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頭》是最棒的金融電影?但它和原著有啥區別?

2021-02-25 虹膜

本文首發於虹膜公眾號(IrisMagazine)。

本文是讀者投稿,來稿請寄irisfilm@qq.com。

由羅登(電影編劇、導演)和羅攀(電影攝影師)主持的《硬影像》播客曾經做過一期討論改編劇本與原創劇本的專題,叫《Adaption or Original》(播放地址https://ipn.li/hardimage/26/),提到改編劇本常常帶有一種推動力不強的散漫情節。

節目中並未對此進行過多解讀(也可能是我走神沒聽到),總結起來這些看起來幾乎游離於故事之外的番外篇(常常發生在遠離主要故事場所的位置),所起到的作用其實是塑造人物或者說推動人物,為其下一個階段的行為鋪墊動機。

 


按照原創劇本的表現方式,這類情節沒有明顯商業化價值但消耗經費同時拖慢故事節奏,很可能會被簡化甚至省略,這是由電影的影像化表達方式相對於文字受到的限制所決定的。

 

這種限制還體現在影像難以還原原著中對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硬影像》這期節目中還舉了《老人與海》的例子(曾改編成電影,但差強人意),小說結尾是老人睡了,夢見了獅子,這種藉由猛獸表現人性的方式非常震撼,例如《燃情歲月》片尾主人公和熊的搏鬥,但「夢到」這個動作很難用影像表現出來,《燃情歲月》中人與熊的搏鬥是故事中真實發生的。

 


這些主觀或客觀的限制在《大空頭》的改編中也有所體現,改編劇本在處理原著時在部分細節上進行了更直觀的改寫,其原著與電影各自的呈現形式,也呈現了美國通俗文學與電影的訴求和特徵。

 

原著中首位出場人物是史蒂夫·艾斯曼(史蒂夫·卡瑞爾扮演),一個在華爾街頗有名聲的基金管理人,在電影裡,首位出場人物被改成了另一個基金管理人,克裡斯蒂安·貝爾扮演的麥可·巴裡。後者被刻畫成了一個類似於《模仿遊戲》中圖靈的角色(或《生活大爆炸》裡的謝爾頓、《神探夏洛克》裡的福爾摩斯),天才、怪咖、不善交流並且極度自信。

 


這種人物形象代表了普通觀眾對天才的常規認知,在文化作品中具有普遍性的商業價值,因此會在幾乎任何電影中成為核心人物。同時這也是一種扁平化的,代表了好萊塢塑造天才的所有陳詞濫調的刻畫人物的方式。

 

艾斯曼是原著中的第一主角,也是作者麥可·劉易斯對自我形象在書中最主要的投影。電影中艾斯曼的弟弟自殺身亡,原著中他失去的是自己剛剛出生的孩子,這個經歷讓他對現實產生懷疑,自己的事業很順利,但任何糟糕的事情都可能發生在任何地方。

 


這個經歷直接解釋了艾斯曼選擇做空次貸債券的原因。作為做空的起始人,巴裡的判斷依據是直擊本質的能力,艾斯曼的依據則是通過巴裡對格雷格·李普曼(瑞安·戈斯林所扮演角色,因巴裡的做空需求,開始銷售做空次貸債券的金融衍生品:信用違約掉期產品)的影響。

 

另外一組人物查理·萊德利和加米·麥在原著中極度不自信,有強烈的好奇心和一定的洞察力,他們也因此受到了巴裡的間接影響開始做空次貸債券。在電影裡被削減了好奇心,更著重於刻畫他們對華爾街的嚮往。他們的夥伴本·霍克特在電影中成為了原著裡本·霍克特和埃斯·格林伯格(前貝爾斯登銀行董事長、CEO)的合體,這一設置同樣是基於電影讓故事更具戲劇性的意圖。

 


原著在進行人設時更加強調了他們能夠預言次貸危機的原因,巴裡是因為直視本質的能力、艾斯曼是警覺心、萊德利和麥是因為強烈的好奇心、李普曼是因為貪婪,這些人中共享著一些相同的性格特徵,例如洞察力、好奇心、性格古怪之類,這是他們敢於與華爾街對抗,做空次貸債券的根本性原因。

