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曾有這樣一篇課文:《釣魚的啟示》。
11歲的小男孩,像往常一樣,跟隨父親去一個小島上釣魚。
幾個小時過去了,平靜的夜晚響起了小男孩的尖叫聲:
啊,這樣大的魚!
我還從來沒有見過。
還是條鱸魚!
孩子驚喜萬分,和父親一起分享這份喜悅。
父親卻沉默了。
那一天,正是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
他看了看手錶,晚上10點。
此時,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裡去。」父親語氣平靜。
「爸爸!為什麼?」
「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
「可是不會釣到這麼大的魚了。」小男孩已經哭出了聲。
寧靜的夜裡靜得能聽到呼吸聲,除了這對父子倆,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任何人的影子。
小男孩偷偷暗示父親,並再次祈求。
可父親態度堅決,絲毫沒有商量的餘地。
最後,小男孩只能將鱸魚放回湖中,眼睜睜地看著它消失。
這個故事,還有後續。
這篇文章的作者詹姆斯·勒菲斯特,後來成為美國著名的的短篇小說家和建築設計師。
他在文末回憶:
「我再沒有釣到過像34年前那個夜晚釣到的那樣大的魚。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當他一次次地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父親的話就會響徹耳際:
「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
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34年前的那條鱸魚,跌入一個11歲小男孩的心湖裡,留下了永久的回憶和終生的啟示。
「媽媽,為什麼?」
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孩子也能經常遇到這樣的「鱸魚」誘惑。
在不同的家長身上,我看到了不同的做法。
2018年,上海迪士尼樂園曾被曝出一起插隊事件。
在某熱門項目的排隊處,一個小男孩中途去上廁所。
他的媽媽沒有跟隨而去,而是選擇繼續排隊。
男孩歸來後,直接翻越欄杆回到媽媽身邊。
工作人員發現,當即要求男孩重新排隊。
然而男孩拒不服從,從流傳出來的視頻,我們可以聽見下面這些對話:
工作人員:您到後面排隊就可以了。
家長:你說這麼多人,哎你聽我說...
工作人員:剛剛旁邊有一個小女孩她也要插隊...
家長:哪個小女孩?
工作人員:我了解,來後面遊客往前走。您繼續排隊.
極其不耐煩的男孩,突然對著工作人員惡狠狠地說了一句:「我就不排!臭老娘們!」
有網友評論:這才幾歲都這麼橫了,長大還得了,還不得打父母?
沒有規則感的孩子,總能一次次試探你的底線。
父母的漠視,看似一時庇護了孩子,實則是給孩子餵了最毒的藥。
之前在網上曾刷到了這樣一條短視頻:
公交車上,一個小男孩踩在公交椅上,抓住吊環,雙腳騰空,做起了「體操」。
司機發現後,立刻勸阻:「這不是搞鍛鍊的地方。」
孩子的媽媽,聽到這句話,並沒有制止孩子的動作,反而衝司機吼道:
「關你屁事,我偏要吊!」
「我天天都這麼吊,就你有意見,你有病啊!」
並進一步示意孩子:「吊,繼續吊。」
司機再三表示這是為安全著想,但都被孩子媽媽怒聲駁斥。
最後,這個媽媽竟然理直氣壯地撥打起投訴電話,指責司機嚇到自己的孩子。
面對記者,媽媽給出的理由更是可笑:孩子肋骨外翻需鍛鍊。
最終這個投訴被判定為無效投訴。
稻盛和夫說:
「很多家長把不守規矩當作活潑可愛,把不講道理當作獨立自主,這種家長和孩子都需要教育。」
當你開始漠視規則,規則也會選擇漠視你。
還記得河南平頂山動物園的悲劇嗎?
年僅9歲的小男孩趁著姥爺沒注意,翻越一米多高的護欄,獨自跑到黑熊遊覽區。
結果不慎被黑熊當場咬掉右臂,被逼做了截肢手術。
孩子媽媽看著滿身是血的孩子,失聲痛哭:「孩子這麼小,以後可怎麼辦?」
2018年10月,江西省新餘市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
一名13歲男孩在高速上將身子探出汽車天窗外,不料直接與限高杆相撞,當場死亡。
杜布森博士在他的《勇於管教》一書中有一段關於規則的話,說得很精彩:
「如果懸崖邊上設有欄杆,那麼人就敢靠近欄杆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如果沒有欄杆,大家在離懸崖很遠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別說站在懸崖邊緣往下看了。
欄杆就是界限,知道界限(規矩)的孩子會有安全感,相反,沒有界限的孩子沒有安全感,因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裡。」
如何保護我們的孩子?
