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她為什麼能插隊?」你的回答,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2021-02-08 媽媽手冊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曾有這樣一篇課文:《釣魚的啟示》。

11歲的小男孩,像往常一樣,跟隨父親去一個小島上釣魚。

幾個小時過去了,平靜的夜晚響起了小男孩的尖叫聲:

啊,這樣大的魚!

我還從來沒有見過。

還是條鱸魚!

孩子驚喜萬分,和父親一起分享這份喜悅。

父親卻沉默了。

那一天,正是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

他看了看手錶,晚上10點。

此時,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裡去。」父親語氣平靜。

「爸爸!為什麼?」

「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

「可是不會釣到這麼大的魚了。」小男孩已經哭出了聲。

寧靜的夜裡靜得能聽到呼吸聲,除了這對父子倆,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任何人的影子。

小男孩偷偷暗示父親,並再次祈求。

可父親態度堅決,絲毫沒有商量的餘地。

最後,小男孩只能將鱸魚放回湖中,眼睜睜地看著它消失。

這個故事,還有後續。

這篇文章的作者詹姆斯·勒菲斯特,後來成為美國著名的的短篇小說家和建築設計師。

他在文末回憶:

「我再沒有釣到過像34年前那個夜晚釣到的那樣大的魚。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當他一次次地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父親的話就會響徹耳際:

「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

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34年前的那條鱸魚,跌入一個11歲小男孩的心湖裡,留下了永久的回憶和終生的啟示。

「媽媽,為什麼?」

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孩子也能經常遇到這樣的「鱸魚」誘惑。

在不同的家長身上,我看到了不同的做法。

2018年,上海迪士尼樂園曾被曝出一起插隊事件。

在某熱門項目的排隊處,一個小男孩中途去上廁所。

他的媽媽沒有跟隨而去,而是選擇繼續排隊。

男孩歸來後,直接翻越欄杆回到媽媽身邊。

工作人員發現,當即要求男孩重新排隊。

然而男孩拒不服從,從流傳出來的視頻,我們可以聽見下面這些對話:

工作人員:您到後面排隊就可以了。

家長:你說這麼多人,哎你聽我說...

工作人員:剛剛旁邊有一個小女孩她也要插隊...

家長:哪個小女孩?

工作人員:我了解,來後面遊客往前走。您繼續排隊.

極其不耐煩的男孩,突然對著工作人員惡狠狠地說了一句:「我就不排!臭老娘們!」

有網友評論:這才幾歲都這麼橫了,長大還得了,還不得打父母?

沒有規則感的孩子,總能一次次試探你的底線。

父母的漠視,看似一時庇護了孩子,實則是給孩子餵了最毒的藥。

之前在網上曾刷到了這樣一條短視頻:

公交車上,一個小男孩踩在公交椅上,抓住吊環,雙腳騰空,做起了「體操」。

司機發現後,立刻勸阻:「這不是搞鍛鍊的地方。」

孩子的媽媽,聽到這句話,並沒有制止孩子的動作,反而衝司機吼道:

「關你屁事,我偏要吊!」

「我天天都這麼吊,就你有意見,你有病啊!」

並進一步示意孩子:「吊,繼續吊。」

司機再三表示這是為安全著想,但都被孩子媽媽怒聲駁斥。

最後,這個媽媽竟然理直氣壯地撥打起投訴電話,指責司機嚇到自己的孩子。

面對記者,媽媽給出的理由更是可笑:孩子肋骨外翻需鍛鍊。

最終這個投訴被判定為無效投訴。

稻盛和夫說:

「很多家長把不守規矩當作活潑可愛,把不講道理當作獨立自主,這種家長和孩子都需要教育。」

當你開始漠視規則,規則也會選擇漠視你。

還記得河南平頂山動物園的悲劇嗎?

