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錯,憑什麼道歉!」你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2021-02-09 辣媽學堂

最近劇荒,有朋友推薦《大小謊言》。剛看第一集,我就被俘獲了。

開學第一天,一年級學生安娜貝拉脖子受傷,在老師的鼓勵下,她指出掐她脖子的那個同學,小齊。

「你只要道歉就好了,你不用說謊呀。」儘管媽媽珍恩一直引導,但小齊一口咬定「不是我」,堅決不道歉。

雖是影視劇中的情景,但日常生活中也屢見不鮮:孩子犯了錯,不認錯不道歉,更有甚者胡攪蠻纏頂撞家長。

我們不禁納悶:自己並沒有疏於教導,為什麼讓孩子認錯道歉卻這麼難?

「我沒錯!」,這簡直是孩子犯錯後的口頭禪。很多家長一聽就來氣,明明就是你錯,為什麼不承認?

但這也許不是孩子的狡辯,很可能是他因為缺乏同理心,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別人的傷害。

同理心,即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也是孩子善良和同情心的根源。

在最新發現中,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同理心有一定的生物基礎。

紐約大學心理學家馬丁?霍夫曼表示:「從出生的那天起,嬰兒聽到另一個嬰兒的哭聲就會感到不安。」 這似乎是同理心的前兆。

但同理心的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9個月大的嬰兒看到別的嬰兒摔倒,他可能也會哭。15個月大的嬰兒,會因為「運動模仿」而模仿別人的痛苦。2-3歲時,孩子發展出自己的同理心,但每個孩子的程度都不一樣。

對於一般孩子,同理心有較大程度的提升要等到8歲左右。

霍夫曼博士認為:「在這個年齡段,你可以理解一個人的整體生活狀況,而不僅僅是他們當時的情況。例如,孩子可能會為一個患有疾病的人感到悲傷,即使他此刻看起來很開心。」

所以,年齡較小的孩子,不認錯不道歉可能並不是孩子不善良不誠實,而是他的生理發展不夠完善,不能體會到自己給他人帶來的痛苦。

除了孩子自身的原因,家庭教育也要負一部分責任。

舉個例子:你的孩子和鄰居小孩互相推搡,你們都沒看到誰先動的手,這個時候該怎麼辦?

我們假設兩種極端情況:

如果是你的孩子先動的手,你袒護他,他會覺得自己這樣做沒有錯,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他自然不會道歉。

如果是鄰居孩子先動的手,孩子又沒什麼大傷,你可能礙於人際關係說「沒事」,不要求另一個孩子道歉。看似皆大歡喜,避免矛盾,卻在孩子心裡種下「傷害別人不用道歉」的種子。

孩子是我們的作品,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你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響他們的觀念。

大多數時候,孩子如果真的犯錯,他都能意識到,並知道應該道歉。但道歉可能不如自尊重要。

孩子雖小,也有自尊,認錯意味著掉面子,如果不承認錯誤,自尊便可以保存。

加之,有的家長教育方式比較粗暴,動輒打罵責罰。跟道歉比起來,逃避心理、生理傷害對孩子來說顯然更加重要。

所以,有時候孩子不認錯不道歉,並不是他們壞,而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

那麼我們該怎麼教育孩子,讓他們認識到錯誤,主動道歉呢?

首先,家長要理性地面對錯誤。

一方面,我們對孩子的錯誤要有心理準備,允許孩子犯錯,不要把犯錯當成不可原諒的事情。允許孩子解釋,給孩子一個宣洩渠道。不要打罵,不要強迫,這會讓孩子深感委屈,不僅於事無補,還容易引發各種心理問題。

另一方面,理性分析、區別對待。

對於因生理、心理及缺乏經驗造成的錯誤多包容,但對於行為、品行上的錯誤需要採取較為嚴厲的態度,以此幫孩子樹立一個明確的是非觀。因材施教,爭取把孩子犯錯誤的過程變成人格完善的過程。

其次,我們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孩子會模仿我們的言行,也會在互動中內化我們對他的態度。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嘗試理解的心理和情緒,溫柔低詢問他們的想法和需求,引導他們表達,教他們認識情緒為何物。

這一點霍思燕在《媽媽是超人》曾給出教科書級別的做法。

嗯哼被玩具的小零件扎了腳,號啕大哭,並且把扎他的玩具憤怒地扔出去。霍思燕沒有像一般人那樣說「不疼不疼」「誰讓你亂扔東西的」,而是明確表示理解孩子的感覺。

面對一直哭鬧的孩子,霍思燕依舊耐心安慰,擁抱、吹吹腳掌……讓孩子真切地體會到媽媽的關心和安慰。

孩子逐漸平靜後,她才開始跟孩子講道理:不要把東西重新扔到地板上,否則以後還會受到傷害。

接下來就是霍思燕做得最精彩的一步:自己也去踩一下這個小零件,告訴孩子,別人也會疼,所以要儘可能的避免。

由於嗯哼剛剛感受過這個痛苦,所以他能馬上聯想到媽媽的感受,這便是同理心的培養。

然後兩人展開對話,這裡又是同理心的強化。

媽媽表達對孩子感受的理解和對愛意,而孩子通過充分的無壓力的情緒表達,內心的鬱悶已經徹底釋放出來,進一步感受媽媽對自己的愛,而這個安全感也是培養同理心所必需的,一個人只有在不缺愛的情況下,才可能用心體會別人的痛苦。

