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米愛樂•育兒】「爸爸媽媽為什麼要上班?」你的回答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2021-02-19 高米國際早教託育湖南中心

地鐵上,聽到有個女孩問媽媽:「隔壁媽媽不上班,每天都在家裡陪寶寶,你為什麼不能陪我?」

她媽媽說:「人家有錢啊,你爸媽哪有能力不上班!」

這樣的回答,會讓孩子產生只有無能的人才去工作的想法,也讓父母充滿無力感。

父母的這種無力感,也會讓孩子變得自卑。

如果我們必須上班,那就先給孩子好好解釋一下「我們為什麼要上班」吧。

沒有無能的工種,只有萬能的付出。

我們得讓孩子知道:所有人都得工作,隔壁媽媽很牛,但我也不差。我能做很牛的ppt,也能跑很洋的出差場。

很多媽媽常因不能陪孩子而愧疚,但其實,孩子和我們都需要成長的空間,在必要的陪伴之後,工作是一種耳濡目染的教育方式。

當初,董卿工作以後就說:「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自己先去做一個這樣的人。」

我們可以這樣回答:

媽媽愛你永遠不嫌多,而上班能讓媽媽積攢更多的能量,變得更強大,才能更好地愛你。

想一想每天下班後,我通常疲累又沮喪,進屋就來個葛優癱。老公更是兩耳不聞女兒事,一心只想看手機。

當孩子要我們陪玩時,我們會說:「我上了一天班了,你就饒了我吧。」

仿佛在給孩子傳遞這樣一個錯誤觀念:上班很辛苦,謀生很無奈。

我錯了!

我想了好長時間,問了女兒一個問題:如果唐僧不去西天取經,會怎樣?

女兒說:「不會遇到妖精啊,但也不會遇到孫大哥、豬二哥和沙三哥,那就沒有《西遊記》啦,不好玩。」

「上班也一樣,雖然辛苦,但也意義豐富。」

我們要教給孩子正確的職業觀

我們對待工作的態度,藏著孩子未來的職業觀。

正確的職業觀應該是這樣的:

上班是為了工作。

工作有辛苦。

工作是人的價值體現。

工作能讓人發現好玩的人生。

工作是發現深度自我的探秘之路。

當然了,這樣說,孩子未必理解。只有從內心深處認可這樣的職業觀,我們才能傳遞正能量。

「上班是為了賺錢。賺錢是為了你。」

這樣回答對不對?

閨蜜對女兒說:媽媽上班是為了賺錢,賺了錢就可以給你買更多的玩具啦。

於是她女兒每天跟她要玩具,還說:你不是去賺錢買玩具了嗎?

這場景是不是讓人心酸酸的?這是我親生的嗎,怎麼這麼自私?

其實孩子的反應沒有錯啊,是我們告訴他,賺錢是為了他。

很多爸媽的價值觀就是: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為了孩子。

你都做好了「奴隸」一生的姿態,孩子肯定認為:我自私是天經地義。

而另一些孩子則恰恰相反。當爸媽說「上班賺錢是為了你」時,他會愧疚,認為是自己造成了爸媽的辛苦。

有個孩子一連好幾天都吃得很少,媽媽問他怎麼不吃飯,他說:「我少吃點,媽媽就能少點辛苦了。」

真是個小暖男!可實際上,這樣的孩子更需要警惕。

心理學家蘇珊·紐曼說:

當孩子選擇犧牲自己來溫暖別人,證明他沒有獲得無條件的愛。這樣的孩子很難珍愛自己,也很難形成正向的自信感,他一生都會活得壓抑。

與其跟孩子說「上班是為了你」,不如說:

「我上班餵飽了你,餵飽了我,還餵飽了很多很多人。這是我的價值,也是我的力量,你可以依靠我哦。」

前文提到,我閨蜜的女兒每天都跟她玩具,於是她問女兒:「那我們以後不買吃的東西了,可以嗎?」

女兒搖了搖頭。

閨蜜接著說:「如果錢都用來買玩具,我們就沒法買吃的了。生活裡有很多開支,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只有平衡好各種開支,我們才能過得好。」

小孩子不懂錢能用來做什麼,才會產生過度需求。

讓孩子了解家庭財務支出計劃——需要支出什麼、可以支出什麼、不能支出什麼,能幫他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和價值觀。

賺錢可以用來滿足自己的生活,也可以幫助那些困難的人;我們少一些過度消費,就能讓錢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賺錢體現的是我們的能力,花錢體現的是我們的品質和品味。

逛商場時,看到有個孩子想買玩具被爸爸拒絕,他問:爸爸你上班能賺多少錢?我們家現在有多少錢?

