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派出了80後攝像周聖樂、90後編導謝抒豪、80後總導演範士廣和「老法師」領隊柯丁丁四人攝製組,奔赴武漢,用鏡頭記錄一切和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的記憶,可以肯定的是,不久他們將為觀眾帶來優秀的紀錄片作品。在武漢,他們還有一群同行在並肩作戰。
圖說:(左起)周聖樂、謝抒豪、範士廣和柯丁丁 官方圖
感受嚴峻 記錄真實
前天晚上出發的這4人都是年輕人,有的家裡還有襁褓中的孩子,他們依然義無反顧,只對家人說了句,希望能平安回來,便轉身上了車。他們到武漢的時間比較短,所以,他們說希望過段時間,有點成果了再接受採訪。
事實上,他們並非是第一支走進武漢的紀錄片團隊。優酷人文的多個團隊在2月初就到達了武漢和其他疫情中心區,他們是最早對疫情做出反應並著手調研拍攝的網際網路紀錄片團隊。優酷這部即將於3月9日推出的《冬去春歸》,也是第一部由網際網路拍攝出品的中國抗擊疫情紀錄片。「紀錄片人這個時候就應該像戰士一樣衝在第一線,紀錄歷史、紀錄時代。這一點我覺得大家還是達成了共識的。」《冬去春歸》的總製片人張偉說。
圖說:《冬去春歸》拍攝中 官方圖
直到走進武漢,攝製組才真實感受到現實的嚴峻,「入住酒店的第一天,就被之前在武漢的夥伴們教育了一頓。在這裡,任何一次接觸後都要做好消毒工作,酒精、84消毒液是常備品,每天的物資損耗極大。而且,這些工作會消耗掉你一天三分之一的精力。」就拿設備消毒這一項來說,如果要進入重症隔離病房和重症病人治療室(紅區)拍攝,要用防水罩和保鮮膜將機器包裹嚴實方可進入。「而且設備進入後一段時間內無法拿出,院方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無毒處理或銷毀。像機頭、麥克風套這樣毛質物品拍攝完後會就地銷毀。」
殘酷時刻 溫柔瞬間
一邊拍攝《冬去春歸》,另一邊優酷人文主導發起的《餘生一日》全民記錄計劃發起後,在2月9日當天24小時內,吸引了全國近5000人參與拍攝,收到超過3000份個人素材。這份特別的影像日記,讓這麼多普通中國人有興趣參與到拍攝中來,在幹超看來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能引起這麼大的共鳴,足以證明我們今天做的事已經不只是關於某一個人或者某一類人。」
圖說:《餘生一日》 官方圖
與《餘生一日》如出一轍的是豆瓣現在最熱的一個話題——「和新型肺炎有關的記憶」,在這個話題下,有超過1萬人參與討論,在這些討論中,最多的還是關於普通人的生活。這些人中,有奮鬥在發熱門診的醫生護士,有確診得新冠肺炎的患者,有在武漢生活的普通市民,有臨時跑腿送外賣的健身教練……
平凡的人們總是給人最多感動。央視推出紀錄片《在武漢》短短兩天時間,在B站就有超過百萬的播放量,評分更是高達9.9。在第一集中,最令人動容的是志願者大象為另外一名志願者丹丹送物資的場景。丹丹頭痛、胸悶、咳嗽……大象決定去幫她,他把蔬菜和物資放在她家樓下的長椅上,然後回到不遠處的車裡撥了她的電話,電話那頭一直沒有人接,觀眾能看見他望眼欲穿的眼神。過了很久,穿著厚厚睡衣戴著口罩的丹丹慢慢走到長椅旁邊,用袋子裝好物資,朝大象停車的地方招了招手,拎著東西幾步一停地回去了。望著丹丹離去的背影,大象止不住痛哭了起來。鏡頭前兩個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那招一招手卻勝過了千言萬語。
圖說:《在武漢》 官方圖
《在武漢》中,沒有更多的旁白鋪設,更多的是這樣的細小片段,有出租司機,有菜園阿姨,有單親媽媽,還有為了工作留守在武漢的記者……雖然來往的人要刻意保持距離,但陣陣暖流依然在相互之間暗暗湧動著。
疫情正在慢慢好轉,當我們能摘下口罩走上街頭握手擁抱時,也希望大家將這些殘酷時刻的溫柔瞬間,隨這場危機,一起記住。(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