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的山川美景、孩子的成長點滴、身邊的生活趣事……這是沒有疫情時,時常佔據陳正英攝像鏡頭的場景。疫情發生後,身處社區防疫志願服務一線的他,開始將鏡頭轉向戰「疫」當中的普通人、普通事,努力記錄著每一個感動瞬間。
半島記者 | 黃冬梅
今年42歲的陳正英,是河套街道潮海西社區人,在當地經營著一家通信工程公司。攝像機、相機、無人機、手機,陳正英可謂是裝備齊全。陳正英並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攝影攝像和視頻剪輯培訓,純粹因為喜歡,這麼多年就自己一直搗鼓著,但他卻樂此不疲。「不追求專業水準,用心記錄就好。」
純粹因為喜歡,這麼多年陳正英一直搗鼓著攝影,樂此不疲。
1月27日,陳正英加入進社區疫情防控志願者隊伍,身處「疫」線每天的所見所聞,讓他有太多感觸,也讓他情不自禁地拿起設備,去發現、去記錄。陳正英一般是晚上在社區防控卡點值守,白天的時候,他就帶著相機、支架、無人機這些「家當」去走街串巷,尋找適合的素材。但他說,更多有價值的一瞬間,是發生在值守工作中,因為來不及取用專業設備,他通常是用手機拍。
2月14日晚8點,城陽下起了小雨,陳正英照常和社區工作人員在卡點值守。潮海西社區屬於農村社區,社區大門沒有安裝車輛自動識別機,一條麻繩系上小紅布攔在路中央,就成了社區的「手動識別車杆」。卡點旁邊是一個簡易的木板屋,裡頭有個取暖器,有車輛進出時,陳正英就去配合測溫、登記,忙完了再到屋裡躲雨、暖暖身子。雨中,不時有車輛進出,工作人員把麻繩拉起又放下、放下又拉起,手上的手套很快溼透了,在屋裡靠近取暖器烘烤時,水汽蒸發形成了嫋嫋白煙。看到這一幕,陳正英趕緊拿出手機拍了下來。
2月26日晚上9點多,室外氣溫-3°C,木板屋裡的取暖器突然「罷工」,在屋內整理居民登記材料的陳正英被凍得直哆嗦,和他一起的還有一位60多歲的志願者。實在太冷了,這名志願者就到屋外小路上來回小跑取暖。看到後,陳正英立即拿出手機跟著出去拍攝,但因為光線太暗拍攝效果不好,不甘心的他又去查了社區監控,拷貝下來比較清晰的畫面備用。
「收集到足夠素材後,我就匯總剪輯記錄短片,背景音樂我喜歡用溫暖的、振奮人心的,希望這一個個視頻,能給一線工作人員些許力量,能讓廣大居民知道防疫的艱辛,多一些理解與配合。」畢竟年齡擺在那兒,對於數碼編輯、後期製作這些新事物的自學能力沒有那麼強了,別人正常一兩個小時就能剪輯出來的片子,陳正英往往得忙活大半天,甚至更久。最長的一次,他花了近10個小時才剪輯好一個時長3分鐘左右的片子,忙活到凌晨3點。
畢竟年齡擺在那兒,對於數碼編輯、後期製作這些新事物的自學能力沒有那麼強了,一個3、4分鐘的片子,陳正英得忙活大半天,甚至更久。
從1月28日至今,在陳正英用鏡頭記錄疫情中的感動瞬間40多天裡,有近30個拍攝作品先後通過各大視頻平臺和街道、社區微信公眾號發布出去,廣受好評,感動、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現在,街道上其他社區也紛紛找他幫忙拍攝記錄,他比前一段時間更忙了。「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們每個人遇到的一次大考驗,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一名社區志願者,我有責任和義務用鏡頭把疫情中的感動記錄下來,溫暖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