最後,霍思燕的同理心培養收到成效,明明是嗯哼自己被扎到,他卻反過來安慰媽媽:「過幾天就好了」。正是因為有了同理心,他才能感知、理解媽媽的感受,並給予安慰。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與孩子的溝通,都太功利。

雖然嘴上沒說,但還是會因為孩子的錯誤給他扣上各種帽子。但最好的教育不是要求,而是懂得,把這份「懂得」展現給孩子,沒準孩子會反過來給你驚喜。

相關焦點

  • 「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三種不同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孩子的這個提問,相信每一位職場媽媽都收到過。孩子小腦袋瓜問題千千萬,相比其他問題,這個實在太好回答了。也正因此,不少寶媽都未曾重視過,有的直接忽略,有的隨口一答,也有的粗暴斥責...但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可能會對孩子的職業觀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影響孩子一生。
  • 你的回答,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這個時候,老父親老母親就開始陷入「我該怎麼說才能不傷害到孩子?」「我要不要答應給他買...」的內心掙扎中。 千萬別小看你這個時候的回答,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對於家境沒那麼好的家庭,不如坦誠的告訴他,我想給你買,但是現在家庭條件還不允許,以後我會盡力努力,早點給你買。 其實孩子對於物質的追求並沒有你想的那麼厲害,這樣反而會讓他感受到愛、感受到你為這個家的付出,從而心懷感恩,踏實而努力。
  • 你的回答,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家長:你說這麼多人,哎你聽我說...工作人員:剛剛旁邊有一個小女孩她也要插隊...家長:哪個小女孩?工作人員:我了解,來後面遊客往前走。您繼續排隊.「我天天都這麼吊,就你有意見,你有病啊!」並進一步示意孩子:「吊,繼續吊。」司機再三表示這是為安全著想,但都被孩子媽媽怒聲駁斥。最後,這個媽媽竟然理直氣壯地撥打起投訴電話,指責司機嚇到自己的孩子。面對記者,媽媽給出的理由更是可笑:孩子肋骨外翻需鍛鍊。最終這個投訴被判定為無效投訴。
  • 「媽媽,我學不好語文!」你的回答影響孩子的一生……
    研究發現:父母是兒童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他人,與家庭中的其他人際關係相比,親子關係對孩子的影響更直接,是影響其人格發展、心理健康、適應狀況的主要因素。 親子衝突對個體是積極還是消極影響,不在於衝突本身,關鍵在於父母及孩子對衝突發生後的思維方式及應對策略。
  • 林志穎媽媽哭著道歉:主動道歉的父母,都贏得了孩子的一生
    有一個會道歉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幸運。就是那一句道歉,怎麼也說不出口。不得不說,這是中國式父母的一個縮影,跟孩子道歉,太難了。曾經在微博上,有這樣一個話題投票:你父母會和你道歉嗎?因為在乎,影響了人的判斷和行為。特別是對於親子關係來說,家長很多時候的做法其實存在情感因素和情緒化,如果不能看清真相,很容易傷害到孩子。所以,適時地對孩子道歉,是很有必要的。它是尊重和愛孩子的表現。
  • 你的回答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她媽媽說:「人家有錢啊,你爸媽哪有能力不上班!」這樣的回答,會讓孩子產生只有無能的人才去工作的想法,也讓父母充滿無力感。父母的這種無力感,也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如果我們必須上班,那就先給孩子好好解釋一下「我們為什麼要上班」吧。沒有無能的工種,只有萬能的付出。
  • 媽媽,我的兩個蛋蛋可以孵出小寶寶嗎?媽媽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我有兩顆蛋蛋,它們還會跳呢?是我下的蛋蛋嗎?」那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夜晚,我一如即往的幫包警長洗澡,四歲半的包警長自己洗小雞雞,他突然開口問道。聽著他這個問題,我笑著回答:「是的,你有兩顆蛋蛋,它們叫睪丸。」
  • 你的回答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這樣的回答,會讓孩子產生只有無能的人才去工作的想法,也讓父母充滿無力感。父母的這種無力感,也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如果我們必須上班,那就先給孩子好好解釋一下「我們為什麼要上班」吧。我們可以這樣回答:媽媽愛你永遠不嫌多,而上班能讓媽媽積攢更多的能量,變得更強大,才能更好地愛你。兩三歲的孩子,邏輯力、想像力剛萌芽,這樣的解釋能讓孩子覺得:媽媽不是不要我,而是更愛我。
  • 你知道嗎?你的回答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但這些話還是深深影響了我的感知判斷,它們讓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去隱藏自己的感覺,不再承認身體和大腦給出的判斷。甚至我開始撒謊和強迫他人改變觀點。比如我的朋友上樓梯沒站穩摔了屁股墩,她剛開口說一聲「哎呀,痛死我了。」我會習慣性用父親的口吻立馬反擊她:「怎麼可能?摔一下不會痛死的。你就是矯情。」
  • 【愛的啟示】你的一蹙眉,影響孩子一生