 

而通過對人設的改變,同樣可以看到的是電影《大空頭》更明顯的商業化特徵。電影將巴裡包裝成主流認知的天才,賦予了更多的怪癖,如書中只是說巴裡買了一把吉他,電影中巴裡在家裡打架子鼓,這個修改體現出了一定的智慧,打架子鼓時更能夠宣洩壓力與憤怒的途徑;將原著中的霍克特和格林伯格合寫成一個傳奇性的大人物,邀請布拉德·皮特扮演,為這個人物幫助萊德利和麥的原因找了一個頗為蹩腳的理由,「你們想成為有錢人,現在你們有錢了。」萊德利和麥在電影裡也成了實現美國夢的有為青年。

 


就像大部分商業電影一樣,電影《大空頭》因為對原著商業化的調整,削弱了人物本身的完整性,因此也削弱了他們的行為動機,電影中艾斯曼做空次貸債券可以解釋,但是萊德利和麥的動機則不夠清晰,他們並沒有表現出原著中的洞察力,這不足以讓他們在得知有人做空次貸債券後願意繼續研究更深層次的原因,按照電影原本的設定,他們會很快依據思維慣性放棄這樣的設想。

越到後期,原著中最主要的四位主人公的心裡活動產生了很大的趨同性,例如巴裡和艾斯曼的憤怒。原著中巴裡的憤怒是由於這個人物本身的性格所導致的。巴裡在原著中並非電影裡那個有著堅定不移的自信的天才,而是會時不時地產生自我懷疑,這些懷疑重點體現在三個方面:

 


1、本身並非專業金融人士,而是一個心理學醫生,因為對金融的興趣在網絡上模擬投資,引起了華爾街的注意,並且入行。會隱性的擔心投資人因此質疑自己。

 

2、審視自己不善交流的性格,與具有完美人格的巴菲特進行對比,並且在某種程度上將自己視為巴菲特的合伙人,與他同樣有著古怪性格的查理·芒格。因此他選擇通過電子郵件與投資人進行匯報及溝通。

 

3、曾經認為自己獨一無二,巴裡從小孤僻並且對金融有巨大的興趣,並且能夠排除情緒的幹擾集中於事實和數據。在對賭次貸債券的艱難時期,他偶然發現自己是阿斯伯格綜合症(自閉症)患者,意識到自己僅僅是一個普通人。

 


這些自我懷疑在原著後半段導致了巴裡對投資人的憤怒,華爾街無視次貸危機已經開始爆發的跡象:房價下跌、貸款人違約,而他的投資人也無視這些現象以及他在郵件中的理性分析(甚至他曾經不論牛市、熊市,均有大額回報的投資記錄),任由非理性的情緒左右他們對事實的判斷。

 

現實是當次貸危機爆發,巴裡通過對賭協議贏得了數億美金的收益,他的投資人對他依然並不認同,沒有人因為曾經詆毀他而道歉或者因為收益而向他道謝,部分人在協議生效期結束後立刻拿回了投資,部分人因為貪婪繼續相信他,但是當他們看到巴裡的投資與整體經濟形勢相反時,他們仍然對巴裡發出質疑。

 


巴裡的憤怒在於投資人對他的不認同,他覺得投資人似乎從來都只是掃一眼自己的郵件,而不會真正去看他的分析和判斷。這與他的自我懷疑是關聯的,這些憤怒的裡層是他曾經以為自己的投資人是聰明人,結果他們和那些根據經歷、衣著、舉止、談吐來判斷一個人的凡夫俗子一樣,同樣詆毀他其實只是一個醫生、有心理問題、缺乏智慧上不了大臺面。

 

雖然這些在巴裡眼中都只是表面,他之所以自信就是因為自己能夠透過這些表面現象看到最核心最本質性的事實(他甚至去閱讀除了律師沒人會看的貸款協議的次貸債券協議),他有這樣的能力,他的投資人沒有,那些華爾街的高管、分析師們沒有,但是他從來沒有獲得過應有的讚譽。

 


