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陳顯婷 陳昊昱)「今天是最『激烈』的一天!」頭上戴著長頸鹿鴨舌帽的可愛小酷哥激動地說,為了迎接這一天,他還戴上了一副墨鏡。
原來,12月3日是杭州市育才京杭小學「京果果」學習節的最後一天,也是孩子們可以「大展身手」的綜合「實踐日」。
在這一天,不同年級的孩子們都有自己不同的「項目任務」,這個戴著長頸鹿鴨舌帽的小男孩來自204班,正跟著班級隊伍在校園中「遊運河」。
小小腳丫走運河,沿線城市我來代言!
育才京杭小學毗鄰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運河文化」一直是學校文化活動的基礎與特色,校園內更是建造了「人工運河」,不僅還原了京杭大運河的路線,更在沿線標明了不同的城市。
一二年級實踐日的首秀正是「小小腳丫遊運河」,每個班的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一步一腳印地「走」過運河,遇到一個城市,就停下來聽老師說一說。更有意思的是,每個班都會選擇一個運河沿線的城市作為主題,根據城市的特點,孩子們精心「打扮」了一番。
代表北京的班級穿著盤扣的褂子,戴上了清朝格格的頭飾,這個是「小貝勒」,那個是「俏佳人」……204班的城市是天津,一群孩子們穿上長褂戴上墨鏡,扇子一搖,快板一打,扮成了「相聲先生」。還有的孩子戴上了京劇的頭冠,穿上了「國潮」風的改良旗袍。
204班的汪思睿正是穿這個戲服的小主人,她頭上帶著一個非常漂亮的頭飾,透著一股濃鬱的津味。京劇不是北京的麼?跟天津也有關係?原來,1790年時,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崑曲、漢劇等劇種融匯演變成了京劇。京劇是在清道光年間由北京傳入天津的,同治年間,天津京劇開始興盛。現在,京劇藝術是中國的「國粹」了。小姑娘說,媽媽一早就給她打扮了,「我覺得很漂亮,今天很開心。」
對於天津這座城市的印象,204班的孩子說了很多,因為他們前期做了非常多的準備。穿著一身大褂的陳雨禾說,他對天津最大的了解是美食,比如天津大麻花、狗不理包子和小寶板慄等。不僅如此,他還了解很多天津文化,比如快板、相聲等。「我最喜歡吃天津麻花,又香又脆。我要用我『賺』來的京果券來買好吃的。」
陳同學所說的「京果券」便是學校本次「京果果」學習節的活動參與獎勵,有面值1元的橘子券、面值2元的西紅柿券、面值5元的南瓜券和面值10元的香泡券。在當天下午,學校將開啟「果果集市」,代表不同城市的班級各自準備了城市特產進行售賣,孩子們既是攤主,又是買家。「我已經拿到16張橘子券了,逛集市就想買點飲料喝。」202班陳蔚漪說。
204班的班主任方紅告訴記者,這次學習節活動設計是跨學科融合的一個完整項目,比如遊運河涉及到的是人文歷史,畫扇面鍛鍊孩子們的想像力與繪畫能力;下午的果果集市中,孩子們使用京果券進行交易則涉及到了數學運算能力。
「我希望能夠鍛鍊孩子們對生活的觀察力,以及對文化的了解和認知,把學科和生活結合起來。」方老師說,這次實踐日也讓她感到非常驚訝,孩子們的精心準備完全超出了她的想像。比如班上的陳昊睿小朋友,為了天津味道練了一段快板,在橋上現場唱了起來。
育才京杭小學校長莫慧萍說,一二年級的項目式設計與中高年級有一定差別,因為孩子們的年齡認知不足以探究問題與解決問題。所以,老師們結合他們的認知特點和年齡特點設計了這樣一個遊戲學習環節,在有趣好玩的前提之下,讓孩子們能夠有初步的認知與鍛鍊。
畫扇子、搭紙橋,全年級「熱火朝天」!