    瞅著兩個孩子不在旁邊的空兒,我問朋友:「兩個小傢伙的性格好像有些不一樣。」「是啊,小朵乖巧、靈活,大朵反應慢,不愛說話。」「你對她們的態度好像也不一樣。」朋友笑了:「怎麼會?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樣的喜歡。」她告訴我,小朵從小跟他們夫妻倆睡,經常教她一些兒歌,大朵一直跟爺爺奶奶睡,老人沉悶一些。她的意思是不同的人帶孩子,造成了孩子不同的性格。
  • 你的回答,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如果有一天,孩子對你說:「媽媽,我不想去上學了」,你會如何應對?
  •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是什麼樣的?你的情緒,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在這樣家庭下長大的孩子,變得如履薄冰,生怕犯錯,討好父母,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情緒爆炸。 父母大概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壞脾氣,究竟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 你的易怒情緒,強大到足以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 「壞媽媽,我不要你了!」孩子說狠話,你的回答影響孩子的人生觀
    前幾天,樂樂的班主任就打來了電話,跟李女士報告孩子的成績下降了很多,平時上課也總是走神,經常無法集中注意力聽課。而且在和同學的相處上,也有一些小矛盾。聽了老師的話,李女士真實又急又氣,等樂樂放學回到家後,就忍不住狠狠訓斥了她一頓。誰知,孩子也立馬就發脾氣了,最後丟下一句:「你就會罵我!你是壞媽媽,我不要你了!」的狠話。說完後就跑回房間,並鎖上了門。
  • 當孩子說出「你憑什麼管我」時,家長應該如何回復呢?
    我敲打碗筷,示意她先結束晚飯再玩手機。「哎呀,你別管,我打完這局吃飯!」老公突然扮演「保守派」對我說:「咱們家又不是住海邊,你管這麼寬幹嘛?隨孩子怎麼玩!」女兒不屑道:「就是,吃你的犯,別管我啦。」我對她下達了「最後通牒」:「立刻吃飯,否則一個月內不許碰手機。」女兒心有不甘,對我大喊:「你憑什麼管我這麼多呀!」
  • 家長要告訴孩子這件事:別人跟你說了對不起,沒必要回答他沒關係
    "對不起","沒關係",這是很常見的一個對話,說了上句就要回答下一句,但真的是這樣嗎?說了"對不起"就一定要回答"沒關係"嗎?其實不是這樣的,當別人說"對不起"那就代表犯錯的是他,而我們有權利去選擇是否原諒他。一旦我們輕易說出了"沒關係"那麼就算是他的錯,你的"沒關係"也會讓你變得理虧。
  • 父母要教孩子一件事:當別人說了對不起,不要回答沒關係
    如果一個人對你說了對不起,那麼你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沒關係。」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就用這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因為我們沒有其他更好的回答。確實,這個看似最正確的回答其實也是有一定的誤區的。如果對方跟你說了對不起,你回答了沒關係,這個時候就會給孩子一種錯的是自己,而不是對方。
  • 「媽媽,為什麼咱家窮」,2位媽媽不同回答,孩子的未來被影響了
    當一個孩子提問題,家長的回答方法會影響他的一生。家長在素質方面和文化方面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代。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孩子向父母提問題的時候,父母應該好好思考,再回答,不可以隨便說。可能家長隨便說的話就改變了孩子的將來。
  • 你確實已經道歉了,可我憑什麼要原諒你!
    你永遠不知道,語言暴力的危害有多大,很多時候,你傷害了別人,並不是一句道歉,就可以抹去你所有的過錯。就像破鏡重圓,你還可以讓鏡子恢復原來的模樣嗎?我都不忍再聽下去,殊不知,這對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來說,是何等的殘忍。最後演變成,那些孩子只要有空,就合起夥來戲弄她,來為平庸的生活增添一點樂趣。這對於一個手無寸鐵的女孩子,是何等的殘酷,完全沒有反抗的能力。每次受欺負後她都不敢哭出聲,只敢深夜裡躲在被窩裡偷偷地哭。
  • 孩子偷錢,如何正確教育?你的處理方式影響孩子一生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孩子偷錢是普遍存在的一件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家長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你的處理方式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
  • 告訴我!憑什麼明星高人一等
    就因為你是明星?憑什麼明星就和普通人不對等?你一來我們都得給你讓路?憑什麼你可以當人上人高高在上?吳亦凡保鏢推人,你和吳亦凡道歉?你怎麼不和民兵兄弟道歉?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你一個演戲的,你要明白,這只是你的職業而已,而不是高人一等的理由別把曾經觀眾的無知,當是現在觀眾也是無知,人人平等的前提,沒有人會把明星當祖宗一樣供著你也一樣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