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的武漢,需要這樣一部硬核紀錄片

2020-11-20 騰訊網

2020年的開場方式著實有些特別,一場疫情「打」得所有人都措手不及。而武漢,也由此成為備受世界關注的焦點。

別名「江城」的武漢,向來都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它不僅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更是洋溢著時尚活力的現代化都市。哪怕你從來都不曾去過武漢,但對於這座城市的風土人情,相信你一定早有了解。

在最近熱播的《樂隊的夏天》第二季中,彭坦帶著重組的達達樂隊「殺」了回來。「大家好,我們是二十年前來自武漢的樂隊」。這樣的回憶殺開場,讓我們重新想起,其實武漢還是很多樂迷心目中的「朋克之城」。

當彭坦再次唱響那首曾經寫給武漢的《南方》,難免讓人眼眶溼潤。「那裡總是很潮溼,那裡總是很鬆軟,那裡總是很多瑣碎事,那裡總是紅和藍。」聽似溫暖的《南方》,卻勾起很多內心的無奈與心酸,尤其是那些在武漢漂泊過的人們。

縱觀華語影史,關於武漢的電影更是不勝枚舉。婁燁的《浮城謎事》、王競的《萬箭穿心》、刁亦男的《南方車站的聚會》、霍建起的《生活秀》等等。而正是武漢這座充斥著市井氣息的城市,給予了導演們取之不盡的創作靈感。

常年致力於紀錄片創作的陳為軍導演,也同樣跟武漢有著獨特的緣分。這次,他在武漢街頭發現了這樣一個人生故事:從河南農村來武漢討生活的王天成一家,已然在這座城市漂泊了十四年,靠擺地攤為生;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地攤經濟與城市管理發生了難以調和的衝突。

這便是即將於8月28日上映的、陳為軍導演的新作《城市夢》。這部全新出爐的紀錄片,以極近生猛的方式探討了當前中國社會的「城管」問題。

何為城市夢?背井離鄉的人們或許最有體會。離開了資源貧瘠的家鄉,遠赴擁有更多生存機會的大城市打拼。用一句經典的話說,大城市容不下身體,小城市容不下靈魂。

王天成一家人的出走,更多是為了討生活。主人公王天成是位70歲的腦中風患者,妻子則身患癌症晚期,兒子又是沒有右手的殘疾人。而他們在這裡的最重要的理由,就是想讓孫女萍萍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未來過上更好的人生。

然而,隨著全國各地開展文明城市評比,市容市貌與地攤經濟之間便激發出重重的矛盾。對於這樣一個能力有限的特殊家庭而言,街頭擺地攤無疑是他們活下去的唯一辦法。

但從城市管理的角度來說,他們的存在卻難免「髒」了街道,影響到市容市貌。而肩負整頓任務的武漢城管,則誓要將「地攤經濟」清理乾淨。於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就此展開。

早些年,關於城管暴力執法的新聞往往甚囂塵上,扔東西、砸車,甚至大打出手,這類負面新聞想必大家也都有所耳聞。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城管和地攤商販就像是「天敵」一般的存在。

而陳為軍這部《城市夢》的獨到之處正在於,它採用雙線拍攝的方式,不僅將鏡頭對準了看似身為「弱者」的小販,同時也照顧到了看似身為「強者」的城管視角。在小販與城管兩種視角的反覆切換中,我們也得以慢慢拼湊出故事背後的「真相」。

或許,這便是《城市夢》帶給我們的思考所在。無論小販還是城管,他們皆為這部紀錄片的重要主角,他們都各自擁有「說話」的權利。至於彼此孰是孰非,以及他們在鏡頭前究竟流露出多少真實,又潛藏著多少「表演」的成分,相信每一位觀眾都會最終找到自己的答案。

回溯現實生活,我們難免會對城管的不文明執法心懷痛恨,但當你穿行在因隨意擺攤而髒亂不堪的街道上時,或許也會心存反感。當然,我們深知擺地攤的人就是為了生存,但將心比心之下,也會理解城管也有他們的職責所在。看似「天敵」的他們,其實各有各的難處。

縱觀這場發生在武漢魯磨路上的小販與城管之戰,極盡拼耐心、拼道理、拼人性之能事。而陳為軍的攝影機則宛如一雙眼睛,將我們牽引到風波中心,客觀地審視著這場鬧劇背後的些許真相,同時也見證著城市社會中的眾生相。

影片中,王天成一家藉由路邊的舊電話亭,擴展出水果攤和生活用品攤,佔據了很大一塊面積。可以說,王天成就是這條街上的商販釘子戶。而該街道的所有商販也都標比著他們家,當城管對其他家商販進行整治罰款時,就會有人說,你先把王天成一家整治了,再來整治我。

