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36氪在上海舉辦了WISE2020超級進化者大會,邀請創業領袖、頭部投資人、明星創業者以及資深行業專家,分享跨越不同增長周期的秘密,就5G、人工智慧、新零售、在線教育、智慧出行等行業進行深度探討,幫助創業者跳出行業軌道來了解整個商業市場,把握更多的創新機會。
國家文化科技創新服務聯盟主席代旭表示,國家文化科技創新服務聯盟一直在探索文化復興、旅行升級和商業創新的新方向,探索如何通過文化創意賦能傳統企業、從歷史蘊含的IP文化中挖掘價值。
國家文化科技創新服務聯盟主席代旭
文旅產業存在沒有清晰營運模式和可持續發展商業模式的問題,代旭建議,在推進項目前,要解決文態、業態、形態、生態四合一,把策劃、規劃、設計、運營一次性思考清楚。
在倡導過程中,用文化科技新服務來賦能文化新需求,關注產業空間和城市發展戰略的打通,藉助專家團隊和聯盟來解決行政規劃的問題;到具體項目上,通過智力化服務解決立項的決心和投資的信心,把項目建議書、概念性規劃、可行性研究等服務進行整合,進行市場對價;第三,通過政府平臺和專業化機構的合作,解決投資問題;最後對於建設管理和運營管理的問題,聯盟提出了「EPC+IoT」模式,獲得了各地政府的好評。
代旭還介紹了「體驗經濟」,「體驗經濟是從生活與情景出發,情景就是有故事、有內容的體現,這裡面就有文化,有文化的東西復購率、黏性就會上來,通過塑造一種感官體驗和思維認同來改變客戶的消費觀」。
對於如何把景區中的人流轉換為現金流的問題,代旭表示,聯盟提出把文化主題化、主題情景化,再把情景化放到空間和業態的關係裡面,找到一個文化的強體驗化引流和剛需的文化線,形成一套變現模式,「用業態雜糅空間,用內容牽引消費者,通過這樣的模式,我們這些年在全國重點地區、在城市型的文商旅融合中重點做了這類項目,包括姑蘇八點半、夜遊錦江等等」。
附嘉賓演講全文:
各位來賓上午好,感謝大會邀請我參加這樣一個活動。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在進化過程中的一些模式,我的演講主題叫做《文商旅融合的體驗經濟新趨勢》,跟之前的嘉賓不同,他們更多從科技創新、從網際網路、從數字經濟、從信息化角度來驅動、賦能企業增長和進化,我們更多會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談,從文化創意怎麼賦能傳統企業、怎麼幫助他們找到新方向,以及我們自己在實踐中的一些進化。
現在說國內國外雙循環、高品質發展的內循環,各級政府或者國有平臺公司、消費者都在幹這幾件事:文化復興、旅行升級和商業創新。有兩個力量,一個是供給側的力量,叫做高質量發展,一個從需求側來講,美好生活需要真正找到場景,這兩個東西的聯動就會產生新業務、新消費和新的模式,這是最重要的。同時政府是很重要的力量,在供給側改革這方面,政府控制的央企和平臺公司要持續的發力,完成拉動。
現在服務業當中文商旅融合佔多大比重?剛才主持人講佔12%,相信很快會突破15%,因為要靠最終消費來帶動我們的投資消費。現在市場上並不缺錢,缺的是怎麼把錢投入到好的項目進行運營發展,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
我們國家文化科技創新服務聯盟是政府推動、依靠民間力量來具體工作的,我們在成立的時候招募了一些會員,包括有產業諮詢類、戰略規劃類、文化創意類、設計服務類、以及投資運營服務類等,我們也是一個生態,當然這個生態是研究文化旅遊相關的閉環生態,這個生態組建成功以後就是怎麼落地,剛才第一位發言人也講搭建產業聯盟,靠一家企業是做不了的,需要靠一個聯合體。
我們2014年成立以後,第一件事是研究文旅,在文旅產業裡面其實沉澱了巨量的投資,但是這些投資有兩種力量驅動,一種是靠政府行政平臺驅動,但這存在三個問題,第一個是更願意做大的規劃帶來的問題;第二個是可能變成房地產投資了,地產發展路徑很明確,但是文化旅遊沒有做明白,這個是比較普遍的;第三個,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實體空間建了一堆,但是沒有業態、沒有內容,這是全國在政府驅動的平臺裡面的問題。