年僅9歲的小男孩趁著姥爺沒注意,翻越一米多高的護欄,獨自跑到黑熊遊覽區。

結果不慎被黑熊當場咬掉右臂,被逼做了截肢手術。

孩子媽媽看著滿身是血的孩子,失聲痛哭:「孩子這麼小,以後可怎麼辦?」

2018年10月,江西省新餘市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

一名13歲男孩在高速上將身子探出汽車天窗外,不料直接與限高杆相撞,當場死亡。

杜布森博士在他的《勇於管教》一書中有一段關於規則的話,說得很精彩:

「如果懸崖邊上設有欄杆,那麼人就敢靠近欄杆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如果沒有欄杆,大家在離懸崖很遠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別說站在懸崖邊緣往下看了。

欄杆就是界限,知道界限(規矩)的孩子會有安全感,相反,沒有界限的孩子沒有安全感,因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裡。」

如何保護我們的孩子?

不是24小時貼身守護,還是在他還未靠近懸崖的時候就告知規則。

規則,才是對孩子有力的保護。

還有最近頻頻上熱搜的瑪莎拉蒂案。

歷經1年2個多月,案子終於有了新消息:

肇事者譚某提出457萬元的賠償方案,但受害者家屬拒不妥協:

一分錢不要,請求判譚某死刑。

酒駕、無視交通規則、肇事逃逸.兩死一傷的悲劇,直接導致了三個家庭的支離破碎。

而譚某背後站著的,是縱容女兒,時至今日依舊不肯向受害者道歉的一對父母。

網上有句話說得好:不遵守規則的人,是遊蕩在世間的死神。

你默許孩子一次次釣到鱸魚,萬萬沒想到有一天,孩子拖上來一頭巨鯊。

紀錄片《小孩的神秘生活》裡,有一個4歲的小男孩於子鑠是規則破壞王。

老師讓孩子們統一站在呼啦圈裡,老師一轉背,於子鑠就跑了出來,還捉弄其他待在呼啦圈裡的小朋友。

不顧小女孩的抗議,一直撓她痒痒,引發圍觀。

有一場扔骰子拿糖果的遊戲,規則是兩個小朋友都同時扔到6點,才可以拿1顆糖。

於子鑠不僅自己帶頭破壞規則,甚至慫恿他的搭檔一起作弊,後來索性連骰子也不扔,直接上手抓糖。

本來是一場公平的小遊戲,結果在其他小朋友只拿了幾顆糖的情況下,於子鑠取得了「驚人的勝利」:拿了滿滿一罐子的糖果。

其他小朋友指責他不遵守規則,他依舊倔強:「我在家也是這樣!」

老師問他有沒有作弊,於子鑠依舊嘴硬,說自己沒有作弊。

最後,他才支支吾吾說出了答案:

因為剛開始上幼兒園時,爸爸媽媽說,只要你在幼兒園好好表現,爸爸就回家陪你玩遊戲,媽媽就給你買新衣服。

可是我知道,他們是騙人的。

所以我並不想在幼兒園好好表現。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過:

「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應讓兒童自發、主動地學習,最好使兒童自己找到和發現自己的答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很多父母一邊教育孩子遵守規則,一邊用自己的行為告訴孩子可以破壞規則。

而孩子是最聰明的,言傳不一定奏效,但是身教一定會複製般地傳達到孩子身上。

網上曾流傳過這樣一張暖心的照片:

3歲的小男孩看著地鐵邊上的腳印,奶聲奶氣地問媽媽這個有什麼用,媽媽耐心地說:

「這黃色的腳印呀,是用來排隊的。」

為了加深孩子的理解,媽媽、爸爸以及外婆,都統一沿著腳印,很自然地站成了筆直的隊形。

還有這樣一張照片:

在幾個軍人排隊的隊伍末尾,站著一個3歲的孩子。

有人問孩子:「你怎麼也會排隊坐地鐵呢?」

孩子說:

「我爸爸說過,每個人都是尊重規則,去哪裡都是要排隊的,大家都排隊,這個世界才更有秩序。」

規則是什麼?秩序是什麼?