這一時間,王天成的攤鋪便成了不服城管的典型;若不能「拔除」他們一家,似乎難以服眾。於是,城管便集中火力展開攻勢。而作為這個家的保護傘,王天成老人也使盡渾身解數。用他兒子的話來說,父親就像老母雞一樣,張開翅膀守護著孩子們。城管們一批一批地來,最終卻都被王天成老人一批一批地給「打」了回去。

陳為軍的鏡頭如此生猛地記錄了雙方彼此角力的整個過程。碰上來遊說的執法人員,老人就統統都罵走;看到有人來丈量佔地面積,老人就上去搶走尺子;若是被開了罰單,他拿過來就是一張張撕掉。王天成始終用自己的「狠」辦法,保護著這個家庭的基本生存。

而城管這邊,則就此成立了專案小組,甚至開大會討論,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他們開始上演無間道戲碼,找專員偷偷記錄王天成一家的日常成交流水,分析他們家的收入情況。他們還每天換人前來遊說、拍照、錄像。可見,陳為軍鏡頭前的城管形象,彰顯出一種與我們以往印象中完全不同的樣貌。正如製片人所言,或許這正是武漢城管試圖打破固有偏見的方式。

而老人王天成則永遠衝在前面,總是一副「動我攤位,就是毀我人生」的架勢,與「敵人」展開斡旋。他運用「敵動我也動」的戰術,撒潑、哭喊、動手,不允許城管執法人員靠近半步;甚至發出了「我要活,我要生存權,我要治病」的深切吶喊。

你說老人「倚老賣老」,但他確實是生活不易;你說城管不近人情,但這恰恰是他們的職責。這場曠日持久的對峙,最終讓雙方都筋疲力盡,也終於迎來影片中最令人印象至深的「高潮戲」:城管組織了數十名人員,手持警棍和盾牌,將接近崩潰的王天成團團圍住。

看到這一幕,相信很多觀眾的心都會被揪住。而這正是陳為軍心目中的紀錄片價值所在,也是他常年關注小人物如何在社會浪潮中得以生存的創作直覺。他以最真實、最直擊的方式正視著這場似乎難以解決的衝突,並對衝突背後的「真相」孜孜以求。鏡頭中的那一刻,或許老人的張力變得更足了,又或許城管的氣焰下降了幾分,但唯獨鏡頭下的困境卻沒有辦法隱藏。

難道,真的沒有辦法化解這場鬧劇嗎?在這場命運交織的「城市夢」中,有人尋求活路,有人苦於管理,有人耽於未來,他們的願景其實都是為了在城市化進程中依然能夠和諧共進。而大城市的兼容並包,也有幸在影片中得以展現。王天成一家最終搬進了一個正規的販售點,武漢也終於成功拿到了「全國文明城市」的稱號。

夢境分好夢,也分噩夢;生活有好事,也有壞事。影片《城市夢》所記錄的,正是一場有好有壞的夢;而發生在城市裡的事,同樣有好有壞,正如我們每個人不同的人生。

回看《城市夢》這個片名,我們或許才會恍然。這場「夢」所記錄的,已然不僅僅只是王天成這樣的外鄉人的融入與掙扎,同時也是城市管理者在面對「疑難雜症」時的權衡利弊。而他們共同的信念,都是為了更好地守護這個「夢」。

陳為軍導演作為這場「夢」的見證者,則以冷靜客觀的鏡頭,讓我們更加體悟到了「城市夢」之於這個時代的深層意義。倘若你曾看過陳為軍導演以前的紀錄片,相信你一定不會對此感到陌生。他總是用自己獨特的眼光,記錄著這個世界的反面,同時又努力守護著希望。

陳為軍導演

比如反映河南愛滋病家庭的紀錄片《好死不如賴活著》,比如講述小學生班級選舉的《請為我投票》,比如同樣拍攝於湖北的關注教育問題的《出路》,再比如記錄新生命誕生殘酷現場的《生門》等等,都是記錄著平凡人的不平凡的生活。而今年這部新作《城市夢》,也依然致力於將真實殘酷的生活點滴記錄在「案」,同時又為未來留下一線光亮。

2003《好死不如賴活著》

2007《請為我投票》

2017《生門》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老人王天成用餘生所有的力量,為他們這個家撐起一片天,為的就是能讓孫女有更好的未來。你說他無賴,你說他為老不尊,但他的內心又有誰能真的看到呢?如果沒有陳為軍導演的這部紀錄片,或許老人對抗「世界」的視頻被傳到網上,只可能淹沒於一群鍵盤俠們無情的口水;但記錄的力量正在於,他讓生命有了尊嚴的火光。

