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
孩子的這個提問,相信每一位職場媽媽都收到過。
孩子小腦袋瓜問題千千萬,相比其他問題,這個實在太好回答了。
也正因此,不少寶媽都未曾重視過,有的直接忽略,有的隨口一答,也有的粗暴斥責...
但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可能會對孩子的職業觀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影響孩子一生。
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真心值得我們每位寶媽認真思索。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在孩子未入園、入學前,他最初的價值觀、世界觀都是依靠父母一言一行來建立的。
美國著名青少年學家阿黛爾·法伯曾說過: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那麼,我們不同的答案到底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呢?一起來看看吧。
◆ 我不上班,錢從哪裡來?哪有錢給你買這買那?!
這個回答,帶著憤怒,帶著厭煩。
菌菌能夠聯想到聽到這個答案的孩子,會瞬間噤了聲
不可否認的是,媽媽們回歸職場,確實是為了賺錢,為了讓這個家庭過的更好。
但這樣的答案會讓孩子遷怒於自己,他會覺得:媽媽這麼辛苦都是因為我,是我拖累了媽媽。
他會產生深深的負罪感,給自己背負上本不該有的壓力:不敢索求,遇事忍受,假裝懂事,封閉自己...
這樣小心翼翼的孩子,真的很讓人心疼。
◆ 媽媽也不想上班,待在家裡陪寶寶玩,但媽媽需要賺錢呀!
比起上一個答案,這個答案「溫柔」了不少。
但它架不住仔細琢磨:媽媽也不願上班;上班是為了賺錢。
人這一生,工作佔據了很大一部分,如果上班只是為了賺錢,那是否可以為了錢,選擇自己不喜歡,甚至討厭的工作呢?
但如果一個人對工作沒有熱情,不能從工作中獲得樂趣,那他必然是充滿抱怨的。
這樣的一生,真的是我們想要孩子擁有的嗎?
看到這裡,相信不少家長疑惑了:這也不行,那也不對,到底該如何回答呢?
其實,它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不同職業的回答不同。
如果你是一名醫生,可以這樣告訴孩子:
寶寶,還記得你上次生病嗎?很難受對不對?
媽媽帶你去做了檢查,吃了藥才好對不對?
別人生病的時候,也會很難受。
如果媽媽不去幫助他們,他們就不知道吃什麼藥,做什麼檢查,所以媽媽要去工作,幫助生病的人。
如果你是一名HR,可以這樣告訴孩子:
寶寶,還記得上次和幼兒園小朋友玩的老鷹捉小雞嗎?
如果只有你一個人,是不是就不能玩這個遊戲了?
現在我們大人也有一個遊戲,但是現在玩遊戲的人不夠,媽媽的工作,就是去找一些能幹的叔叔阿姨一起來玩遊戲。
用孩子能夠聽懂的語言,去向他解釋這份工作的價值。
如果孩子還是不能理解,那就試試角色扮演,讓他在遊戲當中,理解媽媽工作的意義。
菌菌相信:我們之所以選擇這份工作,除了賺錢,一定有其他吸引我們的地方,那就把這個地方告訴孩子吧。
比起「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這個問題可是更加犀利了。
問題雖然犀利,但它其實也表達了孩子對媽媽的依賴。
別的小朋友都有媽媽陪,孩子自然也渴望得到媽媽的陪伴。
這種時候,千萬不要說些類似「他們家有錢啊!你爸賺的那麼少,我不去上班,你的零食玩具從天上掉下來啊!」之類的話。
菌菌並不忌諱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談到錢,但菌菌不願看到家長們在這種情境下提到錢。
媽媽們大可以這樣告訴孩子:
媽媽之前告訴過你,媽媽的工作是什麼對嗎?
也告訴過你,世界上有很多工作對不對?
別的小朋友的媽媽不是不上班,而是在家工作。
給寶寶和爸爸做飯、洗衣也是一項工作,明白嗎?
解釋完孩子的問題,媽媽們也一定要關注問題的本質。
下班陪孩子玩玩遊戲,周末嘗試陪孩子出遊等,讓孩子知道,媽媽即使不在家工作,但依然愛你。
我們從工作中獲得的價值感,是給孩子最好的職業課。
工作是為了謀生,但也不僅僅是為了謀生。
願每位家長接收到孩子類似的提問時,都能溫柔地向孩子解釋,把我們積極的一面,展示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