們能敏感地捕捉到父母間不同尋常的氣氛,並且感到很不安。 曾經有一個繪本是《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很多父母看完都覺得很有道理。
  • 這七種能力孩子受益一生,父母一定要教給孩子
    3、自我影響的感知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4、內省能力:有能力理解個人的情緒,並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和自我控制。5、人際溝通能力:善於合作,並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6、整體把握能力:以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度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
  • 舒淇袒露心酸童年:受父母打罵的孩子對未來影響有多大?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不幸的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卻要用一生去治癒!Wendy媽咪想說,舒淇的事業、感情兜兜轉轉之所以這麼坎坷,和童年時經常被打罵,要看父母臉色過日子,絲毫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有很大的關係。2總說孩童時期純真猶如白紙,可是是否想過如果被父母所傷,在白紙上書寫痛苦,會很難擦拭和抹滅。
  • 「媽媽,我學不好語文!」你的回答影響孩子的一生……
    保軍老師說的「孩子的問題或許不是問題,如何看待孩子的問題才是」。親子關係中出現問題時,家長們可以先好好想想,到底是孩子的問題還是家長的問題呢?問題的本質對於親子關係是難題還是資源?我們解決問題是一味的指責還是轉化矛盾,深化關係呢?固定性思維的父母多為前者,成長型思維的父母多為後者。
  • 孩子一生中有三次叛逆期,父母別只顧強制管束,有幾個辦法更見效
    執筆:木子 定稿:蘇子後 提起叛逆期,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是孩子進入青春期的階段,喜歡跟父母對著幹,也不願意跟父母交流,甚至有時還會做一些偏激的行為,父母若是處理不好,往往會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好的影響。
  • 如果身為父母的我有「依戀障礙」,該如何自救?怎樣做不影響教養我的孩子?
    此外,孩子在兩三歲時很容易產生母子分離焦慮,這也是一段非常敏感的時期,如果沒有得到妥善應對,分離焦慮在孩子內心留下的陰影也將延續到成人之後,容易因遭到拋棄而產生強烈的焦慮的情緒。所以,我們每個人的依戀形式都以「與母親的關係」為出發點,並在經年累月的人際互動中逐漸成型。
  • 父母過度保護孩子,會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有很多父母覺得,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就應該被富養,最好的東西先讓他們用,在錢上也盡力滿足孩子。但是他們沒意識到,這樣會對孩子造成非常多的不利影響,當今有一種育兒方式,會把孩子搞得一團糟,阻礙他們個人特質的發展,這種育兒方式正大行其道,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會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給孩子一生的影響
    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優秀,由於對孩子的高度期望,很多強勢的父母對孩子都有過度的保護和幹涉行為。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考慮孩子的將來,害怕孩子會受不良思想和不良行為的影響,對其活動範圍進行了過多的限制,甚至在擇友方面也進行了諸多的規定。
  • 學不會陪伴孩子,將是父母一生的遺憾
    父母與孩子之間,高質量的陪伴,勝過低質量的相處。1.低質量的相處,只會逼孩子走入絕境有句話說:「父母真正的偉大,不在於恩賜生命,而在於有生之年與子女的陪伴。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兩年前,這位女生考上縣城重點高中後,父母為了給女兒一個穩定的學習環境,專門到縣城租房子,邊工作邊陪女兒讀書。女兒跳河後,父親接受採訪時,悲痛的說:「頭一天,孩子因為身體不舒服,向學校請假,第二天上午身體還沒好,又向老師請假。」可見,孩子跳河前,家人並沒有發現女孩有任何異常,以至於慘案發生後根本想不通,孩子為什麼要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