艾斯曼的憤怒更加外露,他原本就是一個自信而且刻薄的人,因此也敢於對愚蠢的華爾街人報以赤裸裸的攻擊。然而在原著的尾聲,次貸危機爆發後,艾斯曼在攻擊美林CFO傑夫·愛德華的愚蠢之後產生一些羞愧,並且開始收斂自己的性格,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加和善的人。

 


這些原著中人物的趨同性所顯示的是作者劉易斯的自我映射。幾乎可以確定的是,劉易斯把四位主要人物艾斯曼、巴裡、萊德利和麥視視為不同階段的自己,萊德利和麥是剛入華爾街的自己,有天賦和好奇心;巴裡是了解了華爾街規則的自己,明明看到了真像卻不被認可,充滿憤怒;艾斯曼是作為暢銷書《說謊者的撲克》作者的自己,功成名就,而且看到愚蠢的人為此付出了代價,有著憐憫之心,願意和解的自己。

在原著的尾聲,據劉易斯描述,他與曾經的上司,華爾街之王、前所羅門兄弟CEO約翰·古弗蘭共進午餐(不知真假)。這是劉易斯向華爾街發出的和解,也可以看做是示威,就像一個有著大智慧的人用慈悲的方式,向愚蠢的人伸出橄欖枝。

 


在電影中這些都被弱化了,巴裡幾乎一直是胸有成竹的表現,最後寫下盈利比率時的姿態也更像是示威而不是宣洩;萊德利和麥震撼於華爾街人去樓空的慘相;艾斯曼為是否拋出所持有的買空產品身陷道德糾結。電影與原著的訴求是不一樣的,原著所表達的是華爾街的愚蠢和危機的源頭,電影所表現的是貪婪的原罪,電影認為這是華爾街所有一切的源頭。

某種程度上,劉易斯在原著中扮演了四位主人公,並且通過這四位主人公的行為斥責華爾街,即便最後他藉由艾斯曼表現出了自己更加和善的傾向,但艾斯曼也同樣仍然說,「毀滅它是正義的行為」。他在作為局外人審視華爾街,並且自我約束變得更加平靜的時候,仍然堅信對與錯的清晰性。

 


電影《大空頭》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在於,它非常好地扮演了另一個局外人的角色,也就是再向外一層的局外人,審視了華爾街的同時,也審視了原著作者劉易斯、艾斯曼、巴裡和整個金融行業。電影中艾斯曼對標準普爾的女性員工發出評級機構並未做出盡職調查的責問後,受到了對方「你們的動機是什麼?」、「你們買了多少做空證券?」、「你們是偽善者」的反詰,艾斯曼最後不願賣出做空產品的原因就是如此。這些東西在原著中的表現則相對較少。

 


從這個角度切入,很多時候原著與改編劇本的差異性也就隨之呈現出來。優秀的文字會集中於人物,而作者會將人物所謂自己的投影,借書中人物表達自己;改編劇本則則是一個說書人,更關注故事,並且試圖通過故事總結一切發生的原因。簡單來說,人物的訴求是言志,故事的訴求是追索。

往期精彩內容

如何做空股市,這部電影堪稱教科書

《生活大爆炸》的成功是個謎

他在你大學剛畢業的年紀,就稱霸了東南亞電影市場

酷的生活是可以買來的。長按上圖二維碼進入亞文化市集「黑市」,或者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買世界上最稀奇古怪的東西。

