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的兩個蛋蛋可以孵出小寶寶嗎?媽媽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2020-12-23 龍春華親子實踐課堂

「媽媽,我有兩顆蛋蛋,它們還會跳呢?是我下的蛋蛋嗎?」那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夜晚,我一如即往的幫包警長洗澡,四歲半的包警長自己洗小雞雞,他突然開口問道。

聽著他這個問題,我笑著回答:

「是的,你有兩顆蛋蛋,它們叫睪丸。」

包警長又天真地問道:

「它們可以孵出小寶寶嗎?像雞蛋那樣。」

我忍不住笑著回答:

「現在還不可以,不過將來可以幫助你生出寶寶,所以要好好保護它們。」

包警長又繼續問:

「我和爸爸、弟弟都有蛋蛋,媽媽沒有,但是我和弟弟卻是你生出來的,那男孩子又怎麼可以生出寶寶呢?」

聽著包警長的問題,我知道我很有必要從專業的角度來跟他科普一下男人睪丸的具體作用以及怎麼幫助女人完成生孩子這件事。

「睪丸,就是你的那兩個蛋蛋,裡面會裝著很多像小蝌蚪樣的精子,也像火龍果的小種子。他們喜歡進行遊泳比賽,第一名就會獲得卵子,然後鑽進卵子裡,變成了小寶寶。」

我通過簡單的比喻解答了孩子的困惑,沒想到,包警長聽了後來了一句:

「我要好好保護蛋蛋,長大了我也要娶一個老婆,送她兩顆種子,生兩個寶寶。」

我再一次被他的童真逗樂了。 突然很慶幸自己是醫生,面對孩子這讓人面紅耳赤的問題,也能坦然回答。

但我知道,在我們國家還有無數性盲,面對孩子提的尷尬問題,很多父母還會制止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 有些父母還會顧左右而言他,逃避、塘塞問題;有些父母甚至面紅耳赤,不知所措,答非所問……

因為在大多數成人世界裡,我們總覺得性是隱晦的,是不被說出口的,是讓人覺得羞恥的。但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只是對自己身體的一個不斷認知的過程,是一種神聖的探索。每一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對自己認知、感覺、情感和心理進行整合,從而發展自我同一性。

所以,當孩子性意識發展時,媽媽應該以平常心對待,並因勢利導。我們現在一起來了解有關性知識和性教育吧!

父母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幼兒性教育,性教育是對受教育者進行有關性科學、性道德、性文明教育培養的社會化過程,它絕不是看一本繪本、看一段視頻、聽一次講座就可以完成的,一定是伴隨著孩子成長過程不斷持續引導教育的系列工程。

孩子性發展具有階段性,持續性,孩子在不同階段對性知識的渴望也是不同的,所以幼兒性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在家庭中完成的。父母一定是孩子性教育的啟蒙老師,很遺憾我們很多父母都不具備這方面的知識,有意無意地阻礙了孩子性發展,讓孩子一開始對性沒有形成正確認知,甚至影響成年後的性福生活。

性行為是每個人的正常生理需求,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對性產生一定的興趣。這時,父母需要傳遞給孩子正確的性知識,避免孩子步入性誤區。

根據孩子性發展的階段性,我總結為三個階段:

性別認識階段

性別認同,歸屬問題,這一階段也就是性的早期啟蒙時期,這個時期如果教育不恰當,未來成人後就會出現同性戀和雙性戀問題;

探尋人的起源階段

第二階段是我是誰,我怎麼來的,探尋人的起源問題。面對孩子問「我從哪裡來的」,父母也要正面回答,千萬不要說「孩子是撿來的。

性懵懂衝動到性成熟

青春期到來,由性懵懂衝動到性成熟,也就是性道德性文明教育的最佳時期。所以,我們家長只要抓住孩子發育的這三個時期,科學合理地引導教育就好!那麼如何在這三個時期進行性教育呢?對於兒童性教育又有哪些原則呢?

第一階段,性別認識期

大概在孩子兩歲到三歲左右,孩子開始有性別意識。這個時期,孩子開始知道人分為兩類,男人和女人,女人頭髮長,喜歡穿裙子高跟鞋。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開始模仿媽媽,偷偷摸摸穿媽媽的高跟鞋,塗媽媽的口紅、試穿媽媽的裙子。慢慢地,他們又發現爸爸頭髮短,不穿裙子,好像和媽媽不一樣。

這時,我們可以通過區別父母的行為方式來告訴孩子他的性別,男孩去男士洗手間,女孩去女士洗手間,讓他和同性別的父母多一點時間互動,這個階段細心的媽媽還會發現孩子特別喜歡觀看大人洗澡,甚至偷窺父母洗澡。