這是挪威西南部呂瑟峽灣邊的一個懸崖布道臺,高達600多米,四周都是懸崖峭壁。

可是,這樣一個極其危險的布道臺,竟然沒有任何的防護措施。

有傳聞,懸崖前立了一個牌子,上面赫然幾個大字:「你想怎麼走,請自便。」

規則和秩序,它看起來是一種限制,實質是一種最好的自我保護。

那張無形的防護網,在孩子心中。

那張防護網的搭建者,無疑只能是父母。

一向以「毒舌」著稱的金星曾在節目中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有一次金星和兒子坐飛機,在排隊檢票的時候,恰巧碰到一個插隊的大姐。

金星什麼也沒說,只是示意孩子往後站一點。

兒子疑惑地問:「不是我們先排隊,排在前面的嗎?」

金星提高了嗓門,回答道:「這位阿姨公交車坐慣了,沒坐過飛機,不知道飛機每個人都有座位。」

大姐聽明白了話中的意思,立刻反駁道:「誰沒坐過飛機?」

金星回懟道:「沒看見小孩子都知道要排隊,你一個大人不知道坐飛機要排隊?」

大姐被懟得啞口無言,只好灰溜溜離開。

「媽媽,為什麼她不用排隊?」

「媽媽,那個小朋友怎麼橫穿馬路?」

「媽媽,那個阿姨怎麼不買票就直接進去玩了?」

當孩子再次這樣問我的時候,我也想引用金星老師的一句話:

「不遵守規則的人,現在佔了點小便宜將來也要吃大虧。孩子,我們的日子,還長著呢!」

這個世界,終將會懲罰那些不遵守規則的孩子。

這個世界,也一定會悄悄獎勵那些嚴格遵守規則的孩子。

就像那個父親所說的:你還會釣到其他魚的。

孩子,千萬不要因為一條魚,捨棄了一片海。

- END -

*來源:女兒派(ID:nverpai),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這裡都懂;願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