爸爸不耐煩地說:沒錢!沒錢!沒錢!

父母的「貧窮狀態」很容易讓孩子變得自卑,不敢建立大目標,或者極端地想要成為大人物、賺很多錢,內心深處卻永遠底氣不足。

心理學家麥基說:我們看到的世界,只是我們選擇看到的。

養育孩子,不應只看到賺到錢的那部分世界,還要有更大的格局。

我們給孩子展示的人生,應該是不負美好不負錢。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爸媽有一些積蓄,但我們需要好好規劃怎麼花錢,要花得合理而又享受。錢用得最好,當初爸媽賺錢的辛苦才更值。

孩子的任何小提問都藏著無限天機,而我們的回答則決定著他的生機。

【以上內容源自公眾號「凱叔講故事」,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免費課程體驗

 請 回 復

「體驗+寶寶暱稱+月齡+聯繫方式」

  ♥ 給寶寶一次意想不到的高米之旅 ♥

聯繫【湖南高米】:

①高米國際 · 長沙梅溪湖中心:

長沙市高新區楓林三路麓谷明珠2棟1、2樓 0731-85515828

②高米國際 · 長沙匯金中心:

長沙市天心區匯金國際銀座3樓 0731-84212428

聯繫【海南高米】:

①高米國際 · 吾悅早教中心:

海口市椰海大道新城吾悅廣場2號門廣場  0898-65238512

②高米國際 · 萬達早教中心:

海口市海榆中線29號萬達廣場2樓  0898-65339820

③高米國際 · 首佳早教託育中心(原京航):

海口市南寶路19-7號(中洋花苑門口)  0898-65239882

④高米國際 · 二十五小早教託育中心

海口市海甸島五西路/德利路(25小學旁)  0898-65332720

⑤高米國際 · 海甸雙語幼兒園:

海口市海甸島和平大道(六東路口交界處) 0898-65238503

⑥高米國際 · 世貿清華幼兒園:

海口市文華路3號海韻裕都4樓 65256121 / 65320502

⑦高米國際雙語幼兒園(海南第一貴族園)中海園:

海口市椰海大道與迎賓大道交匯處 65321505 / 68505777

相關焦點

  • 育兒有方 | 「爸爸媽媽為什麼要上班?」你的回答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她媽媽說:「人家有錢啊,你爸媽哪有能力不上班!」這樣的回答,會讓孩子產生只有無能的人才去工作的想法,也讓父母充滿無力感。父母的這種無力感,也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如果我們必須上班,那就先給孩子好好解釋一下「我們為什麼要上班」吧。
  • 「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三種不同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孩子的這個提問,相信每一位職場媽媽都收到過。孩子小腦袋瓜問題千千萬,相比其他問題,這個實在太好回答了。也正因此,不少寶媽都未曾重視過,有的直接忽略,有的隨口一答,也有的粗暴斥責...但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可能會對孩子的職業觀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影響孩子一生。
  • 「媽媽,你為什麼上班?」聰明媽媽的回答,會讓娃受益一生
    這一幕相信很多職場媽媽都經歷過,甚至有媽媽表示,最害怕每天清早出門,看到孩子幽怨的眼光。如果這個時候再遭受到孩子扎心一問: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只會讓自己更揪心。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當孩子問出這句話的時候,媽媽們就要知道逃避孩子的回答,或者敷衍孩子都不會讓孩子善罷甘休,所以不如正面回答孩子的問題。媽媽在回答孩子的這個問題時,給出的答案可能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格局。接下來就看看下面三位寶媽的回答,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
  •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媽媽(爸爸),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在家陪我好不...」媽媽回答:這位媽媽回答:「因為媽媽要學習新的知識、結交新的朋友、不被社會淘汰呀,就像你是學生,就要好好學習,要和朋友好好相處一樣。」誠然,對於很多父母來說,拿起工作無法陪你,放下工作無法養你;但是,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父母的回答,卻會如金科玉律般,影響孩子對於職業、乃至人生最初的看法。
  • 「媽媽,為什麼咱家窮」,2位媽媽不同回答,孩子的未來被影響了
    當一個孩子提問題,家長的回答方法會影響他的一生。家長在素質方面和文化方面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代。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孩子向父母提問題的時候,父母應該好好思考,再回答,不可以隨便說。可能家長隨便說的話就改變了孩子的將來。
  • 「媽媽,為什麼咱家窮」,兩位媽媽不同回答,影響孩子的人生觀
    01兩位媽媽不同回答,影響孩子的人生觀"媽媽,為什麼咱家窮?",面對孩子這樣的疑問,父母的言行都可能對孩子人生觀的樹立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樣是面對孩子這樣的提問,作為媽媽的小麗和小趙的回答確實截然不同的。"孩子,你是遇到了什麼事情嗎,怎麼會這麼問媽媽呀?",小麗先是這樣反問了孩子。我想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是同學說必須要有錢,但是我沒有錢"。"
  • 「媽媽,為什麼我們家沒有大房子?」你的回答,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思思盯著電視看了一會,忽然仰起頭撲閃著眼睛問閨蜜:「媽媽,為什麼我們家不住這樣帶樓梯的大房子?」 我心裡一震,緊張地看向閨蜜,不知她會如何作答。 小女孩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媽媽,我一定讓你住上大房子。 我撲哧一笑,不由得向閨蜜豎起大拇指。 其實,身為父母,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接到這種孩子拋來的難題。 爸爸,我也想要這個和同學一樣的玩具...為什麼我們家沒有豪車、大房子...
  • 家長課|當孩子問道:「您為什麼要去上班?」家長的回答很重要.
    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該怎麼回答?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啊?」媽媽回答:「媽媽要賺錢才能給你買吃的買玩的供你讀書啊。」孩子默默地低下了頭:原來我讓媽媽那麼累。另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呢?」這位媽媽回答:「因為媽媽要學習新的知識、結交新的朋友、不被社會淘汰呀,就像你是學生,就要好好學習,要和朋友好好相處一樣。」
  • 孩子問過你為什麼要上班嗎?你是怎麼回答的?