面對孩子的好奇,我們不要迴避,直接邀請孩子一起親子共浴,利用洗澡做性教育,通過洗澡引導孩子觀察父母身體的不同,讓孩子直觀感受性別的差別。如果是男孩,就告訴他和爸爸長的一樣,有別與媽媽;女孩就告訴她和媽媽一樣,有別與爸爸。

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親子閱讀,一起讀一些認知性別繪本《為什麼我是男孩》、《為什麼我是女孩》《認識身體》、《爸爸的一半和媽媽的一半》、《學會保護自己》等。

第二階段,我是怎麼來的

孩子怎麼生出來的?大概在孩子四五歲開始,對他這麼來的這個問題感到特別好奇,記得小時候,我的父母回答我是在去外婆家的路上撿回來的,我弟弟是石頭裡蹦出來,不知道你們是不是有共同的記憶,這是相當荒謬可笑的回答。

還有家長現在依然這樣回答孩子問出生的問題。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很明確地告訴孩子,他是爸爸媽媽愛的結晶,是媽媽生出來的,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是媽媽生的。如果你還是覺得難以回答,或者覺得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太少,無法正確講解的話,我們依然可以利用書和繪本進行講解。比如,立體書《我們的身體》、《小威向前衝》等,還可以通過視頻教育,如視頻記錄片《生命的起源》。

第三階段,青春期的性懵懂衝動到性成熟

因為這個時期孩子比較敏感,為了避免性教育時,碰觸到孩子的敏感和害羞的心理,母親與女兒或者父親與兒子可以利用一同洗澡的機會來觀察孩子的發育狀態及用自己的經驗向孩子介紹一些性發育的常識。

與孩子一同洗澡,通過相互搓背、聊天,可以增加父與子,母與女之間的感情交流,建立起更融洽的親子關係,同時也可以自自然然的展開性教育。

另外,現在各種傳媒非常發達,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的電影、電視、光碟有很多,父母可以與孩子一同觀看這些影片,在觀看中可以通過討論、講解向孩子傳授性知識和解答一些常識性的問題,把健康的性觀念、性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傳授給孩子。

當然,也可以採取買一些相關教育書籍放在孩子的書桌上顯眼的位置,讓孩子自主閱讀,既避免尷尬,又能收到較好的效果。這個時期的重點要給孩子樹立科學正確的兩性關係,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建立正確戀愛關係,如何學會保護自己,愛惜對方以及正確使用保險套的方法。

只有父母正確面對孩子的性發展,孩子才能更好地接納自己身體以及心理變化,從而樹立正確的性觀念,最終收穫幸福美滿的人生。

作者簡介:

包警長媽媽,超聲科主治醫生,熱愛工作,二胎媽媽,有兩個可愛的男孩,工作之餘喜歡讀書,熱衷推廣親子閱讀,希望自己可以成為蔣佩蓉老師那樣的母親,以豐盈的心態好好教育自己和養育兩個男孩成長,通過學習改變自己、影響他人、從而改變世界

龍春華,筆名綠子靜,6歲孩子媽媽,親子暢銷書作家,龍春華親子實踐課堂創始人(ID:lch201302)。著有《嬰幼兒行為心理學》、《孩子,你是最好的自己》、《行為心理 學 : 瞬 間讀懂他人小動作背後隱藏的秘密》(已出版繁體,銷量達20萬冊)、《再苦也要笑一笑》(出版第四版)等十餘部作品。目前正專注 創作家教與童書作品,從內到外地發揮媽媽養孩子的價值!