相關焦點

  • 「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三種不同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孩子的這個提問,相信每一位職場媽媽都收到過。孩子小腦袋瓜問題千千萬,相比其他問題,這個實在太好回答了。也正因此,不少寶媽都未曾重視過,有的直接忽略,有的隨口一答,也有的粗暴斥責...但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可能會對孩子的職業觀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影響孩子一生。
  • 「媽媽,為什麼我們家沒有大房子?」你的回答,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思思盯著電視看了一會,忽然仰起頭撲閃著眼睛問閨蜜:「媽媽,為什麼我們家不住這樣帶樓梯的大房子?」 我心裡一震,緊張地看向閨蜜,不知她會如何作答。 小女孩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媽媽,我一定讓你住上大房子。 我撲哧一笑,不由得向閨蜜豎起大拇指。 其實,身為父母,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接到這種孩子拋來的難題。 爸爸,我也想要這個和同學一樣的玩具...為什麼我們家沒有豪車、大房子...
  • 【高米愛樂•育兒】「爸爸媽媽為什麼要上班?」你的回答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她媽媽說:「人家有錢啊,你爸媽哪有能力不上班!」這樣的回答,會讓孩子產生只有無能的人才去工作的想法,也讓父母充滿無力感。父母的這種無力感,也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如果我們必須上班,那就先給孩子好好解釋一下「我們為什麼要上班」吧。沒有無能的工種,只有萬能的付出。
  • 育兒有方 | 「爸爸媽媽為什麼要上班?」你的回答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她媽媽說:「人家有錢啊,你爸媽哪有能力不上班!」這樣的回答,會讓孩子產生只有無能的人才去工作的想法,也讓父母充滿無力感。父母的這種無力感,也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如果我們必須上班,那就先給孩子好好解釋一下「我們為什麼要上班」吧。
  • 「媽媽,為什麼咱家窮」,2位媽媽不同回答,孩子的未來被影響了
    當一個孩子提問題,家長的回答方法會影響他的一生。家長在素質方面和文化方面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代。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孩子向父母提問題的時候,父母應該好好思考,再回答,不可以隨便說。可能家長隨便說的話就改變了孩子的將來。
  • 「媽媽,為什麼咱家窮」,兩位媽媽不同回答,影響孩子的人生觀
    01兩位媽媽不同回答,影響孩子的人生觀"媽媽,為什麼咱家窮?",面對孩子這樣的疑問,父母的言行都可能對孩子人生觀的樹立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樣是面對孩子這樣的提問,作為媽媽的小麗和小趙的回答確實截然不同的。"孩子,你是遇到了什麼事情嗎,怎麼會這麼問媽媽呀?",小麗先是這樣反問了孩子。我想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是同學說必須要有錢,但是我沒有錢"。"
  • 「媽媽,你為什麼上班?」聰明媽媽的回答,會讓娃受益一生
    這一幕相信很多職場媽媽都經歷過,甚至有媽媽表示,最害怕每天清早出門,看到孩子幽怨的眼光。如果這個時候再遭受到孩子扎心一問: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只會讓自己更揪心。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當孩子問出這句話的時候,媽媽們就要知道逃避孩子的回答,或者敷衍孩子都不會讓孩子善罷甘休,所以不如正面回答孩子的問題。媽媽在回答孩子的這個問題時,給出的答案可能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格局。接下來就看看下面三位寶媽的回答,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
  • 媽媽,我的兩個蛋蛋可以孵出小寶寶嗎?媽媽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我忍不住笑著回答:「現在還不可以,不過將來可以幫助你生出寶寶,所以要好好保護它們。」包警長又繼續問:「我和爸爸、弟弟都有蛋蛋,媽媽沒有,但是我和弟弟卻是你生出來的,那男孩子又怎麼可以生出寶寶呢?」我通過簡單的比喻解答了孩子的困惑,沒想到,包警長聽了後來了一句:「我要好好保護蛋蛋,長大了我也要娶一個老婆,送她兩顆種子,生兩個寶寶。」我再一次被他的童真逗樂了。 突然很慶幸自己是醫生,面對孩子這讓人面紅耳赤的問題,也能坦然回答。
  • 「媽媽,天冷了可以不去幼兒園嗎?」你的回答,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早晨時間原本就緊,如果這時孩子還不肯起床,免不了挨一通胖揍,最後哭哭啼啼,還得去上學。「不上幼幼園怎麼行呢,小朋友每天都要去的。」 「你去幼幼園,周末媽媽帶你去買那個玩具」 ……可這次買玩具滿足了他,下次他還想要別的來跟你討價還價。
  • 「媽媽,我學不好語文!」你的回答影響孩子的一生……
    寶貝,媽媽知道你現在還不太會騎,然而媽媽覺得,你有特別好的平衡車基礎,再加上我們多練習幾次,你就會騎了。 媽媽,我明白了,我現在還不會,以後我就會了。 【拓展】 在學習成長型思維之前,對於孩子說「我不會……」,我一般糾正他「別說我不會,你可以說媽媽你教我」。 而通過學習,「Not yet「 「我還不會……然而……」更能促進溝通,並促成孩子達成目標。