社會資本主導,現在大家認為文旅是最大消費的入口,很多人在這個領域布局。布局的目的是什麼?搶佔空間資源,要麼用都市化的主題公園的模式,要麼就是「門票+車票」,用門票反哺,不夠的就搭一塊地,用土地來補。
社會資本第二個是招商引資,大部分都是文旅消費,礦產、能源、房地產這幾個行業的資本進入文旅行業後,基本上圈完資源以後就很難推進或者推進不利,大家也知道業界有很多這樣的知名企業在這個領域狂飆突進,現在也是沙啞了,所以說這個行業很複雜。
第三個,規劃模式和融資能力不匹配,規劃很好,但是投資跟不上去。我們分析過全國的情況總結基本上六個問題是最重要的,最後我們得出一個結論,不是這個行業沒有需求、沒有統治能力,而是沒有清晰的營運模式和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這個問題很難破題。為什麼這麼難呢?關鍵是我們原來在重大文旅項目上的運作模式上是有問題的,我們以前是支線思維先做一個很粗放的概念,這個概念在政府決策鏈的推動下開始上馬,上馬以後開始設計、實施,完工的時候考慮怎麼運營,我們把它叫做交鑰匙工程,凡是按照這個模式做的絕大部分的運營現金流根本覆蓋不了運營成本,這樣形成了一些低效能資產。
我們倡導的做法是一定要把前端做好,也就是說有概念做的時候,要把到底怎麼算帳,怎麼兜底打通,謀劃清楚以後再快速落地。
我們聯盟提出,在文旅項目裡面怎麼樣引入基因的組成模式,怎麼樣解決文態、業態、形態、生態四合一,怎麼樣把策劃、規劃、設計、運營一次性做明白,我們叫做四個一體化。
在倡導過程中,我們這些年服務了大概幾十個地方政府,在服務地方政府產業平臺過程中我們形成了一套標準,也就是用我們的文化科技新服務來賦能文化新需求,這裡面我們關注產業空間和城市發展戰略怎麼打通,以前服務供給側解決不了行政問題,我們在業界提出了「五位一體」的工作模式,我們需要5個領域的15個垂直領域的專家,也就是說依靠專家團隊來破解這個問題。但是大家看一下對專家需求,可能在中國類似於BAT這樣的大企業,也無法同時擁有這麼多專家,必須變成一個協作生態或者聯盟的方式來解決這樣的問題。
到了一個具體項目上,更是這個問題,我們叫做能不能善於謀劃重大項目、科學謀劃,我們提出了一套新的工作模式,怎麼樣通過一個智力化服務解決立項的決心和投資的信心,解決了兩心,這樣我們就把原來計劃經濟的項目建議書、概念性規劃、可行性研究這樣的服務整合成一個高效並行的高質量服務,利用這樣的方式來市場進行對價,這個方式取得了很好的客戶的認同。
第三個是投資,以前投資要麼是包辦,要麼是完全交給社會資本。我們現在引入的模式就是用政府平臺和專業化的機構進行合作,這樣解決了投資問題。
最後是建設管理和運營管理,這是政府最頭疼的問題,以前是誰出錢誰做項目管理,誰建設誰做運營管理,我們提出了EPC+IoT這種模式,已經得到了各地政府大量的好評。
通過這五年的運作,現在聯盟創新的成果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包括雲計算、大數據、在線教育、健康服務等等,我們聯盟從實踐的創新能力上得到了各位領導的高度重視,也成為幾個核心部委的行業標準單位,享受了很多獨特的待遇。最近我們和國家發改委聯合,在《新基建》這個書上我們專門編制了智慧文旅板塊核心的案例,由我們聯盟來提供向全國做示範。
我們也第一個提出來能不能做去地產化的文旅投資運營,我們提出這樣一套全新的模式來衡量土地收益;第二,也不要靠房子來反哺文旅,能不能沉澱有效資產創造好的運營現金流來把這個帳算了。同時,將來真正退出可以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退出,大家也知道現在資產證券化也開始了,這個大門打開了,所以這個問題徹底解決了。
在推進整個文旅融合過程當中我們有一個重要的理論支撐就是體驗經濟,現在新經濟的詞兒特別多,流量經濟各種經濟一大堆,其實有一個比較底層的概念是體驗經濟,這個體驗經濟是2012年有一本書提出來的,體驗經濟是從生活與情景出發,情景就是有故事內容的體現,這裡面就有文化,有文化的東西復購率、黏性就會上來,塑造一種感官體驗和思維認同來改變客戶的消費觀,本來不花時間的人把時間花在這個上面,本來不花錢的人把錢花了。
我認為在零場體驗裡面,中國是全球最大最有希望的市場,因為中國人喜歡熱鬧,喜歡社交,中國人下班比上班要忙,中國人總是要交往,這是中國人的生活習性決定的,所以零場體驗有非常大的需求。不是說體驗經濟不好,不是說文化沒有需求,而是我們現在做文化的大部分人沒有找到真正年輕消費者的消費趨向和動力,沒有找到它的動力。