不是24小時貼身守護,還是在他還未靠近懸崖的時候就告知規則。
規則,才是對孩子有力的保護。
還有最近頻頻上熱搜的瑪莎拉蒂案。
歷經1年2個多月,案子終於有了新消息:
肇事者譚某提出457萬元的賠償方案,但受害者家屬拒不妥協:
一分錢不要,請求判譚某死刑。
酒駕、無視交通規則、肇事逃逸.兩死一傷的悲劇,直接導致了三個家庭的支離破碎。
而譚某背後站著的,是縱容女兒,時至今日依舊不肯向受害者道歉的一對父母。
網上有句話說得好:不遵守規則的人,是遊蕩在世間的死神。
你默許孩子一次次釣到鱸魚,萬萬沒想到有一天,孩子拖上來一頭巨鯊。
紀錄片《小孩的神秘生活》裡,有一個4歲的小男孩於子鑠是規則破壞王。
老師讓孩子們統一站在呼啦圈裡,老師一轉背,於子鑠就跑了出來,還捉弄其他待在呼啦圈裡的小朋友。
不顧小女孩的抗議,一直撓她痒痒,引發圍觀。
有一場扔骰子拿糖果的遊戲,規則是兩個小朋友都同時扔到6點,才可以拿1顆糖。
於子鑠不僅自己帶頭破壞規則,甚至慫恿他的搭檔一起作弊,後來索性連骰子也不扔,直接上手抓糖。
本來是一場公平的小遊戲,結果在其他小朋友只拿了幾顆糖的情況下,於子鑠取得了「驚人的勝利」:拿了滿滿一罐子的糖果。
其他小朋友指責他不遵守規則,他依舊倔強:「我在家也是這樣!」
老師問他有沒有作弊,於子鑠依舊嘴硬,說自己沒有作弊。
最後,他才支支吾吾說出了答案:
因為剛開始上幼兒園時,爸爸媽媽說,只要你在幼兒園好好表現,爸爸就回家陪你玩遊戲,媽媽就給你買新衣服。
可是我知道,他們是騙人的。
所以我並不想在幼兒園好好表現。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過:
「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應讓兒童自發、主動地學習,最好使兒童自己找到和發現自己的答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很多父母一邊教育孩子遵守規則,一邊用自己的行為告訴孩子可以破壞規則。
而孩子是最聰明的,言傳不一定奏效,但是身教一定會複製般地傳達到孩子身上。
網上曾流傳過這樣一張暖心的照片:
3歲的小男孩看著地鐵邊上的腳印,奶聲奶氣地問媽媽這個有什麼用,媽媽耐心地說:
「這黃色的腳印呀,是用來排隊的。」
為了加深孩子的理解,媽媽、爸爸以及外婆,都統一沿著腳印,很自然地站成了筆直的隊形。
還有這樣一張照片:
在幾個軍人排隊的隊伍末尾,站著一個3歲的孩子。
有人問孩子:「你怎麼也會排隊坐地鐵呢?」
孩子說:
「我爸爸說過,每個人都是尊重規則,去哪裡都是要排隊的,大家都排隊,這個世界才更有秩序。」
規則是什麼?秩序是什麼?
這是挪威西南部呂瑟峽灣邊的一個懸崖布道臺,高達600多米,四周都是懸崖峭壁。
可是,這樣一個極其危險的布道臺,竟然沒有任何的防護措施。
有傳聞,懸崖前立了一個牌子,上面赫然幾個大字:「你想怎麼走,請自便。」
規則和秩序,它看起來是一種限制,實質是一種最好的自我保護。
那張無形的防護網,在孩子心中。
那張防護網的搭建者,無疑只能是父母。
一向以「毒舌」著稱的金星曾在節目中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有一次金星和兒子坐飛機,在排隊檢票的時候,恰巧碰到一個插隊的大姐。
金星什麼也沒說,只是示意孩子往後站一點。
兒子疑惑地問:「不是我們先排隊,排在前面的嗎?」
金星提高了嗓門,回答道:「這位阿姨公交車坐慣了,沒坐過飛機,不知道飛機每個人都有座位。」
大姐聽明白了話中的意思,立刻反駁道:「誰沒坐過飛機?」
金星回懟道:「沒看見小孩子都知道要排隊,你一個大人不知道坐飛機要排隊?」
大姐被懟得啞口無言,只好灰溜溜離開。
「媽媽,為什麼她不用排隊?」
「媽媽,那個小朋友怎麼橫穿馬路?」
「媽媽,那個阿姨怎麼不買票就直接進去玩了?」
當孩子再次這樣問我的時候,我也想引用金星老師的一句話:
「不遵守規則的人,現在佔了點小便宜將來也要吃大虧。孩子,我們的日子,還長著呢!」
這個世界,終將會懲罰那些不遵守規則的孩子。
這個世界,也一定會悄悄獎勵那些嚴格遵守規則的孩子。
就像那個父親所說的:你還會釣到其他魚的。
孩子,千萬不要因為一條魚,捨棄了一片海。
- END -
*來源:女兒派(ID:nverpai),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這裡都懂;願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