相關焦點

  • 《大空頭》,一部值得看十遍的金融電影
    《大空頭》,可以說是一部最最最純粹的金融電影
  • 對金融電影《大空頭》的分析解讀
    但是鑑於逆天做空、對賭華爾街這樣勁爆的影片內容,以及電影本身拍得也NB,既地道,又炫酷,100%金融範兒(沒有一點雜質),外加克裡斯蒂安.貝爾、布拉德.皮特等超級大咔,所以必須隆重推薦給大家。所以推薦兩個文獻可以作為掃盲參考: 第一個是本叫《資產證券化與結構化金融:超越金融的極限》專著第二個則是知乎上的一篇技術帖: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012069/answer/79279442 不過,如果比較完整地讀過麥可.劉易斯的原著,其實這些衍生品的原理你大概都能搞清楚是怎麼回事。
  • 電影《大空頭》告訴你做多做空的黑歷史
    實際上,根據麥可·劉易斯的紀實著作《大空頭》改編成的這部電影要闡述的觀點是:金融市場上,賣空的人和做多的人其實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整體持平,並無道德區別,只要買入某個金融產品,就是在做多,只要賣出某個金融產品,那就是在做空。
  • 看電影,學金融 | 《the big short 大空頭》
    其實在很多老師推薦後我立刻就把電影看了一遍,甚至在「得到」APP上聽完了這本書。但是由於拖延症,拖到現在才來完成寫這篇影評。這裡不會介紹詳細電影情節或者對這部電影做評價,我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想通過電影表現出來的情節來解釋並深挖金融知識,檢驗一下學過的知識是不是真的已經掌握 1.
  • 《大空頭》電影觀影必讀:你必須補習的金融知識
    電影《大空頭》(The Big Short)取材麥可·劉易斯(Michael Lewis )的同名小說,金融危機後出現的真正暢銷書之一。這部影片在讓華爾街坑蒙拐騙術具有娛樂性方面,在開發金融市場崩潰過程中潛在的黑色幽默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你永遠不會知道劉易斯在他的書中究竟持什麼立場。以《大空頭》為例,他在所有人中偏偏選擇了支持對衝基金。
  • 被奧斯卡忽視的神作:《大空頭》 電影專欄
    在2007年,蘇格蘭皇家銀行花 1000億美元收購了荷蘭銀行,而在08年金融海嘯之後,同樣的一筆錢可以在收購了花旗集團(225億)、摩根斯坦利(105億)、高盛銀行(210億)、美林銀行(123億)、德意志銀行(130億)和巴克萊銀行(127億)之後,還剩下80億美元 …… 用這筆零錢你可以收購通用汽車、福特、克萊斯勒和本田F1車隊。
  • 如何評價電影《大空頭》的專業性?(附本片及《Billions》中英字幕)
    下文是知乎作者Underdog對最新美帝電影《大空頭》的專業解讀,個人覺得寫的非常棒,專業指數五顆星,科普指數五顆星。
  • 最佳改編劇本《大空頭》:盡力拍出喜感,只為了說個悲傷故事
    改編自麥可·劉易斯2011年同名原著的電影《大空頭》一舉拿下了本屆奧斯卡的最佳改編劇本。有著同樣拍華爾街軼事的《華爾街之狼》在前,《大空頭》又是怎樣另闢蹊徑的呢?《大空頭》劇照遙想2008年,對國人來說最先跳出的事件大概是北京奧運會,但要是問美國人,答案一定是次貸危機。
  • 我為什麼看了三遍《大空頭》電影
    看完後發現它實在是的一部呱呱叫的高水準影片,以至於我把整個周末都貢獻給了它,反覆看了三遍。如果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不是它,奧斯卡的那幫委員老頭一定腦子進屎了。同樣是講那場金融危機,《監守自盜》是揭露華爾街和政府的權錢交易,《大而不倒》是從政府的角度去重現如何度過那場危機,《利益風暴》是講高盛內部在危機來臨之時如何應對,而《大空頭》則是從市場參與者的角度描述了在得洞悉先機的情況下,幾個「做空者」如何度過與整個市場為敵的煎熬,終于堅持到最後戰勝了華爾街。
  • 電影(大空頭)告訴你何為投資真諦
    電影(大空頭)告訴你何為投資真諦!此時此刻重溫一次(大空頭)這部華爾街金融主題的電影!這部電影不少情節非常棒!幾個主角表現都非常專業!把金融投機一些人性刻畫得淋漓盡致!可都是極品電影!今天我們從專注角度!從他身上的展現可以更深刻理解專注品質對金融投資重要性!當然(大空頭)有很多精彩表演!但是我們今天只談專注!就從貝爾在電影《大空頭》中飾演獨眼基金管理人麥可·巴裡說起!
  • 2020年,只有理財師看透的電影:《大空頭》