回望這場沸沸揚揚的「鬧劇」,或許最能讓人感受到希望所在的就是王天成的孫女萍萍。她樂觀好學,成績優異,也是老人內心深處真正的精神支柱。每當說起孫女的時候,老人的眼睛都會放光。而孫女的笑,也是這部紀錄片裡最美的瞬間;她讓我們相信,這一場城市的夢終究會有最好的歸宿,而萍萍也一定會最終美夢成真。

作者| 皮皮丘;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

激勵計劃籤約帳號【看電影看到死】原創內容

相關焦點

  • 疫情後的武漢紀錄片,日本人拍的太真實了!
    在武漢解封一個月後,日本導演竹內亮發布一條微博——募集武漢人的故事。最終選擇了十個人,可能這些故事並不具有典型性,但恰好這也是一種真實,真實的武漢,常態的武漢。隨著這樣一條消息的發布,《好久不見,武漢》這部長達一小時的紀錄片,在全網上線,播放量高達一千八百萬,同時也讓更多的人開始關注武漢的現狀。這座城市終於重現生機。就像竹內亮導演的團隊所說的,整個紀錄片的過程是一次完全開放、未知的試探。
  • 這是一部關於疫情的網絡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
    2020年伊始,疫情於武漢爆發,在23日武漢封城之後,所有中國人在惶恐不安中度過新年。 2020年年中,儘管疫情餘威猶在,但與全球範圍內經濟的衰退、失業潮、口袋空空等種種現狀相比,疫魔的嘴臉已經缺少了黑黢黢的壓迫感。 這並非是美好的一年。
  • 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導演重返江城,這次來拍「後疫情時代」的武漢
    楚天都市報12月5日訊(記者戎鈺 攝影蕭顥)那個因為「拍了拍」武漢而紅遍全網的日本人,又來了。12月5日下午,憑藉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出圈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漢舉辦觀眾見面會,兌現了他今年6月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專訪時許下的承諾,「我一定會再去武漢,和大家說一句:好久不見。」
  • 【京聲京視】再現社區抗疫故事 致敬基層抗疫英雄——評紀錄片《我的硬核社區》
    紀錄片《我的硬核社區》從武漢、北京、山西平遙三個地區、五個社區的基層工作片段切入,將視線聚焦在這群「舍小家、為大家」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基層社區工作者身上,展現他們的抗疫日常和心路歷程。如第一集《九峰派出所》,記錄了武漢九峰派出所從48小時緊急籌備方艙醫院安保工作,到一路保駕護航直至方艙醫院休艙的「生死時速」。
  • 一部日本導演拍攝的紀錄片,讓觀眾看到了真實而又令人動容的武漢
    最近,一部由日本導演拍攝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在中日兩國引發熱烈反響,讓觀眾看到了一個真實而又令人動容的武漢。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南京定居7年。今年3月,他拍攝的《南京抗疫現場》曾被多家外媒報導。此次聚焦武漢,他帶領團隊實地採訪10位普通武漢市民,記錄了當前武漢市民和城市的現狀,展現了武漢震撼人心的抗疫努力和成果,也傳遞了武漢人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和信心。
  • 一部疫情之下的紀錄片是如何拍成的?
    2020年讓人刻骨銘心的新冠疫情註定會成為眾多文藝作品的靈感來源。就在以此為背景、主題的影視作品紛紛傳出立項籌拍的消息時,一部講述疫情期間身處武漢的醫護群體抗疫故事的5集紀錄片《中國醫生》戰疫版已悄然上線。2月初萌生拍攝想法,5月中旬正式上線,這是《中國醫生》戰疫版的速度。
  • 《武漢日夜》,文不對題的紀錄片...
    後來,院線關停、武漢封城、全國都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警備狀態。所有的一切都那麼突然,那麼的始料未及。所以當我聽說《武漢日夜》作為一部記錄新冠疫情期間武漢的紀錄片將走向院線,我也是第一時間就去看了點映。並且也做好了以淚洗面的準備...
  • 這部b站9.9分的紀錄片,讓孩子看清疫情下的武漢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部評分高達9.9的紀錄片《在武漢》,它忠實地記錄了武漢普通市民在這幾十天裡的掙扎。 它不僅僅關乎死亡教育,更希望各位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一起看這部紀錄片。在記錄片結束後,理性地跟孩子討論,面對危機,我們要如何保護好自己、保護好他人。
  • 硬核中國醫生,良心紀錄片劇透了他們
    對於他,相信已經很熟悉,因為在疫情期間,自拍短視頻而走紅。從一位一線醫生變成了患者。喜歡開玩笑,每天抱著樂觀,開朗的性格。他的背後,是武漢人民醫院在疫情期間的醫護感染情況,有141人。面對病人死在面前,作為經歷者其中的壓力無法述說,如今儘管疫情已經消滅,但面對這樣的情況,依舊讓雨落佩服。
  • 歲末回望,紀錄片人和武漢的這一年