相關焦點

  • 「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三種不同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孩子的這個提問,相信每一位職場媽媽都收到過。孩子小腦袋瓜問題千千萬,相比其他問題,這個實在太好回答了。也正因此,不少寶媽都未曾重視過,有的直接忽略,有的隨口一答,也有的粗暴斥責...但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可能會對孩子的職業觀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影響孩子一生。
  • 「媽媽,天冷了可以不去幼兒園嗎?」你的回答,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有一位媽媽同樣遇到了這個棘手的問題,然而她的回答和做法相當機智,最後孩子竟然開開心心的上學去了!我們來看看這位媽媽是怎麼完美解決的。早上,孩子直接了當提出:「媽媽,今天我可以不上學嗎?」「好像不可以吧。」媽媽是這樣回答的,餘下便無多話,繼續收拾整理。
  • 「媽媽,為什麼咱家窮」,2位媽媽不同回答,孩子的未來被影響了
    當一個孩子提問題,家長的回答方法會影響他的一生。家長在素質方面和文化方面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代。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孩子向父母提問題的時候,父母應該好好思考,再回答,不可以隨便說。可能家長隨便說的話就改變了孩子的將來。
  • 「媽媽,我不許你生弟弟」,兩個媽媽的回答,影響孩子的人生走向
    讓我們看看網友的現身說法網友A:二胎開放以來,我和老公商量想要二胎,一切都準備好了,而且成功懷孕,家人們都替我們開心。但是有一次我家大寶不小心撞了一下我的肚子,孩子爸爸看到了,馬上去制止孩子,告訴孩子媽媽肚子裡有個小弟弟不能隨便碰媽媽,兒子特別生氣,對著我就喊,我不許你生弟弟,看到孩子的無理取鬧我也很生氣,這個孩子怎麼能這麼自私呢?同時也很自責,難道是我的教育有問題嗎?
  • 「媽媽,她為什麼能插隊?」你的回答,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他的媽媽沒有跟隨而去,而是選擇繼續排隊。男孩歸來後,直接翻越欄杆回到媽媽身邊。工作人員發現,當即要求男孩重新排隊。然而男孩拒不服從,從流傳出來的視頻,我們可以聽見下面這些對話:工作人員:您到後面排隊就可以了。家長:你說這麼多人,哎你聽我說...工作人員:剛剛旁邊有一個小女孩她也要插隊...
  • 「媽媽,為什麼咱家窮」,兩位媽媽不同回答,影響孩子的人生觀
    01兩位媽媽不同回答,影響孩子的人生觀"媽媽,為什麼咱家窮?",面對孩子這樣的疑問,父母的言行都可能對孩子人生觀的樹立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樣是面對孩子這樣的提問,作為媽媽的小麗和小趙的回答確實截然不同的。"孩子,你是遇到了什麼事情嗎,怎麼會這麼問媽媽呀?",小麗先是這樣反問了孩子。我想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是同學說必須要有錢,但是我沒有錢"。"
  • 「媽媽,為什麼我們家沒有大房子?」你的回答,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小女孩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媽媽,我一定讓你住上大房子。 我撲哧一笑,不由得向閨蜜豎起大拇指。 其實,身為父母,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接到這種孩子拋來的難題。 爸爸,我也想要這個和同學一樣的玩具...為什麼我們家沒有豪車、大房子...
  • 「媽媽,讓我跟你一起睡」,兩個媽媽的不同做法,影響孩子的未來
    「媽媽,讓我跟你一起睡」,心狠媽媽vs心軟媽媽的不同做法,影響孩子一生吉吉是一個6歲的小男孩,有點膽小,媽媽就想培養兒子獨立睡覺,希望他可以堅強但吉吉並不想自己睡,他有時會哭著小聲地哀求,「媽媽,讓我跟你一起睡吧。」媽媽卻狠心地堅持讓吉吉自己睡,即使兒子半夜在房間門口哭,她也沒有妥協。她讓兒子重新回到自己的床上,閉上眼睡覺。但她並不知道,兒子閉著眼睛,並沒有睡著。等媽媽走後,吉吉就會陷入對黑暗的恐懼中,經常會做惡夢。小遠7歲了,卻一直不願意和爸爸媽媽分開睡。
  • 「媽媽,我學不好語文!」你的回答影響孩子的一生……
    寶貝,媽媽知道你現在還不太會騎,然而媽媽覺得,你有特別好的平衡車基礎,再加上我們多練習幾次,你就會騎了。 媽媽,我明白了,我現在還不會,以後我就會了。 【拓展】 在學習成長型思維之前,對於孩子說「我不會……」,我一般糾正他「別說我不會,你可以說媽媽你教我」。 而通過學習,「Not yet「 「我還不會……然而……」更能促進溝通,並促成孩子達成目標。
  • 【高米愛樂•育兒】「爸爸媽媽為什麼要上班?」你的回答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我們可以這樣回答:媽媽愛你永遠不嫌多,而上班能讓媽媽積攢更多的能量,變得更強大,才能更好地愛你。想一想每天下班後,我通常疲累又沮喪,進屋就來個葛優癱。老公更是兩耳不聞女兒事,一心只想看手機。當孩子要我們陪玩時,我們會說:「我上了一天班了,你就饒了我吧。」
  • 媽媽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