    要知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我們讀不懂的詩和看不懂的電影啊。接下來要介紹的這部電影,估計只有理財師這種專業搞金融的才能看透啊。。。《大空頭》對何為資本的詮釋淋漓盡致,是一部堪為金融教科書的佳作。沒點金融知識,不懂投資的人看了,還真是有點燒腦。
  • 電影《大空頭》深層感悟
    --馬克·吐溫今天看了一部電影《大空頭》,這部電影寫的是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演化的過程。這此次貸危機的是由一系列複雜原因引起的全面的金融危機,其中一個致命的危機是金融衍生品引發的流動性危機。
  • 《大空頭》一部很有深意的電影,值得深度去解讀
    作為一個理科生迷,我對經濟電影很感興趣自從經濟危機以來,我看過很多關於這個的電影。其中,比較好的有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得主《監守自盜》,HBO從美國政府角度製作了《大而不倒》,從大型銀行高管角度製作了《利益風暴》。除了《監守自盜》之外,另外兩部電影雖然質量可以接受,但都略顯沉悶。
  • 韓國版《大空頭》,重現97年金融危機慘狀,韓國觀眾含淚看完
    97東南亞金融危機絕對是具有大片基底的故事元素。不瘋魔不成活的香港電影裡出現了一大批以此為歷史背景的影片,從宏觀到圍觀,從人性的制度,其中,彭浩翔的《維多利亞一號》從買房的女主角切入,融入香港電影慣有的獵奇,以及磨坊電影的血腥和豔情,把人在遭遇困境時所迸發出的惡意和狠意表現的淋漓盡致。
  • [大空頭]The.Big.Short.2015 3.5G高清電影/原聲|原著有聲書&pdf電子書
    ◎譯  名 大空頭/大賣空(臺)/沽注一擲(港)◎片  名 The Big Short◎年  代 2015◎國  家 美國◎類  別 劇情/傳記◎語  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5,講述華爾街幾位眼光獨到的投資鬼才在2007年美國信貸風暴前看穿泡沫假象,通過做空次貸CDS而大幅獲益,成為少數在金融災難中大量獲利的投資梟雄的故事。
  • 最全金融劇指南丨學金融最簡單的方法:看劇!
    看劇,算得上是所有學習方法裡面最有效又最輕鬆的一種。假如你想利用業餘時間學習金融,那金融劇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法。
  • 提名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哪些已有中文版原著
    [摘要]在本屆奧斯卡的入圍影片中,不少電影都根據小說原著改編,其中提名最佳影片的,有四部原著小說已有中文版,而大熱的《卡羅爾》(獲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提名)中文版近日也將上市。冒險主題的《荒野獵人》、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背景的《大空頭》、冷戰間諜片《間諜之橋》、移民故事《布魯克林》、公路動作片《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太空科幻片《火星救援》、劇情片《房間》和《聚焦》也獲得最佳影片提名。在本屆奧斯卡的入圍影片中,不少電影都根據小說原著改編,其中提名最佳影片的,有四部原著小說已有中文版,而大熱的《卡羅爾》(獲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提名)中文版近日也將上市。
  • 生抽,老抽,味極鮮,醬油有啥區別
    真的不知道這幾種醬油到底有什麼區別。今天我就給大家普及一下,生抽,老抽,味極鮮,醬油有啥區別?關於醬油小知識醬油富含胺基酸,b族維生素糖酸粉以及棕紅素等多種物質。醬油之所以好吃,是因為做醬油的原料,也就是大豆和小麥。
  • 混搭讀書法之《殺戮與文化》+《大空頭》(內附靠譜中英字幕《大空頭》電影)
    關注「領耘資本」後,回覆:「電影」即可在線觀看電影《大空頭》以及連續劇《billion
  • 牡蠣和生蠔長得差不多,有啥區別?老闆:區別可大了!不懂就買錯
    導讀:牡蠣和生蠔長得差不多,有啥區別?老闆:區別可大了!不懂就買錯!天氣越來越冷,在天氣冷的時候就要多進補,這時候豬肉、牛肉、羊肉就可以多吃點,而且還可以換點口味,像海鮮也是非常不錯的;因此我就想買點海鮮回家補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