我舉一個案例,我原來在華僑城,最早1989年做旅遊園,現在大家知道綠水金沙、功夫傳奇、時空之旅,已經超過25年了還在賣票,它的滲透周期非常強大。到了2.0階段大家知道印象系列、山水系列,我參加了七部這樣的作品製作,90年叫做1.0的進化開始,2000年開始2.0,到了2013年我作為製作人向市場推出了《又見平遙》開啟了中國一個新的模式,把展覽和演藝放在一起創造一個新的體驗,這個項目經營了第七年,現在現金流的轉化能力越來越高,一個不到一萬方的地方,現在運營現金流可以接近九千萬,又叫好又叫座。
到了4.0,我們2018年推出了一個新的產品,把一個演藝項目轉化成流處理的體驗,這是國內第一個產品,用演員最少,只用了二十幾個演員,運營成本最低、內容迭代速度最快,而且我們的運營周轉率也可以最大化。
這個產品總投資5個億人民幣,我們自己投了1.5個億,這個產品開創了在一個很低的遊客流量基礎上怎麼培育一個產品。大家知道就是雞和蛋的關係,是因為先有流量才敢投資,還是因為有了產品才做的,這是很複雜的問題。我們這個產品的商業模式就是做一個可以長期的戰略,這個項目跟著我三十年了,這個項目運營現金流不掙錢的時候,政府是一分錢不收的,這樣的話我們可以自己孵化自己的衍生品。
所以我們在新業態的過程當中提供了這樣的方式,怎麼樣從人流到現金流,大家知道景區和城市有很多地方有流量,但是大部分有流量沒有現金流,我們提出來怎麼樣把文化主題化、主題情景化,情景化再放到空間和業態的關係裡面,找到一個文化的強體驗化引流,剛需的文化線,形成這樣一套變現模式。用這樣的一套理念我們在全國開始進行實驗,提出了用業態雜糅空間,用內容牽引我們的消費者,我們提出來這樣的工作模式。用這樣的工作模式我們這些年在全國重點地區、在城市型的文商旅融合裡面重點做了這樣的項目,一個是歷史街區文化的復興,我們2020年提出來的就是姑蘇八點半,大家知道姑蘇區是一個非常有歷史文化的區域,為了振興它的服務業,我們做了姑蘇八點半三年行動計劃,用80億的總投資去撬動16平方公裡,用一組項目群一個個的推出,三個月推出一個新亮點,用這樣的方式推動。
另外,我們做了成都錦江的「夜遊錦江」。我們還做了城中村改造、老工廠利用、新城建設、新區開發我們都在做這樣的模式。
景區型的,我們在蓬萊做了只有9個演員的演藝。在展演融合2.0裡面,我們在張家界明年五一推出一個全新的26億的小鎮項目。在黃山我們今年十月一號推出中國第一個網紅景區叫做花山謎窟,在文旅產業小鎮裡面我們有在合作的嵩山少林國際功夫小鎮。這些項目都是投資巨大,同時對於C端的消費引流都有很強的把控。
這個是我們的夜遊錦江,大家可以看到把一個河道改造成一個綠道,然後再通過植入場景,有遊客,有遊船,把沒有運營價值的變成有運營價值的,我們現在正在做二期,明年的8月份世界大運會做成一個4公裡長的夜遊。
這個是我們的姑蘇八點半,作為城市現代業重振是一個樣板,怎麼樣通過IT、品牌、公共空間的火花,帶動整個片區,我們用這樣的方式來激活。大家可以看到園田是非常老舊的,靠遊客,本地人都不去了,但是位置非常好,我們通過政府控制的公共空間,來激活整個片區。
這個是4月26號,我們用了40天做了第一季出來,第二季用了15天時間做出來,都是從創意一直到實施、運營。這裡原來是一個停車場,我們把它騰出來做了一個新的場景,把原來不來的人重新吸引來。把一個城市很低效能的廣場利用起來,變成蘇州最時尚的地方。
接下來期待明年,今年我們推出開業4個項目,明年5月我們推出大唐古城。第二個,明年也會推出最專業化的景區叫做花山謎窟。
這是我們的聯盟文旅重大項目全國的布局,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平臺能夠廣泛的結交一些文化創意的企業,我們可以發需求,大家一起來協作。
最後用三句話結束我的演講。
第一個是我們這個團隊一直秉承,我們要做的事就是如何從歷史文化蘊含的IP文化中挖掘價值,中國一直有IP,就看你會不會挖。
第二個是文化科技驅動的文旅體驗經濟,我們強調體驗經濟是重要的。
第三個是探索政府市場聯動的創新合作模式。
最後,再次我預祝本次大會取得圓滿成功,也希望聯盟的創新文化探索能夠和36氪擦出火花做出一個樣板。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