  •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媽媽回答:這位媽媽回答:「因為媽媽要學習新的知識、結交新的朋友、不被社會淘汰呀,就像你是學生,就要好好學習,要和朋友好好相處一樣。」誠然,對於很多父母來說,拿起工作無法陪你,放下工作無法養你;但是,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父母的回答,卻會如金科玉律般,影響孩子對於職業、乃至人生最初的看法。
  • 戚薇女兒Lucky:為什麼明星家的娃口齒伶俐?媽媽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
    為什麼人家說話如此厲害,而我家娃也3歲了還不能清楚的喊出「爸爸、媽媽」,為什麼差距這麼大?難道人家有錢有顏天賦還極好? 其實她忽略了孩子語言發展關鍵期的重要性。 0-6歲是孩子學習言語的關鍵期,要想孩子學會語言表達,我們不能忽略這個階段的適時引導。
  • 這樣的媽媽,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一個好的母親,就是以自身為榜樣為孩子做示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但秦昊媽媽對兒子的影響遠不止性格上。在她的身上,你能真切的感受到:偉大的母愛,不是控制,而是放手和成全,讓孩子做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這對於一個普普通通的工薪家庭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但秦媽媽這一路上媽媽都選擇支持。當年在大學同學章子怡、劉燁等等都嶄露頭角時,秦昊卻一口氣拒絕了8部電影,只為接自己喜歡的戲。媽媽從沒說什麼,不管「別人家的孩子多優秀」,她只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斷,只要他能承擔自己做的決定就好了。
  • 你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你只要道歉就好了,你不用說謊呀。」儘管媽媽珍恩一直引導,但小齊一口咬定「不是我」,堅決不道歉。我們不禁納悶:自己並沒有疏於教導,為什麼讓孩子認錯道歉卻這麼難?「我沒錯!」,這簡直是孩子犯錯後的口頭禪。很多家長一聽就來氣,明明就是你錯,為什麼不承認?
  • 當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可能改變孩子一生
    ,在小區門口看到一位媽媽,她正拽著孩子往車裡進,孩子哭著掙扎:「我不想學舞蹈了,我不去,太累了……」 媽媽怒吼著:「你今天去也得去,不去也得給我去!」 孩子想退縮想放棄,也不難理解,積年累月,風雨無阻的每周帶孩子上課,很多父母都會覺得又累又煩,更何況是去上課的孩子呢? 可是,如果這個時候,我們輕易地讓孩子打了退堂鼓,孩子很可能會在將來後悔,當初的自己為什麼沒能咬咬牙堅持下去;我們也會自責內疚,為什麼當初沒能逼孩子一把?
  • 演員秦昊媽媽章宏女士:一個這樣的媽媽,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一個好的母親,就是以自身為榜樣為孩子做示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但秦昊媽媽對兒子的影響遠不止性格上。在她的身上,你能真切的感受到:偉大的母愛,不是控制,而是放手和成全,讓孩子做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秦昊所在的中戲96表演系明星班(有章子怡、劉燁、梅婷等人)為什麼秦昊媽媽能這樣做呢?在最新一期節目可以找到答案。當伊能靜問婆婆:「你一生中做過的最對的事是什麼?是嫁給我爸麼?」
  • 「咱家為什麼這樣窮」,父母不一樣的回答,孩子的未來截然不同
    「咱家為什麼這樣窮」,孩子天真提問,換來的是媽媽們不同回答,孩子的人生也截然不同一天放學後,兒子滿臉好奇地問道,「媽媽,咱家為什麼這樣窮?」小暖被兒子問得一愣,於是她沒有直接作答而是詢問兒子為什麼這麼問。
  • 媽媽你為什麼有「小翅膀」?5歲女孩洗澡時質疑,媽媽回答很機智
    時常讓家長哭笑不得不知如何回答才是最好、最有益於孩子成長的。案例妞妞是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她十分聰明伶俐,拿老人家的話來說,她簡直就是一個鬼靈精。這個小鬼靈精的學習成績十分不錯,這離不開她那個總是充滿疑問的腦袋瓜子。
  • 家長課|當孩子問道:「您為什麼要去上班?」家長的回答很重要.
    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該怎麼回答?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啊?」媽媽回答:「媽媽要賺錢才能給你買吃的買玩的供你讀書啊。」孩子默默地低下了頭:原來我讓媽媽那麼累。另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呢?」這位媽媽回答:「因為媽媽要學習新的知識、結交新的朋友、不被社會淘汰呀,就像你是學生,就要好好學習,要和朋友好好相處一樣。」
  • 「放假了,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未來
    「放假了,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小靜追著媽媽反覆問著。媽媽被問的煩了,就隨手把手機給了小靜,想了想,又說:「那你答應我,只能玩一會兒。」小靜捧著手機,盯著屏幕裡的動畫片,連忙點頭應著,看都沒看媽媽一眼。同樣是假期,面對孩子想玩手機的請求,媽媽們的回答也不盡相同。當笑笑也和小靜一樣,追著媽媽要手機玩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