走過一二年級的一個個教室,孩子們的歡笑聲接連傳出來。他們每個人拿到一把紙面的空白扇子,在上面繪山、繪水、繪出無窮的想像與純真。老師一走進教室,小不點們便紛紛舉著扇子爭相湧過來:「老師,看我畫的!」「老師,哪一副好看?」……
三四年級的各班同樣「熱火朝天」,有的班在搭紙船,有的班在做紙橋。
403班班主任柳楚瓊告訴記者,京果果學習節是非常好的探究學習的載體,形式新穎,並且內容是貫穿一致的。「孩子們為了更好地完成任務,提前做了很多工作。在今天以科學為主題的實踐日探究任務中,他們分工合作,搭建完成一座橋。」柳老師說。
不僅如此,孩子們還要帶著自己的作品去運河邊了解拱宸橋,並且採訪周邊的人對運河和拱宸橋歷史文化的了解等。「樓下那些用鞋盒組成的『夢想巴士』,就是孩子們做的。」柳老師說,這樣的探究活動,非常好地鍛鍊了孩子們的探究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等。
403班的雛鷹小隊就做出了一座讓他們引以為豪的橋。「這個褶皺是為了防滑,還能增加承重,這個圓柱也是為了增加承重。」雛鷹小隊的兩個隊員自信流利地和記者介紹著他們的橋,緊跟著還在橋面上不斷加上鉛筆盒等各種物品,肯定地說:「還能加,穩穩的!」
小隊員們說,這些知識他們「早就學過」,所以這一次他們才能考慮的如此周全,完全自由地去設計屬於自己小組的紙橋。
除了一二年級的「遊運河、畫扇面」,三四年級的「搭紙船、紙橋」,五六年級的學生們則走出校園,去實地考察運河邊不同年代的「江南民居」,用他們的雙眼和智慧留下運河兩岸的建築印象與文化記憶,並嘗試將它們表達出來。
同樣的,他們的項目任務中也設計了有趣的遊戲環節,讓學生們以「尋寶」的模式找尋材料進行建築模型的組裝,在遊戲中加深對江南建築的結構印象。
五年級一位班主任錢家玥說:「我沒想到孩子們能觀察得那麼仔細,甚至有同學提出了建築與建築之間的小胡同的設計對於民居的作用。」
「不僅要玩,還要玩出高質量!」
育才京杭小學這次的學習節一共三天,第一天是圍繞「語文」學科設計的表達日,比如讓孩子們講神話故事,用表演交流的方式再現經典人物的經典動作;第二天則是注重「數學」思維鍛鍊的思考日,比如孩子們一起玩魔方、24點撲克牌,還用腳步來測量操場的面積等;最後這一天是實踐日,則是以「科學」為主,融合多學科的綜合實踐日。
記者了解到,這是育才京杭小學首次開展完整的PBL項目式學習活動,將孩子們帶入到真實的任務情境之中,去觀察情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此次學習節不僅保留了從前以「學科融合」為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還增了評價的內容。莫校長說:「我們不僅僅是讓孩子們純粹地玩,還要讓他們玩出質量和效果。」
「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學習一定是來自於內驅力的激發。」莫校長說,這樣的實踐活動能夠不斷激發、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興趣有了,學習也自然而然產生了,老師們根本不用擔心孩子不想學、不肯學。
除此之外,就拿實踐日來說,是以提升孩子綜合實踐能力為核心的。「這其實就是一種課堂的延伸和拓展。」莫校長表示,老師們對於項目實踐每個環節的設計都是經過充分考量的,不僅將課堂知識融入到活動之中,更讓孩子們學會了課堂以外的東西,比如觀察、合作、動手實踐、人際交流、口語表達、創新想像等等,培養學生勝任未來的能力。
可以說,這樣的活動設計帶來了教學形式上的進一步改變,也讓教師團隊有了新的發展方向。據莫校長介紹,這次實踐日的項目設計老師們整整準備了兩個禮拜,從了解項目式學習、設計活動內容到老師們親自充當「學生」一步步試課,教師團隊在付出中「拔節生長」,同時也讓這個「實踐日」的每一環節都用心滿滿,意義十足。