    》、《76天》、《武漢工廠》……幾乎每一部關於疫情的紀錄片有新信息,我都會極具儀式感的將它轉發到一個特殊的微信群。這家聯想武漢產業基地是聯想全球最大的自有工廠,承擔著聯想移動業務60%的產能,平均每秒下線一部「武漢智造」的手機或平板,發往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疫情「牽一髮動全身」,工廠每多停工1天,就會損失約1億元人民幣,但疫情持續發展,讓一切都不確定。
  • 首部武漢「抗疫」英文紀錄片上線!加油,武漢!
    日前,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推出英語新聞紀錄片《武漢戰疫紀》。這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首部全景展現武漢「抗疫」歷程的英文紀錄片。《武漢戰疫紀》回顧了過去一個多月,在這座千萬級人口的城市裡,疫情是如何從快速暴發到逐漸被遏制的全過程。
  • 豆瓣8分起,疫情後最好的紀錄片,是個日本人拍的
    疫情肆虐,武漢封城,經濟停擺。轉眼間,這個令全球都陷入另一種生活方式的2020已經過去了一半。武漢的種種,在封城之後漸漸變得神秘。前些日子,一部關於武漢解封之後的紀錄片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好久不見,武漢》
  • 豆瓣8分起,疫情後最好的紀錄片,是個日本人拍的
    前些日子,一部關於武漢解封之後的紀錄片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好久不見,武漢》 這部紀錄片從導演就引人注目。 導演竹內亮是日本人,曾經為日本NHK、東京電視臺等知名媒體拍攝紀錄片。
  • 重返武漢,這部紀錄片令人潸然淚下
    6月26日晚,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在微博、嗶哩嗶哩等平臺上線發布,不到24小時便在全網引起熱議,播放量已超過2500萬次。 為什麼它會這麼火?它和其他記錄武漢的紀錄片有何不同?我們一起來看看。
  • 去武漢並非為尋找英雄,導演竹內亮講述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
    關於解封之後的武漢,事實上國內外的新聞報導並不少,但是傳播最為廣泛、反響最好的卻是旅居中國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拍攝的《好久不見,武漢》。這樣一部製作成本不高、時間長達1小時的紀錄片,感動了國內外很多人。為什麼這樣一部由外國人主導拍攝的片子受到如此大的關注?竹內亮日前在接受《東方新報》記者採訪時談到了他的看法。
  • 紀錄片人在武漢
    我們不僅需要討論在災難發生的當下,紀錄片人應當如何更好地記錄城市與人,也必須在回歸常態後,繼續審視自己和這段經歷,並將思考反映於創作。作者 | 江婧怡來源 | 城市Ourcity(ID:varicity)4月24日,武漢解封的第16天。武漢疫情紀錄片人信息交流群已經四天沒人說話了。
  • 打破偏見,日本導演給武漢人拍了部紀錄片
    和中國妻子居住在南京市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今年3月曾拍攝過一部記錄南京市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希望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能更重視疫情防控,借鑑中國有益經驗採取更全面徹底的舉措。
  • 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成「爆款」:讓世界看到武漢最真實的現狀
    6月26日,一部「想讓全世界的人看到武漢最真實的現狀」、由日本導演竹內亮執導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在網絡播出,不到24小時,播放量便超過2500萬次。連日來,該片持續在各大網絡平臺傳播,無數網友點讚留言:「謝謝竹內導演記錄下這個特別的武漢,讓全世界能夠知道武漢市安全了,武漢人是健康的。」
  • 首部武漢戰疫真實紀錄片引爆海內外反響:武漢!全世界挺你!
    葛雲飛告訴記者,武漢疫情不僅讓全國同胞揪心,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不少外國媒體會頻頻與中國國際電視臺的記者連線,通過他們來了解武漢到底怎麼了。中國國際電視臺決定拍攝一部英文紀錄片,真實記錄武漢城裡發生的故事。因為以前拍攝過多部專題片,葛雲飛被任命為總導演。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記錄下10個武漢人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想...
    來源標題: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記錄下10個武漢人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想讓全世界看到疫情之後真實的武漢 「我做過核酸檢測,放心。」這是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中,一位開日料店的武漢人見到竹內亮時說的第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