    不僅如此,孩子的語言表達裡還藏著各種各樣的需求,不是說人小鬼大嘛,他們也有很多情感。 曾看過一個視頻,他媽媽一唱到「沒媽的孩子像根草。」小寶寶就會皺眉哭泣,表現很傷心的樣子。 隨著寶寶的長大,他會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今天她很開心,今天她有些生氣。
  • 育兒有方 | 「爸爸媽媽為什麼要上班?」你的回答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我們可以這樣回答:媽媽愛你永遠不嫌多,而上班能讓媽媽積攢更多的能量,變得更強大,才能更好地愛你。兩三歲的孩子,邏輯力、想像力剛萌芽,這樣的解釋能讓孩子覺得:媽媽不是不要我,而是更愛我。這樣回答對不對?閨蜜對女兒說:媽媽上班是為了賺錢,賺了錢就可以給你買更多的玩具啦。於是她女兒每天跟她要玩具,還說:你不是去賺錢買玩具了嗎?這場景是不是讓人心酸酸的?這是我親生的嗎,怎麼這麼自私?
  • 這樣的媽媽,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這個好吃,我再吃一口行嗎?」「它當水了,別浪費」「我沒來過,以後來的機會也很少,我要多吃。」難怪秦昊也是一個性格特別好、特別逗比的人,看來是受了媽媽不少影響。在電影裡, 秦昊多次演反派、邊緣性角色,還被別人問:你總演這種人,是不是也有性格缺陷啊?秦昊坦誠回應道:「我家庭非常幸福,媽媽很開朗可愛,我也是性格健康得不得了,所以演這樣的角色根本不會影響到我。」
  • 「媽媽,咱家有錢嗎?」這3種回答會更好,答錯了影響孩子性格
    前幾天在網上看了新聞,內容很有趣,我是中國第一個王健林的兒子王思聰,他回答記者,我16歲的時候知道了家裡這麼有錢,到現在為止,完全不知道家裡真正的經濟條件,富二代的回答和普通人不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遇到這個詞,包括女兒在內,有時會對我說:「媽媽,我們有錢嗎?」
  • 「媽媽,你為什麼上班?」聰明媽媽的回答,會讓娃受益一生
    做職場媽媽,必然要承受更多的心酸,今天偶然看到一位媽媽的自述:好不容易提前下班一會,早早和婆婆一起來幼兒園接孩子,準備給孩子一個驚喜。沒想到孩子看到我和婆婆在一起,直接掠過我,奔向了婆婆。當孩子問出這句話的時候,媽媽們就要知道逃避孩子的回答,或者敷衍孩子都不會讓孩子善罷甘休,所以不如正面回答孩子的問題。媽媽在回答孩子的這個問題時,給出的答案可能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格局。接下來就看看下面三位寶媽的回答,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
  • 「媽媽,我可以玩會遊戲嗎?」你的回答,藏著孩子的未來
    因為在假期,我們最常聽到這句話:「媽媽/爸爸,我可以玩會遊戲嗎?」面對孩子這樣的請求,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態度:放任派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消停一點,覺得與其不停闖禍,不如讓他安靜地玩遊戲吧,自己也輕鬆一點。這種做法,後果也很直接,大多數孩子分不清好遊戲和壞遊戲,沉迷其中,學習生活都受影響。
  • 演員秦昊媽媽章宏女士:一個這樣的媽媽,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把孩子們逗開心了,還愁沒飯吃嗎!最後還擺上了自己的大道理,你別說了,我信了我信了!這樣可愛的媽媽誰能不愛?不僅讓全家都開啟了「哈哈哈」快樂模式,而且越看越發現,秦昊媽媽簡直是個寶藏!難怪秦昊也是一個性格特別好、特別逗比的人,看來是受了媽媽不少影響。在電影裡, 秦昊多次演反派、邊緣性角色,還被別人問:你總演這種人,是不是也有性格缺陷啊?秦昊坦誠回應道:「我家庭非常幸福,媽媽很開朗可愛,我也是性格健康得不得了,所以演這樣的角色根本不會影響到我。」
  • 「放假了,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未來
    「放假了,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小靜追著媽媽反覆問著。媽媽被問的煩了,就隨手把手機給了小靜,想了想,又說:「那你答應我,只能玩一會兒。」小靜捧著手機,盯著屏幕裡的動畫片,連忙點頭應著,看都沒看媽媽一眼。同樣是假期,面對孩子想玩手機的請求,媽媽們的回答也不盡相同。當笑笑也和小靜一樣,追著媽媽要手機玩的時候。
  • 「媽媽,咱家有多少錢」三位媽媽的不同回答,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
    金錢對於一個男人來說,可以說是一種地位;對於一個女生來說,就是一種有實力的底氣。而對於孩子來說,可能還是不太明確的金錢的概念,只知道買東西需要用到錢。有時候,孩子們也會問問父母:「咱家有多少錢」之類的話,但是每個父母的回答都是不一樣的。在不同環境生活的孩子,他們都很容易養成不一樣的性格。
  • 當被問「媽媽,有了弟弟妹妹你還愛我嗎?」你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之前看過一句話:「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昂貴的玩具,也不是漂亮的衣服,而是手足。」的確,當父母逐漸老去,只有手足是和自己最親近的人,他們願意和自己分享喜怒哀樂,這種手足情也是任何感情都無法代替的。當然,不排除大寶二寶雞飛狗跳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