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撒貝寧在節目中被著名主持人康輝懟了!起因竟然是因為一個常用字的讀法。
節目中,撒貝寧笑稱,「康輝現在還有一個新的名字,叫當代懟言大師,康輝今天又懟誰呢?」話音剛落,憋著笑的康輝就指出了撒貝寧剛剛的一處讀音錯誤。「不是duǐ,是duì,你又得扣200塊錢了。」
其實「懟」這個字可以說是近幾年最火爆的網絡語言之一,由於它表達的意思明確,立場突出,主流新聞媒體也常常使用。最近,「央視主播再懟西方媒體」的話題就上了熱搜。
「懟」到底該怎麼念?
有網友提出疑問,稱方言中念的是第三聲。
字典中的「懟」字確實是念第四聲,可是方言中念第三聲,這是為什麼?
網友們也展開了熱烈討論。有網友提到,其實我們用「懟」表達的「駁斥」「反駁」意思時,其本字應該是「㨃」。
其實近幾年學術界對這個字也有研究,目前一般有兩種觀點。
多個研究指出,這個字走紅源於2015年一檔名為《真正男子漢》的電視節目。這個節目中,袁弘在請求被拒絕後說了一句「這就是被duǐ吧」,
隨後節目中多次用「duǐ」來表示「激烈而快速地反駁」的意思,並在字幕中配上了「懟」這個字。之後「duǐ」一夜爆紅,並逐漸成為現在家喻戶曉的網絡語言。
一種觀點是,「懟」字確實應當念duì,但此時它的意思是「怨恨」,可組成詞語「怨懟」。
網絡上的「懟」沒有沿用這個意思,而是從「懟」的怨恨之意引申出「(用某種手段)攻擊或較勁」之意。這個字結構為上「對」下「心」,形象地反映了「怨恨」心理和基於「怨恨」心理產生的攻擊或較勁行為。
此外,「懟」還有「打、幹、撞」的意思,有時在飲食中還可表示吃喝的方式,比如方言中經常出現「懟懟懟」,表示「吃、喝、乾杯」等意思。
有專家認為,「懟」從字源來看,不是一個晚起的字,它在各地方言中保留下來,只能說方言作為漢語的「活化石」,常常會保留遠古時期的字音和字義。
另一種觀點認為,「懟」字其實是方言詞「㨃(duǐ)」的誤寫,這與部分網友的觀點不謀而合。
有學者認為,「懟」(怨)字出現很早,但「懟」在上古至清代的文獻中皆為「怨」義,並未產生新義。目前常用的表示動作或語言方面的「撞」或「頂撞」之義的「懟」跟表示「怨恨」的「懟」完全沒有關係,即「懟」(撞)不是「懟」(怨)。多個方言詞典中,表示「撞」或者「語言頂撞」時,多用「㨃」「搥」「䇏」等字來表達動作上的捅、捶、打、撞以及語言上的相互爭執之義。
部分素材來源:央視新聞、長江日報
編輯:悅人悅己
審校:漁樵書生 、浩然清音
為了不讓您最關心的內容被湮沒
防止我們一不小心失散
快把「首都教育」設置為星標吧★
只需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