    我記得,包包小的時候,有一次問過我老公:「爸爸,你是做什麼工作的?」當時我老公想了想,說:「爸爸的工作是財務,跟錢有關係,每天就像做算術題一樣跟數字打交道。」後來我問他,為什麼這樣跟包包說?他:「包包現在這麼小,跟他說開公司,做自媒體,他也聽不懂,把我每天的一小部分工作,用容易理解的話告訴他就行了。」
  • 「媽媽,你為什麼總上班?」這麼問的孩子,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每天早出晚歸,幾乎總要8、9點才到家,所以幼兒園的接送主要都是爺爺奶奶的活兒。 有一天,他悶悶不樂地對我說:媽媽,你為什麼總要上班呀? 所以,如何跟孩子表達「為什麼上班」,不僅安撫的是孩子的思念,還會影響他們對職業最初的價值觀。除了謀生,工作給我們的價值哪裡是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的。而要把這件事掰扯給孩子,似乎就更不容易。 最經典的版本:「不上班哪有錢?不賺錢怎麼買玩具,怎麼買好吃的?」
  • 最好的家庭關係,是爸爸支持媽媽,媽媽支持孩子 | 育兒
    父母都是家庭的經營者,作用卻不同,父親的格局,影響了家庭的方向,母親的情緒,決定了家庭的溫度
  • 最好的家庭關係,是爸爸支持媽媽,媽媽支持孩子|育兒
    有這樣一句話:母親是暖暖的人,像個太陽,她走到哪裡,哪裡就是亮堂堂的,暖和和的,空氣裡的溫度都要上升幾度。如果媽媽不開心,一家人吃飯的時候都是低氣壓。簡單來說,媽媽不高興,其他人也不會太開心,而孩子是受母親情緒影響最大的人。
  • 「媽媽,她為什麼能插隊?」你的回答,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驚喜萬分,和父親一起分享這份喜悅。父親卻沉默了。那一天,正是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他看了看手錶,晚上10點。此時,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裡去。」父親語氣平靜。「爸爸!為什麼?」「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
  • 「爸爸,你趴在媽媽身上幹什麼呢?」你的回答,可能改變孩子一生!
    晚餐時閨蜜瘋狂吐槽:「我和老公為愛鼓掌的時候被孩子撞見了!他『哇』地一聲就開始大哭,邊哭邊問:『爸爸,你趴在媽媽身上在幹什麼啊?』給我倆尷尬壞了.」 另一個閨蜜說:「媽耶,我也被撞見過!只能撒謊說爸爸媽媽在做遊戲……結果我兒子也開始脫衣服要跟我們做遊戲!太上頭了!」
  • 問孩子「愛爸爸還是愛媽媽」,得到的回答一邊倒,很真實
    夜晚洗澡,必須是JoJo媽給她洗,其餘誰都不可以碰她,夜晚睡覺前喝奶,必須是JoJo媽衝奶粉,其餘誰衝都不可以,喝完奶要放奶瓶,也是必須JoJo媽去放,誰要都不給。JoJo爸爸說「剛好,都找媽媽吧,樂得清閒呢」。
  • 聊育兒|你自以為是的育兒觀,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新手爸媽打怪升級的過程中,要經歷娃的無數個第一次,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困惑。餵養、早教、發育、心理,方方面面關於寶寶的問題,都可以令爸爸媽媽陷入焦慮。來看看下面幾條有沒有說中你 👇1.為了解決育兒難題,加了不少媽媽群,有問題就往群裡拋。
  • 「爸爸,你趴在媽媽身上幹什麼呢?你的回答,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一位30多歲的女患者,一直無法進入任何親密關係。原來是大約六七歲時,她不小心看到了爸爸媽媽親熱的畫面,那一幕讓她對父親產生了厭惡感。甚至潛意識慢慢在生活中躲避和父親相處。長大後,她對成年男性的身體也莫名排斥,總是想起兒時爸爸媽媽親熱的畫面。
  • 「爸爸,你趴在媽媽身上幹什麼呢?」 你的回答,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就當小徐夫妻倆「在一起」時,一個稚嫩的聲音讓他們瞬間臉紅了…「爸爸,你趴在媽媽身上幹什麼呢?」羞愧、無奈爬滿了夫妻倆的心頭,明明是合法的夫妻關係,卻有種難以言說的尷尬。「爸爸,你趴在媽媽身上幹什麼呢?」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開口,只得敷衍了事,讓孩子先出去。
  • 《以家人之名》揭開育兒真相:沒有不會帶孩子的爸爸,只有懶爸爸
    當張歆藝給了孩子更多愛和包容的時候,袁弘給孩子樹立了更多的規則和激發了孩子更多的探索性。 在這對夫妻身上所以體現的帶娃差異性,正是為什麼需要父親參與育兒這個問題的最好的回答。 爸爸要意識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爸爸在孩子的成長中是獨一無二的。 想讓孩子好好地活在明日風捲雲湧的社會中,那麼今天爸爸們就必須先好好的活在育兒的水深火熱中。
  • 「爸爸,你趴在媽媽身上幹什麼呢?」你的回答,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他『哇』地一聲就開始大哭,邊哭邊問:『爸爸,你趴在媽媽身上在幹什麼啊?』給我倆尷尬壞了.」另一個閨蜜說:「媽耶,我也被撞見過!只能撒謊說『爸爸媽媽在做遊戲』……結果我兒子也開始脫衣服要跟我們做遊戲!太上頭了!」對於這些被娃撞見的瞬間,如果敷衍了事,或者諱莫如深,對孩子來說都不一定是好事,處理不好甚至影響很大。一位30多歲的女患者,一直無法進入任何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